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 的,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 一场争论。
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 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 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 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 制,才可免除祸乱。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就是树敌兵, 于是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八年以后,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秦始皇 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 的争论。
这天,为了庆祝北征匈奴、南征百越取得的胜利,秦始皇在宫中设宴款待群臣,有帝国的元勋、有文臣武将,一派 祥和的景象,随后,众臣向秦始皇祝酒,并高呼万岁,秦始 皇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感觉。
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 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 封制的主张。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 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 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 也。今青臣又面腴, 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听后 不动声色,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
丞相李斯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他反驳说: “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 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为了富国 强兵,广纳人才,现在天下已定,百姓们应该安心生产,而 知识分子应该学习法律。但实际上情况呢,知识分子不去学 习现在的法律制度,反而琢磨过去的陈旧东西,质疑朝政, 干扰百姓们的思想,只要国家出台一项新的政策,他们就评 头论足, 以此获得虚名,这样的行为如果不禁止,会威胁陛 下的权威。
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 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
(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 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 处以黥刑并罚苦役四年;
(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3)有愿习法令者, 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 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
不到三十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 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在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 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
这要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心态转变开始谈起,在兼 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始皇无疑是现实主义者,否 则,无法实现他的宏图大业。但是当他坐拥江山、屹立于成 就前时,他反而变得脱离现实了,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之术。 秦始皇巡游,一面是为了彰显帝王之威,一面就是为了寻求 仙丹灵药,甚至为了达成目的,他不惜被方士愚弄。
什么是方士?
方士者,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信仰 神仙学说,擅长为周天子祭拜鬼神,炼丹长生,也称法术之 士。在周朝被赐予同名官职,兼管刑狱。
方士起源于战国时燕、齐一带濒海地区。从战国末年, 即齐威宣王时候,这些人便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传授系统, 《史记》中将他们叫作 “方仙道”。同时还提到了其中的 几个典型人物,宋无忌、正伯侨、充尚和羡门子高。
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 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 种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 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 夭,而且还说秦始皇天性刚愎自用,专任狱吏 ,事情无论 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等。
秦始皇知道后,感觉自己被愚弄了,盛怒不可抑止,以 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四百六十 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所谓的“坑儒”事件。
后来,秦始皇找到了侯生、卢生二人,秦始皇决定亲自 审问他们,侯生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现在我什么也不 怕了。”
“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古时的大禹曾立‘诽谤之木’。目的就是广开言路,听听大家的意见,看看自己的不足,而陛下呢,纵 情享乐、 奢侈成风, 你搜刮百姓财物却不自知, 更不允许别人说真 话, 一旦有人说了违逆的话, 就急于镇压, 所以我们才逃 跑。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只需要吃饱穿暖,有地方住就行 了, 因为这样上天才会眷顾。五帝中的尧帝,住的就是茅草 房,但是他内心舒适, 因为他是为人们谋福祉,而不是追求 自我享乐,他的儿子丹朱就不同了,他脾气暴戾,骄奢淫逸, 自行德行不够,所以没有继承帝位,而如今陛下相对于丹朱来 说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简直就是自取灭亡啊。”
侯生、卢生这样说,是希望恒横征暴敛的秦始皇能以平 常心治天下,但是早已被欲 望充斥了双眼的秦始皇哪能听得 进去,更别说被人当众批评了,果然,听了这一番话后的秦 始皇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将侯生施行五马分尸之刑。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 治,进一步排 除不同的政 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 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 始料不及的。
纵观春秋战国的始末,秦朝统一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 然。周围各个诸侯国斗争主要围绕政权割据吞并进行,百家 文化渐渐统一,各国军事和行政渐渐被儒家等主流文化所渗透, 导致战争机器的发展被文化束缚。受文化影响, 例如 孙子兵法战例等,战争被文化和文化所带来的其他变化所改 变,从而使战争机器无法达到杀伤力的最大化。这就使得一 支能够不受传统影响的军队能够战胜传统的军队,从秦国这 架战争机器的发育到扬威,秦始皇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看 秦国统一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与杀伐博弈的大戏,文化讲求 道义,战争讲求杀伤力,最后不仅是新型战略思想的胜利, 还是秦始皇立国战略思想的胜利。焚书坑儒仅仅是秦始皇立 国思维在治道上的投影,对于嬴政来说,作为旧道的代表, 大儒们的作为无疑会给大秦带来危险,他害怕国家和军队的 软化。对于这种力量的恐惧,导致嬴政确定了他的一套治国 方略,最后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