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信息下的锦囊妙策
书名:博弈智胜 作者:赵飞 本章字数:2992字 发布时间:2024-06-14

在信息是公开的情况下,彼此都知道对方的情况和虚实,这就需要一些设局之策来达到博弈胜利的目的。所谓兵不厌诈,双方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就更需要一些计谋来取得胜利。

  1934年,蒋 介 石为消灭孙殿英军阀势力所谋划的计策,就是想力图收到这样的功效。

  在被蒋 介 石打败的军阀中,孙殿英实力并不强,但是他像一块牛皮糖,很难啃。1930年,中原大战的时候,孙殿英起先犹豫不定,后来发现蒋 介 石只有40万军队,而冯阎加起来有70万之众,以为蒋 介 石会失败,就热心投奔了冯玉祥,冯玉祥封他为安徽省主席。蒋 介 石为了拉拢孙殿英,特地委派当时任河南省建设厅长的张钫带着手谕和40万大洋巨款到孙殿英处游说。结果,孙殿英脚踏两只船,一方面收下巨款,另一方面,拒绝投靠蒋 介 石。但为了留下后路,他将张钫礼送出境。孙殿英阳奉阴违,深为蒋 介 石所痛恨,蒋 介 石开始等待时机收拾他。

  1933年,蒋 介 石突然对孙殿英下发了一纸委任状,任命他为青海省屯垦督办,开始执行针对孙殿英的计策,当时,西北地区由三马控制,马步芳控制青海,马鸿奎和马鸿宾控制甘肃、宁夏。三马在当地势力极大,对蒋也是阳奉阴违,蒋同样颇为头疼,派孙在西北正好可以牵制三马。

  何应钦在向蒋献策时,陈述了此计至少有3种好处:一是防止孙殿英与冯玉祥合作,削弱冯玉祥的势力;二是通过三马改打孙殿英,瓦解孙殿英这个非嫡系部队;三是通过孙殿英去攻击三马,即使消灭不了三马,也会给其造成重大的打击。

  孙殿英得到蒋 介 石的任命后,十分高兴,以为这次有归属了。尽管有人对他说蒋某人送的这份礼不好收,会冒很大风险,但孙殿英以一个赌徒的心理,就此一博。

  当孙殿英准备向西北进军的时候,蒋又突然发令阻其前进。

  蒋 介 石再次出尔反尔,进一步运筹他的计策。他料到,西北三马绝对不会允许外人来抢占他们的地盘,肯定要反击,同时对蒋 介 石也心存不满。蒋 介 石要稳住西北“三马”,为了安抚“三马”,他才命令孙殿英停止前进,给“三马”先吃一颗定心丸。而他也预料到孙殿英一定会拼命地要抢这块地盘,肯定不会老老实实地遵守他的命令,而是继续进攻“三马”,这样既能够使孙殿英和“三马”开战,又能将自己置于局外。

  果不其然,接到蒋 介 石的命令后,孙殿英明白了蒋 介 石的诡计,但事已至此,不打是不行了。1934年1月,他下了攻击令。

  而另一边,蒋承诺给“三马”钱财,叫三马攻击孙殿英。

  同年2月,孙殿英攻击“三马”的进程十分不顺利,随即亲自组织人马进攻,但仍然失败,3万人死伤很多,不得不转入防守。为了防止孙殿英部队兵败到处流窜,蒋 介 石命令阎锡山的王靖国部驻扎在临河,堵住孙逃往山西的退路,这又给了阎锡山一个人情。同时命令胡宗南部到达中卫,准备一旦“三马”抵挡不住,他们就继续攻击。面对三路大军的同时进攻,孙殿英惊恐万分,他深知已经上了蒋 介 石的当,但悔之晚矣。这时蒋 介 石抢先公布孙殿英的罪状,停发了他的军饷,然后派人劝孙殿英投降。走投无路的孙,只好缴枪投降了,自己宣布下野,到山西隐居。

  蒋 介 石施计解决西北地方军阀问题,收到一石三鸟的功效。从此计谋设计、实施过程看,蒋 介 石考察得比较周全。用此计解决孙殿英,顺带解决西北“三马”问题的计策是何应钦献的。蒋 介 石能接纳部属的进言,实为难得。孙殿英的弱点是没有固定的地盘,如同流寇,要地盘心切,就会缺乏对“诈”术的防范。蒋 介 石借此挑起地方军阀的争斗,坐山观虎斗,得渔翁之利,用“缺德”二字贬损此计并不过分。但是,就蒋介石要实现的目标而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一石三鸟的机会。在实施上,蒋介石做了多种防范,比如调动阎锡山部阻塞孙殿英的退路,给阎以利益;命令胡宗南集合重兵,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从博弈的观点来看,在蒋与军阀斗法中,大家的实力互相都了解,属于公共信息环境。这样,如果强攻硬战的话必定会两败俱伤,所以要想一个周全之策,即用一石三鸟、借刀杀人之计。在解决孙殿英的过程中,蒋介石没有花费一枪一弹,就把这个心腹之患除掉了。他充分利用了孙殿英的虚荣心,使之对抗自己的心腹大患“三马”,略施小计,便获得一石三鸟之奇效,在与地方军阀斗法中获得胜利。

  这种利用公共信息环境,利用计谋,借力使力的招数在三国时期比比皆是。在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号称的83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

  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骑兵组成,善于马战,而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

  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干,酒席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佯装大醉,约蒋干同帐而眠,并且故意在桌上留了一封信。蒋干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得蒋干装睡。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故意装作看看蒋干是否睡熟了。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只听周瑜他们小声谈话,隐约听见提到蔡、张二人。于是蒋干对蔡、张二人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确认无疑。

  他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允。

  从这个计谋不仅可以看出周瑜的聪明之处,还有周瑜的设局之策。如果他不采取这个策略,那么蒋干就会处于主动的地位,即使不被蒋干说服,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然而,他采用了这个反间之计,不仅没有给蒋干做说客的机会,还除掉了蔡瑁、张允两个心腹大患,可谓是一举两得。曹操派蒋干来刺探军情,是想充分了解敌人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将计就计无疑是最佳策略,因为表面上虽然曹操掌握了对方的信息,而实质上正中了周瑜的计中计,这其实是一种虚假的公共信息环境。

  除了赤壁之战里周瑜的将计就计外,曹操“隔岸观火”除掉袁绍儿子也属于这种情况。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氏兄弟迫不得已投奔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却安抚众将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曹操转回许昌,静观局势。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实力强大的曹操。但如果曹操进攻辽东,他只能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解决二袁并把首级送到曹营。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遭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难以结盟。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所料。

  从曹操和袁氏兄弟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就是一种博弈关系。曹操根据公孙康与二袁的利益冲突采取了转回许昌的策略;而公孙康在得知曹操转回许昌,不进攻辽东的时候,便采取了杀死二袁的策略,从而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故事中,袁氏兄弟和公孙康的矛盾众所周知,在这种情况下,属于公共信息,而曹操对此加以利用,不用出兵,坐山观虎斗,却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博弈智胜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