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是一个人的履历表
人的面相不仅有福相,贵相贱等差异,而且还有神韵、器量、才气、气度等差别。曾国藩是清末著名军事家和学者,史称他“学问纯粹,器识宏深”。他在撰写的《冰鉴》一书中说人的“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近来也有学者说:“面貌是一个人的履历表。”的确,婴儿的面貌是接受了父母亲遗传,不过当他慢慢长大后就会逐渐产生变化。大致上的轮廓是不会改变的,不过胖瘦、气色与五官等却由于健康状态、教育、心境、环境或职业上的不同而随时会产生变化。
至于他承受于父母亲的遗传,到底会成为贫弱的本质或是强壮的本质,那就全在于自己了。
我们常常会听说某人年幼时长相难看,可是过了若干年后变得相貌堂堂,判若两人,原来是这些人后来毕业于一流大学,目前担任某大公司的主管,事业顺利、生活安定,容貌与风采自然就变得很体面了。
三国时,吴国吕蒙将军,年轻时胡作非为,经常在大马路上打群架,后来去从军,由于他颇有力气,并且又骁勇善战,所以很适合军中生活,过不久,他就崭露头角担任了一军之将,这时他的君主孙权提醒他:“光凭力气是没用的,如果没有学问和教养就无法成为好的将军。最重要的是好好研究兵法。”
此后吕蒙就开始发奋勤学,不知不觉就成为吴国著名的兵法家了。
他碰到数年未曾谋面的老长官鲁肃,鲁肃见了他大吃一惊,因为吕蒙往昔只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现在却不但颇有威望而且还相貌堂堂。鲁肃感叹地说:“已非吴下阿蒙。”意思是说他已经不是以前在街上闹事的无赖汉阿蒙了。
我们把不学无术的人称为“吴下阿蒙”,就是根据这个典故而来的。
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后天环境与心境可以改变他先天的容貌,反过来说,面相与骨相也正显示出一个人的经历与性格。换句话说,面貌就是展示橱窗,它可以把一个人的性格与履历展示出来。
不过面相之所以受到重视,并不是因为可以利用它来理解过去与现在,而是因为可以凭借它预知未来。
由人的面相与骨相来判断人的性格、职业与生活状态等固然很不错,不过如果能够以他的面貌来预测其未来的话,那是最好不过的。
研究相术的目的是“观察姿态与形体所显示的现状,以判断其将来”。换句话说,面相与骨相不只是显示出一个人的性格与履历,它也是命运人生指标,可以对将来的运势有某种程度的预测。
观人品貌是社交中的一面镜子
观人品貌,对于一个阅历浅的人来说,是很难把握对方的动机的。
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人,能比较容易地看出他人是情真意切,还是故意造作。尽管人的情感和精神状态有不同的表现,可能会给辨别“神”的真假带来干扰,但综合人的各种言语行止表现,完全可以察看“神”之真假的。
当初,项羽初次见到威猛雄武、一统中原的秦始皇时,大声叹日:“彼可取而代之。”从这儿可以发现项羽的真性情,真个性——朴直率露而又大胆或“莽撞”。而刘邦见到秦始皇时,则说:“大丈夫该当如此。”两人的话语神情不一样,但从中却能真实地表明他们的内心活动和个性,刘邦与项羽相比,就要含蓄婉转得多。
社交中观人、识人,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外向内、顺藤摸瓜、循流探源的过程。在观察人的精神状态时,也是这样,即由外在的情态举止,去察探其隐伏在内的精神气质,窥视到他的心灵深处真实的活动。这一过程虽然似乎有一种无征无兆、无气无息、无色无味、无形无状的神秘性,但还是有理可循的,不是空穴来风,无基之楼。
人的精神外显,有自然流露和勉强抖擞之别。凡属自然者,出于真诚,无意作态,因此气终不绝,流露持久,其“神”自然有余,所以称为“续”。而勉强者,故意造作,缺乏真诚,因此底气不足,抖擞短暂,其“神”自然不足,所以一个人在其行走动静之时,其内在的精神、气质经常会表现出来。这样,一个人的美丑善恶就可以通过某人外在的形体而发现;一个人善谈与否也没有必要通过交谈而了解。而这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古人有时称之为“道”;有时称之为“器”;有人把它叫做“神韵”;有人把它叫作“才气”;也有人叫它“识度”;更有人叫它“气象”。
中国的观人术在汉朝以前多是采取分别法或比较法,这在《尚书》已有反映。《论语》中“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就是分别观人法。《论语》关于仁的议论,关于忠的议论,关于清的议论;《荀子·荣辱篇》关于勇的议论,《非相篇》中关于辩的议论,都是比较观人法。到了汉朝末年,及西晋初期,天下大乱,士人的出路很不正常,喜欢评论人物的既不能标准太高,而希求仕进的士人又因为天下大乱而无途可走,只好转而求助于清议。所以,曹操要求许劭给他一个评价,孙秀请求王戎为他品评;而那些评定人物、主持清议的人身处乱世,左右为难。实事求是、直言不讳则害怕伤身害身;言不符实、空洞泛泛则又有损名声。所以,笼统概括为混合观人法十分风行。晋朝人最擅长品评议论人物,像是专业人士似的,而其主要特点仍不出混合观人法。其例如下。
简文帝认为何晏“巧累于理”,而嵇康“俊伤其道”。司马道子说王恭的形象是如松柏一样“亭亭直立”,而王忱的风度则是“罗罗清疏”。山涛认为阮咸为人“清真寡欲”,而武韶为人“清白有声”。王潆品评刘恢的气度是“如金玉满堂的富丽堂皇”。王羲之评价支遁“器宇轩昂,神采俊逸”。殷仲堪说王羲之“清鉴贵要”,而王潆认为殷浩“处事随和”。孙绰认为刘恢“清蔚简令”,而桓温却是“高爽迈出”,谢尚是“清易气达”,阮裕是“弘润通长”,袁乔是“洮洮清便”,殷融是“远有思致”。谢鲲认为王玄“清通简畅”,而嵇绍“弘雅劭长”。王戎看山涛如“璞玉浑金”,看王衍如“琼树瑶林”。王济视孙楚是“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提纲挈领,观人观神,以只言片语便可概括一个人的风格特点,鲜活形象,恰如绘画写生,寥寥数笔便可传神。
观人品貌必要在此二列举其全活动细节,读者尽可以在以下章节里将看见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用“得道”与否和“气象”的高下来衡量领导老板,用“才气识度”:来衡量下属员工,用“器局神韵”来评判名人雅士,这是绝对正确的方法。就是孔子、孟子复活,也不能改变!
下面不妨引用孔子回答子路的一句话,来作为本节的结束语——孔子见温伯雪子时一言不发,子路就问:“夫子很久就想见温伯雪子了!可是那天见了他而不说话,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说到看人嘛,看一眼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道德品质,也就没有必要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