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后,对秦国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匈奴,为了 解决这个威胁,秦始皇虽曾亲率军队北伐匈奴,但是却不能 解除匈奴对秦朝的威胁,为了保护北方边界的百姓和中原的 安全,他遂下令修筑万里长城,以抵御外敌。
秦始皇修建长城不只是为了抵御外敌,还有一个原因 是为了防止分裂复辟,便要加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交通和联 系, 因此需修建道路,加上当时因常年战争,农业的设备均 受到破坏,因此要大力修复河道,加快农业生产的恢复。
而因为修建长城也给百姓加强了徭役之苦和苛令之责, 为了加快长城的修建便要投入很多劳力, 因此连家中的妇孺 也被迫参与长城修建,这样导致众百姓在这样的劳役中丧失 生命,而且对他们的苛责十分严厉,使用“连坐”之役刑, 百姓一时之间叫苦连天。
据史学家们考证,长城并不是秦始皇开创的,秦始皇是在秦、赵、燕三国北边原有的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而形成, 只是将现有的三处长城相连,将它们连贯为一,成为抵御之 墙,也进一步减少了防御的士兵。
秦始皇修建的长城西起甘肃省岷县,北至临洮县,再经 定西县南境东北至宁夏。秦始皇在修建长城的过程战国时期 各诸侯为割据所建的长城全部拆除,而虽在秦统一之前各分 裂国有过长城的建筑,但长度均不大,只有秦始皇修建的长 城达万里,故有“万里长城”之名。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 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 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 难。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两千多年,今天所指 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在固阳县秦长城红石板沟段有一处豁口,相传就是当年 孟姜女千里寻夫不见,哭倒长城的地点,成为秦长城的一大 历史遗迹。故事内容大致是:
相传秦朝时,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范喜良 和女子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 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穿寒 衣,历尽了千辛万苦才终于来到了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长城就此 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 中投海而亡。
此传说是否可信,尚有待于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
因为另有一说是,历史上孟姜女哭倒的并不是秦长城, 而是山东的齐长城。其根据是“杞梁妻哭夫”的史实。它始 见于《左传 ·襄公二十年》(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发兵 攻打莒国,齐军先锋杞梁在与莒国交战时战死,齐庄公班师 回国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 向她吊唁,杞梁妻 得知丈夫已战死,悲痛交加,拒绝接受在郊外吊唁,齐庄公 便到杞梁家中设祭吊唁。《孟子 ·告子下》又记载淳于髡的 话:“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后人便把“哭夫”的 史事改为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
唐代《雕玉集》的《感应篇》记载了杞梁妻哭倒长城的 完整故事:新婚之夜,秦兵将杞梁抓走,杞梁修长城而亡, 葬于长城下。杞妻孟仲姿缝好寒衣送到筑长城处,得知丈夫 早已去世,葬在长城下。她悲痛万分, 向城号哭,一时城崩 倒塌露出白骨, 孟仲姿刺手指将自己的血滴在白骨上说: “若是杞梁的骨,血就流入。”血果然流入白骨,仲姿将丈 夫的尸骨葬于燕山长城下。敦煌曲子《捣练子》就写道: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但《左传》所记杞 梁是交战而死, 比秦始皇筑长城早三百多年, 当时秦长城尚 未建造。
秦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 迹,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如今 虽然被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 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 以永 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