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上说:“容貌举止,可以观瞻,进退有据,事为法度。”
“容”是指人的整个身体及其表现,“貌”是指人的整个脸面。但由于“人心不古”,现代人的容貌举止言行往往表里不一致,给人造成以容貌举止观人的大大小小的失误。因此,本章通过人的表面现象以及根据人情事理透视其内心世界,由表及里,给为人处世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鉴戒。
1.只重容貌的人
《孔子家语》中说:“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貌,但是,他的言谈举止却与其容貌不相般配。”《论语》中说:“子张的为人高不可攀了,但是难以带领人一同进入仁德。”澹台、子张二人的威仪举止肯定有过人之处,但是孔子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曾子有子张难与其入仁德的感慨。这就是天命的相,但人事上却不努力的原因;如果不是孔子,人们怎么能知道这层道理,后代靠相貌观人察事的人很多,而且特别注重容貌。年轻的纨绔子弟大都来是打扮美丽妖冶,身穿奇装异服,而面貌态度,行为举止,像女孩子一般。这样的人,人见人爱,但是处朋友则有始无终,不欢而散;一起共事则少有成功,和性格刚毅、言语迟钝的人一起共事是太难了!而且还有运用内史叔服所谓下体丰满必有后代的说法观人察士的事例:如唐朝李畈派遣将领,必选面有福相之人,近代曾国藩亦常审视属员随从是否面有福相,并以此决定任职的大小。其中,虽然偶然有巧合的事例,终究不可引以为训;难道不知楚国的叶公子身材短小瘦弱,走起路来像要被吹到河里似的,但就是叶公子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以此名闻后世。这件事《春秋左氏传》有记载,当初,沈攸之前往领军将领刘遵考处,请求招收自己,刘遵考因为沈攸之形象丑陋没有答应,沈攸之最终成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期在外领兵打仗,这件事《宋书》有记载。大概仅用相法谈论人的容貌举止,很难做到事事都有验证。
孔子认为,人心难知,甚于爬山涉水,甚于知天察地,上天尚且有春、夏、秋、冬四季,还有早晚日暮可以考察。所以,有人的容貌恭谨而富态,有的人容貌老成而其实则无赖,有的人长相和缓而急切。所以,有些人趋仁赴义犹如口干舌燥思饮甘泉,而他们抛弃仁义也像逃避炽热的火焰。所以,领导的用人之道是派他去偏僻之地任职而观察他的忠诚,任以密迩之地考察他的恭敬,给他安排繁重的事务以观察他的能力,突然地询问他一些问题以观察他的智慧,急切地和他约定事项以了解他的信用,托付给他钱财物资而了解他是否有仁德廉洁,告诉他大的变故危机而了解他的节操,强饮以酒,看他醉后是否能循规蹈矩,在稠群广众之中观察他的言谈举止。我们用这九种方法来考察,虽有一定效果,但也未必就能把人观察清楚。
2.根据容貌举止识别君子小人
站立要像乔木松柏一样,端坐要如华山泰岳一样。前进时要像太阳一样朗朗正正,意气风发,不疾不徐;后退要如流水一般,步履轻盈、态度安详,既不颠蹶,也不背逆,这样的人是高居上位的君子之相。站立时容貌端肃像斋戒一样,端坐时容貌如同参祭祀一样,拜见高贵显荣之人时,不自觉地浩浩荡荡,步履轻飘;辞别孤立无援、贫寒微贱人士时,不自觉地依依不舍,步履徘徊,这样的人是身处下位的君子。在众人瞩目的地方,落坐时故意作庄肃穆状,于稠群广众之中,进退举止,故意装作安然舒泰状,一拱手一作揖都显现出骨头软、屁股大者,是身居上位的小人。站立落坐都不端正,手脚不停地摇摆,进见时则惊慌张皇、举止失措,退去时则急走快跑,形象慌张,肩也耸,背也摇,是身居下位的小人。
3.男女都喜欢接近的人
卫国有一个相貌丑陋的人叫衰骀它,与他相处的男人,因想念他不能离去。妇人见到他之后,向父母请求说:“与其做其他人的妻子,还不如做衰骀它先生的妾。”这样的人已经十几个了而且还在增多。从不曾听说他倡导过什么,只是常常附和别人。
他没有君主的地位而能拯救其他人于死地,没有聚集大量的财物而使别人吃饱肚子,再加上他的面貌丑陋得使天下人吃惊,总是附和他人而从没说过什么,他的才智超不出他生活的环境,但是,无论男女都乐于接近他,这一事实上是有什么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至今还无人考究出其中原因。
4.举止像“鬼躁”和行为怪异的人
《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梁冀秉持国政,兄弟富贵盛极,骄傲自恣喜欢驱马驾车长驱直人,甚至回家时仍然马不停蹄,长驱直入,老百姓称其为“梁家灭门驱驰”。后来梁兄弟及家人便被诛灭。《三国志注》记载管辂曾说邓风走路好像没有筋骨,一堆走肉;站立时好像没有手足一样,把邓风比为“鬼躁”,意为像鬼一样浮躁。
肃成公十三年,刘康公讨伐秦国,成肃公面貌温和,但他在社稷坛接受辰肉时,态度很不恭敬,刘子对朋友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人居天地之立,受命而生,这是上天的意志,也是命运的安排。所以言语行动、举手投足要讲究礼仪,而小人只有出力卖命;而熟习礼仪的关键要常存恭敬之心,出力卖命的关键是要拘谨笃诚;恭敬的目的是在于供养神灵,而笃诚的目的在于保守家业。国家的重要军国大事有二件:一是祭祀;二是征伐。祭祀时有执用之事,征伐时有受辰之事,这都是供养神灵的大礼仪。但是,成肃公接受辰肉时,举止大为不恭,这不是反其道理而行吗?”
《续世说》中记载张融的举止也很奇特,平常居坐是脚膝端正,走路时则拖沓缓慢,昂首挺身,花样繁多,见到他的人都很惊异,围观的人好似市场一般,但张融却面无惭色,如无事一般。齐高帝曾经说:“这种人没有也不行,但是绝不能有第二个!”
5.以言谈知人
《孟子·公孙丑》里说:“不全面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片面性在哪里;过分的言辞我知道它的失误在哪里;躲躲闪闪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理屈之处在哪里。”
《易经·系辞下》里说:“一个人将要背叛你的时候,他的语言一定是惭愧歉疚;一个人心中有疑惑的时候,他的语言一定是支支吾吾,躲闪逃避;吉祥有福的人一定是沉默寡言;躁动不安的人一定是唧唧喳喳,说起来没完没了;诬陷别人的人,一定是讲话游移不定;没有立场、没有原则的人讲话,一定是理不直、气不壮,唯唯诺诺。
宋瑾撰写的《古观人法》也通过言语判定小人的说法:“言语平易浅近而且意义深远幽长,简单明了,清越激昂而又能隐恶扬善,表达自然朴素,出语温和厚道,平实和气而又自出天性,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在上位的君子;言语拘谨,不苟言笑而又耻于自己的长处,乐于说及别人的善处,不掩饰自己的过失,不攻讦揭露别人的隐私,是身居下位的君子;言语奸诈邪深,对事情究根迫底,喜欢高谈痴论、议论风发,旁若无人而又能控制局面,学问渊博,出语温顺,但是不知道自己过失而别人又不能驳倒。这样的人是身居上位的小人。言语杂乱道理不明,随声附和别人而无主见,轻意改变自己的观点而很少有实话,听到别人的隐私就津津乐道,无有穷止;明知道别人具有道德仁义却百般刁难,排挤他人。这样的人,是身居下位的小人。
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起去拜访谢安,子猷、子重大多说些风雅的事,子敬寒喧几句而已。三人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这三人谁强一些?”谢安说:“小的最高明。”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由这两句话可以推知。”
6.看一眼就知道
《庄子》里记载,孔子见温伯雪子时,一言不发,子路就说话了:“夫子很久就想见温伯雪子了!今天见了他而不说话,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说到看人嘛,看一眼就知道这个人的道德品质,也就没有必要说话了。”
江陵在任翰林时,前往会见何心隐,两人默默相对了一段时间,不交谈一句话;江陵出来以后,向耿天台说:“这是个巨妖,我必将他处死!”耿天台进去,看见何心隐在庭中慢慢散步,低头自言自语道:“这个妖物将来一定会当宰相,既然当了宰相一定会杀我,我将从哪里找出一块弹丸之地藏身呢?”后来,何心隐果然死在江陵手上。
这两个人,不说话而以心神互相判断,判断之准如同债券契合,是天地中真正相知啊。倘若何心隐不死于江陵手上,而老死自家窗前,一定死不瞑目;倘若江陵当了宰相没来得及害何心隐,自己先死了,也会死不瞑目的。
7.善辩的人与木讷的人
老子说:“最善辩的人就像不善讲话的一样。”孔子说:“君子言语迟钝而行事敏捷。”由此可知,口不善言的人未必有什么损失;巧言善辩的人也未必有什么收获。辩论的内容应该符合道理,而天下最大的道理,是不辩自明的。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地探讨这些明显的道理,又有什么用呢?君子应该是说到做到,如果他把主要精力用在言辩上,那么在行动上就不得不懈怠,人不可能在言行事物两方面都很博大精通,这也是可以肯定的。赵文子的话讷讷不畅,就像不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一样,但他所举的晋国管库人士,却有70多家;周勃、张相如被当时的人称为德高望重的长者,但他们谈事情有时都说不出话来。因此,可知善辩与木讷的人,是两种不同的人。所以,考察任用人的,一定知道这个问题。
(1)善辩的郑注。《续世说·奸佞类》说:郑注本来姓鱼,人们都把它看做是水中的动物。他因行医于长安的权贵富豪之家。李朔镇守襄阳时,曾得到过他的治疗,效果很好。后来他移镇徐州后,便让郑注参与决断军政大事。郑注的特长是善于诡辩,阳奉阴违,善于了解人的心意而投其所好,但他又作威作福。因此,军府中人都很憎恶他。监军王守澄曾很气愤地把人们对郑注的看法告诉李朔,李朔说:“他真是一个奇才。将军可以与他谈一谈,如果觉得不满意,再让他走也不晚。”李朔让郑注去拜访王守澄,开始王守澄面带怒容,等到交谈起来,郑注能言善辩,纵横捭阖,所说的话都很合乎他的心意,于是王守澄顿生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王守澄入朝做枢密使,郑注于是很受重用。御史李款上折弹劾郑注对内结交宦官,对外结交大臣,要求将他交付司法部门查办,十天之内,他接连上呈了几十个奏章。王守澄知道后,把郑注藏在了右军中。中尉官韦元素等都非常憎恶郑注,左军将佐李宏楚对韦元素说:“郑注奸佞狡猾,天下无双,如果不能趁他在卵壳的时候除掉他,一旦羽翼丰满,肯定会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现在因为御史弹劾他,藏在军中,请让我以您的名义去找他,就伪称您有口疾,让他给治疗一下,我们趁机抓住他。”韦元素认为这样很好,就让李宏楚去找他。郑注来了以后,先是点头哈腰,接着,奸佞的话便像泉水一样流出,韦元素不知不觉地便握住了他的手,显得很亲热,听他谈话都忘了疲倦,最后赠给他很多金银布帛并送走了他。
(2)木讷的申公。《汉书·儒林传·申公传》皇上让使者在车上装上了布帛宝玉,用薄草包裹住车轮子,赶着四匹马驾的车去接申公,他的两个弟子赵绾、王臧坐着轻便的驿车跟随。接回后,申公去参见皇上,皇上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事情。申公这时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而且说话木讷直率,他回答说:“把国家治理好不在于说得多,而是在于多做实事。”这时皇上正喜好文章辞赋一类事,听了申公的回答,沉默了起来。但既然已把申公请过来了,便任命他为中大夫,安排在鲁邸居住,商议政教之事。
太皇窦太后喜欢第子的理论,不喜欢儒术,她寻找到赵绾、王臧的过错责备皇上说:“这是想重新做新桓平啊!”皇上也因此废掉了政教之事,撤了赵绾、王臧的官职,他们全都自杀了;申公也因病免官回家,几年后便死了。
8.形体语的作用
通过形体语言可以看出人的心情是悲是喜,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可以说心有所想几乎都能表现在形体语言上。
(1)信心的形体语。有信心的人是一种正直的姿态,腰杆笔直,昂首挺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时常正视对方,而且正视的时间也较长;而缺乏信心的或鬼鬼祟祟的人则往往相反。有信心的人眨眼的次数也较少,看起来似乎是较好的听众,有信心的人经常做出的动作如,①把两手指尖对应地合起来,形成一个尖塔。②双手在背后相握,下颌抬起,这是有权之人常做的,如墨索里尼。③让他的身体位置比你高,这是自信的形体语。④双腿交叉成4字形,双手抱着后脑勺,身子向后顷在沙发上或椅子上。
(2)紧张的形体语。紧张的人坐立不安,四处张望,一个小小的声音就能让他反应特别大或者吓一惊。他们的大脑完全处在紧张状态,副交感神经处于激动时期,还有可能是大汗淋淋,从动作可以看出是一种担忧、紧张、焦虑的状态。这时他们会做出一些怪异的动作。如,①有些人在紧张或不安时习惯于拉耳朵,这样可以排除心中的焦虑。②有提提裤子可以松一口气,一般提后会做出一个决定。③用手掩嘴,这时可能是说谎的紧张。④心里紧张或有别的事就会有坐立不安的姿态。⑤口袋的零钱作响可以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⑥人们在紧张中反应就是点燃一根烟,太紧张时就会在烟灰缸中紧紧地按住烟头。⑦口哨声是在恐惧和不安时发出的。⑧清喉咙表示他有所不安或焦虑。⑨向上方看的人是紧张或没办法处理的姿态。⑩吁的一声,紧张的状况已经过了,是一种解脱的姿态。
(3)厌烦的形态语。一个长时间或另类的事情经常让人感到厌烦,他们经常用一些形态语表达厌烦的情绪:
①对你视而不见,恍恍惚惚,心不在焉,对其他的事物毫不关心。或睁着一双无神的睡觉眼。②以手扶着头,视线向下,眼皮也微下垂,这是不耐烦的姿态。③交谈中缺乏兴趣,避免直视对方。表现出一种糊涂的形象。④当对事物感到厌烦时,最普通的动作是敲桌子,或跺脚。
(4)同意的形态语。同意或接受某人的想法和做法时,往往会露出甜美的微笑,大声地说话,有一种得意忘形的姿态。
一是手放在胸前,人们一向把手搁在胸前以示忠贞、诚实及效忠。这种姿势至少可回溯到古罗马时代。罗马军队表示效忠的敬礼方式,即为一只手放在胸前,另一只手放伸出指向受礼的人。美国人对国旗表示效忠时也是用这种类似的姿势。手放在胸前表示至少接纳了你。
二是触摸对方表示同意和接受了对方。大部分触摸都是想立即表露他们的感情,尤其是对他们所喜欢的人。我们发现那些仅仅伸出手,碰触他人手臂或抓住他人肩膀的人,只不过是想打岔或强调某一个重点。另外,就是表示安慰之意,通常以这个姿势伴着一些安慰的话,如:“好了,不用担心,一切会没事的。”我们之所以喜欢这种姿势,乃是因为由于被触摸而感到对方很高兴和我们在一起。
三是挨近他人。这个姿势被视为接受的表示。也许是希望挨近对方的身体,或者是有秘密要与之分享。当一个特别热衷于某个话题时,往往会挨近对方,而且声调也眼着提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逐渐挨近时,会令人很不舒服地避开。热心说话的人,完全注意着手边的事,往往对别人的排斥毫不知情,因此可能仍喋喋不休,而且继续挨近对方。我们应当注意到挨近别人时,对方的反应如何,他所给予的非言辞暗示,一定会指出是要继续或是就此打住。
9.验证人的诚实
《孔子家语》中说,人的“诚实在此而表现在彼。”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对于富贵的人,看他的施舍;贫穷的人,看他的操守;受宠幸的人,看他是否不骄不奢;困苦人的,看他是否恐惧;在他少年时,看他是否恭敬长辈、勤奋好学、顺从兄长;在他壮年时,看他是否廉洁务实,能战胜自己的私心;在他年老时,看他思考、谨慎、强健都有所不足时是不是能不越规矩。父子之间,看儿子是否孝顺和父亲是否慈爱;兄弟之间,看兄长是否友善弟弟,看弟弟是否顺从兄长;君臣之间,看大臣是否忠诚,看君王是否体恤恩惠;乡党之间,看他们是否互相信任或是互相忌惮。考察他的居处,看他家教如何;考察他的丧哀情形,看他是否真诚;考察他的出入交往情形,看他如何结交朋友;考察他结交朋友的情形,看他是否清廉待人。考核他以看他的诚信,衡量他以看他的智慧;向他示威看他是否勇敢,烦杂事务看他是否能处理,给他大量的利益看他是否不贪,给他声乐的诱惑看他是否心绪不宁,给他拿来喜好的东西看他是否放在心上,触怒他看他是否保持威仪;让他喝醉看他是否还能保持本性,放纵他看他是否还能保持常态,疏远他看他是否不能保持不二之心,亲近他看他是否感到厌倦。探取他的志向以观察他的性情,考察他的阴阳表里以观察他的真诚,审察他的细微话语,看他是否守信,详尽地考察他的行为以是否美好完备。这就是观诚。
10.验证人的志向
《说文》说:“志,意志的意思。”观察一个人说的话从而知道他的心意。志、意既然在同一部首,且可转注,那么一个人的志也可以通过观察言论而得知。所以验证人志向,可以说是从一个人的言论而知道他的意志。
用一个的言论来观察他的志向,志向远大而深广的人,他的气息宽厚柔顺,他的面色平和而不诋毁媚俗,礼节行在别人的面前,言语放在别人的后面,不掩盖自己的不足,这是一天比一天进步。如果遇人就给脸色,自觉高人一等,自觉言语句比别人贤明,遮掩自己的不足,夸耀自己的才能,这是一天比一天退步。一个人相貌端正而不露轻侮,说话刚正而不偏私心,不刻意装饰自己美好的一面,也不着意掩盖自己丑恶的一面,不掩盖自己的过失,这是诚实的人。一个人面貌本来就生得不好,说话一味讨巧,掩饰显而易见的事物,而致力于微不足道的迹象,以自圆其说,这是不诚实的人。一个人在喜怒衰乐的事情面前面色不变,遭遇烦乱之事而志向不改,在丰厚的物质利益面前心不为所动,在威慑面前不卑下,这是心气平和能固守心志的人。一个人在喜怒衰乐面前面色有所变化,让人很容易看出来,遇到烦乱之志向便不坚定,看到丰厚益处心为之所动,在威慑面前容易感到畏惧,这是心地鄙陋而负性使气的人。做一件事情能够马上解决,突然遇到吃惊的事情能够考虑料理,没有学过凭本性辨别,这是会思考的人。一个人难以办成什么事情,话也说不好,知道一星半点又不知道如何理解,困惑不止,没有辨别能力,谨小慎微,这是愚昧的人。经营某种事情而不担心,突然遇到侵犯而不畏惧,坚守礼义而不迁改,遇到货色也不会去营求,这是廉洁而果敢的人,极容易被言语所动,心志不能坚守,已经允诺而又不能实现,这是心志薄弱的人。一件东西,自然地给他,他并不显出多高兴;若强硬地夺走他也不会发怒,这是心志沉稳的人。沉静而先感困顿,自己很谨慎却不谦让,两人相当却要逞强,这是好嫉妒诬陷别人的人。稍微清理而加以阐发,审察考虑而能够详尽,这是对志向进行梳理的人。浮华、诬告、巧言令色、表面恭敬,性质都一样,都是把无当成有了。
11.验证人的内心
审察一个人的内心并不难,因为人的内心感情,首先会通过在声音和气息表达出来。听声音、触气息,就能观察到一个人的内心状态。
诚实在内心,而面色表现在外。用他的明显表现,可以来占测看见不同的地方;用他的细微,可以来占测广大的地方;用他的声音,来判定他的本性的气息。初气产物,万物发出声音。声音有刚有柔、有浊有清、有好有恶,它们都是内心发出来的信息。心气浮华不实的人,声音流宕离散;心气和顺诚信的人,声音很有节拍;心气鄙陋乖戾的人,声音嘶哑丑恶;心气宽广柔顺的人,声音温和美好。信气中和平易,义气时常舒展;智气简约完备,勇气健壮正直。听一个人的声音,触他的气息、考察他的行为、观察他行为的缘由,就能感觉他的心;以他从前的行为,来占测他的今后;以他的明显表现,来占测他不被人看见的地方;以他的小处,来占测他的大处。也即由人观心。
12.验证人的隐藏假托
一个人隐藏假托的某种事情,这是人之常情。但一个人要掩盖自己的隐私,就会在公众面前秀虚诈,有人就要以伪装爱心显出忠诚的样子,有人把矫厉当作勇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如果不比较地来观察,就没有办法知道隐藏埋伏的情况。
人都有阴阳两面,很多人隐藏自己真实的性情,以伪装的面目出现,依赖外物博取名声。如有隐于仁义之中的,有隐于智慧之中的,有隐于文字艺术之中的,有隐于清廉之中的,有隐于忠孝之中的,有隐于结交朋友之中的,如此这些,不可以不省察。小小施舍,而爱好得到大的利益;小小廉让而喜好大的争执;花言巧语以为朴质;伪装仁爱以为忠诚;面貌宽犷以为相貌仁慈,凡此以虚假的面目出现,为博取名声的人,这就是隐于仁义之中的人。以前有过恶行,却表白无瑕疵;成就事业并没有多少功劳,自诩了不起;用心考虑不够,却假装深沉,内心诚正不足却在表面上显得诚正有余;不学无术却卖弄智慧去打动人;只顾自己而假装谦让别人;说话辞不达意,没有人能弄清他的想法,这是隐于智识事理的人。向来用花言巧语去打动别人;办事情有始无终;不回答别人的提问,有时说起来又没完没了;表面上诚正有余,私下却费心机暗自小动作;凡事爱穷究事理弄得很深奥,这就是隐于文艺之中的人。把清廉的言语当作有气节;把矫厉当作勇敢;内心恐怀惧外表既敬又爱;名声远扬于外,内心却很不诚正;遇事爱夸耀自己的名声;来赢取利益,与人相处,只爱惜自己,这是隐于忠孝之中的人。暗地里行事以博取好名声;结伙营私以相互赞誉;明知贤明可以追求,却与左右不同道的人交往;与人交往必定以自己为重;心里喜欢身体却不去亲近,表面上亲近而实际上没有到位;在众人面前尽欢尽忠但实际上又不是如此,这是隐于结交朋友之中的人。
13.验证人的道德
考察一个人的道德,要从内心和外表两者的统一来判定。也就是说要想验证一个人的道德,无异于考察一个人的行事。
一个人的言语很忠诚,他的行事很公平,他的志向无私,他的举止端庄就是有仁心的人。事情发生变化而能够治理,富贵时很高兴,贫穷时很通达,置身于四方之中都能够顺遂,就是志向广大的人。少说多做,恭谨、俭朴且谦让,有智慧而不夸耀,有施舍而不废弃,就是谨慎贤良的人。细微的话,时间久了也可以重复让人记住;生活幽闲,独立而不好胜,像是没有做什么事,但确实做了,就是顺畅任意的人。虽然富贵且地位尊显,但谦恭俭朴,能够施舍穷人;强大威严,但待人有礼而不骄傲,就是有道德的人。贫穷而不畏惧,安乐而不奢侈,勤劳不变,喜怒分明如常,就是有操守的人。处于世俗之中而不自暴自弃,廉洁而不暴戾,坚强而无私,就是有常道的人。肃正静穆以等待命令,不召唤不到,不提问不回答,言论不超过行动,行动不超过常道,就是沉静的人。忠诚有爱心地待奉自己的亲人,以欢欣的态度去恭敬亲人,竭尽全力而不是表面上恭敬别人,是忠诚孝敬的人。志同道合,共同担当忧愁艰难,行为忠厚诚正而不相互猜疑,迷于远道而不相互舍弃,是值得朋友信赖的人。内心、脸色和说话的语气都凌驾在别人之上,与人交往非常机巧,和别人接近很迅速,判离别人也很容易,是志向虚伪的人。因为吃喝在一起亲近,因为贿赂相交往,有利益才合作,追逐名利双收,而本性依然隐匿,是贪婪卑鄙的人。本性不果断,说话不说彻底,老是不满足而不停地谋划,是虚伪欺诈的人。言行变化非常快,举止极易出错误,好恶无常,行动和自身不统一,是没有诚正志向的人。有小的智慧而没有大的决断,有小的能力而没有大的成就,照顾到细小的事物而不知大的论说,变化极大而多私心,是浮华不实的人。规谏而不树立榜样,有道行而不平正,是以名讨巧的人。所以说,事物遇阴不平坦,像畸鬼一样的人不仁义,表面上重声誉的人不忠诚,装扮外貌的人没有真情,隐藏节操的人不平正,多私心的人不义气,夸夸其谈的人少信用。
14.识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
识人难,难在于分其良莠、贤佞,这是因为人是很复杂的。《六韬·选将》举了这样的15种例子:有的外似贤而不肖,有的外似善良而实是强盗,有的外貌恭敬而内实傲慢,有的外似谦谨而内不至诚,有的外似精明而内无才能,有的外似忠厚而不老实,有的外好计谋而内缺乏果断,有的外似果敢而内实是蠢材,有的外似实恳而内不可信,有的外似懵懂而为人忠诚,有的言行过激而做事有功效,有的外似勇敢而内实胆怯,有的外表严肃而平易近人,有的外貌严厉而内实温和,有的外似软弱而内实坚强,有的外似无能而内实能干,没有完不成的事,人就是这样往往表里不一。一个原来就是表里不一、又巧于伪装的人,以其外善蔽其内恶,以其外贤掩其内奸,那就更让人难辨别了。所以佞人常有欺人而得售其奸恶。因此,观察一个人,不能只看其表面,要透过其表面现象透视其内心世界,这就是说要从表到里,看是否一致,才能知其人。要做到这一步,确实不易。而能否知人,这决定于如何看人。如看人重德重其实践,佞奸者骗人之术则难于得逞。如果只听其言而不察其行,且喜人歌颂,恶人直言,就恰好为阿谀者所迷,把佞奸视为忠直,将忠直视为佞奸。
对于佞奸者来说,是因其能以假象蔽其真相,以外表忠义掩其内心的奸许,且其谋深术巧,使人迷惑而难辨识。
对此,古人多有论述,指出佞奸者难辨的原因及如何从表到里辨别贤佞之法。《吕氏春秋·疑似》指出,物之相似最能迷惑人。“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辨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这是说,相似的事物最能迷惑人,石似玉,玉工难以辨其真伪;剑似吴干宝剑,铸剑师也难识其优劣;博闻善辨的人似通而实不通,足以惑人而误事,这是贤明君主所虑的;历史上不少亡国之君自恃见识超人而独断独行,其左右也顺其意投其所好。因而被视为心腹忠臣,正是其君似智而实不智,其臣似忠而实佞奸,才导致亡国亡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崇祯皇帝及围绕在他左右的那班佞臣。崇祯认为自己是英明之主,臣下无人超过他,他的旨意就是真理,与他相左的即为庸才或逆臣。甚至一直到死都认为明亡咎不在己,而是在于群臣无能。他相信的都是对他听话、奉承的宦官和佞臣。正是这些似智、似忠的君臣断送了明王朝。其实,这位似智的崇祯皇帝,与前几代只图享乐的皇帝确有点不同,他日夜操劳,好像有作为的贤君,故很能迷惑人,因而引得不少人为之惋惜,认为他非亡国之君,而是处于亡国之时。
《后汉书·虞廷传》记载:邓衍姿容出众,仪表不凡,初即帝位的汉明帝刘庄见了,自叹不如,对左右说:“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给车马衣服。虞延以衍有容仪而无实行,未曾待之以礼。明帝既赏识邓衍,便下诏令他以南阳功曹职位来京朝见,既到,任为郎中,不久又升为玄武司观,即负责管皇宫的北门,俸禄一千石。后因邓衍在职不服父丧事,明帝知道了,叹气说:“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愧面退。人们因此以虞延有知人之明。
汉明帝一贯偏激,看人往往片面,一见邓衍仪表出众便无限赞誉,既赏物又连连封官,而不问他的能力和品行如何,当他获知邓衍在职不服父丧。才承认看错了人,自叹知人难。因为邓衍为了当官,父死而不服丧。这在古代是大不孝之事,有此行的人则被视为是缺德的人,为人所不齿。事情被揭发了,邓衍也自感惭愧而退职回家去了。
虞延能知人,是因为他不是以貌取人,而是重在看他的实行。当时,虞廷任南阳太守,他为人正直,用人执法,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讲私情。邓衍是他的属员,汉明帝虽赏识邓衍,重予赏赐,但虞延认为邓衍“华不副实,行不配容”’即仪容与德行不相称,衍自京回南阳有三年之久,虞延都不任用。因此,汉明帝才令邓衍到京任职。可见,汉明帝以貌用人则误,而虞延看人不重仪表重其行,故能知人。
总之,我们要认识某个人,首先接触到的是这个人的外部特征:体态、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神态表情等。一个体态潇洒、仪表堂堂、言谈举止文明的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反之,则给人以不良印象。人们非常注意交往中自己的仪表,一个人应把整洁、美观、大方和文明礼貌作为自身仪表的重要内容,过分打扮、妖里妖气固然不好,但谈吐庸俗、不修边幅、窝窝囊囊也不好。女性面试与男性的面试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男性面试的成败是由面试决定的,那么女性面试的成败决定于其风度、举止。招考单位的主试者在评价女性应试者时,重点不是放在知识、能力上,而是注意应试者的礼仪、风度和举止,即女性魅力。故女性应试者从走进房内,到坐在椅子上,已大概决定了是否被录取。因此,女性应试者从必须显示出女性的高雅气质,包括大方自然的神态、整洁合适的服饰,无可挑剔的礼仪等。
有些女性,为了增加权威感,故意模仿男性穿着条纹西装、男式衬衫,打男式领带。这种故意模仿男性的做法,不仅没有给女性增加权威感,相反损坏了女性的权威。它使女性看起来像个“假男人”,给人一种小女孩子过家家的印象,虽也有可爱之处,但权威感却被破坏无遗,甚至让人感觉幼稚可笑。
天气一热,许多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纷纷穿上袒胸露背的服装到办公室或有的人场合,甚至有的还赤身露背。有人衣着很华丽,却汗渍斑斑,尘土满身而蓬头垢面,领口、袖口都脏得发黑了,这都是不文明的表现,是有悖于共公道德标准的。
识人之仪表之后,就要细察其人,而不是仅停留在表象上,须细知其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