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躲在幕后
三国枭雄曹操在发迹称霸的过程中也玩了几手漂亮的幕后策划戏。他在当时群雄并起、危险四伏中,把别人捧上前台,自己在幕后操纵,成为最大的收益者。
曹操刺董卓失败,马上逃离洛阳,回去整合兵马,会同袁术、袁绍、孔融、马腾、孙坚等十七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在这些力量中,曹操拥有较强的实力,且作为发起人,理应以他为盟主,但他却主动谦让,把盟主位置让给袁绍。并说什么“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其实他正是看穿了袁绍的虚荣和较弱的缺点,既让他做出头鸟,又可以使自己把握实权。果然袁绍心中大喜,心甘情愿地当了冤大头,结果在群雄逐鹿中四面受敌,力量慢慢削掉,最后终于被曹操吃掉了。
曹操这套阴谋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借力克力,借势灭势;二是可以暗中操纵,浑水摸鱼,得渔翁之利。通过这次与十七路诸侯的合作,曹操几乎全部摸清了他们的底细,而对方则不知他的深浅。等到公孙瓒、孙坚等人看出他的野心时,已为时已晚。更何况此时曹操又玩了一手更高明的手段。
曹操杀入洛阳、消灭董卓后,便把汉献帝挟持到自己的地盘许昌“供”起来。这一招更高明,他把汉献帝当成皮影,而自己则是耍皮影的。由于汉献帝的名头,诸侯都不敢对曹操轻举妄动,而曹操更是拉大旗作虎皮,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为大丞相,实则以天子名义对诸侯指手划脚。曹操的这一招,可谓把幕后操纵演绎到了极致。曹操后来的不断壮大,四方贤士猛将皆来投靠,不能不说与此有很大关系。
隋朝末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不久,便选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他就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
李渊西行入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的阻击。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第三,瓦岗军还用主力部队袭击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朝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但后两个危险却不可掉以轻心,瓦岗军的人数在李渊的十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甚至有可能由此一蹶不振,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
李渊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了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又来到了唐营。李渊看了回信后,口里说了声“狂妄之极”,心里却踏实多了。
原来,李密自恃兵强,欲为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他在信中实际上是在劝说李渊应同意并听从他的领导,并要求他速作表态。
李密拥有洛口要隘,附近的仓中粮帛丰盈,控制着河南大部。向东可以阻击或奔袭在江苏的隋炀帝,向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取已被李渊视之为发家基地的关中。因此,李渊虽知李密过于狂妄,但人家确实有狂妄的资本。
为了解除西进途中的后两种危险,同时化敌为友,借李密的大军把隋炀帝企图夺回长安的精兵主力截杀在河南境内,李渊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绝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也不能立即与他断交,增加一个劲敌。”于是,李渊回信一封,大意是当今能称皇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则年纪大了,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公便心满意足,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需平定,所以暂时无法脱身前来会盟。
李世民看了信说:“此书一去,李密必专意图隋,我可无东顾之忧了。”果然,李密得书之后,十分高兴,对将佐们说:“唐公见推,天下不是定矣!”
李渊投李密之好,把他当成台面人物,使得他不再对自己做防范,不仅避免了与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李渊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李密中了李渊之计,十分信任李渊,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攻伐行为,专心与隋朝主力决斗。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而自己也被打得只剩两万人马。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为最有实力的人,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李渊的手段虽不如曹操精细,但也深得其精髓。他利用李密的弱点,吹捧一番,便把李密送上了热闹却危险的舞台,而自己则不露行迹,等到前台的戏一结束,他便出来收拾摊子,凭空落下大大的好处。李密的失误,在于他把指挥棒轻易地交给了李渊,自己粉墨登场做起了悲剧角色的演员——“出头鸟”。
无论是曹操对于袁绍、汉献帝,还是李渊对于李密,用的都是把对方推到台前,而自己在幕后掌权策划的手段。这种看似“风光”的“出头鸟”,处于风口浪尖上得到的不外乎明枪暗箭、嫉恨攻击,成为众矢之的。而幕后的操纵者不但安全无恙,而且坐收渔利,成为最后的也是最大的赢家。
把对方推到台前,可以保存自己,免得自己过早地暴露出来,同时还可以收到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的效果。
74 聪明的画师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国王,长得十分丑陋。他一只眼睛瞎了,一条腿还瘸着。
然而,就这样的一个国王,有一天,竟召集全国的画师来为他画像。并发话说:谁画得令他满意有赏,不满意的就要被杀头。
这中间有一个画师想:“国王的威严谁敢冒犯!尽管国王长相丑陋,我还是给他画张漂亮的吧。”于是,他画了—张画像呈献给国王。画上的国王不瞎不瘸不丑,威严无比。谁知国王一看勃然大怒道:
“善于弄虚作假,阿谀奉承的人,一定是个有野心的小人,留着何益,拉出去斩首!”
这个画师被杀了。
这时,第二个画师想:“既然画虚假的画像国王恼怒,那么我就给他如实的画像吧。”第二个画师又画了一张画像呈献给国王,只见画像上的国王瞎着一只眼,瘸着一条腿,又老又丑,没一点一国之主的威严形象。国王一看怒火中烧,大喝道:
“竟敢丑化国王,冒犯天威,此等狂妄之徒,留之何益,拉出去斩首!”
第二个画师也被杀了。
画师们见此情景,个个吓得魂不附体,哪个还敢冒险为国王画像?但如果不画肯定是不行的,照样会被杀头的,正在众画师为难之时,人丛中闪出一个人来,他双手呈上一幅画像给国王。
国王一看这幅画像,不禁连连称叹,赞不绝口,并将画像赐给群臣观赏。
这是一幅国王狩猎图。只见国王一条腿站在地上,一条脚蹬在一树墩上,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正在举枪瞄准。这幅画,真是太妙了,百官惊叹不已,画师们更是啧啧连声,自叹弗如。国王赐给这个画师千两黄金作为奖赏。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智慧对人是多么的重要啊,人是要有所让,有所不让,但是驾驭它的尺度就是我们的智慧。
智慧的人能够避开对自己不利的处境,做到随机应变,从而使自己总是左右逢源,逢凶化吉。
75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这里讲个关于老百姓的故事。江南有一个大家族,老爷子年轻时是个风流种子,养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会管不好。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胤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他就参透这其中的道理,在皇子之间的争斗中,笑到了最后。
康熙皇帝儿子众多,他二废太子,到了其晚年,争夺太子之位在众皇子之间更加白热化了。
四皇子胤祯足智多谋,他深知康熙皇帝对兄弟相争十分厌恶,便故作姿态,表面上不参与此事,反而屡屡为众兄弟仗义直言。
太子胤礽被废之后,无人搭理,胤祯却不同常人,对其极表关怀。有人据此上奏康熙,胤祯便回答说:
“兄弟之情,不可废也。”
康熙见他仁爱至上,欣喜异常,对之赞不绝口。
废太子有弑逆的罪名,胤祯请其他皇子代奏为其辩护,无人能应,胤祯得知此事,思忖良久,决心借此作做文章。他反复劝说康熙皇帝,终使这个罪名取消,胤礽也被拿掉脖子上的锁链。
胤祯此举,众皇子皆以为他不避嫌疑,自是无心争夺储位了,对他都不以为意。反是康熙皇帝由此对他另眼相看,屡屡表彰。
胤祯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又对康熙皇帝的身体十分在意起来,表现得最为关心和体贴。康熙因为胤礽的不争气和诸皇子争夺储位,气极生病,竟不肯就医。胤祯闻讯赶来,惶恐变色,长跪不起求旨医治。他又亲择太医,坚持日夜护理,为此憔悴了许多。康熙大为感动,连称他为至孝之人,父子俩的感情一下就拉近了。
胤祯如此用心,暗地里却加紧发展他的势力。他拉拢年羹尧,收买隆科多,双管齐下,多方用心,最后终于夺取了帝位。至此,众皇子才看清了他的本来面目,只是一切都已无法挽回来。他们急于求成,没有“放长线钓大鱼”的谋略,终于败下阵来,后来又被惩被贬,皇帝梦没有做成,却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有些事你去争去抢,反而得不到结果,你若能退出争斗,做一个局外人,机会往往还会偏爱你。
76 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王朝迁都北京以后,摄政王多尔衮便着手进行武力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当时的军事形势是:农民军李自成部和张献忠部共有兵力四十余万;刚建立起来的南明弘光政权,汇集江淮以南各镇兵力,也不下五十万人,并雄踞长江天险;而清军不过二十万人。如果在辽阔的中原腹地同诸多对手作战,清军兵力明显不足。况且迁都之初,人心不稳,弄不好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
多尔衮审时度势,机智灵活地采取了以迂为直的策略,先怀柔南明政权。集中力量攻击农民军。南明当局果然放松了对清的警惕,不但不再抵抗清兵,反而派使臣携带大量金银财物,到北京与清廷谈判,向清求和,这样一来,多尔衮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了主动地位。顺治元年七月,多尔衮对农民军的进攻取得了很大进展,后方亦趋稳固。此时,多尔衮认为最后消灭明朝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发起了对南明的进攻。当清军在南方的高压政策和暴行受阻时,多尔衮又施以迂为直之术,派明朝降将、汉人大学土洪承畴招抚江南。顺治五年,多尔衮以他的谋略和气魄,基本上完成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运用以迂为直的策略,十分讲究迂回的手段。在与强劲的对手交锋时,迂回的手段高明、精到与否,往往是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
无独有偶,以迂为直的策略,不光在定邦治国上是一种上策,一个企业的发展也有这重要的意义。
美国当代著名企业家李·艾柯卡在担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时,为了争取到10亿美元的国家贷款来解公司之困,他在正面进攻的同时,采用了迂回包抄的办法。一方面,他向政府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如果克莱斯勒公司破产,将有60万左右的人失业,第一年政府就要为这些人支出27亿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和社会福利开销,政府到底是愿意支出这27亿呢,还是愿意借出10亿极有可能收回的贷款?另一方面,对那些可能投反对票的国会议员们,艾柯卡吩咐手下为每个议员开列一份清单,单上列出该议员所在选区所有同克莱斯勒有经济往来的代销商、供应商的名字,并附有一份万一克莱斯勒公司倒闭,将在其选区产生的经济后果的分析报告,以此暗示议员们,若他们投反对票,因克莱斯勒公司倒闭而失业的选民将怨恨他们,由此也将危及到他们的议员席位。这一招果然很灵,一些原先激烈反对向克莱斯勒公司贷款的议员闭了口。最后,国会通过了由政府支持克莱斯勒公司15亿美元的提案,比原来要求的多了5亿美元。
懂得变通,是处理事情的一条重要原则,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77 关键时刻抢占先机
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二战之初力量单薄且不被美英国家承认,戴高乐是怎样步步为营用智慧击败对手的?他是怎样体现出用脑的绝技的呢?
1943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一次会晤。“我们把吉罗叫作新郎,”罗斯福以戏弄的傲慢态度对丘吉尔说道,“我把吉罗从阿尔及尔弄来,你把戴高乐从伦敦接来,我们来强迫新娘戴高乐嫁给吉罗。”
原来,盟军在北非登陆后,罗斯福扶植亨利·吉罗担任北非高级专员和在那里的法军总司令,同远在伦敦领导自由法国的戴高乐遥相对立。如今,罗斯福出于战略的需要,想伙同丘吉尔强迫两派联合,使戴高乐服从美国庇护的吉罗的领导,从而更加符合美国的利益。
戴高乐一到卡萨布兰卡,吉罗诽谤他丝毫不反对通敌的维希政府,并主张让维希政府在北非的总督诺盖、佩卢东、布瓦松和贝尔热雷官拜原职。丘吉尔和罗斯福企图把他们制定的“和解”方案强加给戴高乐:成立包括佩卢东等人的执行委员会,由戴高乐和吉罗共同担任主席,吉罗还兼任最高军事长官。戴高乐的回答是,这种安排只能使美军的人称心如意。第二天,吉罗在拜访戴高乐时提出了类似的建议,有趣的是他还声称把戴高乐提升为陆军上将。戴高乐把这一计划驳得体无完肤,认为吉罗想在罗斯福庇护下独揽大权。
结果没有谈成,戴高乐返回了伦敦,在那里遥控着向吉罗夺权的斗争。但美英两国不断向他施加压力,要他接受吉罗的领导,团结在吉罗的周围。
由于戴高乐采取了维护法国独立和主权的政治战略,坚决要求同维希分子划清界线,在北非得到了越来越大的支持,法国国内的抵抗运动委员会也站到了他这一边。戴高乐的力量日益加强,吉罗的抵抗开始崩溃。5月17日,吉罗终于邀请戴高乐前往阿尔及尔,以便共同组成一个法国中央权力机关。5月30日,戴高乐一行从伦敦飞抵阿尔及尔。当时,吉罗在北非无所不有:军队、警察、行政机构、经费、报纸、电台、电讯设施,还有盟军做后盾。与吉罗相比,戴高乐却一无所有,没有军队,没有宪兵,没有官员,没有银行存款,也没有宣传工具。但他对战胜吉罗充满了信心。
6月1日,戴高乐召见新闻记者,宣布他到北非来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法国权力机关,以领导民族力量进行作战,维护法国的主权,但要把某些代表其他方面的人排除在外。
消息报道后,身为阿尔及利亚总督的佩卢东心慌意乱,为了争取主动,他在当晚向戴高乐和吉罗各写了一封信。在给戴高乐的信中,佩卢东表示愿意放弃他的职位。他给吉罗写了大意相同、措词略有出入的信,但决定第二天早晨送出。
戴高乐当晚接到信后,认为这是他的一个重要胜利,这是一场权力之争,不是讲究礼仪细节的时候。他立即复信佩卢东,接受了他的辞职。戴高乐在信中说,“在祖国正经受危险考验的时候,我相信法国人一定都和我一样,重视你这种大公无私的行为的价值”,并宣布批准佩卢东入伍。
这样,戴高乐抢先一步,取得了一个重大的政治胜利。吉罗被弄得像个傻瓜,全世界都知道佩卢东这位维希政权的阿尔及利亚总督首先向戴高乐提出辞职,表示了对他的顺从。戴高乐的领袖地位开始确立了起来,不久就从各个方面彻底击败了吉罗。
78 舍得小兔才能套大狼
舍得小兔套大狼,实际上就是“李代桃僵”的一种延伸。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像大家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帅”的战术。
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摆平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可以肯定地说,“舍得小兔套大狼”策略,运用确实太多了。“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是舍得小兔套大狼谋略的本质,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在工作上不可能十全十美的现实,要“丢卒保车”,学会保全大局,以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声誉。
战局发展必然会有所损失时,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胜利。要想摆平生活中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此招并非既定方针,应为应变之策。
前苏联的报刊都大幅度提价,报刊面临失去大批读者的现实问题,但《消息报》征订启事却别出心裁,读之令人叫绝。在这则启事中,编辑巧妙地利用“正话反说”,本是要让读者订阅《消息报》,却说“涨价”、“有权拒绝订阅”等反话,并列举了大量事实,似乎是在诚恳地告诉读者不要订阅。但读者看了启事后,却激起了订阅的欲望。
在现代经营活动中,经营者不要为小利所诱惑,也不要为小害所影响。要从全局的高度分析对比优劣形势,争取主要优势且不必寸步不让。高明的经营者都会“舍小钱套大狼”,以达到自己赚钱的目的。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能从众多的人才中脱颖而出,要懂得舍点小利,方有大回报的。下例中小王就是采取了这一战术,让自己轻松地被单位录用了。
小王到一个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应聘后勤管理人员,那里待遇丰厚,试用期就是每月600元的工资,应聘者趋之若骛。通过两轮答辩,到最后就剩下小王和另外一个人,因为只聘一人,小王有落聘的可能。小王向主考官提出,如他能获聘,先无待遇试用三个月。此语一出,即刻引起主考官的兴趣,他被录用了,虽然三个月没拿工资,但他转正后却是长时间拿高工资。
我们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要视时而动,牺牲小利益,确保整体利益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