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用行动来实现心动
心动是目标,行动是途径;心动是前进的马达,行动是达到彼岸的船。有心动必须有行动,没有行动就实现不了心动。
抛弃恐惧,做事逍遥
很多事情没有做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恐惧,一旦做起来,就不会恐惧了。行动起来,用事实克服恐惧。
恐惧,是阻碍你步向成功的绊脚石,要想成功你就必须把它们一个个踢开。这是有“手腕”人做事的惯例。
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太快了,我们没有充分的时间适应这种变化。面对生活,每个人都会产生某种恐惧。我们恐惧没有钱,恐惧没有出路,恐惧没有人理解,总之恐惧有很多,但主要有7种:①恐惧贫穷;②恐惧批评;③恐惧健康不佳;④恐惧失去爱;⑤恐惧失去自由;⑥恐惧年老;⑦恐惧死亡。
恐惧的理由有无数种,但最可怕的是对贫穷和衰老的恐惧。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奴隶一般来驱使,因为我们对贫穷十分恐惧。所以,我们希望积聚金钱以备年老之需。这种普遍的恐惧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促使身体过度劳累,反而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所极力要避免的困惑。
恐惧是一种全球性的消极心理,它到处压迫着人们。因此,我们必须防止我们的恐惧,其中有很多是年幼时,当某种价值观受到威胁后,所产生的后遗症。
“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可以归咎于小时候所受到的批评。这些批评大多来自父母、亲戚或教师,而最严重的是我们同辈伙伴的批评。这些批评把我们和错误连结在一起。我们不妨联想一番,幼年时期,如果我们犯错误或失败时,父母的反应是什么?是“坏孩子”、“淘气鬼”、“再不乖,就赶你出去”,还是“不听话就把你卖给坏人”?
父母一时无心的责备,无意中等于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了标签。然而不幸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并无认识能力,于是造成了行为与观念的混淆,而导致不安的后果。
入学后,玩伴又会给你取些绰号:“大头”、“四腿田鸡”、“糊涂虫”、“竹竿”、“雀斑”、“胖子”、“暴牙”……
一个人上了大学或进入了社会,情况并未改善,这时经常被别人批评:“无聊”、“刻薄”、“呆板”、“假认真”、“顽固”、“粗野”、“虚伪”、“激进派”……
充满挫折、消极的绰号以及各种批评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通常会成为吹毛求疵的人,缺乏足够的自尊。“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因此成为“害怕变化”。他们随波逐流,追求与社会制度相配的安全与地位,不敢“轻举妄动”。“害怕变化”最后变为“害怕成功”。而“害怕成功”和“害怕被拒绝”是同出一辙。
“害怕成功”之所以充斥在我们的社会中,原因在于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婴儿一直被抚抱,接着孩子开始知道,有许多事情是做不好的,许多事情是不应当去做的。孩子从电视中看到,演员在戏中互殴、厮杀、破坏别人的生活等等……但每当节目终了,一切也就恢复正常了。这种种变化在孩子心中都印下了深刻的痕迹。
在所有这些令人泄气的现象中,还有一种现代流行的反常行动,父母在子女年幼时,因为工作的缘故,无法尽心照顾爱护子女,因此在父母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内疚,他们往往用金钱来弥补自己的不安,借此换取孩子的爱。他们还对孩子做了微妙的暗示和提醒:“既然我们对你的前途做了这些重大的牺牲,你将来一定要好好干,一定要胜过别人,绝对不能失败。”
结果使孩子产生了“害怕失败”的后遗症,甚至对任何尝试都恐惧。它的特点就是拼命为自己做合理的解释。以及尽量地拖延。“我无法想像自己获得成功。”“我按照他们通知的,在早上8点30分就去应征,但我到了那儿,应征的队伍已经排满了半条街道,所以,就离开了。”“我很愿意做这件工作,但是我没有足够的经验……”“我会把那件事办妥的,只要我有充分的时间……在我退休之后。”
大多数人都了解,只要运用想像力,就能发挥创造力。他们都曾经阅读过一些伟人传记,这些伟人本来也都是普通人,他们都是克服重大的缺点与障碍之后,才成为伟大的人物。但他们却无法想像这种情形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使自己安于平凡或失败,并在希望与嫉妒中度过一生。他们养成了回顾过去的习惯(加强了失败的意念);并且幻想同样的情形会再出现(预测失败)。他们受制于别人所订下的标准,因此经常把目标放得高不可及。他们既不相信梦想能够真正实现,也未充分准备有所成就,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失败已固定在他们的自我心态中。就在事情似乎已有突破或真正有进展的时候,他们却把它弄砸了。事实上,对成功的恐惧感,使他们拖延了成功所必需的准备工作以及创造的行为。而为失败找出了合理解释,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微妙的感觉:“如果你们也经历我的遭遇,你们也不会有所进展的。”
那么怎样排除恐惧呢?
首先,你要进行自我激励,不断地在自己内心里对自己说:没什么可恐惧的,我一定可以做好。
自我激励就是鼓舞自己作出抉择并且付诸行动。激励能够提供内在动力,例如本能、热情、情绪、习惯、态度或者想法,能够使人行动起来。
其次,行动起来,用事实克服恐惧。很多事情没有做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恐惧,一旦做起来,就不会恐惧了。特别是事情做成功了,就可以克服恐惧,树立起信心。
再次,把事情的最坏结果想像出来,如果最坏的结果你能够承受,那么就没有必要恐惧了。比如,下岗了,又能怎样?我还可以有基本生活保障,不至于活不下去。我可以干自己能干的事情。
认识到我们现在对生活的恐惧是早期没有受到信心的鼓励,这种恐惧不克服就会严重影响我们今后的发展,在恐惧所控制的地方,是不可能达成任何有价值的成就的。所以,一个做事有“手腕”的人要想成功,就要改变自己,克服恐惧,肯定自己。
“耐烦”:一种韧劲,一种谋略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须具备成熟的条件,条件没成熟,耐不住性子,急于采取行动,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有时反而会办砸。
“耐烦”,也是一种韧劲,一种谋略。做事有“手腕”的人“耐烦”功夫都很高,因此他们往往是胜者。
有位政治人物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过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当记者问他为何在政坛上步步高升,靠的是什么时,他不紧不慢地回答说:“耐烦!”
他为什么不提自身的条件,却特别提到“耐烦”两个字,其中自有道理。“耐烦”二字就算不是“为官之道”,至少也是做事之道了。
很多人说,做事难,做人更难!单纯一件事要把它做好,只要肯下功夫,并不难,但一扯上人为因素,简单的事也会变复杂。而依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念以及利益的不同,这事的复杂度也会有所不同,就好比一条绳子打上了千百个结一样,世上的事多半是如此,而且越是“高价值”的事越是如此!譬如政府调整人事,好的位子人人想要,施压的施压,走关系的走关系,这就是绑了千百个结的绳子;商人要争取大生意,几年前就开始布桩、打通人脉、收集情报、训练人员,每个步骤都是问题,也都需要解决,这也有如绑了千百个结的绳子。而要解开这些绳子上的结,要的就是“耐烦”!
事实上,要做好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最需要的是智慧、经验,光凭这些还不够吗?为何还得“耐烦”呢?其中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智慧、经验的人固然能做好事,也能解决问题,但如果没有“耐烦”的本事,当他们碰到那些事时,就无法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面对问题不知从何下手。所以,一个人不能“耐烦”,光有智慧和经验还不能成就大事。
(2)“耐烦”是在和客观环境比耐力,和竞争对手比耐力,你能“耐烦”,就不会输!如果因为不耐烦而半途放弃,那就先输了,很多人之所以落后于他人,都是因为不“耐烦”,而不是因为智慧不如人。
(3)能耐一次烦,便能耐第二次,这种本事一变成习惯,将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
这种“耐烦”的本事,年轻人尤其应该学到,不要说你年轻气盛而“做不到”,那只是一个托词,你应该意识到一点:越早学到,越早获益!
至于如何培养“耐烦”的本事,这并无捷径可走,也没有速成班可学,更没有补习班可以教,这是个人意志培养的问题!换句话说,你只要在碰到“很烦”的事情时便告诉自己——要“耐烦”!然后仔细地、耐心地、不动气地分析该如何做这些事,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慢慢地,你便有了“耐烦”的本事。
事实证明,生活中的很多事,不是等来的,也不是急来的,而是“磨”出来的。
现在就开始动手吧
很多人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信心而跌倒,而是因为不能把信念化在行动,并且不顾一切地坚持到底。
那些没有“手腕”的人,他们往往刚开始时都拥有很远大的理想,因缺乏立即行动的惯性,理想于是开始萎缩,种种消极与不可能的思想衍生,甚至于就此不敢再存任何理想,于是就过着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平庸生活。这也是为何成功者总是占少数的原因。
有一位幽默大师曾说:“每天最大的困难是离开温暖的被窝走到冰冷的房间。”他说的不错。当你躺在床上认为起床是件不愉快的事时,它就真的变成一件困难的事了。即使这么简单的起床动作,亦即把棉被掀开,同时把脚伸到地上的自动反应,都可以击退你的决心。
那些有“手腕”的人物都不会等到精神好的时候才去做事,而是推动自己的精神去做事的。
“现在”这个词对成功的妙用无穷,而用“明天”、“下个礼拜”、“以后”、“将来某个时候”或“有一天”,往往就是“永远做不到”的同义词。有很多好计划没有实现,只是因为应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说“我将来有一天会开始去做。”
我们用储蓄的例子来说明好了。人人都认为储蓄是件好事。虽然它很好,却不表示人人都会依据有系统的储蓄计划去做:许多人都想要储蓄,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做到。
这里是一对年轻夫妇的储蓄经过。毕尔先生每个月的收入是1000美元,但是每个月的开销也要1000美元,收支刚好相抵。夫妇俩都很想储蓄,但是往往会找些理由使他们无法开始。他们说了好几年:“加薪以后马上开始存钱”、“分期付款还清以后就要……”、“度过这次困难以后就要……”、“下个月就要……”、“明年就要开始存钱。”
最后还是他太太珍妮不想再拖。她对毕尔说:“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钱?”他说:“当然要啊!但是现在省不下来呀!”
珍妮这一次下决心了。她接着说:“我们想要存钱已经想了好几年,由于一直认为省不下,才一直没有储蓄,从现在开始要认为我们可以储蓄。我今天看到一个广告说,如果每个月存100元,15年以后就有18000元,外加6600元的利息。广告又说:‘先存钱,再花钱’比‘先花钱,再存钱’容易得多。如果你真想储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来,不可移作他用。我们说不定要靠饼干和牛奶过到月底,只要我们真的那么做,一定可以办到。”
他们为了有钱,起先几个月当然吃尽了苦头,尽量节省,才留出这笔预算。现在他们觉得“存钱跟花钱一样好玩”。
想不想写信给一个朋友,如果想,现在就去写。有没有想到一个对于生意大有帮助的计划?马上就开始。时时刻刻记着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俗话所说的:“今日事,今日毕。”
如果你时时想到“现在”,就会完成许多事情;如果常想“将来有一天”或“将来什么时候”,那就一事无成。
梦想是成功的起跑线,决心则是起跑时的枪声。行动犹如跑步者全力的奔驰,惟有坚持到最后的,方能获得成功的锦标。
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
人的构想使自己的生活有了目标,这个目标就使得你现在的生活变得有了意义,也使得你的未来变得一片光明。
做事有“手腕”的人的一生就是朝着这个目标,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这个目标的。
《圣经》上说:“人想什么便像什么。”这就是说,人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都是由他下意识的目标暗示决定的,他想什么脑子里就会形成一幅图画,这幅图画就会引导他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
世界知名的布道家贝尔博士说:“想着成功,成功影响就会在内心形成。在雄心勃勃的推动力下,你可以控制环境,创造人生。”
由于人的内心构想是人生的设计蓝图,对人的现在和未来都有重大的影响,每一个人都会希望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美好的蓝图,像一幅完美无缺的图画,比任何一位艺术大师笔下的杰作都更加美丽出色。
但是有些人想得太好了,以至于难以实现,于是便会产生失望和悲观。
所以,设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使理想在现实条件下可能实现,就会给您带来快乐幸福。
什么样的目标是适合自己的目标呢?
清华大学的一位学生就是一个做事有“手腕”的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是这样制定他的奋斗目标的:
我在高考前一年就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奋斗方向了。由于当时报纸上正报道世界将发生能源危机,通过考虑和选择,我确定了把能源科学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另外,我一向注意文理并重。我的数理化成绩在高中时并不是拔尖的,所以我适合于搞那些多学科综合的边沿科学。而能源科学正符合了这一要求。那时候我对能源科学的兴趣已相当高。我课外阅读时注意搜集有关材料。等离子体、太阳能利用新方法、电节水用氢气代替汽油等能源方面的新设想对我产生了相当大的吸引力。我还记得有一部电视剧叫做《雪花,轻轻的飘……》给我的印象很深,其主要原因就是剧中主人公是一个在能源方面自学成才的青年。能源科学毕竟范围很大,因此,我选择了具体的奋斗目标,一个是太阳能利用,这是很自然想到的;另一个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也就是水利。家乡的水资源丰富。我高一时到学校附近的大水库参现过。后来,我又在省报上了解到,一位清华水利系毕业生怎样在建设、管理那个大水库中作出了贡献。这使我对水利建设者产生了敬佩,也增加了我对水利的兴趣。填高考志愿时,我了解到清华在广西招生最多的也正是水利系。我第一志愿填的是水利系,第二志愿是工程力学。后者与太阳能利用有关。结果我被水利系录取。因我对太阳能利用同水资源开发同样感兴趣,所以当我知道不能搞太阳能利用时还有些难过呢。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许多邻居都说我不该报水利系,认为水利没有什么可学的。对此我不置可否,一笑置之。人,应该有所追求,而自己追求的东西不能要求别人都理解。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深深地了解到农村是多么需要科学文化知识。近几年来,大多数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我了解到,就是那些物质水平较高的地方又建起了庙堂,精神文化生活依然很贫乏。许多小学生初小还没有毕业就退学回家劳动了。一方面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另一个方面又产生新的文盲、科盲。对此,我不能视而不见。如果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消除祖国土地上的贫穷、愚昧无知等现象,这将是我最大的快乐。我没有理由也没有时间去埋怨专业的好坏,我只担心将来能不能参加南水北调等大工程,能不能参加家乡的红水河开发规划。我知道我的事业需要我为之奋斗终身。我知道现在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将来的事业打好基础。
因此,将近一年来我对学习是重视的,认真对待的。而且也开始注意培养各种能力,如在数学分析学习中我注意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上学期数学分析考试最后一道较难的题目,我要求自己能解决,而且确实也做到了。
从上学期开始,我注意阅读参考书,培养自己阅读参考资料的能力。清华历来主张给学生以“猎枪”,而不仅仅是给“干粮”。我们呢,往往认识不到“猎枪”比“干粮”更重要,而喜欢要比较“实惠”的“干粮”。我认为,只有掌握了“猎枪”,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岗位上有用武之地。否则,“干粮”吃完了,又该怎么办呢?现在,党要求我们成为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拓型人才。
我们这一代正赶上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使中华腾飞的好时候,想像将要压在我们青年人肩上的担子是多么重,我真觉着自己力量微薄,能力欠缺……
这位同学把自己的理想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需要制定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会化为具体的动力,使他为此而奋斗。
适合自己的目标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和国家的需要前提下制定出来,是可以达到的目标。不是空想,不是信口开河,空想因为无法实现,会使人陷入悲观;而适合自己的目标,就会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就会给人以希望,使人越干越有劲,越活越年轻。
适合自己的目标,也不是降低自己的追求,而是把自己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规划自己的生活。一个中学生在暑假里打工,觉得自己适合做生意,于是就不再继续上学。要去做生意,这就是把自己的目标降低了,就是只从眼前利益出发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忽视了人的长远发展目标了。
人的能力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能力的不断提高,就会觉得原来的目标定得太小了,因为你自己发展了,目标也就要随着调整。如果一个人停止学习,他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那么,他原来与之相适应的目标也就会显得难以实现了。所以,适合自己的目标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适应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力求使人生的内在潜能得到最大的实现。
所以,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人生也就是在这种不断变化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