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灭掉了魏国之后,秦国接下来就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了 南方的荆楚地带, 因此,秦国下一个攻击的目标就锁定了楚 国,但攻楚之战可谓甚是艰难。
在历史上的秦灭六国之中,诸如燕、韩、齐等国的覆 灭,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在山东六国中,却有这样一 个存在,为了灭掉这个诸侯国,秦国甚至为此动用了全国的 兵力,进行征讨,这个诸侯国便是南方的楚国。当时,在秦 灭六国之战中,楚国可以说是秦军最为难啃的一块骨头。不 同于灭韩之战,秦军一到抵抗便彻底地土崩瓦解。秦国为了 能够灭楚国,更是命王翦率领全国的军队进行征讨。可即便 如此,双方却一度形成了僵持的局面。并且在攻灭楚国主力 之后,秦军还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做到彻底攻灭楚国。那 么,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为何灭楚之战最为艰难?
其实,楚国在战国早期时也曾有过变法活动,变法由从魏国前来楚国的吴起发起。春秋时期,奴隶制刚刚开始瓦 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 有制所取代, 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 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 大,地主阶级力量增强,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 越来越深。
吴起变法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 础上进行的。
楚国地广人众,能够调集百万大军,在战国七雄中是一 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由于政 治腐败、经济落后, 国力一直萎 靡不振。
楚悼王继位后,连年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不断 丧失土地。在极其窘迫的形势下,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礼贿赂 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和魏、赵、韩讲和。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楚悼王很想有一番作为,但 苦于缺乏变法图强的真正人才和支持者。
吴起来到楚国,为楚悼王分析楚国的弊端,并指出要扭 转这种局面,只有“明法审令”,尽快变法革新。对吴起分 析的种种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触,于是任命吴起为宛守, 防 御韩、魏。一年以后,晋升为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变法,符合楚国国情,旨在富国强兵。
任用贤能,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 治经济利益,遭 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 治经济特权的 运动。
吴起变法虽然失败,但变法却在楚国贵族政 治中激起了 巨大的波澜。
然而,楚国到了楚怀王时却不断败落,因为楚怀王是一 位昏君,他在战略决策上一再失误,导致了楚国的实力一再 被削弱。
当时齐楚两国联合抗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楚怀 王受到了来自秦国张仪的贿赂出卖了齐国,遂与齐国断交, 谁料后续张仪并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被激怒的楚怀王决定 与秦国交战。
秦楚第一次交战,楚国大败,两员大将被俘虏,还被剥 夺了六百里土地,楚国的汉中郡从此纳入了秦国的版图。楚 怀王恼羞成怒,竟然鲁莽地调动了全国军队与秦国交战,结 果再次失败,实力大不如从前。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 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 决定前往武 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逼迫他割地保命,被仍肩负国家 责任感的楚怀王严词拒绝。秦无法达成挟持楚怀王轻松拿到楚国领地的夙愿,无奈下只能一直囚禁楚怀王。怀王被扣留 期间,楚人立太子为王,是为楚顷襄王。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 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企图逃往魏国, 但被秦国追兵捉回。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忧郁成疾,命丧咸阳。
至此,楚国的疆域大大缩小了,国势也今非昔比,且后 来在春申君专政时期,楚国遭遇内乱,国力更加衰落。
秦王政认为攻打楚国的时机已到,他召来老将王翦和 将军李信一起商议新的作战计划,老将王翦认为楚国地大物 博,攻打楚国最少需要六十万兵力,而骄傲的李信则认为只 需要二十万。
秦王采纳了李信的建议,命令李信和蒙恬将军各率领 十万兵马,分两路出击,同时向楚国推进,捉拿楚王。
李斯后来出言阻拦,劝说道:“楚国虽然日渐衰落,但 是多年来一直拥有除巴蜀以外的大部分南方地区,那里到处 是鱼米之乡,物产相当丰富,经济基础十分雄厚。因此,消 灭楚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秦王政因为已经成功拿下四 国, 自是春风得意,不听李斯建议,一意孤行。就这样,秦 王嬴政派李信与蒙恬各率十万人马同时向南进攻楚国。李信攻打平舆,蒙恬攻打寝城,全都大败楚军。
随后,李信又趁势拿下郢城、鄂(è)城, 一路上势如 破竹,李信在不知不觉间开始骄傲起来,准备直捣寿春,其 部将劝说不可太过轻敌,但李信根本听不进去意见,遂率领 着十万大军分作三路行进在崎岖的山地上,远远地已经能望 见城父的城墙了。
前面有人飞马来报:前面的城父空无一人,楚军早已撤 走,蒙恬将军的先遣人员也已抵达城父,不过大队人马还在 六十里之外,正在向这里前进。
李信下了马,巡视着在山区里艰难行走的兵士们。
此时,有部下问询晚上在哪里安营扎寨:“将军,今晚 我们在哪里扎营?是进城还是在城外?”
“一部分军队进城,一部分军队在城外扎营,这样更便 于警戒。”
“末将现在就传令下去,就地筑壁扎营。”副将秦胜说 完转身要走。
李信叫住了他:“现在方圆百里之内见不到敌军的踪 迹,我们部队近日行军劳累,而且明天天一亮就进城,就不 必再筑壁了。”
秦军的军法规定,军队休息宿营,哪怕是只停留几个小时,也要伐木筑壁,设置障碍物,以防止敌人偷袭。
秦胜原本还想再劝说几句,但是看到如此自信满满的李 信,也不再多言了。
然而,当将士们睡到半夜时,突然听到号角声四起, 喊杀声震天,漫山遍野,杀出无数的楚军,这些人全部头戴 黑布,手臂上缠着一块白布,在与秦军的交战中表现十分勇 猛,从睡梦中惊醒的秦军发现自己中计了,殊死抵抗,但很 明显,楚军是有备而来,秦军是仓促应战。很快,秦军就丧 失了抵抗力,只好奋力突围,但又遭到楚军埋伏,经过一夜 的抵抗后,秦军只剩下三万人,退守到山上,等待蒙恬的部 队来救援。
然而,此时在三十里外的蒙恬部队也遭到了楚军的伏击, 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抵抗,终于冲出包围。探子来报后,他们 才知道前方秦军的情况,正向城父这里赶来准备援助。
原来,楚军将领是项燕,这支军队虽然只有五万人,但 个个是精兵强将,他们一路尾随李信的军队,并且,他们比 中原的秦军更熟悉楚地地形,选择在附近的山上埋伏起来, 等到李信大军进城休息下来,他们就伺机偷袭。
逃到山上的李信大军被困住了,他们没有水源,还要饱 受日晒雨淋的煎熬,到了晚上,更要防备楚军的袭击,几天下来就苦不堪言。
就这样,两军僵持了三天三夜,山顶的秦军只剩下1万 多人了。
当蒙恬大军赶到时,发现楚军并不在,几万大军好像一 下子人间蒸发了一样,蒙恬率领部下进驻城父,十万人只剩 下不到七万;而李信率领的十万大军,到这时只剩下几千人 了,十名副将战死了七个。
李信反思过后,自知导致战事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骄傲 自满、轻敌大意了,看到自己手下一个个惨死的将士, 内心 悔不当初,于是,当天晚上,他就拔剑自刎了。
很快,李信大军惨败的消息传到了咸阳城,无论是秦 王政还是一众大臣都不敢信,要知道,数十万的秦军所剩无 几,大部分将领也都战死。
秦王政痛定思痛,开始寻找秦楚大战失败的原因,他发 现自己是太轻敌了,尤其是在灭赵之后。他认为天下统一已 经是大势所趋,楚国也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在军队开拔前, 老将王翦提出需要六十万大军攻楚, 他还认为王翦太过保 守,如今看来是自己太小看楚国了。
这样一想,嬴政又想到了王翦,平心而论,秦王政一直 认为王翦在用兵上过于沉稳和保守,但是王翦的这种沉稳正是战场上不得不遵守的正道。自古以来,战场从来就是双方 大军为国家而一决胜负的斗争,这才是战争的根本。也正是 如此,平淡而稳妥的胜利看似缺少才华,实际上才是最大的 才华。而错用李信,恰恰是秦王嬴政忘记了战争的本质了。
但事到如今,嬴政不得不重新起用王翦了,整个朝堂之 上也只有王翦能够担此重任。更为重要的是,对楚作战必不 能停, 因为一旦秦军示弱,燕、赵、魏甚至是韩的那些老世 族们很可能就会借机行动,到时候秦国将陷入无边战斗中, 甚至可能断送这么多年的辛苦努力。继续对楚用兵,既是战 略需要, 同样也是政治需要。只要大军还在开动,就能够从 很大程度上压制那些潜在的反叛力量。所以,秦军必须要继 续对楚作战,而统兵之将也只能是王翦。
嬴政并非一个知错不改的人,在面对这种危机的时刻, 他亲自来到王翦的老家频阳,面带愧色向王翦道歉:“寡人 没有能够采用将军的计谋,错用李信导致秦军受辱,听说楚 军正从东向西扑过来,老将军虽然身体欠安,但怎么能弃寡 人和整个秦国不顾呢?”
秦王能够亲自前来,王翦心中已经明白了大半。但是他 毕竟是以病归辞,只好客气说道:“我现在已经年迈多病, 经常胡言乱语,还是请大王另行选择良将吧。”嬴政当然明白这只是王翦的托词,于是非常诚恳地说:“以前的事情就 让它过去吧,老将军就不要再讲了。”
王翦并不是一个愚笨的人,见秦王一再向自己赔礼道 歉,此外,这也是关系到秦国命运的时刻,他绝不会有任何的 推托。他再次郑重地向秦王提出了自己领兵的条件:“如果大 王信任我,一定要我出征的话,那么就请给我六十万大军。”
这一次,秦王政很爽地答应了王翦的请求。
在嬴政和李斯的全力协调下,六十万大军终于齐集,准 备向南行军。在出行的那一天,秦王嬴政率领着李斯等重臣 来到灞上为王翦送行。在饯行的酒宴上,王翦向秦王提出了 一个要求,那就是请求秦王赐予他一些良田和宅院。嬴政笑 着说:“老将军放心打仗就是了,不至于当真担心自己的贫 穷吧。”王翦认真地说:“我这不是为自己考虑,而是为了 我的子孙后代。”嬴政听完后哈哈大笑,很快就答应了王翦 的请求。
当大军行至函谷关的时候,王翦吩咐中军司马再次上 书, 希望秦王再次赏赐足够五辈分耕的田产。当时就有人 说: “将军向秦王请赏如同乞丐一样, 这样做不觉得过分 吗? ”王翦说:“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我现在率领着秦国所 有的军队远征,朝野和天下的人对此必然有议论,这不是秦王所能左右的。我屡次索要田产,是希望秦王知道我所惧怕 的是什么东西。”果不其然, 当王翦的上书送到咸阳以后, 嬴政很快就下令:任何人不能擅自议论王翦灭楚事宜,违令 者斩。
旬日之后,大队人马到达了楚国边境,王翦第一次召开 灭楚的军事会议。王翦用剑鞘指点着楚国的地图说道:“楚 是天下的大国,要想灭掉楚国,则必须杜绝骄躁之心,用对 待赵国那样的态度来对待楚国。我认为灭楚的方略并不难, 就是不轻易出兵,不苛求奇兵异阵,全军正面推进,一城一 池地占领,直到占领楚国的都城,全歼楚国主力为止。如果 楚军能够与我进行一城一池的争夺,这是再好不过的现象。 如果楚军再度放弃一些地方,那我军就兵分两部:主力继续 向前追击,寻找与楚军主力决战的机会;另外一部则一城一 池整肃城防,巩固我军后方,争取占领一地,就让其成为我 国土地,全力压缩楚军的生存空间。”
诸将听到这样的布置,均表示同意。这种简单而又扎实 可行的方略依然是王翦的风格。后王翦一鼓作气大破楚军, 逼死项燕,灭了楚国。统一六国后,王翦因军功卓著封武成 侯。他的谋略和智慧不但让自己得以善终,更惠及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