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观人法,是以某件事或某种行为比较权衡两人优劣长短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巧妙思考,只需认真考察事实就行了!事实很清楚,大家都看到了两人的优劣,因为呈现在眼前的情况,不需要等智者来判断而后才能明白。本章以人的文章、书法、绘画等来说明对人的判断方法,将会使你更上一层楼。
1.判若悬殊的行为
《谈荟》说蔡邕因过分指责宦官,几乎被曹节所杀害,遭受了髡钳之刑亡命在外,但最后依附于董卓并因此而丧命。元稹当分司御史时,对仇士良毫不退让,结果被其击败,贬官于外;当时的人们对他非常赞赏,后来他因宦官的举荐而升迁,因此人们又对他有“官从何来”的讥讽。寇准19岁时中进士,当时宋太宗不太喜欢年轻人为官,因此有人教他多报年龄,寇准说:“我刚为官,怎可欺骗皇上呢?”后来在被升为宰相时,寇准却因年少而苦恼,便服用地黄以改变胡须的颜色。王戎年少时,他的父亲为凉州刺史,死于任上,父亲的下属官吏赠给他价值百万的财产,但他却推辞不要;等到他后来民至台司,却好兴利聚财,其田园水碓遍布天下,积聚钱财,无所不用其极。李密为了奉养祖母而上表陈情辞官,但后来却因为升迁太慢而心生怨望,结果获罪被免官。方望向隗嚣进言让其称王,但接着又立刘林为王,结果因此而送了命。李迥秀为了母亲赶走了凶狠的妻子,但后来他却成了张阿藏的情夫。颜真卿死于抗击安禄山叛乱的战斗中,以忠烈闻名于世;但他在当湖州观察时,却为他的妻子向人索要夫人脂粉钱。李固以忠直触犯了权贵,虽身死而不借,但他却曾以胡粉敷面、搔首弄姿作妇人状。安景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刚烈正直、不可冒犯,但他曾作过格调婉约的《梅花赋》,并喜欢敲击羯鼓。朱渗浚坚守建宁时被元兵俘虏,他说:“哪有朱晦翁的孙子失节降敌道理!”于是自缢身亡,但他当初媚奸相贾似道,每次上奏答子,一定说:“某万拜!”
人们都称之为“朱万拜”。东汉光武建武年中,群臣奏请皇上到泰山封禅,光武帝下诏说:“百姓怨气满腹,我去封禅欺骗谁,欺天吗?”那是上书文过饰非、粉饰太平的。一定要被施以髡刑然后被罚去屯田;然而才过去两年,光武帝读《河图会昌图》,其中说“九世当封禅”,于是他便东行去泰山行封禅之事。
汉高祖刘邦最初在崤山之东时,贪财好利,沉湎于女色,等到西人秦关以后,就不贪财物,不近女色。因此,范增说他志向不再屑小,这是先有失误而后却改正了。
晋代的周页以非凡的才智,在少年时就有了很大的名望,后来却非常贪酒,为仆射时几乎没有酒醒的时候,当时的人称他为“三日仆射”,庚亮说他为“凤德之衰”,最终他因酒误身,身遭灾祸。
《中庸》说:“在下位的人,能够得到了居上位之人的道;他不信任朋友,他就得不到居上位的朋友。孝顺亲属也有途径;如果自身内心不诚,就不会孝顺亲属。所以观察一个人是否诚实的要求,没有比观察他对亲属朋友的态度更好的了。
有一位官员说有儿子杀母亲,阮籍说:“呀,杀父亲可以,至于杀母亲?不可。”在坐的人都责怪他失言,皇帝问道:“杀害父亲,是天下最大的罪恶,你以为可以做吗?”
阮籍说:“禽兽只知……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是谁;杀死父亲,是属于禽兽一类,杀死母亲,则连禽兽都不如!”于是大家心悦诚服。
东京人郭泰,字林宗,行为可作世人的表率,学问堪任众人的老师,是观鉴家中的领袖人物,他所议论的内容,足以动摇社会风气。他在《后汉书·苏不韦传》说,苏不韦的父亲苏廉被李高责问缉拿,死于狱中,他的尸体又被施以刑罚。那一年苏不韦18岁,他把母亲藏在武都山中,改变姓名,把所有的财产用来招募剑客替父亲报仇。
他曾邀请李高到山陵中,想借机杀死李高,没有成功。后来他终于得以进入李高的家中,杀死了李高的妾及小儿子,接着他骑马驰往魏郡,挖开了李高的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头颅,用来在父亲坟上祭祀。李高四处缉拿苏不韦,没能找到,于是愤恨异常,因神思忧伤,最后发病吐血而死。苏不韦后来回到家中,才改葬父亲,举行丧礼,士大夫大都讥议他挖掘坟墓将罪过归结在一副枯骨上,不合乎传统礼义。郭林宗听说后发了一通议论,于是非议他的人开始赞扬他。
林宗的议论是:伍子胥虽说是逃命,但被强大的吴国重用,他凭借着吴王庐的威猛,靠着轻便凶悍的士卒,在楚国的郢都洗雪了怨仇,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而他只是对楚平王掘墓鞭尸,以解其恨,竟没能亲手杀死后主昭王。怎像苏不韦那样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又无资助,强大的仇家有很多帮手,又位居九卿的高位,城墙像天一样阻挡着他,官府又戒备森严无法进入,连尘埃都不能飞过,雾露都不能沾湿。苏不韦苦心积虑,自毁其身,以必死的决心,冒险进入了警戒森严的李高家,杀死了他的家人,虽然没能如愿以偿地杀死李高,但已深深地报了一次仇。他又对李高父亲的尸体分骸断首,用以打击着活的人,使李高仇恨郁结,不保其命,就好像是借神灵的手来结果他的性命啊!虽然苏不韦只是一个匹夫,但他的功绩超过千军万马,与伍子胥相比,不是要比他强得多吗?”
我们读这段话,觉得林宗说得太过分了。罪人不孥,这是流传已久的古训,苏不韦在李高的爱妾弱子身上发泄愤怒,杀死他们而去,还勉强说得过去;至于迁怒于墓中枯骨,远远地跑到魏郡,挖开李高父亲的坟墓,割下李高父亲的头颅,这种做法与大丈夫的壮烈行径也相太远了啊!即使是把他当作强盗也可以!伍子胥挖掘楚平王的坟墓,苏不韦却割掉李阜的头颅,苏不韦与伍子胥在这方面相比,不能说是优秀啊!
综合以上各事可以看出,违害风俗、毁伤教化、干预政务、破坏礼义等不一而足,关键都在于观察、鉴定的立场,其弊端不可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啊!至于观鉴家中影响最大的也当属郭泰,他凭着一个大学生的身份,由他的奖励提拔而有所作为,成为当世名重德高的人,不下六七十人。西汉的贤士方伯,周代的乡校闾师,其贡献和影响也不能超过他。
2.庄子论各阶层人的品质
智谋之士考虑问题如果不能灵活多变就不会高兴;舌辨之士的论说如果没有逻辑性就不会高兴;以明察秋毫见长的观察家如果不能对别人的细微毛病凌辱责骂就不高兴,上述几种人都是名利之类的东西所局限、束缚。以拯民救世为己任的人可以使朝政振兴;统治人民的人以官职爵位为荣耀;英雄壮士以能为别人排忧解难而自豪,勇敢果断的人乐于排患除难;持兵披革的战士乐于冲锋陷阵;隐居山林的人喜好保持自己的名节;法家来往的人喜好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崇尚礼教的人注重仪式;崇尚仁义的人重视交际。农民如果没有除草耕耘这事就不聚不到一起;行商坐贾如果没有生意买卖也聚不到一起;平民百姓如果有固定性的日常工作就很努力;手工业者如果有靠得住的技艺则很自豪。如果没有钱财的积攒,贪婪的人就会很忧虑;如果没有权、不有势,自高自大的人就很悲哀;在动荡中于窃取权势利益的喜欢变化,一遇时机就会有所行动,不能做到清静无为。这种人就像顺应时令一样,不能摆脱外物的束缚,过分地奔波驰骛自己的身心,沉溺于外界万事万物之中,一辈子也不知道恢复人的本来面目。
刘勋《人物志·八观篇》也说:壮烈英勇之士喜欢冲锋陷阵、建功立业;各德行善之士喜欢监督管理、训导民众;智能之士喜欢拨乱反正之事;谋划之士喜欢运筹策划;舌辩之士乐于口诛笔伐之事;贪婪的人喜好财物的积累;侥幸的人喜好有权有势;如查能实现其志向就欢欣鼓舞,这就是志得意满就高兴,如果不能实现其愿望,就忧心忡忡,满脸不快。
大概有喜好,就会有高兴、悲戚,看这个人为什么高兴,为什么悲戚,就足以知道这个人是什么人了!至于那些痴迷于物,心都被蒙蔽的人,那就会头脑昏乱,神灵都所喜好的外物摄去。
3.人的心志与性情
无恒,有心志的无恒,有性情的无恒。孟子说:“如果没有恒心,那么放纵、褊狭、邪恶、恣肆的事,没有不干的。”这是说心志的无恒。至于说性情的无恒,则如《人物志·九徽篇》所述的:有时候做到了,有时候又与此相违背,这称为间杂;问杂,是没有恒性的人。
说有时候做到了,有时候又与此相违背,那么这种人的内心中绝不是自暴自弃的人所可比拟的。孔子对于颜回则赞叹他永远都不违背仁,而对其他众弟子,则叹惜他们不能长久不违背仁,这些人是性情不恒定,而不是心志不恒定。假如他们心志无恒,那么放纵、偏狭、邪恶、侈肆的事,自然都能做,而杀父弑君的事也会随之而做出来,又怎么能跻身于孔门七十二贤之列呢?史书中有名的贤人,也不管无恒性的。
仲长统说,人的性情有的如同山岳的对峙,渊涧的亭台,它的弊病在于不通;严肃刚正嫉恶如仇的,它的弊病在于伤害人的自尊;宽宏大量的,它的弊病在于不够细检点;和顺恭敬谨慎的,它的弊病在于缺乏决断;端庄清高的,它的弊病在于拘泥狭隘;振振有词善于辩论的,它的弊病在于话多;稳重安详的,它的弊病在于错失良机;崇尚古人墨守经典的,它的弊病在于不知变通;坚强勇敢的,它的弊病在于铤而走险而造成危害。
4.赵尧知刘邦所歌
赵尧年轻时做符玺御史,赵人方与公对御史大夫周昌说:“赵尧年纪虽然轻,但是一位奇才,您一定要重用他。他将来会取代您的职位。”周昌笑着说:“赵尧年纪轻轻,只是一刀笔吏罢了,怎么能当上御史大夫呢?”过了不久,赵陪汉高祖刘邦出席宴会,汉高祖心中不快,唱了一支悲伤的歌。群臣都不知道皇上为什么这么悲伤,只有赵尧上前问道:“陛下心中不快是否因为赵王年轻,而戚夫人又与吕后有矛盾吧?是不是到您万岁之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汉高祖说:“是啊!我内心里非常担忧,不知道怎么办!”赵说:“陛下只要为赵王设置一位位高权重的卿相,让吕后及太子有所敬畏就可以了。”汉高祖说:“对!我在考虑,如果要这样办,群臣中谁能担当此任呢?”赵说:“御史大夫周昌这个人有坚忍的意志,性质质朴耿睦,并且从吕后、太子到诸位大臣一向敬畏他,只有周昌可以。”汉高祖说:“好!”于是高祖召见了周昌,对他说:“我想烦劳您,请您为了我去做赵王的卿相!”周昌撅着嘴说:“我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陛下为什么要中途把我舍弃给诸侯呢?”汉高祖说:“我非常清楚这对您是一种贬职,但我内心最担心赵王的前途,考虑到了除了您没有能担当此任的。您不要推辞了,勉力而为吧!”于是调御史大夫周昌做赵王的卿相。周昌赴任之后许久,汉高祖拿着御史大夫的官印把弄着说:“谁可以做御史大夫呢?”他端详着赵尧说:“没有谁比你更合适了!”于是,就让赵为御史大夫。
5.击打乐器的心态
钟子期听击磬
钟子期夜晚听到击磬的声音,感到十分悲伤,便派人把击磬人召来问道:“您击磬的声音为何那么悲伤呢?”击磬人回答说:“我的父亲不幸因杀人而被处死,我的母I因此被罚为公家酿酒,我自己被罚作公家的击磬人;我已经三年没有见到母亲了!
q思量着如何能赎回母亲,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我自己也是公家的财产,因此心中十分悲哀!”钟子期感慨地说道:“伤心啊!伤心啊!人心不是臂膀,臂膀也不是木椎、石磬,但是,人的心里伤心悲痛,而木椎、石磬都有感应!”所以,君子之人在一件事上精诚就能感动别的事物,自己有了真诚的感情就能感动别人,难道一定要苦苦劝说吗?
孔子击磬
孔子在卫国时打击磬石,有人身背草编的筐子走过孔家门口,说道:“这个击磬的人很有心事啊!”过了一会儿这人又说道:“庸鄙浅陋啊!怎么那样固执呢?大概是因为没有人了解自己吧!击磬的声音深切激越,但表达的感情则是浅显平易。”
弥衡击鼓
弥衡为渔阳百姓击鼓免过时,步履缓慢,容貌神态都大不一样,声音高昂激越,悲壮感人,听到的人无不慷慨感叹,悲愤不已。
王敦挥椎击鼓
晋武帝曾经召见时贤一起谈论声伎艺文之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众说纷纭,只有王敦坐在那儿,一言不发,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但气色十分难堪,说自己只知道击鼓作乐,于是挽袖振袍,挥椎击鼓,鼓声和谐激昂,而王敦本人更是神气自得,旁若无人一般。当时举座时贤之辈均为王敦的雄迈豪爽的风度倾倒而赞叹不已。
6.以文章知人
文字是由人类的灵感及技术孕合之物,大凡思维条理缜密,气韵逻辑通畅,形式完善,辞语工整,无不是作者本人素质的全部体现。所以,当我们研究文心、文情、文理、文气、文采、文华、言品、文致诸般词语时,作者的心思、情趣、条理、气势、文才(华丽)、词藻、品味(级别)、细密等都自然而然表现在文章中了。通过文字观察人,在两汉之前多不称道。这还是始见于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典论·论文》中称道徐干的文章常有齐文气势,孔融的文章体裁气势高妙,大略有以文章比较人的意思,但讲得不够全面细致。到梁朝刘勰《文心雕龙》面世,此书成为论述最全面的,血气用来充实情志,情志用来确定语言。嘴里吞吐着美妙的词句,没有不是情性的体现。由此也可以看出文章和风格有关的天赋的资质和才气。
刘勰之论:
贾谊年少英俊,因此作品文辞洁净,风格清新。
司马相如傲慢狂放,因此作品文义放诞,语言夸张。
扬雄秉性沉静,因此作品用意含蓄,意味深长。
刘向为人质朴,因此作品旨趣明晰,材料丰富。
班固儒雅深湛,因此作品体制绵密,思想细致。
张衡渊博宏通,因此作品思虑周详,词澡丽密。
王粲急躁强悍,因此作品词锋明快,果敢有力。
刘桢性情偏激,因此作品词句雄壮,情思惊人。
阮籍胸怀豁达,因此品音韵绝俗,格调高远。
嵇康俊迈豪侠,因此作品意趣高超,文采壮烈。
潘岳轻佻敏捷,因此作品锋芒毕露,气韵流畅。
陆机矜持庄重,因此作品情思繁富,辞义含蓄。
谢灵运是个小人,他的文章狂傲,而君子却行文严谨。
沈林文是个小人,他的文章妖冶,而君子却典雅规范。
鲍照与江淹,都是古代心胸狭窄急躁的人,他们的文章急躁而怨气太重。
吴筠、孔佳,都是古代轻狂放荡之人,他们的文章古怪而且气势强盛。
谢庄、王融,都是古代纤细之人,他们的文章琐碎唠叨。
徐陵、庚信,是古代喜浮夸之人,他们的文章虚妄不实。
孝绰兄弟是浅陋之人,他俩的文章近乎邪恶。
湘东王氏兄弟是贪婪之人,他们的文章很烦琐。
谢月是学识浅薄之人,他们的文章简洁。
江总是诡诈之人,他的文章空虚。
顾况论白居易
白居易带着自己写的诗拜见顾况,顾况针对自居易的名字说:“米价正贵,居住不易!”等他见到白居易的第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居住就容易了!”顾况为他大加宣传,自居埸名声大振。
韦宙说卢樵必然显贵
卢樵相貌丑陋,曾带自己的文章谒见韦宙,韦氏子弟见他貌丑,对他很轻视并欺侮他,但韦宙对他们说:“卢樵虽然面貌不扬,但观他的文章,头头是道,将来必然显贵!”后来真的被他说中了。
虞文靖论危素等人
危素的名声很不好。有人问虞文靖公说:“您看太仆(危素)前途会怎样?”虞文靖公说:“危素到京城之后,言谈多浮夸之辞,他的前程哪能轻易料知!”又说:“如果非要用人,余阙可以吗?”当时余阙还没有多大的名声,有人不如何知道余阙可用。虞文靖公回答:“我从他的文章看出来的!”余阙后来以忠著称。
文章轻浮华美的人无成就
贞观二十年,王师旦担任员外郎,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瑾都颇具文辞,在京城颇有名声。王师旦看了他们的考卷,列为下等。满朝文武都不解其意。等到向皇帝报告录取情况时,唐太宗问为什么没有张昌龄等人的名字。王师旦回答:“这些人确实文采华丽,但是,文体轻薄,文章轻浮华美,肯定不能成就好的人才。我如果提拔他们,恐怕以后会有人仿效他们,对陛下所倡导的风气有所改变。”唐太宗认为很有道理。后来张昌龄任长安尉,因贪赃罢官,而王公瑾也没有什么成就。
刘琨
朱熹曾经引用前辈的话说:“年轻人只是才性过人的,不足畏惧;只有读书后深入思考、仔细研究的才可畏!”他又说:“读书只怕深入思考,因为书中义理精细深刻,只有深入思考、专心致志才可以领会。鲁莽浮躁的人,绝没有成功的道理!”读书只有从事具体工作的准备,尚且一定要细心琢磨后才能有所收获,何况要成就天下一切大事的人,怎能靠鲁莽草率而企望成功呢?
《晋书》中记载:刘琨年少时即胸怀远大的志向,有纵横天下的才略,他和范阳人祖逖是好朋友。他听说祖逖被朝廷起用后,便给亲友写信说:“我枕戈待旦,立志要扫平叛逆之敌,常常担心祖逖静多于动!”他又写了一首五言诗赠给别驾卢谌,诗中寄寓了非凡的志向,抒发了幽愤的心情,汉初的张良、陈平,感叹鸿门宴和白登之役的旧事,用以激励卢谌。卢谌一向没有雄才大略,用很平常的词句相酬和,与刘琨的心思大相径庭;刘琨又重新写诗赠给卢谌,于是卢谌对刘琨说:“你的前一篇写的是一种帝王般的远大志向,这不是做臣子该说的话。”从这些事情上都可以看出刘琨的志向非常非常宏大。但是,刘琨善于安抚而不善于控制,当他兴兵拥立晋室时,一天之内归附他的有几千人,离去的也相继起;再比如,刘琨率众投奔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单,他也知道夷狄人难以靠忠义收伏,只希望对他真诚相待,也许能侥幸成功。从这些事中足可以看出刘琨心思粗略不周密,不能先考虑到祸患便想取得成功。
李密
《新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便去投奔他,他乘着牛,牛角上挂着一本《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正巧在道上遇见李密,停下马跟在李密后面,问道:“是哪个读书人这么勤奋刻苦?”李密一看是杨素,倒身下拜,杨素问李密所读何书,李密说是《汉书·项羽传》。杨素便与李密交谈起来,一谈之下,他很看重李密,回来后告诉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识度不是你们能比得了的。”于是杨玄感便倾心结交李密。
此女很聪明,但会失德
李季兰以善书法出名,四川人,是位女道士。长得容貌秀美,神情潇洒清逸,专心翰墨,擅长弹琴,尤其擅长诗词格律。当时文人、才干都称她纤巧美丽,很少荒诞浮艳之态。当她6岁时,曾写作《蔷薇诗》:“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她父亲看见了,说:“看来此女很聪明,但将来恐怕会成为失德之人!”李季兰以后与文士交往,开始有一些不好的传闻。都是出自轻薄之口。那时李季兰往来剡中,与隐士陆羽、和尚皎然颇友好。皎然曾写诗戏弄她道:“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由此可见,李季兰的戏谑放浪!
史可法
左光斗在京城附近观察办学情况,一天风雪严寒,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便装出巡,进入一座古寺,看见廊屋有一位书生伏案入睡,旁边放着一篇草稿,左公看完以后,立即解下身上的貂皮大衣给他盖上,替他把门关上。然后询问庙里的和尚,方知道他就是史可法公。到了科举考试的时候,试吏点名,点到史公时,左公惊讶地注视他,等他匀卷时,当面就判他第一名。然后,召见史可法,让他到内堂拜见夫人,向夫人说:“我几个儿子庸庸碌碌不成器,以后能继承我的志向、事业的,只有这个人了。”
7.乐毅等人的书法
书画无不露出其作者的性情、思想及抱负,书画大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书画形态,观其形态可知其人的性情:
(1)书写《乐毅》的人就会心情压抑不舒畅。
(2)书写《画赞》的人就会意念缠绵雄奇。
(3)书写《黄庭经》的人就会安逸喜悦,虚而若实,有而若无。
(4)书写《太史箴》的人就会纵横跌宕。
(5)书写《兰亭》等托事于物的文章,就会思绪清逸,神韵起脱。
(6)书写《私门》的功戒誓言,会情趣拘谨意念惨淡。
(7)品质质朴的人,字体就会挺拔而不道劲。
(8)字体崛强而不知润色的人性格刚狠。
(9)字体拘束的人性格内向,矜持。
(10)字体行如流云、不尊法则的人,性格外向、放纵。
(11)写字失于软缓的人,性格温柔。
(12)写字过于剽悍的急促的人,性格急躁勇猛。
(13)写字不滑润不流畅的人,生性多疑。
(14)写字笨拙而迟缓的人迂缓持重。
(15)运笔轻柔琐细的人,有庸俗的习气。
8.倪云林等人的绘画
姜夔论书法说:“第一必须人品高尚。”文征明在他画的米山上题辞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由此可知点墨落纸,习书作画,不是一件小事,必须胸怀开阔、心无杂物,然后才能画云秀色,表现天地自然生动的景象,笔下变幻出奇异的画面。如果是世俗杂念未能荡涤干净,即使是每天对着秀丽的奇峰怪壑,每天临摹美妙画作,到头来也只落个与漆匠瓦工不相上下的地步。
倪云林单纯地讲求断绝尘俗,所以他的画萧索高远,峭拔而清逸,写尽精美华丽。
王叔朋未免贪图荣华,趋炎附势,所以他的画近于烦躁。
黄大痴为人坦荡洒脱,光明磊落,所以他的画平淡而谦虚柔顺,在各种画派中最突出。
梅华道人性情孤高,清逸独特,所以他的画危耸而英俊。
赵文敏不顾惜大节,所以他的书法绘画妩媚而带俗气。
9.苏东坡胸中有磅礴的气势
苏东坡画墨竹,从平地一直画到顶,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逐节画,他说:“竹子生长何时何曾逐节生长!”画家米芾认为,东坡运思清逸挺拔,是由文同开始。文同取一只墨笔,以颜色深的地方画叶子成正面,用墨淡的地方为叶子背面,画成竹林很是精美。苏东坡画枯木,枝干虬曲没有端正的;他画的石头纹理皱法强硬,也奇形怪状没有端端正正的,如同他胸中的磅礴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