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乘车到某大学去讲授相对论。他的司机对他说:“博士,我听您讲过相对论已经有30多次了,您说的那些话,我都能背下来了……”
爱因斯坦笑着说:“那太好了!今天,我戴你的帽子充作司机,由你自称是爱因斯坦去讲课吧,反正这个学校的人都不认识我,我正好休息休息。”
于是,司机果然出色地讲了课。正当他要离开时,一位教授请他解答一个复杂的问题,司机想了一下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连我的司机都会解答,您不妨向他请教吧……”
这个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然而,单纯分析这位司机的机智,对我们认识口才与学识的关系很有启发。这位司机的口才,大概是不错的,所以,他能模仿爱因斯坦的言辞、语气,“出色地”代替爱因斯坦讲课。但是,这位司机并不具备爱因斯坦的学识。所以,当那教授向他请教一个新的问题时,他“卡壳”了。可见,口才是要以学识为基础的。
诸葛亮的辩才是名垂青史的,尤其是他在赤壁之战中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的故事更加脍炙人口。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智激周瑜”的:
江东吴主孙权是一位“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人。是战是和,周瑜是一个关键人物。面对这样一位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心欲战而言欲和的周瑜,诸葛亮闭口不谈时局,却背诵了曹操写的一首辞赋,借用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句子,作为曹操想夺孙策和周瑜两人的妻子的证据,以此来激怒周瑜。(“二乔”中的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吾太甚!”接着,周瑜明确表示了抗曹的决心:“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共破曹贼。”诸葛亮就这样圆满地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
在关键时刻,引用一首辞赋竟能有如此巨大的激励作用,实在令人赞叹。这个故事生动地证明,平时积累知识,恰到好处地运用它,对于增进言辞的雄辩性是何等重要啊!诸葛亮平时若从未读过曹操的文章,又怎能在与周瑜交谈之时用得上呢?
“有知”之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无知”之言谬误百出,贻笑大方。后者莫过于20世纪20年代山东有位韩姓军阀在齐鲁大学的“演讲”了。他本来不通文墨,却偏要附庸风雅,多年来一直为人们传为笑柄。请看奇谈如下:“
“诸位、各位、在座各位: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就是演讲的天气,来宾十分茂盛,敝人也实在感冒。
今天来的人不少啊,看样子大抵有五分之八啦,来到的不说,没来的举手吧!
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大家应该互相原谅。因为兄弟和你们大家比不了,兄弟我是大老粗儿,你们大家都是从笔杆子里爬出来的,我是那炮筒子里钻出来的。你们大家都是各国留学生,都会说各国的英语话。所以今天兄弟不准备多讲,我就先谈三个纲目……”
对于如此胡说八道的“演讲”,我们大约随便就能看出其中的荒唐可笑了。然而我们平时的言辞中也往往由于知识不足而或多或少地闹点儿笑话或误会。因此,为了练出“三寸不烂之舌”,必须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鲁迅先生在给一位青年的信中说过这样一段名言:“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有志于提高自己说话水平的人,读了这段话后应有启发吧。
口才的标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聆听,准确捕捉交谈各方的反应和敏捷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力争主动权,使整个谈话充满活力。
第二,陈述自己的话时要有实在的内容、清晰的观点、严密的逻辑、中肯的分析;意思要集中连贯,语脉流畅;用词要妥帖,句式要有变化。
第三,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在限定的时间里,可以简明扼要地把自己的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
第四,有吸引人的气度,包括有饱满的情绪,诚恳的态度,热情的气氛和幽默的语调。
说话要准确。
适当地运用语句,是先从心中的酝酿开始的。当然,除思想观点正确、思维严密有序外,首先要正确理解语句的含义。但是,有时你本身使用的语句是正确的,也可能造成误解。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是你出现“口误”。由于环境的干扰、精力的分散,会造成这样想那样说的情况。
其二是倾听的一方由于理解上出了问题,没能正确领会你的含义,因而出现语言误会。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请不要在咬文嚼字上兜圈,说者和听者都要抱着宽容的态度,重新再交流一次,遇到重要问题,听者还应把说者的话重复一遍,以检验是否有错误的理解。
语句的准确,不能单从语法的意义去理解。说话是离不开环境和对象的,如何使语句恰如其分地表现此时此刻你的思想,往往有更高的要求。
话要说得准确,还包括要说的得体。如有些人爱加重语气,每次说的都是“真话”、“非常重要”的消息、“最动听的故事”,等等,常用“最”、“极”“非常”、“无限”之类的字眼,显得非常平庸,到真的有值得称“最”的时候,就无法表示了。因此,说话者不仅要考虑主观方面的要求,还要兼顾到客观方面的要求,只有两者统一了,才会使表达的效果更好。
1.如何选择话题
要想练就好的社交口才,还应该在其他方面有所注意的,首先就是如何选择话题了,在社交场合,如果你所讲的话题不合大家的口味,那么就算你再有口才,别人也不会听你的。
如何选择话题呢?最普遍的误解是,以为那些不平凡的事件才值得谈。有人与朋友见了面想开口的时候,总想在脑子里苦苦思索,企图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的事件或者刺激性的新闻当话题。
可是,要知道,这样的话题毕竟是不多的。
其实,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外,更多的是爱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普通的话题。
还有一个误解,就是认为必须谈一些深奥的、能显示学问的话题,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但这类问题,即使准备充分,一般也很难找到知己。
因此,对话题的选择。大可不必作茧自缚。在这方面,国外许多保险公司业务员的做法和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
他们在开展工作时,有一个必须尊奉的准则:若想与顾客交易,先要学会面对任何人都能开口说话的胆量和本事。
美国俄亥俄州一家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安德生说:“从事我们这一行工作,每个人都想和别人取得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有些人彼此面对面,却不知道如何寻找话题。其实,只要有心与别人接触,话题实在多得唾手可得。”
不错,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身边所看到、听到、感受到得事件都是很好的话题。
但是,有一些话题你却必须小心避免:
第一,不要对你不知道的事情冒充内行;
第二,不要向陌生人夸耀你的成绩,诸如个人成就,富有程度等;
第三,不要在公共场合去议论朋友的失败、缺陷和隐私;
第四,不要谈容易引起争执的话题;
第五,不要到处诉苦和发牢骚。
2.如何开场白
知道以上的话题的选择后,那么要注意的就是如何进行话题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场白的选择。
第一句往往是最难的,往往又是最重要的。因为你若说得不好,可能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从而打消了与你继续交谈的兴致。
以下几种开头方法可供你参考:
第一,说些幽默、有趣的事情,使对方心情放松。
第二,引起对方的好奇心。
第三,先扼要提出问题的要点。
第四,先把一些非凡事件的结果说出来,使听者想知道这件事的经过情形,从而引起听者的好奇心。
第五,先提出一个问题,请对方帮助你共同思考,在取得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发挥你的话题。
第六,说一些与听者切肤相关的话。
3.不要用重复的字眼
在展开话题之后,要注意的是说话的语气和词语的运用了,记住不要用重复的字眼。话未说出口时,先在脑海里打好一个腹稿,然后根据这个腹稿叙述出来以免表达不流畅。
最重要的是,说话时,字句不可经常叠用。“为什么”一语,用一次就够了,有些人却偏爱说:“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答应别人某件事时,最多说两个“好”,如说成“好好好好好好”,那就不精炼了。叠句的使用是为了引人注意,起一种强调的作用,所以,非必要时,这种语句还是少说为佳。
还有些人,由于词汇贫乏,以致把本来可以丰富的表述,简单化了。如某些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于是他的话中什么都“伟大”起来。“你太伟大了”,“这出戏真是伟大”,“我见到一个伟大的场面”,“吃了一顿伟大的午餐”等等。某些字眼不分场合地重复使用,使你的表述显得呆板、拖沓,明智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变化。
还有一些近乎口头禅似的字眼,也是不可多用或重叠使用的。如:“那个……那个……”、“基本上……”、“反正”、“就是说……”这类没有意义的口头禅是思维出现障碍时,用来填空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话。
与口头禅类似的,还有诸如“自然啦”、“当然啦”、“坦白地说”、“老实说”、“你明白了吗”、“你说是不是”这一类不必要的话,都造成语句芜杂的现象。苏格拉底曾说:“别说‘我想’,而说‘你想’呢?”他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在表述中“我”字当头。
因为突出“我”的人,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自高自大的感觉,“我认为”、“我需要”、“我……”都使人认为你是以“自我中心”从而生出疏远感。
4.不要用鼻音和尖音
用鼻音说话,具有破坏性的效果。尤其是初次与人交谈时,往往会给人一种无精打采的厌烦之感。纠正鼻音必须努力减低心理紧张,放松你的下缀、舌头,张开喉咙,使声音可以由此散发,而不从鼻孔中遁出。
尖音给人的感觉是不愉快的。因为尖音刺耳,使人神经紧张,容易破坏谈话的气氛。尖音的消除当然也离不开心理因素,因此要做到心平气和。此外,平时还应多作放松喉咙的训练。
下列方法可供你训练时参考:
第一,闭双目,合上嘴唇;
第二,放松下巴,嘴唇仍闭着;
第三,打一个懒洋洋的大呵欠;
第四,张大嘴巴及至喉咙深处,感受到肌肉的伸张,张开喉咙。
5.如何使用关联词和关联句
在开口说话时尽量避免使用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在作文时应用得很多,尤其在叙述前因后果时,似乎非用这两个连接词不可。不过,我在这里要奉劝各位,在谈话中少用这两个词句,尤其是在说理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把事情弄砸。
比方说你迟到了,站在领导面前解释:“因为公共汽车抛锚,所以我迟到了。”听起来好像是小学生在向老师报告迟到的原因,不然就像个死不认错的人在为自己作辩解,有理直气壮之嫌。如果面带一点笑容,用不大不小的声音说:“……公共汽车抛锚了……”就显得很婉转,也恰当地表现出你的歉意。最重要的,不要说“迟到”两个字,否则等于在宣判自己的罪名,会令领导觉得你是罪不可赦。
这种说话的方式称之为“暧昧的说法”,最适合用于初次见面这种微妙的交际场合中。“因为”、“所以”是用于说理的连接词,只能用于理论性的交谈上。如果一般的会谈中常用这种词句,会抹杀掉原来的主题,使彼此的立场变得尖锐,和谐的气氛因而荡然无存。彼此都用心于理论,如果顺利的话,也许可以得到一致的理论,但如果不顺利,不但无法达到原来的目的,也有造成反效果的可能。
因此在初次见面的场合上,最好少用“因为”、“所以”这一类不婉转的词句,免得引起对方的反感和警戒心,两方面都要注意“暧昧说法”的利用。
在和人交谈中,如何才能给人以说话连贯,清晰的感觉呢?你就要注意关联词、连接句的运用了。讲演中,为了使表述具有层次感,就要特别注意连接句的使用,因为说话不可能像文章那样分段,段与段之间往往不很明确。因此,使用连接句就大有必要。
常用的连接句有——
1、各位听众,现在我们不妨来考虑如下的情况:
2、接着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3、考虑这个问题时,重点应在……
4、我们可以再提出一个难题来……
5、今天要讲的题目可以分作三个方面,下面先讲第一方面……刚才讲的是第一方面,现在接着讲第二方面……
这些连接句就像铆钉,把讲演的各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之层次分明。要注意的是,在一番较长的讲演结束之后,为给人留下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就要加上明确的结语,使人有一个完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