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博弈中的人际关系,一定要理性地分析,不可为了一己之利,或一时的胜利而使良好的人际关系呈现出吃掉一方的“零和博弈”现象。
对于局中人,双赢是再好不过的结果了。但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这就要求我们多加注意,自我控制和约束,朝着“正和博弈”的方向努力。
首先,别见利忘义,做人之本,心存善良。在人际交往的博弈中,之所以会出现“零和博弈”,大多是因为人的见利忘义,想图谋别人的利益,而这样的人往往从一开始就心存恶念,不安好心,整天想着算计别人,也自然会用欺诈的手段来达到自己那让人所不齿的目的。
有这样一个诉讼案件,李先生借了王先生3万元钱,后来,王先生由于家人有病,等着用钱,便向李先生讨要。但由于王先生多次找李先生,都被其用各种理由推脱了,王先生十分的着急,便发了火。李先生见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把抢过借条,撕得粉碎,从窗口扔了下去,并对王先生说,现在好了,谁也不欠谁的钱了。王先生知道李先生想赖账,便急忙跑到楼下,拾起了那些已经被撕碎的借条,并一片一片对了起来。可是,李先生根本不认账,最后,王先生只好把李先生告到了法院。在法院上,李先生却说,自己已经把钱还给了王先生,所以才撕了借条的,弄得王先生百口难辩,法庭一时也无法判断到底是谁在讹诈谁,因为李先生说得也有道理,如果不给对方钱,王先生怎么会让他将借条撕掉呢?后来,法庭觉得李先生的理由虽然有合理之处,但毕竟还有许多疑点,所以又做了大量调查,最后,王先生又提供了一通录音电话作为证据,说明王先生曾在向李先生讨要欠款时发生过争吵,再加上李先生夫妻俩在说什么情况下给钱时口径并不一致,最后判李先生败诉,并归还王先生的钱。
可以说,像李先生这样的人,本来就不是善良之辈,他在人际关系博弈中,想赖账不还,达到把别人的财产归自己“零和博弈”的目的,是令人不耻的。不过,最终他还是让法庭抓住了狐狸尾巴。
其次,就是要心胸开阔,能够互相体谅。这也是在人际交往中,避免发生“零和博弈”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实很多事情,就是由于人们心胸不够开阔,遇事不够理性才发生的,比如,邻居之间,如果一方心胸开阔些,另一方体谅一点,就不会发生邻居间感情不和的事情了。
最后,就是诚心对待别人,耐心对待别人,一些事总会有雨过天晴的一天。
曾有一位官员夫人,她的一个邻居总喜欢计较小事。一日,她发现局长夫人手提的小筐与自家的相似,而自己的小筐又于几日前不见了,就问官员夫人是否错拿了自己的筐,官员夫人虽知真相并非如此,但也了解邻居的脾气,便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笑眯眯地把筐送给了邻居。
后来,邻居发现了自己的那个筐,便十分抱歉地将筐还给了官员夫人,而官员夫人仍是笑眯眯地说了句:“不是你的,那我就拿走了。”
这位官员夫人把握关系的分寸是十分合适的,关键不在于那个筐到底是谁的,而在于多用一份心思,多体谅别人,做到恰到好处,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地就会相处得很好。和美的人际关系是靠自己点滴用心积累而成的,何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为他人想一些。事实上,体谅别人并不难做,我们应该放宽眼光,远望才能有更多收获。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了拥有和美的人际关系,更不必对小事斤斤计较,多为他人想一点,你便会拥有灿烂而愉快的生活。
总之,面对博弈中的人际关系,一定要理性地分析,不可为了一己之利,或一时之利,使良好的人际关系呈现出吃掉一方的“零和博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