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遵父王之命!”楚亭君站起来拱手谢恩。
楚瑞君则大为意外,看了一眼大哥,又看一眼父王。
就在大前天,父王还在蘅芳院亲口许诺,要将怀德尹的位子给他,他也做好离开大农令、入职怀德府的思想准备。
谁知父王临时变卦,将这位子给了大哥!
念及此,不由怨怼地看了大哥一眼。
这一幕落在楚坦君的眼里。
难道,三弟对怀德尹之位也有意思?
楚炣君及以下的三位倒是正常,诚心诚意地恭喜大哥出任怀德尹。
“这事就定了。”王爷说,“明天一早任命书即送达卿竹院,你回去之后好好准备,顺利赴任。”
“谢父王信任!”
王爷又扫一眼另外三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你们的位置暂时不动。”
“是!”三个儿子齐声应诺。
王爷又说:“我们安庆楚氏,从来长幼有序,兄友弟恭,讲究兄弟同心,你们切不可坏了规矩。如今亭君已经回来,他是你们长兄,以后兄弟之间的内外大事,皆以他为尊!”
五个儿子不敢犹豫,又是齐声应诺:“谨遵父王之命!”
同时纷纷起立拱手:“敬祝兄长!”
楚亭君一一回应,先敬礼父王,再向几个弟弟拱手道谢。
这事就定下了,楚亭君自回卿竹院做准备不提。
楚瑞君一夜无眠,一大早即来蘅芳院找母妃。
四下无人,他对母妃说:“昨晚,父王让大哥当了怀德尹。”
杏平妃大惊失色:“什么?他那天不是说这个位子给你吗?”
楚瑞君也不得其解:“也许,父王忘记这事了吧?刚才前来的路上,儿子碰到林长史带人往卿竹院去,八成是送任命书。”
说着,心情低落,坐下来闷头饮茶。
杏平妃则站起来,来回踱步:“他这是什么意思?”
楚瑞君抬头说:“昨晚晚宴之后,我们几兄弟照例一起坐坐。父王对大哥照顾有加,又是特别叮嘱他参加冬猎,又是要我们以他为尊,最后还把怀德尹的位置给了他。”
杏平妃粉拳击到案桌上:“如果他们没有回来。这怀德尹肯定是你的!”
楚瑞君当然相信。
嫡母妃外出之后,这王府就是母妃的天下,连腊八节后冬猎时的宴会都是由母妃主持,得到请柬的高门贵眷无不欢欣雀跃,感恩母妃。
而自己,也一直享受着被视为嫡子的感觉。
可惜,随着那两个人回来,一切都变了。
杏平妃继续踱步,分析说:“本来,你父王让你二哥和四弟去学武,让你从文,大前天甚至让你任怀德尹,这其中深意你应当明白。”
“知道。”楚瑞君低声说,“‘主公皆从文职出,武将只有护主命’。”
他说的是两句老谚语。
“那天晚上说得好好的,让你到怀德尹的位置上历练历练。没想到,没想到......”杏平妃停止踱步,颓然坐下。
此刻,她恨不得跑到他跟前,问问怎么回事,问问他说话为什么不算话。
只是,自己不是安侧妃,断断做不出这样冲动的事来。
想到安侧妃,杏平妃脑瓜一闪:“算了,愤愤不平的又不止我们!”
楚瑞君当然明白母妃的意思,连忙问:“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我们什么也不要做!”
见儿子不解地看着自己,杏平妃解释说:“你以为就我们有所肖想?那安侧妃早有此心,若你父王封的她为平妃,她的心愿早已达成了!”
楚瑞君若有所思。
“她三番几次请求你父王,要将你二哥调回来当怀德尹。你父王没有答应,仍然让你二哥在边关任职。她又苦苦请求,为你二哥求得个挂名的中尉正丞。”
“一个虚职而已。”
“儿啊,你别小看这中尉正丞,你曾祖父就是在这位置上被封为世子的。即使是虚职,人们可看成你父王的意向啊!”
“母妃放心,即使得了这安慰奖的虚职,他们也远着呢!”
“瑞儿,你看问题太短视了!你想想,倘若你父王突然多提一个平妃......”
“啊?”楚瑞君愕然。
“他又不是没成功过,我就是例子。”杏平妃以己为例,“从来没有规定说平妃只能有一个,你看那景洛国皇帝,还一后四妃十二嫔呢!”
楚瑞君心底一沉。
如果父王再封平妃,以嫡母妃的性子,很大可能还会出走,嫡母妃出走,大哥肯定跟随。这样,二哥作为居二的嫡子、长年戍边有功,无论论资排辈,还是名声名望,都高居自己之上。
“那,”楚瑞君着急起来,“那我们岂不是一点希望都无?”
“儿,母妃只是假设。现今他们二人回来,受损最大的谁?”
“是二哥。”
“对头。安侧妃不是能容人的,但凡你二哥上位,与你四弟联手,以你我与安侧妃的纠葛,还有我们的好日子过吗?”杏平妃不住摇头。
“即使二哥不说什么,安母妃也不会放过我们。”楚瑞君苦笑,“要不,我们助大哥一臂之力?”
“傻!你嫡母妃就是能容人的?”
楚瑞君仍然摇头。
当初父王立母妃为平妃,嫡母妃就闹性子,后来干脆离家出走,至今与父王关系仍然很僵。
“且看看吧。”杏平妃说,“你大哥既然当了怀德尹,自然成为眼中钉。你派人盯着,他们怎样使绊子,有机会也横插一杠子,把浊水搅的更浊些。”
“水浊了,旁观者清,时机一到,来个浑水摸鱼!”楚瑞君兴奋起来,“母妃高明!”
楚坦君也是一夜失眠。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算准时辰到芙蕖院向嫡母妃请安。
才进芙蕖院,果然又看见那个女子。
只见她手捧几本簿册,一边翻阅一边查问,神态极是可爱。
楚坦君装作犹豫是继续前行,还是停步不去打扰的样子,在院门旁边站着,实际想看看她在做什么。
只听那清脆的嗓音多了几分沉稳:“可仔细检查了?请帖可有遗漏?”
管家嬷嬷说:“老奴反复核对了三遍,各郡王府,亲戚家,二品以上的官员,都写在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