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完成统一中 国大业,接着向岭南地区发动了战争。“使尉屠睢将楼船之 士南攻百越”。用了五十万攻无不克的精锐部队, 兵分五 路, 向百越之地推进。其中向现在江西余干县前进的一路军 队,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了东瓯、闽越(今福建)地区,并 设置了闽中郡。而向广西进攻的一路秦军, 则遇到了部族 首领的顽强抵抗, 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淮南 子 ·人间训》) ,战争打得很不顺利。究其原因,这与秦军 不适应山地作战,不服南方水土,病员较多,有一定关系。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和岭南地区山路崎岖,运输线太长,粮食 接济不上有关。
如何将中原的粮草运用到百越地区呢?秦始皇将这一 难题交给了史碌,从中原地区到百越,要经过大庾岭、骑田 岭、都庞岭、萌诸岭、越城岭等,而要翻越这一座座崇山峻岭,也是难于登天的事。
史碌对有史以来秦国修建的水渠进行了一番研究,又做 了精心的规划和是实地勘测,最后决定在珠江水系和长江水 系的关键地方修一条水渠,这就是灵渠。
在史禄的主持下,经过秦军与被征发的劳动人民的艰苦 劳动,几经寒暑,灵渠开凿成功。至此,从湘江用船运来的 粮饷,可以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源源不断地运至前线,保 证前方的需要。至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军终于全部攻下了岭 南,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并派兵戍守。至此,秦始皇 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而灵渠则为完成这一伟大事业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灵渠水系由北南两渠组成。北渠俗称湘江新道,全由人 工开凿而成,大致与湘江故道略成平行,渠槽在田畴间,其 水位高过湘江故道,湘江水在分水塘经铧嘴分流和大小天坪 坝引流后,约七分水流入北渠,在高塘村与湘江故道相会, 全长3.25公里,最大引流量为12立方米每秒。
南渠自南陡口起,过严关,流至溶江镇老街的灵河口入 漓江,全长约33.15公里,南渠引湘江水约三分,最大引流 量为6立方米每秒。灵渠自越城峤至溶江镇的灵河口一段约 29公里,主要的自然河流有4条。
一为越城峤以南的始安水,源出越城峤与点灯山之间 的山谷, 流程2.5公里至铁炉陡附近汇入灵渠; 一为源出台 板石之石龙江(又称清水河) ,北流10公里后再折向西流至 灵山庙入灵渠;一为源出唐公背山之马尿河,北流13公里折 西至严关零西村入灵渠;一为源出三青岩,经梅村垌至乐施 堂,再西至青石陡入灵渠,长15公里。
灵渠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它与都 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我国,而 且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灵渠连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 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 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 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 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 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 ,加强南北政治、 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 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但仍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