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伴侣的选择,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特别是女性,婚姻无异于女人的第二次生命。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因此,女性朋友在择偶时必须慎之又慎,学会用博弈论来指导自己的择夫行为。
西方的择偶观里有著名的“麦穗理论”,是说我们寻找伴侣时如同走进了一个麦田,一路有麦穗向我们招手,很多人不知道摘取哪一支,因而就会有踌躇和彷徨、遗憾和悲伤。而正常人再花心,他或她也得选择一人来陪伴自己的旅程。当然并不排除有极少数人会在短短的一生里一换再换。
“麦穗理论”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田。老师问他:“为什么没摘?”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其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做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说的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可见,完美的爱情和婚姻是很难得到的,大多数人只是处于凑合的状态。真正得到合适的伴侣的概率是很小的。
不妨假设有20个合适的单身男子都有意追求某个女孩,这个女孩的任务就是,从他们当中挑选最好的一位作为结婚对象,决定跟谁结婚。从这20个里面选出最好的一个并非易事,该怎么做才能争取到这个结果?
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对方真实性格、人品的判断。约会时,男女双方一开始都是展示自己的优点,掩盖自己的不足。当然,他们都想了解对方的一切,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对于一个女孩来说,男朋友赠送的花是相对廉价的,而贵重的钻石、金表、项链等礼物也许更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心。正如有句话说的:“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有多深,就会为她掏出多少钞票。”这是一个人乐意为你奉献多少的可靠证明。然而,礼物值多少“钱”对于不同的人是有差异的。对一个亿万身价的有钱人来说,送上一颗名贵钻石可能比带你游山玩水的价值要低得多。反之,一个穷小子,花了大量时间辛勤工作,买上一颗钻石的价值就要高得多。
你也应当意识到,你的约会对象同样会对你的行为挑剔一番,所以你得采取能真正代表你具有高素质的行为,而不是谁都学得来的那些行为。
其次,要考虑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筛选出比较合适的异性。很明显,最好的方法是和这20个人都接触一遍,了解每个人的情况,经过筛选,找出那个最适合的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大把的时间去和每个人都交往。不妨假定更加严格的条件:每个人只能约会一次,而且只能一次性选择放弃或接受,一旦选中结婚对象,就没有机会再约会别人。那么最好的选择方法存不存在呢?事实上是存在的。
不如我们来模拟一下。显然,你不应该选择第一个遇到的人,因为他是最适合者的概率只有1/20。这个概率可以说是非常的渺茫,直接把筹码放在第一个人身上,也是最糟的赌注。同样的,后面的人情况都相同,每个人都只有1/20的概率可能是20个人当中的最适合者。
可以将所有的追求者分成组(比如分成5组,每组4人)。首先从第一组中开始选择,与第一组中每一个男性都约会,但并不选择第一组中的男性,即使他再优秀、再完美都要选择放弃。因为,最合适的对象在第一组中存在的概率不过1/5。
如果以后遇到比这组人更好的对象,就嫁给这个人。当然这种方法像“麦穗理论”一样,并不能保证选择出的是最饱满最美丽的麦穗,但却能选择出比较大比较美丽的麦穗。无论是选择爱情、事业、婚姻、朋友,最优结果只可能在理论上存在。不把追求最佳人选作为最大目标,而是设法避免挑到最差的人选。这种规避风险的观念,对我们在做人生选择时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