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一后,接下来要实现的就是经济的繁荣、文化的 昌盛,长期的封建割据,各地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等, 都需要一套统一的制度。
秦始皇已经确定了皇帝的绝对权威,接下来,在李斯的 协助下,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目的是实现一个“人同伦、车 同轨、书同文”的高度统一的国家,具体的措施有:
第一,“更名民曰为黔首”。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含义与当时常见的 民、庶民同。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如此为百姓更名呢? 为 什么不直接用“民”呢?这与秦始皇的治国思想有关。
“民”字为什么刺 一 目而“盲”。大概在甲骨文时 期, “民”还不是专指众民之“民”, 这些被盲其一目的 “人”,或许是有罪之人,或者是战争胜利品“俘虏”,抑或是统治贵族阶级的专有奴隶。统治贵族阶级为了驯服这些 人为其劳作, 而把其一只眼睛刺瞎, 防其逃跑。郭沫若在 《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说:“民与臣两个字,在古时候 本都是眼目的象形文。臣是竖目, 民是横目而带刺。古人以 目为人体的极重要的表象, 每以一目代表全头部, 甚至全 身。竖目表示俯首听命,人一埋着头,从侧面看去眼睛是竖 立的。横目则是抗命忽视,故古称‘横目之民’,横目而带 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故古训云‘民者盲也’。”
在周代金文里,“民”的字义已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 引申转借为被统治者统治的“人民、百姓”之意, “民” 原来的盲义已失,故此又另造了“盲”字。自古以来,统治 者都把“民”视作有眼无珠,蒙昧无知,“民可使由之,不 可使知之”的。由于上述的奴隶之义和“亡”的读音,后来 又产生了“氓”这个以“民”表意、以“亡”表音的形声字 兼会意字,表示由别处逃窜而来的“民”。古代也以“氓” 泛指奴隶,也专指那些荒郊野外风餐露宿过着非人生活的生 产奴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与其他君主推行的“民贵君轻”不 同,他实行的是绝对的君主权威,“更名民曰为黔首”就是 他的这一思想的绝对体现。
第二,毁兵器与去险阻。
秦始皇一统江山以后,曾经下了这样一道命令:收缴全 天下所有的兵器,在咸阳集中予以销毁,铸造钟鐻和十二个 大铜人,立于宫廷之中。
这些大铜人究竟有多重呢?据记载,它们每个重达一千 石。在秦朝时期, 一石约折合现在的37.5公斤,以此计算, 一千石大约是37500公斤,也就是37.5吨。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是因为天下初定,六国残余势力依然存在。而通过收 缴兵器以防止人们反抗,这种做法其实是有先例可寻的。据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季武子,就曾经“以所得于 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意思是说,季武子收集了 从齐国得到的兵器,造了一口钟,在上面刻了鲁国的功绩。
所以说,秦始皇之所以融天下兵器铸铜人,主要还是为 了防止原六国人们的反抗。因此,汉代文人贾谊在他的历史 名篇《过秦论》就说:“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 以为金人 十二,以弱天下之兵。”
第三,统一度量衡。
什么是度量衡?“度”是“尺”,计量长短。“量”是 “斗”,计量容积、重量。“衡”是“秤”,称量测量。
度量衡作为人类早期的商业交换尺度,在我国的商周 时期(至今三千多年) ,就其公平、公正的标准和管理制度 已比较完备。虽然历代的尺度,衡量单位不统一,但度量衡 作为商业经营的基础计算模式,一直沿袭至今。
秦在统一全国前,度量衡方面的情况与货币也差不多, 非常混乱。秦已于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 定。全国统一后,秦政府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 度量衡, 并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 发至全 国,作为标准器。
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 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 行,不得违反。
秦始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来统一全国的度 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 制度。
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 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 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今见秦朝权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颁布的统一度量 衡的诏书。这种权量出土多,分布广,长城以外也有发现,可见统一度量衡是认真有效的。
秦始皇还用法律规定了度量衡器误差的允许限度。他规 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不过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制度 实际上只行于旧秦,还有旧赵境内,东方许多地区仍以百步 为亩,直到汉武帝时期为止。
第四,“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货币。 1.车同轨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马车的大小不一,车道也有宽有 窄,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便下令将车辆的轮距一律改为六 尺, 即我们所说的“车同轨”,这样的车辆在全国范围内就 方便通行了。
除此之外,在交通上,也做了相应的改变。原来各诸侯 割据势力在各地修筑的关塞堡垒,严重影响了诸侯国之间的 往来。秦统一后,秦始皇在下令拆除了阻碍交通的关塞、堡 垒的同时,还修筑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以及由 咸阳直向北延伸、全长约九百千米的直道, 以此来防御北方 匈奴的侵扰。
这些驰道、直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 八达的道路网络。
2.书同文
我们知道,在秦统一六国前,各诸侯国都使用自己的文 字,这严重阻碍了政令的推行和各地之间文化的交流。
因此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便下令对各国原来使用的 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
为了推行这一书体,秦始皇还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 分别用小篆书体编写了《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 以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其意义无疑是非常深远的,这不 仅是对此前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和演变所做的一次总结,也 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大变革,对后世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起到 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统一货币
在币制上面,秦始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统一货币:
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 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将通行货币统一为两种, 即上币 黄金和下币铜钱。
同时,改黄金的单位为“镒”,一镒为二十两;改铜钱 的单位为“半两”,并明确铸明“半两”二字。
铜钱的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这种钱币的形式,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很多封建王朝的铜钱形式, 跟秦半两极为相似。
不过,此处需要注意的是,黄金主要供皇帝赏赐群臣 使用,铜钱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原来六国所通行的各种货 币,均不得再充当货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