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书名:成大事的九大方略 作者:修铁 本章字数:1099字 发布时间:2024-06-14

13成大事者要能屈能伸

  当面临的问题与你的原则相冲突而又不得不面对怎么办?是硬碰硬,是逃避还是屈服?对于成大事者来说,答案只有一个:人必须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如若不屈,结果只有一种:以生命捍卫自己的原则。两相比较,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世上人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人:孤高清傲,不同流俗,但坚持原则而不能屈伸,志向常常难以实现。屈原,纯洁忠贞而缺乏弹性,最后投江自杀身亡。他是一个天才横溢的诗人,但作为一个政治改革者,他是失败的。陶潜隐居山野,不为“五斗米”折腰终生不仕。看起来洒脱,实则满腹心酸。豪放不羁的李白,不向权贵低头,得罪当权人物,使“壮志终不能酬”。其实他们都是失败者。

  第二种人:以“大丈夫能屈能伸”为借口,逢迎拍马,见风转舵,同流合污,为谋得一官半职而沾沾自喜。

  第三种人:我们就讲两个小故事来解释吧!这样更有利于你思索。

  故事一:管仲,生于世风日下的东周末期,他不得志时,曾参加战役三次都败北而逃,和朋友鲍书牙一同经商,常多取一份利益,他的朋友鲍叔并未因此看轻他,知他家贫,要留下性命做大事。后他见齐桓公,齐桓公问他富国强兵之道,他开口就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其实管仲心中藏有很大的原则、很高的见识。后来他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多用权术。领兵伐楚之时,仅责其未有包茅给周朝廷,因为他知道,责楚以一个小事,大家才好退兵。否则真正打起来,齐也赢不了楚。更后来,齐桓公生活越来越奢侈,他也跟着越来越奢侈,意思是要为主公“分谤”,不能让老百姓都只责备桓公。

  齐桓公亲近易牙、竖刁、开方三个小人,每日沉溺女乐,管仲也不谏阻。他说,人君大权在握,难免要图些享受,势难阻止,只要在施政方面还能照顾人民,也能信任臣下去做,其个人的沉溺不必太去干涉,免得君臣之间闹僵了,反而坏了事情。

  直到临死之时,才劝桓公要远离那三个小人。桓公问他为何从前没说。管仲说,我知主公喜欢他们,只要我在,那三个人大概也不会作乱,所以我也不必禁止主公亲近他们。但我快要死了,主公宜自己小心。

  故事二:狄仁杰是唐朝有为有守十分著名的能臣。他在女主武则天下面做事,不亢不卑,却能审察形势,提照顾百姓的建议。有一次高宗皇帝尚在位时将到汾阳宫,路上须经过妒女祠前。风俗认为妒女祠前走过会有灾祸,于是另修道路。狄仁杰闻之,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两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下命罢工。高宗听到了也赞他:“真大丈夫也!”

  狄仁杰的意思无非要省下另修道路的民工,但必须说出一套“风伯清尘”之类让皇帝高兴的话,才能不另修道路。体恤民力,是他的原则,说些貌似逢迎的话,是他的能屈能伸。

  想成大事,能屈能的助你顺利获得成功。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成大事的九大方略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