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8年春天,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原本志得意满 的秦始皇没想到此次出巡会遭到刺杀。
刺杀者名张良,谁是张良?
张良,张良出身于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世家,祖父张 开地,连任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继任两朝宰相, 即张家 五世相韩。就如秦国的蒙武父子一样,如果说蒙恬、蒙武是 将军世家,那么,张良则为宰相世家。据说他家仅仆人就有 三百之多,可见他家势力的强大。故史书上说的“尝学礼淮 阳”就不足为奇了。而后张良因韩国灭亡而生家仇国恨,立 志刺杀秦始皇:“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张良为了刺杀秦始皇,亲人死掉都不埋葬,连家财都 不要,“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张良在刺杀秦始 皇这件事上表现了很大的决心。而且他不是一个冲动盲目的 人,他虽然下了这么大决心,还是没有决定自己去刺杀, 因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力量弱小,所以寻求刺客,并 且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张良找人打造了一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 这么重的铁锤若击中秦始皇的车辇,必然能够一击毙命;其 次, 花重金请到了一位大力士, 此人举百斤重物如手拈鸿 毛,力大无穷,也只有这样神力的人,才能将重达一百二十 斤的大铁锤,投掷至行进中的车辇中;最后,命人四处打探 秦王的东巡路线,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合适的时机, 以确 保刺秦的成功进行。张良把刺秦地址选在了博浪沙(今河南 省原阳县东郊),此处的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秦 始皇的车队的速度就会降低,便于伏击。博浪沙的北面是黄 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
后来就是《史记》载:“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 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 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 误中副车。”对于张良刺秦,诗人李白曾有诗感慨之:“子 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宋人 胡宏也为此赞叹不已:“壮哉博浪沙,一击震天下。”明人 陈仁锡更是赞张良此举令“宇宙生色”这种评价,在当时来 说,并不过分,应当说是符合史实的。
而博浪沙刺秦发生在公元前218年,也就是说张良为刺秦准备了至少十年的时间,可见张良的决心。
经过十年的时间,准备自然周密, 一切准备妥当后,张 良带着力士回到了国内, 当张良得知秦始皇要出行的时候, 就开始寻找埋伏的地点。最终张良选择了博浪沙(博浪沙在 河南省原阳县东郊)。
历史上始皇帝经过了荆轲和高渐离行刺,自然异常小 心,所以这次出游秦始皇用了多辆马车来混淆视听。
古代有“天子架六”之说,也就是说皇帝的马车用六 匹马拉的,而臣子的马车是“驾四”。秦始皇为了防范有人 刺杀,特地准备了多辆副车都是用六匹马拉的,这是张良没 有想到的,情急之下他和大力士只挑选了第一辆马车,谁知 道,秦始皇坐在第三辆马车里,马车里的秦始皇替身当场身 亡,张良落荒而逃。
历史上有记载的刺秦只有三次,荆轲和高渐离都是作了 有死无生的打算;唯有张良在行刺失败后成功逃脱,并且逃 过秦始皇“大索天下”的追捕。(附:至于力士是否逃脱, 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秦始皇的大队人马经过此事,进行修正后才继续东进, 来到了渤海湾。
喜欢大海的秦始皇来到芝罘后,又让李斯在石头上写下两篇文章刻在山顶上,文字主要内容无非是歌颂秦始皇的功绩, 且告诫那些反秦的东方臣民,如要轻举妄动,终会被消灭。
经过博浪沙遇刺后的秦始皇性情恶劣,反复无常,也无 心再欣赏风景,于是匆匆赶回咸阳城。
张良虽然此次自杀失败,但他也初露锋芒,首先,张良 心思缜密,做足准备。事后,秦始皇大怒,杀了博浪沙方圆 百里的百姓,说明秦始皇不知道刺杀的幕后主使,而且博浪 沙周围的贵族是魏国贵族和赵国贵族,说明秦始皇也不知道 幕后主使到底是哪国人,这也说明张良对自己身份隐藏得相 当好。
其次,张良足智多谋,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 张良于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后,秦始皇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可见秦始皇何其震怒!简直就把张良当成了大秦帝国的头号 敌人,要知道是大秦帝国对一个人张良!而此时的张良,根 本就不把追缉他的人放在眼里,经常在城中漫游,足见其智 慧和胆略异于常人。
最后,张良隐姓埋名,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 公兵法》, 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 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此乃后话,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