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误杀
——浅析电影《误杀》
电影《误杀》是导演柯汶利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计》,该电影讲述了男主人公李维杰因为一场误杀编织出一场庞大的局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谎言和暴乱。导演柯汶利以弱势群体的角度展开一场底层与上层的较量,良知与人性的折磨,将犯罪和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传统单一的类似电影,以全新的视角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误杀》讲述了李维杰的女儿平平因为被市长的儿子素察强暴,由于素察的再次威胁,平平和母亲“误杀”素察,李维杰为了维护家人开始制造现实和想象的“洗白”证据,躲避警察审问,最后带着家人成功洗脱罪名的故事。李维杰是千万普通人的缩影,他是一个与孩子缺乏沟通但情深意重的男人,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与商店老板打成一片,甚至在经过寺庙时还会虔诚下跪进香。开篇导演通过细节和生活刻画出一个平凡的形象,用爱看悬疑侦探片为切入点,自然又随和的开始了整部电影的发展。
整部电影基调呈昏暗状态,狭蹙的画面布局和紧促的背景音乐一步一步扣人心弦。李维杰在清理现场掩埋尸体时的强作镇定,下定决心将要掩盖一切的逃离伪装,以及告诉家人该如何不露破绽的应答警察的询问,不同场景的转换跟随背景音乐的起伏,平衡了电影释放出来的慌乱和计谋,紧紧抓住观众的每一个神经末梢,不间断、完整的片段过渡让观众无法思索,相得益彰的画外音推进了矛盾激发点,同期声内敛又张扬,像扼杀喉咙的锁链,一张一收中流动着生命的空息。
一部成功的电影少不了出彩的细节。因为李维杰对于悬疑犯罪电影深有研究,所以他能毁灭证据隐藏犯罪时间;因为他喜欢泰拳,尽管生活拮据,仍然在出差的时候选择去银行取钱看比赛,因为摄像头拍下他取钱的画面,所以他可以以此基础伪造证据。警察在追踪线索查明这是李维杰的计谋时,独白和画面交相辉映,真相随着台词呼之欲出,一帧一个细节,每一个画面转换都由警察和李维杰脸部的特写进行无缝对接,将警察的愤怒和李维杰的淡定形成极端的对比,忽明忽暗的光线跟随着即将浮现的真相逐渐勾连,观众的瞳孔跟着不断变化的节奏屏住呼吸,真正做到带入画面。
大量的视听语言使这部电影达到更新的高度。电影中部,妻子和平平在仓库与素察斗争时,同一时空,李维杰在外地看着拳赛,赛场上的打斗和仓库里的反抗看似毫无关联,但导演用一种近乎完美的剪辑手法将两段争斗融合在一起,两边的胜利属于台下观众和观影观众的胜利。拳台上,总有一个人会赢一个人会输,这是存在的联系;生活中,正义和勇敢走在邪恶的前面。影片尾声,警察带着一个母亲的渴求,村民带着猎奇带着弱者的一线生机,李维杰一家带着恐惧和终结,所有的人都在倾盆大雨的夜晚聚在一起探求事情的真相,挖开棺材的一瞬间,是还原事情本来面目的行为,也是给底层群众一个交代的结果,羊代替了尸体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村民内心的报复像找到一个切入口就此泄洪,他们相信自己看到的,相信正义,相信弱者的天下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漫长的暴乱就此展开,所有被压抑被折磨着的人重获新生,以警察和市长对代表的上层人物因此而落败颓废,一切的逃避和追问就此结束,这是观众想要的结果,也是最圆满的结局。之所以永垂不巧,之所以细细品味,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独特和真实的性质,李维杰的自首是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的结果,因为他的善良、他作为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的责任、他正义的良知都促使他承担一切错误。在未酿成大错之前,他有更好的方法处理,却选择了了断女儿再次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即便这所为会让他付出生命代价,依旧在所不惜。影片最后的呈现,已经超脱了犯罪片的范围,它表达了更多的深意,表达了世间最美好的感情。
苏珊*郎格曾经说过:“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形式。”《误杀》这部电影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是一种被大众接受又创新的艺术。这是一部高分犯罪片,也是一部集优秀视听语言于一体的电影,它不仅仅表达出犯罪的刺激,在刺激中展现亲情,展现人性,前段的快节奏和后段的慢节奏不仅没有带给观众不适应,相反更强烈地表达出电影主题,在一片唏嘘的背后引发观众的思考,缓缓流露却直击观众最柔软的地方且与之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