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临事求人,不如退而结“网”1
书名:做人要有心眼做事要有手腕 作者:吴学刚,孙穗英 本章字数:5784字 发布时间:2024-06-14

第三章临事求人,不如退而结“网”

      人际关系是一张无形的网,这张网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经商,人网是钱;从政,人网是权;办事,人网是成功;休闲,人网是欢颜。人网不是点头哈腰;人网不是全天候的笑脸。人网是以人苦为己苦,分己甜为人甜。

“人缘”:安身立命的支点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即是否有个“好人缘”,关系到求人办事能不能顺利达到目的。有个“好人缘”,你尽可以实现人生设计中的多种构想;没有“好人缘”,则到处受挫,举步难行。

      做事有“手腕”的人往往都是应酬的高手,他们懂得提高自己的人缘指数来增强自己的应酬能力。

      怎样才能够赢得“好人缘”,应该借鉴以下方法:

(1)要有容人之量    

      四川成都新都寺内有一尊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佛像旁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很耐人寻味。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人事纠葛,牵丝攀藤,盘根错节。世态百味,甜酸苦辣,难以胜数。人际关系中,有时发生矛盾,心存芥蒂,产生隔阂,个中情结,剪不断,理还乱,当何以处之?

      一种方法是“冤家路窄”,小肚鸡肠,耿耿于怀;另一种方法则是冤仇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毫无疑问,后一种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2)做人要厚道

      在人际应酬时,不能待人苛刻,耍小心眼,“睚眦之怨必报”。别人有了成绩,不能眼红,不能嫉妒;别人有了不幸,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更不能给人“穿小鞋”。

(3)为人处世要有人情味

      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人与人相处,应当减少“火药味”,增加人情味。

      要有急公好义的火热心肠。人都有三灾六难,五伤七痨,你能在人家最困难的时候善解人意,急人所难,伸出友谊之手,替人家排忧解难,将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俗话说:“积财不如积德”。行善积德,能得高寿。旧时老城隍庙有一副对联说得好:“做个好人,天知地鉴鬼神钦;行些善事,身正心安梦魂稳。”诚哉斯言!

     (4)待人以诚

      诚实是人的第一美德。在古代原始人群的部落里,撒谎是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的。在人际应酬时,应该是真心诚意,忠厚老实,心口如一,不藏奸,不耍滑。不要在人生舞台上,披上盔甲,戴上面具去“演戏”;不能像王熙凤那样,“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也不能像薛宝钗那样“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对人四面讨好,八面玲珑,城府很深,惯有心机。做人要坦诚,更要有一些侠骨柔肠,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使人如沐春风,这样才能有个好人缘。

(5)要多靠近“好人缘”  

有时候你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就是某某人在单位很受欢迎,领导也喜欢他,同事也喜欢他,很有人缘。而有些人则是很少有人喜欢他,而且他也不喜欢别人,他的朋友也不多,即人缘儿很差,像个社会嫌弃儿一样。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缘儿”和“嫌弃儿”。“人缘儿”、“嫌弃儿”本是心理学中的术语,是用以表明一个社会成员被其他成员接受的程度,我们把它们用来作为人际关系学的术语,也很能说明问题。

一般而言,大家都比较喜欢“人缘儿”。而一个人受到大家普遍喜爱的原因则是千差万别的:或者是因为他诚实可信,值得信赖;或者是因为他沉稳老练,办事踏实;或者是因为他知识丰富;或者因为他机警灵活,善处人际关系;甚至是因为他有权有势有钱等等。总之,他有某一方面或者许多方面被大多数人认可或接受。

在你选择朋友,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时,最好能选择“人缘儿”,而且能使“人缘儿”与你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越好。

“人缘儿”是你结交朋友,赢得众人青睐的“手腕”。能够把“人缘儿”吸收进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使之成为你要好的朋友,无形中就大大增强了你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能量。要是你的人际关系网络全部都由“人缘儿”组成,那么你的这个人际关系网络的能量将是无比巨大的。

搞关系要循序渐进

在社会上生存,就要与人交往,交往中只有做个有“手腕”的聪明人,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尺度和温度才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为办事做好铺垫。“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正是最高的与人相处的指导原则;保持平静的、持续的接触,这样拓展出来的人际关系才是可以信赖的。    

      某甲参加一个社交聚会,交换了一大堆名片,握了无数次手,也搞不清楚谁是谁。

      几天后他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几天前见过面,也交换过名片的“朋友”,因为那位“朋友”名片设计特殊,让他印象深刻,所以记住了他。

      这位“朋友”也没什么特别目的,只是和他东聊西聊,好像二人已经很熟了那样,某甲不大高兴,因为他对那个人没有业务关系,而且也只见了一次面,他就这样子打电话来聊天,让他有被侵犯的感觉,而且也不知和他聊什么好!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情形常会出现,以某甲的这位“朋友”来看,他有可能对某甲的印象颇佳,有心和他交朋友,所以主动出击,另外也有可能是为了业务利益犯了而先行交往中的忌讳——操之过急。

      拓展人际关系是名利场上的必然作为,但有一个法则还是必须注意的,那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致弄巧成拙。

      这个法则就是“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而不是“一回生,二回熟!”“一回生,二回熟”还太快了些,“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则是渐进的,而且是长期的、润物细无声般的。

      之所以要强调“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人都有戒心,这是很自然的反应,如果你坚持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对方对你采取的绝对是关上大门的自卫姿态,甚至认为你居心不良,因而拒绝与你接近,名人、富人或有权势之人,更是如此,聪明者自会不动声色留点“手腕”。

     (2)每个人都有“自我”,你若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必定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以求尽快接近对方,也许对方会很快感受到你的热情,而也给你热情的回应,可是大部人都会有自我受到压迫的感觉,因为他还没准备好和你“熟”,他只是痛苦地应付你罢了,很可能第三次就拒绝和你碰面了。

      “一回生,二回熟”的缺点还不止上面提的两点;因为你急于接近对方,所以很容易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形下以自己作为话题,好持续两人交谈的热度,这无疑是暴露自己,若对方不是善类,你不是自投罗网吗?如此说来,做人要留一手,做事时要有点“手腕”,以赢得更多朋友和保护自己。

同窗学友,想靠就靠

      谁没有几位昔日的同窗?说不定你的音容笑貌还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千万不要把这种宝贵的人脉资源白白浪费掉,要改变处境,就要学点“手腕”,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努力地去开发、建设和使用这种关系。

同学关系是非常纯洁的,有可能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友谊。因为在学生时代,人们年轻单纯,热情奔放,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浪漫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往往是同学们共同的追求目标。加之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间对对方的性格、脾气、爱好、兴趣等等能够深入了解。因此,在同学中最容易找到合适的朋友。

      现在,具体来谈谈在同学中寻找和建立朋友关系的做法:

     (1)虽然彼此的工作领域不同,但可以将焦点对准目前的现状。原则上,只要拥有进取心且正在奋斗中的人即可。即使对方在学生时期与你交往平淡亦无妨,你必须主动地加深与其交往的程度。如果你很幸运地找到凡事均能热心帮忙的对象,就更易与其建立良好关系了。

     (2)在运用前述的方法时,同时也可并用另一种方法,以扩大交往的范畴。这个方法是通过同学录上的工作性质来加以取舍,再展开交往。

      如果你在学生时期不太引人注目,想必交往的范围也很有限度。然而,现在你已大可不必受限于昔日的经验,而使想法变得消极。因为,每个人踏入社会后,所接受的磨炼是不相同的,绝大多数的人会受到洗礼,而变得相当注意人脉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即使与完全陌生的人来往,通常也能相处得好。由于这种缘故,再加上曾经拥有的同学关系,你完全可以重新展开人脉资源的塑造。换言之,不要拘泥于学生时期的自己,而要以目前的身份来展开交往。

      此外,不论本身所属的行业领域如何,应与最易联络的同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建立关系。然后,从这里扩大交往范围。不妨多运用同学身边的人脉资源,来为自己的成功找到助力。

      同学之间的关系,是人生中最亲近的一种关系,也是你人际圈中最重要的人脉。

多走亲戚,好办事

      常言道:“血浓于水”,亲戚是你人脉资源中最亲近的一脉,遇到困难事,只要张张嘴,忙肯定是要帮的。

      必须注意的是,亲戚关系又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亲戚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比如经济的、地位的、地域的、性格的等等。这些差异既可能成为彼此交往的理由,也可能成为产生矛盾的原因。

      因此,亲戚关系和其他关系一样,在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做个有“手腕”的人,就要遵循这些规律办事,就能使彼此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反之,违背了这些规律,亲戚之间也是会互相得罪的。

      那么,亲戚之间在互相交往,互相求助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经济往来要清楚,不要弄成一笔糊涂账

      求助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问题而得罪人,在亲戚之间是屡见不鲜的。比如亲戚之间的借钱、借物等财物往来是常有的事。有时是为了救急,有时是为了帮助,有的就是赠送,情况不同,但都体现了亲戚之间的特殊关系,把这种财物往来当成表达自己心意和特殊感情的方式。

      作为受益的一方在道义上对亲戚的慷慨行为给以由衷的感谢和赞扬是必要的。如果他们把这种支持和帮助看得理所应该,不作一点表示的话,对方就会感到不满意,进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另一方面,对于属于需要归还的钱物,同样是不能含糊的。这是因为亲戚之间也有各自的利益,一般情况下应把感情与财物分清楚,不能混为一谈。只要不是对方明言赠送的,所借的钱物就要按时归还。有的人不注意这个问题,他们以为亲戚的钱物用了就用了,对方是不会计较的。如果等到亲戚提出来时,那就不好看了。

      对于来自亲戚的帮助要注意给以回报,这既是加深感情的需要,也是报答对方帮助的必要表示。如果忽视了这种回报,同样会得罪人。    

总之,亲戚之间的钱物往来,既可以成为密切感情的因素,也可能成为造成矛盾的祸根,就看你如何处理了。

     (2)不要居高临下或强人所难

      亲戚之间虽有辈分的不同,但是,也应当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特别是在彼此之间的地位、职务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常言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就是说,就亲戚而言,财大的、地位高的人对于比不上他们的亲戚是很有吸引力的。地位低的人总是希望从地位高的一方那里得到一些帮助,同时在他们提出自己的请求时,又怀有极强的自尊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地位高的一方对来求助的亲戚表示出不欢迎的态度,那就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一般说来,地位低的人对于被小看是很敏感的,只要对方露出哪怕一点冷淡的表示都会计较、不满,造成不良的结局。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求亲戚办事,特别是办一些有违原则的事,人家没办就心怀不满,说人家不讲情谊之类的话,这也是很使人伤心的。

      在有地位差异的亲戚之间,最常见的矛盾是在求与被求之间,是在不能满足对方要求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如遇这些问题,一方应注意尽量地满足对方的需求,另一方则应考虑对方的难处,尽量不要给人家出难题,即使因客观原因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应给以谅解,不能过多地计较。

     (3)不要一厢情愿,为所欲为

      亲戚之间由于彼此关系有远近之分,有密切程度上的差别,因此,在相处中要注意把握适当的分寸。

      “亲戚越走越亲”,是一般原则。但是,看你如何走法,这里面也是有一定技巧的。

      过去走亲戚可以在亲戚家住上一年半载,现在就有很多的不便。大家都有工作,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住的时间过长,很多矛盾就会暴露出来。

      还有的人到亲戚家做客不是客随主便,而是任自己的性子来,这就给主人带来很多的麻烦,也容易造成矛盾。

      比如,有的人有睡懒觉的习惯,每天要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他们到亲戚家也不改自己的毛病。主人要照顾他,又要上班,时间长了就会影响主人的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进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还有的人不讲卫生,到了亲戚家里,烟头到处扔。如果时间不长,人家还可能忍耐克制,要是日子长了,矛盾就会暴露出来。

      因此,在亲戚交往中也有一个优化自己的行为方式的问题,如果方式不当同样会得罪人。

故乡人,该求就求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可见乡土情义之浓。身在外乡,求求老乡,实在为最划算的办事“手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做一个有“手腕”的人,善于从同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乡土观念,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同乡人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尤其是到外地上学或谋生之时,这种同乡感情就愈发强烈。

      在大学里经常可以见到有某地学生组织有同乡会性质的“联谊会”,有人觉得这些人落后狭隘,后来发现有些教师也参加其活动,更感到不可思议。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那“抱成团”的宗旨确实给大多数同乡带去了“实惠”,解决了不少困难。再后来,这种同乡会性质的团体几乎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形式虽是松散的,但“亲不亲,故乡人”,这种同乡观念,有一定的凝聚力,它对内互相提携,互相帮助,对外则团结一致,抵御困难和外来的威胁。

      如果乡土观念过重,同乡关系也有过火的时候。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当时山西就流传出一句话:“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挂”;韩德勤是江苏洋河人,他当江苏省主席时,那里的百姓则说:“会说洋河话,就把洋刀挂”。

      阎锡山重用五台同乡,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被五台人所占据。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他做了广东都督后,大用海丰人,省政府内到处都能听到海丰话。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金融系统重用山西人,理由则是“只有山西人会理财”……

      在一个地区中出过一个显赫人物,往往就会带出一大帮。到了近代,这种现象似乎特别明显。大批的同乡做了官,形成一定的势力圈之后,这个地方自然要被说成是“人杰地灵”。

      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制约着用人制度,影响着用人之风。既然“人治”的痕迹还很深,任用人才还不得不靠少数人举荐的形式,那么出于保证行政效率,保证意见比较集中,一句话,保证权力不被其他势力所威胁,任用同乡就成为非常现实的事。只不过这种做法的最终后果,是给时代打下“乡党政治”的落后烙印。

      我们无意探讨这种“乡党政治”的种种害处,也不想对借乡情观念拉帮结派的行为作深入的批判。引用上面例子只是想提醒大家:既然同乡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人脉资源态度,那么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就不可忽视它。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