义军起事以来,虽然灭官军,杀官府,劫恶霸,抢劫得不少粮食和物资。
但到底是连年灾荒,官府恶霸的府库也不怎么充实,粮食物资到底有限。
再加上义军发展很快,人数不断增多,所以平日里还是不能大鱼大肉,大碗喝酒。
日常伙食,也只能中午吃一顿干的,早晚还得吃稀的,每三天才能打一个小牙祭,七天才能大一个大牙祭,也只有打大牙祭这一顿,酒肉才能尽兴吃。
不过,这又比张献忠在王威军中这几年的伙食好得太多了
所以军士们投诚义军后,两相比较,对义军的伙食还是非常满意的。
在军营中,吃酒宴可没办法那么讲究。
酒菜自然是只能放在地上,每十二三人围一个圈子,算是一桌。
每桌一大盆粉条烧肉,一大盆麻辣豆腐,一大盆油炒疏菜,一大盆肉片菜汤,四大坛烧酒。
菜品的样数虽少,可盆儿很大,份量十分充足。
菜刚上上来时,这些投诚的明军一看,一个个禁不住欢叫起来:“哇呀,这么丰盛啊——!”
想来也是哈,他们当官军时,这些年来,怕是只有过大年,才能吃上这么一顿吧!
开始用餐时,张献忠是在中军帐里和王嘉胤等一干高级将领一起吃酒。
酒过三巡后,王嘉胤一手拉着张献忠,一手端着酒碗,带着一干高级将领,边和经过之处的众军士说着祝酒的话,边来到投诚军士当中。
王嘉胤站到百户尉和旗尉们这三桌的中间,高声说:“原延绥边军千户所的将士们,本人是陕西各路义军的盟主王嘉胤。
“王某代表所有义军,欢迎你们弃暗投明,加入我起义大军!
“日后我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同抗击官军,消灭官府,为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打出一片平安和谐的天下!
“来,大家端酒,我们干了这一碗!”
周边这一百来桌投诚军士,听了王嘉胤这一席话,心情特别激动,都站起身来,端起酒碗,吼一声“敬王将军”,一饮而尽。
“大家尽兴吃喝,不醉不归!”
王嘉胤又低下了声音,对身边这三桌尉官们说,“刚才,王某听张献忠将军介绍,各位的武功都很不错,又有多年带兵经验,王某特别欢应你们!
“明日整编建制时,将委以你们重任,希望你们在张献忠将军的带领下,在以后的征战中,把你们各自的部队发展状大!
“来,王某敬你们,干了这一碗!”
这些百户尉和旗尉们,一来就受到这等礼遇,个个心情激动,都说:“感谢盟主和各位将军的厚爱和器重,我们定当以死相报!”说过一饮而尽。
“好,好,爽快!各位随意,吃喝尽兴!”
王嘉胤给这些头领们敬了酒,带着众将领回中军帐,继续吃酒去了。
第二天,张献忠的第八营就开始了整编。
义军的建制,原本就没有官军那么刻板,谈不上正规。
一个军就是一个总头领手下的队伍,军下面有若干个营。
每个营的人数多少也不一,一般都是根据头领们各自的人马情况决定的,在征战中谁收编了俘虏就归谁,平日里饥民参加了谁的营也归谁,所以每个营并无人数上的定额。
像王自用和高迎祥,统领的就是军了。
营的主将,自然都称将军,主将以外,各自有两个至多个副将,协同统领全营。
营以下的军队,一般分为三级。
第一级为大队,大队的头领叫参将,参将的副手叫先锋。
每个参将的副手也没个定数,可能是参将自己有几个人就用几个人之故吧。
第二级为小队,小队的头领叫校尉,校尉的副手叫骑尉,每个校尉的副手也没个定数。
第三级叫桩,每一桩的人数,一般在三十人到五十人之间,大的桩竟有百人之多的。
桩的头领叫卒尉,卒尉的副手叫副卒尉。
因义军属于形成之初,而且不断在增加人员,又是以各自入伙参军的方式加入军队的,所以建制很乱。
唯一有点儿统一的,就是营、大队、小队、桩这四级建制的名称是一样的,但人数的差别就很大了。
至于管吃喝拉撒还兼管工匠制作的粮草兵,叫匠灶桩。
匠灶桩听起来叫“桩”,但因责任重大,头领却是参将,相当于大队级别。
张献忠知道这些后,他就提出了一个方案,把所有原百户所都编成六个大队,把所有原总旗都改编成小队,把所有原小旗都改编成桩。
张献忠的意思是,现在人数不多,但先把架子搭好,以后有了人员,就可以不断充实人数了。
自然,张献忠的编制方案,王自用是没有异议的。
因为义军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只要有领头的人,哪怕就只有几个士兵,也先把大队、小队这些建制先建立起来,以便日后充实人员。
总之,义军的一大特点就是,各部将领带领的,往往是自己的人,而建制则很随便,能打仗就行。
第二天,张献忠在征得了王自用的同意后,把他的一千多点儿降军编成了六个大队,十二个小队,三十六个桩。
又从武功好的原百户尉和总旗尉中,按现在的建制,挑选出大小头领。
大小头领的称谓,全都改为义军中的称谓。
其中原百户尉王尚礼、王定国、冯双礼、马元利、张化龙、刘进忠六人,分别当上了六个大队的参将。
其余百户尉和选出来的总旗尉,有的当了先锋,有的当上了小队的校尉。
至于桩的卒尉,原小旗尉和部分总旗尉就足够了。
只是各队各桩还配不齐副头领,只能留待以后增补。
为了能独立行动,还从各队抽出了几十百来人,编了一个匠灶桩,特意从他原总旗下面的小旗尉中,选了一个与他关系最铁的人来当匠灶桩的参将。
队伍编制好后,虽然匠灶桩本身有管账的先生,张献忠又从军中挑选了几名会写会算的士兵,到中军营来当文算师,专门管理兵员档案和物资粮草账目。
这样,一开始就形成了粮草帐务双重管理的机制,堵死了日后匠灶桩发生监守自盗的缝隙。
张献忠这样一编制,王自用见了,觉得很不错,就在其他营中也推广了匠灶桩的粮草帐务双重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