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协和谬误的博弈来说,在没有100%胜算的把握下,及早退出是明智的选择。
你买进一只股票,股价下跌;于是你又在这个价位买进(股民称此为“摊平”),可是它又下跌……你再次购买的本意是减少损失,却越陷越深。博弈论专家经常将这种困境中的博弈称之为协和谬误。对于协和谬误的博弈来说,在没有100%胜算的把握下,及早退出是明智的选择。
20世纪60年代,英国和法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开发一种新型商用飞机简直可以说是一场豪赌。单是设计一个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亿美元,想开发更新更好的飞机,实际上等于把公司作为赌注压上去。难怪政府会被牵涉进去,竭力要为本国企业谋求更大的市场。
这种飞机机身大,设计豪华并且速度快。但是,英法政府发现:继续投资开发这样的机型,花费会急剧增加,但这样的设计定位能否适应市场还不知道;而停止研制将使以前的投资付诸东流。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他们更是无法做出停止研制工作的决定。协和飞机最终研制成功,但因飞机的缺陷(如耗油大,噪声大,污染严重等),成本太高,不适合市场竞争,最终被市场淘汰,英法政府为此蒙受很大的损失。在这个研制过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弃飞机的开发工作,会使损失减少,但他们没能做到。
直到英国和法国航空公司宣布协和飞机退出民航市场,才算是从这个无底洞中脱身。这也是“壮士断腕”的无奈之举。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陷人类似的误区:某事物前期成本越高,对它的后续投入就越多。比如,女孩子喜欢买衣服,很多女孩买了一件不错的上衣之后,往往不会收手,发现自己没有合适搭配这件上衣的裤子,于是就继续投入,到商场里购买可以搭配的裤子。还没完,当上衣和裤子准备好的时候,女孩们还会觉得自己的鞋配不上这套衣服,于是又去买鞋。当鞋子买好之后,可能女孩们还会为这一身“行头”配个新包,于是又一大笔钱花了出去。算下来,一件衣服引发的购物超出了工资,于是“月光公主”诞生了。其实女孩们陷入了协和谬误的博弈中,忽视了购物的成本。
在经济学上,我们把那些已经发生、不可回收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称为“沉没成本”。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的成本,一旦交易不成,就会白白损失掉。
像上面提到的股市中的股民,如果最后股票退市,那么他的投入就变成了沉没成本。由于退出研发,在协和飞机上付出的经费,也变成了沉没成本。如果女孩们最后买的所有衣服和饰物没有产生自己期望的效果,被放到衣柜里“雪藏”,那购物的开销也是沉没成本。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决策,然而,挽回成本的心理作用往往在博弈中让人做出非理性的决策,从而导致更大损失。
在企业运营中,由于之前对决策的预见性并不准确,往往会导致出现协和谬误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放弃是明智的选择。
假设你是一家医药公司的总裁,正在进行一个新的止痛药开发项目。据你所知,另外一家医药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类似的止痛药。通过那家公司止痛药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可以预计,如果继续进行这个项目,公司有将近90%的可能性损失500万,有将近10%的可能性赢利2500万。到目前为止,项目刚刚启动,还没花费什么钱。从现阶段到产品真正研制成功能够投放市场还需耗资50万。你会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还是现在放弃?
10%的可能性会赢利2500万,90%的可能会损失500万,而且该项目还没有任何投资。正常人会选择放弃。
让我们再来看下面这道题:你同样是这家医药公司的总裁,对于这个新的止痛药开发项目,你们已经投入了500万元,只要再投50万,产品就可以研制成功、正式上市了。成败的概率与上述案例相同,你会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还是放弃?
除了你已经投入500万之外,第二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既然已经懂得了沉没成本误区,我想你对以上的两道题应该会做出一致的决定。
但是把这二道题分别给老板们做,那些企业老总们绝大多数对第2题的回答是“坚持继续投资”。他们认为已经投了500万,再怎么样也要继续试试看,说不定运气好可以收回这个成本。殊不知,为了这已经沉没的500万,他们将有90%的可能非但收不回原有投资,还会再赔上500万啊。
所以在投资时应该注意:如果发现是一项错误的投资,就应该立刻悬崖勒马,尽早回头,切不可因为顾及沉没成本,错上加错。事实上,这种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资导致最终损失更多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公司在明知项目前景暗淡的情况下,依然苦苦维持该项目,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在该项目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