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有的人办事顾虑太多,畏缩不前,结果寸步难行,一事无成;要想成大事就必须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该干就干,该闯就闯,不要前怕狼后怕虎。
做事必须要有“闯”劲,“闯”意味着勇气和胆量。成功的把握总是相对的,失败的可能才是绝对的。没有人愿意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意出事,也从来没有一个不出事的生意人。当问题来的时候,如果你越怕误事,往往就越会有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停留在空想阶段,一定要把想法快速落到实处,才能行之有效。
这种敢想敢做的行动举止,一则可以兑现自己的计划,二则可以惊动人心,获得尊敬。对于那些要做大生意的人来说,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快速强势进攻之“手腕”,这样才能掀起一大波行情,形成一股席卷之风。李嘉诚在这方面做得非常超绝。
1992年初,李嘉诚旋风般地从北京飞赴汕头,又急转深圳。5月1日,宣布成立第一家在内地注册的联营公司。
这就是李嘉诚代表长实集团与内地合资成立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共2亿港元,内地港方各持有一半股权。
内地的两家合作伙伴是深圳市政府直属的深圳投资管理公司和国家计委下属的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港方股东有长实、和黄、怡和三家。
长和实业初步拟定了在内地投资的系列计划,并使其成为长实系在内地的旗舰。短短的时间里,李嘉诚就完成了一系列繁杂的工作,不能不令人惊叹其决断力及办事的高效率。
1992年8月6日,李嘉诚发布长实集团中期业绩报告,阐明了将其投资重点转移到内地的条件与方针。
他指出:“中国大陆未来之国民经济将有较大幅度之增长,前景令人鼓舞。”
有记者问长实最终会向内地投资多少。李嘉诚答道:“现阶段很难估计,很多因素目前是很难预测的。若经济发展环境理想,最终在内地投资的资产值可能会占本集团总资产值的25%。”
应该说,25%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以1991年底长实资产总值750亿港元计算,日后该系对内地的投资将达190亿港元。
当然,李嘉诚并没有透露什么时候达到25%这个比例。
李嘉诚素来一言九鼎,从不食言也从不爽约。如果没有十成的把握,他就不会限定一个具体时间,否则,等于是给自己套上紧箍咒。他的一贯态度是凡事留有余地,认为这样才会争得主动。
一旦认为时机成熟,李嘉诚向内地的投资就气势磅礴,势如长江,后来居上。
1992年10月5日,以和黄集团为核心的港方财团与内地财团深圳东鹏实业在北京签署深圳盐田港发展合同。
在该发展项目中,内地财团深圳东鹏实业,拥有3成股权;港方财团包括和黄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熊谷组公司等,共占7成股权,控股权在和黄集团。
深圳盐田港发展公司总投资额为50亿元人民币,目标是建成与香港货柜码头互补的世界级盐田货柜码头。工程分若干期完成,第一期拥有2个货柜泊位和4个杂货泊位,建成后将大大缓解香港货柜码头的压力。
但是盐田港计划曾遭到港商马世民竭力反对。他认为在内地搞货柜码头,等于抢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
对此,李嘉诚更具远见卓识。他说:“深港间的大鹏湾是天然深水港,我们不抢先建盐田港,别的财团也会抢着去干,那将成了我们与别人对打。”
在珠海,和黄控得高栏深水港的发展权,这里将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面的出海通道。
从1992年秋起,广州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便与李嘉诚的长实、新鸿基地产及香港多家中资、港资银行,商谈合作兴建一幢73层高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大厦占地5.5万平方米,楼面积30万平方米,以当年物价计需投资3.5亿美元。
现在,这幢全广州市最高的摩天大厦,已在天河拔地而起,成为广州天河新城区的招牌建筑。正如一提起白天鹅宾馆,人们就联想到霍英东一样,一提到广州最高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厦,人们就会想起李嘉诚。
1992年11月下旬,李嘉诚与胡应湘达成协议,合作发展广深珠高速公路第二期工程广州至珠海段,总投资为96亿港元,长实与和黄共持控股权,其余股份由新鸿基地产及数家日资公司拥有。
该项工程项目的投资回报依赖于征收费用,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的长线基础设施投资。
李嘉诚看好这段公路的广阔前景,他认为虽然慢,但回报长期而且稳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投资回报额会逐步提高。此外,修路也是造福积德的好事,何况能进一步提高声誉。
1992年6月,在上海,港沪发展有限公司与闸北区政府签署协议,以1.31亿美元租得火车站以南5.78公顷土地的使用权。
港沪发展由李嘉诚、郭鹤年、中国光大、香港鹏利等财团组成。该联营公司,准备在租下的地盘上建造22万平方米的综合建筑群。估计需投入资金上百亿元人民币,全部工程于1998年底完成。
李嘉诚在上海的另一项大手笔是海港工程。这是他1992年9月间在上海考察码头设施的结果。
11月23日,和黄集团及上海港务局,就合作经营的项目——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达成原则协议。据协议和黄投资60亿元人民币,建设金山标准集装箱码头、国际深水港码头等项目。
这样,李嘉诚不仅在香港拥有货柜码头的半壁江山,还在中国内地的货柜码头业坐大,成为亚洲首席私营货柜码头大王。
在亚洲称王,使李嘉诚牢牢掌握了主动权,这样一来也使和黄集团在内地与香港的货柜码头互为犄角,统筹兼顾。
1992年9月初,在海南,长江实业、香港熊谷组、中信旗下的荣高贸易、台资大中华及海南省3家银行,共同组建海南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80亿港元发展洋浦自由港,其中长实占一成股权,投资约18亿港元。
1992年11月,长实集团与福州市政府签署协议,由长实投资35亿港元,参与福州旧城区三坊七巷的改造和重建工程,从1992年秋起,长实集团就在大西南选择投资基地,最后将目标确定为西南第一大都会重庆。
1993年,长实系三家公司投资8亿,对重庆市中区依仁巷进行全面改造,建成面积为23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住楼群。
1994年3月,李嘉诚在重庆专设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参与该市康居工程建设。该工程分布在重庆市五区一县,总建筑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全部由港方投资并承建。第一期工程150万平方米,长实系投资10亿港元。土地由重庆市政府提供,房屋由市政府包销,利益按协议分配。
李嘉诚投资内地房地产,可谓驾轻就熟,一来房地产是他赖以发展的最内行的核心产业,而且房地产一般投资短,见效快;二来房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康居工程,要名有名,要利有利,李嘉诚乐此不疲。
在北京,李嘉诚参与了多家酒店投资。最引人注目的,当属1992年与郭鹤年联手获得王府井旧址发展权。
李嘉诚说过,内地的土地价格与起楼造价的比例往往是1∶10,而在香港不少地段,这个比例正好倒过来。
内地与香港合作的基础是互补互利,港方的优势是资金雄厚,中方则控有土地使用权、审批权。李嘉诚投资内地地产,就是充分利用了地区间的差别,充分挖掘了资金潜力。
另外,和黄还在内地各大城市,全面拓展电讯业务,成为内地移动电话及传呼台的最大合作伙伴。
投资内地,与投资海外一样,李嘉诚不投则已,一投就宛如一场席卷内地的旋风,而且势比长江,独领风骚,这是他在商战中的一贯作风。
有“手腕”的人一般都能把自己定位在大胆的基础上。除了个别的例外情况,最胆小怕事的人往往是最不走运的没有“手腕”的人。幸运可能会使人产生勇气,反过来勇气也会帮助你得到好运。
机会=眼睛+脑袋
有“手腕”的人往往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善于捕捉信息,抓住机遇。一句话,把信息和机遇变成成功的资本。可以这样讲,能否捕捉信息、抓住机遇,是衡量你成就事业大小的一种手段。
常有人如此感慨:“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也能……”他们把自己的命运系在一个未来的机会上,他们当然也不会成功,他们可能至今仍在抱怨自己的命运。
罗丹说:“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并不缺少信息和机遇,而是缺少捕捉信息、抓住机遇的能力。如果有了很高的能力,即使生活没有机会,也能创造机会。
素质高的人生就一双敏锐的眼睛,时时刻刻洞察着信息和机遇,素质不高的人则恰恰相反。美国曾经掀起过淘金热潮。淘金生活异常艰苦,最痛苦的是没有水喝。人们一面寻找金矿,一面不停地抱怨:甲说:“谁让我喝一壶凉水,我情愿给他一块金币。”乙宣布:“谁让我痛饮一顿,孙子才不给他两块金币”。丙发誓:“老子出三块金币!”
在这种抱怨声中,亚默尔捕捉到了人们渴望水的信息,发现了机遇:如果将水卖给这些人喝,比挖金矿更能赚到钱。于是他毅然放弃淘金,用挖金矿的铁锨去挖水渠,将水运到山谷,一壶一壶卖给找金矿的人。一起淘金的伙伴们都纷纷嘲笑他“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这种蝇头小利的买卖。”后来,那些淘金的人大多空手而回,很多人甚至忍饥挨饿、流落异乡,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内靠卖水发了大财。亚默尔发财的机会并不是上帝赐给他一个人的:淘金者都深感没水喝的痛苦,人人都听到了那一片抱怨声,可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机遇,甚至还嘲笑亚默尔的做法。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人们往往从表面上探寻成功的原因,归之于条件,归之于机遇,而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素质。亚默尔正是具有其他淘金者所没有的敏锐地洞察信息、机遇的素质,决定了他能够发现、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信息和机遇。
要想做到成功地捕捉信息、抓住机遇,首先必须发现信息和机遇。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有用的信息和机遇。社会上的每一项活动,报刊上的每一篇文章,人际间的每一次交往,生活中的每一次转折,工作上的每一次得失等等,都可能给你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信息、新的朋友,全都可能是一次选择,一次机遇,是一次引导你走向成功的契机,问题在于你自身的素质,在于你是否能发现每一次的信息和机遇。不要以为信息难找、机遇难寻,其实信息和机遇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就在我们的手上。
创业前必须想清楚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说:“你在下决心之前,除了要评估你自己要从事的事业的经验之外,更应该慎重地检讨什么样的事业才是你最应该投入的。”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手腕”的成功创业者,就必须先考虑清楚三个问题:“我能吗?”“我会喜欢吗?”“我该这样做吗?”这三个问题是创业者的最佳起跑点。
(1)我能吗
这个问题只是要知道你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及技术来成功创业。你现在该做的,是确定创业所需的知识及技术。此时,仔细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不管是论创业条件或论个人背景,财务管理都是不可忽略的。你个人的理财经验可能仅包括财务资料的整理及分析,但创业所需的则是懂得在资金短缺时跟银行打交道。
此外,你可能认为业务管理是做好市场调查、制定年度目标、建立全国销售计划,或是实行某项业绩报酬计划。但是,对一般小公司而言,业务管理却可能是要你亲自跟着业务员跑几趟,以便了解市场的需求及业务员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人事精简的小公司里,你也许就得扮演跑业务的角色。
同样地,如果你从事制造业,你就要能够拟定出一套产销计划,而在经营之中你也需依赖专业工程师的协助。
我们必须认识到:
①大部分的公司主管人员都只专精一两项事务,而一般创业者则需要熟悉各项基本的事务。
②有经验想到独力创业的公司主管常有下属代劳处理琐碎工作的资深人员。但是在小型企业里,身为经理的老板往往是要事必躬亲,总揽处理客户信用调查、公平分配员工周末上班时间等大大小小的事务。
所以,你一定要全盘了解经营一个企业所需的本事。当然,你不一定对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你可以慢慢学习,也可以请人代劳。不过,借他人之手的结果你也得注意,因为成本可能会相对提高,而且落得日后要一直依赖他人的地步。
(2)我会喜欢吗
在创业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创业者本身的角色扮演比经营能力足够与否更值得深思,因为成就感与快乐有时是跟办事能力无关的。
以下九项因素可能影响你对拥有自己的企业喜欢与否:
① 你需要赚多少钱;
② 你想要赚多少钱;
③ 地点;
④ 风险;
⑤ 成长潜力;
⑥ 同业竞争;
⑦ 工作环境;
⑧ 地位与形象;
⑨ 管理人事问题的能力。
这九项因素中,也许有一两项或全部都对你非常重要,但最后三项是特别值得我们一提的。
乍看之下,工作环境似乎是想当老板的人所该忍受的小小不便及牺牲。可是,一旦初始的新鲜感及兴奋热度逐渐退烧,你可能就会有另一番感受了。刚开始,你那又小又寒酸的开放式办公室,好像有几分独特的可爱之处,但久而久之,你可能就觉得自己怎么连个隐私权都没有。为了开源节流,你每次出差旅行总是挑最划算的机位和饭店,想起当初在公司上班出差时的派头,更不由得怒从中来。还有一个大家都注意到的问题,就是工作时间。有些老板常自我调侃地说:“我一天只工作半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而已。”头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新官上任的拼命三郎精神或许会让人忘却工作之繁重,可是激情的冲动之后,你可能会直呼吃不消。
不管你喜欢与否,我们的地位与形象是视所从事的工作而定的。有些时候,在一般公司上班确实能享有一些象征身份地位的东西,例如:俱乐部的会员身份、豪华轿车接送服务、社会媒体曝光的机会,等等。今天,如果你自己是老板,你就得为自己开创出自己的地位与形象。但不幸的是,自营老板的身份往往没有大公司人员的身份吃得开。
人事管理能力的问题是最容易被低估的。有些地方或有些行业是要费很大的劲才雇得到人的,而就算雇请员工不是问题,小企业里的人事管理也够让你精疲力竭的。在一般公司上过班的人,一时可能还无法习惯次数这么频繁的面对面沟通,甚至是冲突。最后,人事管理之费时费力,常会让你觉得这是企业经营的绊脚石。可是不管怎样,人事管理永远都是企业经营中重要且避免不了的一环。
(3)我该这样做吗
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现在所要探讨的是每个创业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孤独感是个很直接的问题。在公司里上班或许有很多缺点,但这样的团体工作却能给你提供一些精神上及生理上的支持。公司中的组织架构通常能让员工享有彼此回馈及鼓励的好处,但是独力创业者却得不到这样的待遇。身为老板的孤独感有时会让人想得太多,而无法以平常心看待成败。这时,坚强的自信心与强烈的自我认知是不可或缺的。
如影随形的工作渗透性是创业过程较不被注意的。简单地说,身为创业者,事业对你生活的影响可能是无孔不入的。在外谋职可能会让你的生活区隔化,将工作及私人、家庭生活分隔开来;而当老板要付出的时间与心思,则会侵入你拥有的分分秒秒。毕竟,你是一天24小时都负有当老板的责任。
生意风险是最受瞩目的问题。虽然在别人的公司谋职也得冒点风险,但是比起自己创业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创业要是失败,不仅是财物受到损失,个人的自尊心、企业的声誉,乃至个人的幸福都会遭到池鱼之殃。有时损失之惨重,甚至可能把你日后东山再起的老本也一并赔上了。
一样的头,不一样的脑
著名诗人爱默生说了一句富有哲理性的名言:“一个人的样子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个样子,他不可能是别种样子!”的确,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一切。
只要我们知道他在想什么,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的生存方式,完全决定于我们的思想。如果我们想的都是快乐的念头,我们就会快乐;如果我们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我们就会害怕;如果我们想的都是失败,我们就会失败;如果我们沉浸在自怜里,大家都会有意躲开我们……
为了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增加我们的生存资本,做事有“手腕”的人善于突破思维桎梏,喜欢换一种思考方式,去创造新的,变革旧的,来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增加自身的生存之本。
一个民族的性格中最危险的是墨守成规,不敢变革;一个人的性格中最糟糕的是知足常乐,不求进取。要打造生存的资本,就必须破除知足常乐的旧观念。所谓“知足常乐”,就是满足自己的眼前所得,保持自己的安乐。这种处世态度,并不只是指日常生活不奢求,而是一种保守的生存哲学。
首先,知足者的知足,不论是夜郎自大还是甘居中游,它不仅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而且也不符合人自身进步的内在要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生也总得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永不满足地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在学习、劳动和工作中,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总是看到不足,以成绩为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积极进取,就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得到安乐和幸福。生活的经验证明,“乐”不在于“知足”,而在于“不知足”;知足者常忧,不知足者常乐,这才是为人处世的逻辑。
其次,“知足常乐”这种处世哲学的背后,它所追求的快乐,是个人“知足”之乐。这样的知足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对生活的不满、妒忌,甚至对人生失望。因为这种追求和满足的只是一个“自我”,如果这个“自我”不能满足,那么仅有的一点得意和快乐就会转化为痛苦。
当然,指出“知足常乐”的生存哲学的狭隘和片面,并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讲知足。知足还是不知足,要看具体情况。一方面,“知足”也可以使我们今昔对比,更加珍惜今天的进步和幸福,防止因物质享乐欲望的不知足而贪婪和堕落。但是,绝不能离开自强、进步谈知足。对于“不知足”也要做具体分析,并不是任何“不知足”都是可以的。那种好高骛远、贪得无厌的不知足,同消极的自私的“知足”一样,也会破坏正常的生活秩序。
“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而传统的观念,比如“知足常乐”则是创造性成功计划的头号人。传统的观念会阻碍你的进步、干扰你进一步发展你真正需要的创造性的能力。以下是对抗传统观念的方法:
(1)乐于接受各种创意。要抛弃“不行”、“办不到”、“没有用”等思想沉渣。
(2)要有实践精神。打破固有的处事风格,去尝试读新的书籍以及结交新的朋友,或是选择和从前不同的上班路线,或过一个与往年不同的假期等等。
(3)主动前进,对每件事都要研究如何改善,对每件事都要定出更高的标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困难的时候,绝望的时候,千万别轻言放弃,再坚持一下,就连死神也会害怕听到咬紧牙关的咯咯声。
中国有一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就是相信目前虽然处于不幸的环境中,但是终究会有峰回路转的一天,以此来不断地提醒自己忍受现在的痛苦,等候时来运转。这种对前途报乐观的希望使得忍耐有了价值。但是也不能担保哪一天会失去拥有的一切,所以在幸福的时候也应当谨慎小心,决不松懈。
逆境,也就是不顾利的环境。自然,人生在世不论干事业,还是过生活,都盼望着一帆风顺,遇到一个顺心可意的环境,然而,从长远看,这却是不大可能也不太现实的事。因为,事实上逆境经常像影子一样追随着大家,并不时顽强地显露出来给人们以困扰。阅古历今,一个人一辈子总是能顺顺利利地做事似乎是没有的。
人们讨厌逆境,但又不时地身处逆境。这虽并非值得称慕的好事,但也决非不可摆脱的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境也是机遇,也是人生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比如事业吧,我们常说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曲折”从根本上已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到达光明前途的道路充满着困难、挫折和坎坷,身处逆境是经常发生的事。
我们说,逆境也是机遇,是说逆境是磨刀石,它可以砥砺人们的品格、才气和胆识,可以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毅力和勇气。有位哲人说过,“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不可能不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看看中国的历史,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而述兵法修列,不韦迁蜀而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而有《说难》,乃至诗三百篇,似乎无不是圣贤先哲在逆境中所完成的。这诸多事实大约也证实了先哲的一种体悟,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逆境虽非好事,但锻炼了人才,也孕含着摆脱困扰而再前进的机遇。如果说,逆境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慌与烦恼,那么,逆境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对一个做事有“手腕”的人来说,逆境就是“清醒剂”,总要有些逆境的遭遇才好,否则极易陷入消沉麻木而失却了激进的锐气。逆境也像面镜子,它不但映照出勇士不倦思索,大胆开拓,奋勇进取的英姿,而且也折现出懦夫望难生畏,萎靡不振,调头退却的身影。
实际上,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缺乏身临逆境的思想准备。如果把顺境和逆境都视为机遇,于顺境不忘逆境的艰难而急进,处逆境看到顺境的希望和前途而奋起;面临花开花落而心地坦然,处变不惊,这就是做事有“手腕”往往能够成功的原因。
当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他以巨大的忍耐力,顽强地抵抗住不幸的痛苦,终于完成了旷世之作《史记》。
身处逆境最忌讳的反应是:第一意志消沉,第二焦躁不安,第三惊慌失措、盲目挣扎。若是犯了这三项大忌中的任何一项,不仅无法自逆境中脱困,反而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中。
最关键的是要沉着地等待时机。就像《菜根谭》中所讲的那样:“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就如潜伏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绽开的花朵,必然早早凋谢。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凡事焦躁是无用的,身处横逆之中,只要能储备精力,重展身手的机会一定会来临。“所以能够持久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抱着这种信念,才会跑完人生这段漫长的旅程。
塞内加有句高论:“顺境的好处是人们所希冀的,但逆境的好处则是令人惊叹的。”的确,顺境并不是没有许多恐惧和烦恼,逆境也并不是没有许多安慰和希望。
在缝纫和刺绣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在阴沉昏暗的底上安排一种明快的花样,比在鲜艳的底上安排一种阴沉幽暗的花更令人悦目;眼睛尚且如此,心灵更是可想而知了。
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当它们一经焚烧或碾碎,能散发出最浓烈的香味;因为顺境最能显示邪恶,逆境最能显示美德。
挫折是逆境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要面对挫折,任何做事有“手腕”的成功人士,在达到成功之前,没有不遭遇过失败的。爱迪生在经历一万次失败后才发明了灯泡,而沙克在试用了无数种介质之后,才培养出了小儿麻痹疫苗。
你应把挫折只当作是使你发现你思想的特质,以及你的思想和明确目标之间的测试机会。若果真如此,它就能调整你对逆境的反应,并能使你继续为目标而努力,挫折决不等于失败。
然而,挫折并不保证你会得到完全绽放的利益花朵,它只提供利益的种子,你必须找出这颗种子,并以明确的目标,给它养分,并栽培它;否则,它不可能开花结果。成功正冷眼旁观那些企图不劳而获的人。
逆境能变成一种激励。约翰经营着一个农场,当他因中风而瘫痪时,他的亲戚们都认为他已经没有希望了。但他没有消沉悲观下去,而是要求他的亲戚们在农场中种植谷物,以此作为饲料来养猪,猪肉用来制香肠。几年后,约翰的香肠就被陈列在全国各商店出售。结果约翰和他的亲戚们都成了拥有巨额财富的富翁。
出现这样美好结果的原因在于:约翰没有在逆境中退却,而从逆境中获得了前进的动力,学会了在逆境中坚持。他的不幸迫使他运用从来没有真正运用过的一项资源——思想,确立明确目标,制定了计划,并以应有的信心,实现这一计划。
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想你受了多少损失,而应看你从挫折中,可以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会发现,你所得到的比你所失去的要多得多。
在逆境中,你能击败坏习惯,以好习惯重新出发;驱除高傲自大,并以谦恭取而代之,而谦恭可使你得到更和谐的人际关系;重新检讨你在身心方面的资产和能力;接受更大挑战的机会,增强你的意志力。
如果你能在逆境中懂得坚持,说明你就是一个做事有“手腕”的人,在你坚持不懈地努力下,成功会向你靠拢。学会在逆境中坚持吧!它会使你走出黎明前的黑暗,以无限的热情去迎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