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亲征,平复蒙古
书名:康熙大帝传 作者:徐苑琳 本章字数:3366字 发布时间:2024-06-17

在乌兰布通之战中,虽然清方取得了胜利,但是因为 没有生擒噶尔丹,康熙帝感到很遗憾。不过他依然在积极部 署,且准备了六年,就是为了彻底解决噶尔丹的难题。康熙 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九月、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二月,康熙三度亲征噶尔丹,足可见康熙解决这一问题的 决心。

再说噶尔丹,自康熙二十九年在乌兰木通战败后,他虽 曾向清廷认罪立誓,上书请降,但反叛之心并未改变。不久 又在科布多(在今蒙古国西部)集合旧部,并向沙俄乞援, 企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尔丹率骑兵3万,攻入喀尔喀蒙 古车臣汗部,随后沿克鲁伦河(今蒙古国境内)东下,进抵 巴颜乌兰(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克鲁伦河上游)。扬言过 冬后,将借俄罗斯鸟枪兵6万,大举内犯。

在这种形势下,康熙帝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只有极少 数人赞同征讨噶尔丹的主张,八旗满洲王公大臣皆畏怯退 缩,反对用兵,康熙也了解群臣们的顾虑,他说:“朕亲历 行间,塞外情形,知之甚悉。自古以来,所谓难以用兵者是 也。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沙碛地方,运粮尤苦。 而雨水之际,樵爨颇难,区画不周,岂可妄动。”但是康熙 也知道,一旦噶尔丹得逞,他就会肆无忌惮继续扩张,且会 严重威胁到清朝统治。于是,康熙决定,亲征噶尔丹。康熙 三十五年二月,他下令发兵10万,分东、中、西3路进击。 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兵9000组成东路军,越兴安岭,出克 鲁伦河,侧击准噶尔军; 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统兵4.6万组 成西路军,由归化(呼和浩特)、宁夏越过沙漠,沿翁金河 北上,切断噶尔丹退路;康熙帝自率3.4万人组成中路军, 出独石口(今河北省赤城北),经克鲁伦河上游地区北上, 切断噶尔丹退路,与东西两路军夹击噶尔丹军。

不过群臣都担心康熙此次御驾亲征的安全,为了避免 让皇帝和噶尔丹正面交锋,大臣们谎称:“传闻噶尔丹亡去 已远,皇上当徐徐归还,使西路兵前进。”康熙听后勃然大 怒,斥责道:“不知道你们将朕看成了什么人,我太祖高皇 帝、太宗文皇帝深入行伍,如今才有了现在的根基,朕能退

缩吗?我师既已到此,噶尔丹指日可擒,而且大将军费扬古 于朕已约期夹击,如果朕现在班师回朝,西路军何去何从? 回京如何对天下交代?”

五月初七,探子来报,称噶尔丹的确切位置已经锁定, 康熙即亲率大军向克鲁伦河进发。

谁知,看到康熙御驾亲征,且率领十万大军,他心生畏 惧,竟乘夜西撤。康熙帝即命马思喀为平北大将军,坐镇巴 颜乌兰地区;令费扬古西路军截准噶尔军退路,设伏袭击; 命内大臣明珠尽运中路军之粮以济西师。旋自率前锋追击三 日,至拖诺山(巴颜乌兰东)而返。准噶尔军退至特勒尔济 (今乌兰巴托东南)时,仅剩万余人。

五月十三,清军西路进抵昭莫多,距特勒尔济30里扎 营。费扬古以逸待劳,将东阵兵陈于山上,一部沿土拉河布 防于西,骑兵主力隐蔽于树林中,以孙思克率绿营兵居中, 旋派400精骑至准噶尔军营地挑战,诱其入伏。噶尔丹果然 将万余骑全部出击,追至昭莫多,即向清军阵地猛扑。清军 居高临下,依险俯击,弩铳迭发,藤牌兵继之,每进则以拒 马木列前自固。准噶尔军初战受挫,乃下马力攻,冒矢铳鏖 战,伤亡甚众,仍不退兵。费扬古见其后阵不动,知为妇女 和驼畜所在,即令一部迂回横冲,一部袭其后阵,准噶尔军顿时大乱。扼守山顶的清军乘势奋击,上下夹攻,斩杀3000 余,俘获数百人。噶尔丹妻阿奴可敦率队冲锋,战死。噶尔 丹仅引数十骑西遁,余部逃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莫 多大捷”。

为了尽早擒拿噶尔丹,康熙着手重新部署西北军,让孙 思克和博霁率兵和驻扎在西宁的幅都统阿南达会合,于西北 各组亲密合作,令阿南达于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准噶尔 部、哈密回部各台吉头人等,四面甚至哨卡,进而形联合防 线,以阻止噶尔丹再次西讨。

十一月初七,阿南达接到密报,说噶尔丹方面将会派信 使前往西北联络部署,后阿南达派人截获这名信使,并从信 使所携带的信中得知噶尔丹托达赖喇嘛照看其子塞卜腾巴尔 珠尔,根据信中提到的情报,请方面周密部署,终于在哈密 附近抓到了噶尔丹之子塞卜腾巴尔珠尔。

此事的噶尔丹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他的亲信头目如 阿喇卜滩、格垒沽英等先后降清,另一个亲信吴尔占扎卜则 指噶尔丹“如不降,当另图一策,首鼠两端,而待毙乎”, 而噶尔丹除埋怨“初不欲来克鲁伦地方,为达赖喇嘛煽惑而 来,是达赖喇嘛陷我,我又陷尔众人矣”外,也一筹莫展。 当时留在噶尔丹身边的仅有阿拉尔拜、讷颜格隆二人,“余下不及百人,其有余者,人各有马驼二、三,而止有一马者 为多,无马者近三十人,牛羊则全无,捕兽而食,不获兽则 杀马驼以食”。

然而,噶尔丹岂会心甘情愿投降,在西方的一则文章里 这样记载:“(康熙)皇帝后派去了两个准噶尔人,他们也 被(噶尔丹)接见了,他们向他报告了帝国的实力以及被俘 人员等如何在中国得到了一个舒服的收容所。当然,所有这 些话,那个骄傲的首领,是听不进的。据说,他一言不发地 中断了接见。很明显,他绝没有泄气”。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初,噶尔丹流窜到阿察阿 木塔台地方,“噶尔丹所,有诺颜格隆阿喇儿拜,下有一百 余”。噶尔丹还“曾遣人约丹济拉,会于阿察阿木塔台”, 据一个卫拉特俘虏口述: “噶尔丹下人,但捕兽为食外, 并无余物,视众人形状,窘迫已极,问其马亦甚瘠,膔大者 少云。”

康熙除了让孙思克、傅霁二人率所留之兵驻守甘州外, 还让由费扬古率领喀尔喀、黑龙江和察哈尔兵, 以及蒙古 各旗汗王、贝勒、贝子、台吉等情愿效力者,出宁夏至郭 多里巴尔哈孙之地。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也同阿玉 哥分别出兵于阿尔泰山以南驻扎,安岗设哨,准备力擒噶尔丹。

康熙帝向来喜欢照顾与进剿并驾齐驱的方法,于是,康 熙帝再次遣使持敕谕招降。敕谕的内容主要有三点:

其一,令噶尔丹速来请降,拖延有害无益;

其二,达赖喇嘛早已圆寂,噶尔丹一直以护法为由不过 是欺骗大众;

其三,噶尔丹想要逃亡的目的地,也皆已被清政府 知悉。

同时,还谕令厄鲁特和丹济拉众台吉、寨桑等,促其速 降,并表示对一切归降者,清廷将妥善安抚,使其得所。诸 方事宜基本安排就绪后,康熙继续深入前线战场。

闰三月十五日,康熙率众以银川为出发点,沿黄河西 岸北进,二十九日抵达船站,亲送八旗前锋兵和黑龙江兵 起程。

四月初一日,康熙阅鸟枪兵,送绿旗兵出征。吸取首次 亲征西路军粮饷不继导致士兵饿死的教训,康熙下令将五百 石米存于狼居胥山附近的驿站, 同时调来一千四百多匹战 马,为返回的部队补给粮草马匹。一切就绪,噶尔丹插翅难 逃,康熙预言道:“噶尔丹无所逃矣,或降或擒或自尽,否 必为我所擒。”

此时,因京中还有颇多事宜需要处理,于是康熙于四月 七日班师回朝,不出所料,山穷水尽的噶尔丹“惊闻清军到 来,寝食俱废,反复思维,无计能逃”,终于在闰三月十三 日于阿察阿穆塔台饮药自尽。噶尔丹终以悲剧英雄划出了自 己政治生命的最后一个句号。

随后,丹济拉等人携噶尔丹的骨灰和噶尔丹之女钟齐 海,率三百户归降清朝,康熙闻讯后大为经系,立刻命费扬 古选带精兵前往米丹济拉处,押护前来,其余的东路军和西 路军则全部撤回,平定噶尔丹叛乱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议政王大臣的奏请下,康熙行拜天礼,朝中众文武大臣 行庆贺礼。康熙亲著《剿灭噶尔丹告祭天坛文》, 概括了三 征噶尔丹的经过,并简要总结了剿灭噶尔丹的经验:

第一,他充分肯定了三征之必要性,虽然是皇帝亲征, 但屡屡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他不得不独断专行,但事实证 明,“塞外情形不可臆度,必身历其境乃有确见”;

第二,三次亲征在时间上未间断,未给敌人过多的休养 生息的时间;

第三,前方军队和后方粮草供应一定要衔接上,今后若 有兴师之举,也应效法此举;

第四,对蒙古的统治关键在于控驭有道;

第五,在用人遣将方面,他认为被委派的将领要有见机 行事的能力,不可行动迟缓,更不可操之过急。

康熙三次亲征朔漠,终于平定了准格尔部噶尔丹的分裂 势力,扫除了西北地区的不安定因素,巩固了北方边防;同 时又以亲善和睦的民族政策较为妥善地处理了蒙古各部盟同 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漠北蒙古的统一,加强了中央政 府对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的统一管辖,稳定了当地的社 会秩序。这使我国的北方边境重获宁谧,同时还为进一步团 结蒙古,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人民的安全,筑成了一道抗 击沙俄侵略的有力屏障,对于抵御外敌侵犯有重要的意义。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清政府将喀尔喀蒙古各 部遣送回他们原来的牧场,又在乌苏里台和科布多等处设立 将军和参赞大臣,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辖。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康熙大帝传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