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成大事者用策略做事
人活着是要有一些思想的。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路途中去借鉴那些令人折服并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经验智慧,“拿来主义”可以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真正有杀伤力的东西都藏在人的头脑中,凡事多转几个心眼,成功就离你不远了。一个人靠力气与人较量,是匹夫之勇;靠一手绝活与人竞争,是一技之长,充其量只能算个手艺人;若是一个人靠脑力在社会上打拼,那么他才算真正走向成功。
67 曹爽与司马懿
魏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明帝曹睿在弥留之际,命司马懿和曹爽辅佐幼子曹芳,并让齐王曹芳前去抱司马懿的脖子以示亲近,司马懿感激涕零,连表忠心。当日即立齐王曹芳为皇太子,曹睿便放心地死了。丧事办完后,遵照明帝的遗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掌朝政辅佐幼主。当时,曹芳刚刚八岁,大权自然落在曹爽和司马懿手中。
但曹爽与司马懿二人资望能力却有很大差距。司马懿老谋深算,德高望重,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都能征善战,故对曹氏政权构成很大威胁。曹爽是宗室后代,也有一定资历,当时曹芳年幼自然没什么主意,总怕大权旁落他人之手,当然要倾向于曹爽而疏远司马懿。几年后,曹爽渐渐地培植自己的势力,排挤司马懿的人,等到时机成熟时,又夺了司马懿的兵权,撤销了太尉的实职,而安排一个太傅的空衔。司马懿见曹爽的势力控制了朝廷,于是就装病在家,不问朝政了。
曹爽揽权贪位,见司马懿告病家居,也不问是真是假,便得意忘形,任意胡为起来。他提拔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控制了宫廷和京师的武装大权。因此曹爽日益胆大妄为,天天与亲近的人吃喝玩乐、依金偎翠、灯红酒绿,出行的时候车辆仪仗皆仿皇帝规模,甚至把宫中的妃嫔、乐师也带回家中充作乐师寻欢作乐。曹爽的所作所为渐渐失去人心,一些正直的官吏有些看不惯,非议渐起,这就为司马懿的东山再起提供了条件。
司马懿装病家居,其实一天也没闲着,对朝政和时局反而更加关注。曹爽的行为及渐失人心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心中暗暗高兴,并静待时机。
正始九年冬,曹爽的党羽李胜由河南调任为荆州刺史。李胜是荆州人,此次衣锦还乡,自然格外高兴。临行前到太傅司马懿家去辞行。司马懿熟谙官场之事,听说李胜来访,向身旁的侍女嘱咐几句后传令进见。
李胜来到司马懿养病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还躺在病榻上,头发散乱,面容憔悴。一看李胜已经进屋,忙挣扎着要坐起,两个侍女立刻扶起他,一个侍女递给他外衣,司马懿十分用力地去接衣服,然而手一颤,衣服竟落在地上。两个侍女忙弯腰拣起帮他穿上,司马懿吃力地抬胳膊进行配合,好不容易才把衣服穿上。接着司马懿又以手指着嘴,侍女忙端来一碗稀粥,司马懿也不用手去端,噘起满是胡子的老嘴,伸了伸脖子就喝,结果里一半外一半,胡子上都是稀粥和饭粒,前大襟上还洒了一大片。侍女忙拿手巾来擦。李胜见状,忙往前凑了凑说:“只听人们说您中风病犯了,想不到病到这种程度。”司马懿呼吸略有些急促,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唉!年老病重,死期不远。君屈任并州,并州接近胡地,您可要当心啊!”说完喘了两口气又说:“恐怕你我不能再见面了,我把两个儿子师、昭托付给您,请您多照应。”李胜见他说错了,就纠正说:“我上任荆州,不是并州!”荆和并在音上确有点相近,所以李胜把这两个字都说得又重又长。司马懿听了,大惑不解,偏偏头侧过耳朵问:“什么?放到并州?”李胜只好再改口说:“我放到荆州。”司马懿这才若有所悟地说:“啊!都怪我年老意荒,耳朵也背,没听明白您的话。您这回到“并”州任官,也好建功立业啊。”又寒喧几句,李胜告辞。
曹爽得到李胜的报告,听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司马懿病重昏聩的老态,心中更加轻松,完全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了。司马懿用这种装聋卖傻的方法打发了属于曹爽一党来探望病情的几个人后,见再也无人来问疾,便知此计奏效,加紧了各项准备工作。
正始十年正月甲午日(公元249年2月5日),皇帝曹芳到洛阳城外的南山去扫明帝的平陵。曹爽、曹羲、曹训掌握兵权的兄弟三人全部随驾出城。平陵距洛阳九十里,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势必不能当日返回,必须驻夜在外。
曹爽兄弟随皇帝出城的消息早有人报告给司马懿,他一边派人再去观察,一边就开始了紧张的部署。待三个时辰过后,估计皇帝车驾出城已远。司马懿立刻分派两个儿子及心腹家人及以前的门生故吏分别夺取城中禁军的兵权,马上占领了武器库、府库、皇宫和太后宫等要害部门,又以最快的速度关闭所有的城门,并立即带领亲兵出城驻守在洛水浮桥边。一个时辰里,一切部署停当,整个洛阳城进入了高度紧张的战备状态。这样,司马懿控制了京城和皇太后。
一切就绪后,司马懿以皇太后的名义写信给曹爽,要求他保护皇帝回城,只要投降即可免杀。曹爽本是庸俗无能之辈,不听手下人的劝告,竟然投降回城。不久,司马懿在剪除曹爽的羽翼之后,就以谋大逆的罪名把曹爽兄弟及亲信诛杀净尽。从此,司马氏独掌朝廷大权,为篡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本身即是鹰是虎,却又装成衰弱得不堪一击,曹爽受了麻痹,只当他是只病猫,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司马爪下的猎取对象。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懿并非等闲之辈,城府相当的深,司马懿把心高而气不傲演绎到了极致,野心勃勃却看起来行将待毙。所以,他的成功就只是时机的问题了。
要成大事就必须要有城府,只有养足了你的城府,你才能多一成胜算。
68 劣势也许也是优势
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
最终,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了师傅,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三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点弄不懂了。
他终于忍不住问师傅:“我是不是应该再学学其他招术?”
师傅回答说:“不错,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需要会这一招就够了。”
小男孩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傅,于是就继续照着练了下去。
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去参加比赛。小男孩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艰难,但对手还是很快就变得有些急躁,连连进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小男孩迷迷瞪瞪地进入了决赛。
决赛的对手比小男孩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有一度小男孩显得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停,还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下去!”
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一招,制服了对手,由此赢了比赛,得了冠军。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每一个细节,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就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
所以,小男孩最大的劣势变成了他最大的优势。
只要懂得扬长避短就无劣势可言。再聪明些的话,也可以把劣势变成特点或优势。所以自己有劣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自己的劣势所吓倒,自己的信心让给了劣势,从而一撅不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我们能很好地处理各自的特点,就能让自己的劣势变为优势。
69 及时隐退
武则天年方十四时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皇朝将遭“女祸”之乱,有一个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做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槁枯。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鸳鸯。
当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不忘如何确保李家江山的长久万代,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李治和武则天都在他床边,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是冰雪聪明之人,哪还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她心里清楚,只要现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谈何容易,唯有丢弃一切的一切,方有一线希望。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委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躯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唐太宗本来是要处死武媚娘,但毕竟自己很喜欢她,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活着的武媚娘等于死了的武媚娘,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唐太宗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了出来,径直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吗?”媚娘满脸无奈的忧伤,她回身仰望太子,叹了口气说:“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如雨下,语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则天很快又被招入宫中。武则天果断地由退转进,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不仅为自己,也为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女性争了一口气。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些事情面前是人抗拒不了的,这个时候就应该主动的退让,做到“风紧扯呼”!
70 虚张声势不战而胜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此话借以形容张飞是有勇无谋的武夫。然而,粗心的张飞也有细心的时候,长坂坡上智退曹军上万军马就是一例。
三国时期,曹操领兵分八路进攻樊城,刘备弃城出走,曹操率大军紧迫其后。
在千军万马中,赵子龙单骑救出幼主阿斗,直穿曹兵重围,砍倒曹军大旗两面,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往长坂桥而走。忽听后面又喊声大起,原来是曹将文聘引军赶来。赵云来到桥边,已是人困马乏。始见张飞挺矛立于桥上,赵云大呼:“翼德快快救我!”
张飞高呼:“子龙快走,追兵由我对付。”
原来,张飞为接应赵云,带领二十余骑,来到长坂桥。张飞见曹军成千上万的兵马杀将过来,他心生一计,命所有士兵到桥东的树林内砍下树枝,拴在马尾巴上,然后策马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使人以为有重兵埋伏。而张飞则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曹将文聘带领大军追赵云到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持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土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不一会儿,曹仁、李典、张辽、许褚都来到长坂桥,见张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都恐怕是诸葛亮用计,谁也不敢向前。只好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面,派人向后军飞报曹操。
曹操得到报告,赶紧催马由后军来到桥头。张飞站于桥上,隐隐约约见后军有青罗伞盖、仪仗旌旗来到,料到是曹操起了疑心,亲自来阵前查看。
张飞等得心急,大声喝道:“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来与我决一死战!”声音犹如巨雷一般,吓得曹兵两腿发抖。
曹操赶紧命左右撤去伞盖,环视左右将领,说:“我以前曾听关云长说过,张飞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头颅如在囊中取物那么容易,今天遇见,大家千万不可轻敌。”曹操话音刚落,张飞又圆睁双目大声喊起来:“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
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自己已是心虚,准备退军。
张飞看到曹操后军阵脚移动,又在桥上大声猛喝道:“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一员大将夏侯杰惊得胆肝碎裂,从马上栽到地下死了。曹操赶紧调转马头,回身便跑。于是,曹军众将一起往西奔逃而去。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
张飞见曹军一拥而退,不敢追赶,急忙唤回二十余骑士兵,解去马尾树枝,扳断长坂桥,回营交令去了。
张飞这员猛将,临危不惧,巧妙地运用虚张声势的招法,击退了曹兵,取得了胜利。以对方的疑惑来虚张自己的声势,用心理战术打击对方,虽冒了点险,但确实效果非凡。
以前还听说过这样一个的故事:一伙强盗来到一户人家打劫,正巧这户人家的男人都不在家,家里只有三个妇女。强盗先在室外试探虚实。这户人家用箭阻拦强盗,两个女人拉紧绳子,一个女人将箭安在绳子上,从窗户往外射,射了几支,强盗仍不走。可是箭已快用完了。这时,一个女人大声呼喊:“取箭来!”另两个女人从屋内棚子上把一捆麻杆扔到地上,发出的声音跟箭落地一样。强盗们大吃一惊;“有那么多箭,看来难以制服她们了。”于是,强盗只好作罢。
这个故事与张飞智退操军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虚张声势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航空公司要在纽约建立一座大型的航空站,要求爱迪生电力公司按优惠价提供电源。电力公司觉得自己占了主动,因此在谈判中故作姿态,不予合作,还要挟抬高价钱。航空公司心生一计,主动中止谈判,然后故意向外界吹风,扬言航空公司自己建设电厂比依靠电力公司供电更合算。电力公司得到这一假消息后,信以为真,担心会失去一次赚大钱的机会。于是,改变态度,还是以优惠价格与航空公司达成了供电协议。
有时候自己的势力不济,不妨玩点虚的,在声势上压倒对手,这才是大智慧。
71 以不变应万变
下面是洛克菲勒的一件事情,以冷静的心态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以不变应万变。
当年,洛克菲勒在某案件中受审时,因为在面对对方激情的询问时,保持了一种平和克制的态度,而且,在回答问题时也不动声色,从而赢得了那场官司。当时,对洛克菲勒提出质问的那个律师在态度上似乎明显地怀着某种恶意,如果按我们一般的想法,洛克菲勒即使发火、生气,甚至拍案而起,大发雷霆,都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洛克菲勒没有那样做,他很好地控制和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写给你的那一封信拿出来!”那个律师用一种非常粗暴的口气说。
那一封信是质问关于美孚石油公司的许多事情,而这些事情那个律师在法律上并没有权力去质问。
“洛克菲勒先生,这封信是你接的吗?”法官问洛克菲勒。
“我想是的,法官先生。”洛克菲勒平静地说。
“你回那封信了吗?”
“我想没有。”
然后,那个律师又拿出了许多别的信来,也照样宣读了。
“洛克菲勒先生,你说这些信件都是你接的吗?”
“我想是的,先生。”
“你说你没有回复那些信吗?”
“我想我没有,法官先生。”
“你为什么不回复那些信件?你认识我,不是吗?”那个律师咄咄逼人。
“啊,当然!我从前是认识你的!”
洛克菲勒所回答的这句话的用意是那么的明显,以至于那个律师气得差不多快要开始发疯了。法庭上一片寂静,大家都毫无声息地坐着,静听着法庭上的唇枪舌剑。而洛克菲勒坐在那里纹丝不动。
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力量!这就是控制自己情绪的力量!
那些有过辉煌的人物,那些天才的大人物,都曾经驾驭过别人,都有战胜一切阻碍其发展的力量,但是,他们最先战胜的是自己的情绪,因为战胜了自己的情绪,他们就能在关键时刻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要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就必须先成为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人。
对付盛气凌人的敌人,你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保持冷静,以不变应万变。
72 静观其变,相机而动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勾结,多次陷害立有大功的秦王李世民,兄弟间一场生死拼杀在所难免。
李世民身边的文臣武将屡次进言,劝李世民早作打算,抢先动手。李世民每到这个时候,便会面现苦容,叹息不止,说:“我们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纵是他们的不对,我又怎么忍心呢?还是委屈一下吧,时日一长,他们也许会知错悔改,一切就烟消云散了。”
别人都十分着急,深怪他心有仁念,坐失良机。李世民对此如若未闻,暗中却把他心腹的将领尉迟敬德等人找来,对他们说:
“你们的好心,我岂能不知?不过现在我们安排未妥,事无头绪,又怎能草率行事呢?事若不密,为人察觉,只怕我们先得人头落地了。还望各位详作筹划,切勿泄露。”
李世民边忍边动,加紧布置,由于他表面从容,处处示弱,李建成、李元吉果真被欺骗,暗中得意。他们按部就班,一步步地实施整倒李世民的计划,只想假以时日,不愁大事不成。
不久,有报说突厥兵犯境,李建成便保举李元吉为帅,带兵迎敌。齐王请求李渊把秦王李世民的兵马归他指挥,李渊答应了他的要求。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将一眼便看穿了他们的阴谋,李世民见群情激愤,故作痛苦的模样安抚众人说:
“皇上既已同意,看来我只能束手待毙了。这是天意,我又能怎么样呢?”
众人见此,信以为真,不禁泣泪苦劝;有的还要告辞而去,以示抗议。只有几个知情者以目示意,不露声色。
这时又有人进来密告李世民,说太子与齐王早已定下计谋,只等李世民等人给齐王出征送行时,便要密伏勇士,趁机全部杀光,然后太子登位,封齐王为太弟。
众人听此,情绪更为激动。李世民见火候已到,这才长叹一声,对众人说:
“我是被逼如此,各位都是明证。事已至此,只有先发制人,我们才能铲除强敌,保全性命。”
李世民分兵派将,伏兵于玄武门。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上朝在此经过,伏兵齐出:他们二人猝不及防,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被尉迟敬德砍杀。
没过多久,李渊便让位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当你还没有充分的实力时,忍耐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等到时机成熟之际,来个一网打尽、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