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缓兵之计(1)
书名:血王座 作者:楚狂人 本章字数:3397字 发布时间:2024-06-11

盛夏时光无限好,梅雨殷勤抚禾苗。奉竹山上凉亭晚,半空星辰半空云。

 

  奉竹山是廊中益国唯一的大山,西北余脉直抵银河,东南余脉靠近糜河支流的持节河。远在潜龙纪时代,奉竹山上有一支土著,以山中竹子为图腾,自称为竹族。

 

  灭龙纪时代,竹族早已被同化,融入到鸠族之中,以奉竹城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城邦小国。奉竹城高池深,易守难攻,扼守糜河的河道,王国大道穿城而过,极为富庶繁华。

 

  催锦是益国之主,他的妹妹名叫催蓉儿,嫁给了临国君主纳戢。去年,临国都城毕节发生暴 动,大量饥民无法生活,冒险闯入官库,与官军发生激烈战斗。这场激战波及甚广,导致更多平民加入,肆意地打砸商铺,以至于引发了大火。由于临国 军队战斗力弱,加之朝中权臣克扣钱粮,故而不参与平乱,反倒是加入暴民之中,冲入了毕节君主与权贵们的府邸。

 

  暴民们洗劫了这些府邸,抢走了大量财宝,还杀伤许多贵族,屠杀了许多无辜者。短短数日时间,毕节深陷火灾与动乱,伏尸满城,血流遍地,堪称人间炼狱。益国与临国接壤,催锦担心妹妹的安全,派出一支部队进入毕节,救回了妹妹催蓉儿。

 

  与此同时,渐国与益国向济国求援,请求魏武平定临国之乱。沐熙率领济国 军队进入临国国境,击败盘踞于毕节的叛军,使临国重新稳定下来。纳戢与族人尽殁,临国贵族主动上表请命,请魏武将临国纳入济国版图。

 

  催蓉儿长得美若天仙,回到奉竹不甘寂寞,竟然与其兄催锦乱 伦。益国大良乃是帅士,乃是糜河东岸立春镇名士,文史典籍极为精通,颇有名气。帅士对伦理人道看得极重,知晓催氏兄妹乱 伦,气得吐血卧床。益国夹在济国与武国之间,已经处于灭亡的边缘,催锦却不思进取,沉迷于女色与贪欲,令帅士彻底失去辅佐催锦的信心。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帅士联合大督保嘉、大尹范星与大司乐果,决定请魏武率领大军进入益国,取代催锦成为君主。益国与济国关系原本不错,催锦曾在魏武返回济国时,给予过极大的帮助,故此魏武有些犹豫。不过,李跬、程风、沐熙与栾树等人力荐,支持魏武占领益国,将兵力部署到武国边界,为下一步灭掉武国做准备。

 

  武国是廊中强国之一,尤其是在灭龙纪时代,曾与威国两强并立,险些一统廊中地区。廊中区的族群颇多,比较有名的是龙族、虎族、鸠族与鬼族,而鸠族后裔多集中在武国。

 

  灭龙纪中后期,武国已是廊中两强之一。尽管如此,廊中区仍流传着御龙者传说,并由于龙山龙族极力推广,在民间极有影响力。为了回击龙族御龙传说,证明鸠族与龙族一样古老、尊贵,鸠族人武岩提出不少学说。

 

  武岩出生于奉竹山下的春分镇,祖辈是移居春分溪上游的鸠族人,热衷于鼓吹鸠族的崇高地位。他收集遗迹与古籍,宣扬莽荡山西方曾有两位先贤,于远古时代各乘一只鸠鸟飞到龙山。两贤来到龙山,是为出手对付盘踞于龙山的恶龙。两位先贤御鸠鸟大战恶龙,直斗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终,在虎神与冥界鬼神襄助之下,先贤打败了恶龙,令其不敢再随意妄为。

 

  这种战龙传说流行开来,并且与其他传说联系起来,包括鸠、虎与鬼族三大同盟合力对抗龙族,等等。

 

  传说自然是杜撰的。

 

  然而,依托武国强大的国力,再加上鸠族人的不断吹嘘,御鸠而战的两位先贤被奉为神明,供奉于鸠峰圣山的山顶。

 

  进入元世纪之后,武国国力日渐衰落,与称霸廊中时不可同日而语,但仍是一个不可小觑的侯国。更重要的是,武国扼守银谷山口、银河渡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济国想要争夺天下,必须占领武国全境。

 

  出于这些考虑,魏武下定决心,率领一支魏伍卒,从济潭王都出发,经金樽、毕节诸城,进入到益国境内。魏武军风极佳,对益国百姓秋毫无犯,加上益国大督保嘉统兵亲迎,兵不血刃地得到奉竹,将其定为益郡首府。

 

  得到益郡之后,济国已有屯、临、益、鼎四郡,还控制了风、云两座重要城堡,势力范围扩展到糜湖,与雷霆王国疆域不相上下。

 

  屯国设郡之后,仍由席暮为郡守。席暮女儿在魏武主持下,已经嫁给栾树为妻,两人如胶似漆,相处得极为和睦。鼎郡由充景担任郡守,挑选国中名士充实郡府,如今又驻守一支新军,成为济国对雷霆进攻的一个支点。栾树被封为风云君,依旧率领紫电新军坐镇,如同楔入雷霆境内的一颗钉子,令姬鸠如鲠在喉。临郡由魏歆暂作郡守,而临谊城是沐熙封地,由其族弟代为治理。益郡紧邻银河要冲,由帅士出任郡守,得到本土贵族支持,皆大欢喜。

 

  奉竹山的最高峰叫做绿竹峰,与险峰峻岭无法相提并论,但是亦有千百仞之高。绿竹峰顶有一个小凉亭,建在一小片绿竹之间,好像一位昂首仰望星空的老者,正在俯视山脚下发生的一切。

 

  仲夏时节,夜风微凉,花香幽幽,竹林慢舞。

 

  魏武站在凉亭中,身边有几人陪伴,分别是程风、李跬与孔迪。程风曾经在鸠峰生活多年,深受文轩点拨指教,政 治眼光极为敏锐。李跬在学城求学多年,亦向文轩讨教治国之法,如今是魏武极为倚重的臣子,出任天都镇守。

 

  孔迪相貌不凡,两只眼睛极为有神,高高隆起的颧骨如同丘壑。孔迪是屯郡朋岭西坡孔镇子弟,乃是一个学识极佳的人物。说起孔氏先祖,乃是鼎鼎有名的孔妙,曾担任龙族大祭司,与孟玄并称龙族双贤。

 

  由于龙族人势力强大,对外不断地扩张领土,一些龙族人离开龙山,到各地开拓求存。亢龙纪时代,孟玄与孔妙带着族人,渡过了奔腾河,在朋岭一带扎根下来。由于两人担任过大祭司,掌握着龙族人传承之史,亦有编修族人文字的功底,故而吸引不少龙族人后裔至此,慢慢形成了孔镇与孟乡。

 

  为了使龙族后裔支持自己,令屯郡贵族不致生乱,招揽更多贤者归附,魏武命程风亲赴孔镇,三请孔迪出仕济潭。孔迪在孔氏一辈中极有威望,地位仅次于族长孔至,以及同昭皇私交极好的孔路。

 

  “夏风清凉,我能够与三位共处于天地,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魏武一边说,一边信手轻拂。一朵花瓣落在他的手掌上,好似一枚粉色宝石。

 

  “幸福因人而异,于贤者而言,同道就是大幸福。”程风淡然一笑道。

 

  “这与文轩老学士所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年少之时,我曾经远赴鸠峰天鸠阁,拜在文轩老学士门下。回想那时的情景,我真是记忆犹新啊!”魏武说着,将落花抛向空中。

 

  “文轩老学士学识渊博,曾是学城学士领军人物。最难得的是文老淡薄名利,将虚名看得极淡,否则以其学识与为人,必是名垂后世的太学士。”李跬说道。

 

  “魏武最佩服的是,文老与武国侯武弋珠联璧合,一起改造日渐落没的武国。”

 

  “大王说得极是。文老的名望与日俱增,深受当时的武国侯武弋钦佩。武弋是一位极有志向的君主,希望重现武国荣耀,成为匹敌八大王国的强国,甚至染指廊中霸权。正因如此,武弋多次前往学城请教文老,与其相谈甚欢,力邀文老出仕辅佐自己。”李跬说道。

 

  “文老见武弋确有一番思想,打算使武国强盛富民,于是答应出仕担任大良。他深入民间,了解到百姓疾苦,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这些政策损害了国内贵族利益,受到许多朝臣反对与抵制,但是武弋不为所动。两人革除弊治,税意图新,打压顽固势力,重视农耕与商贸,使得武国一度出现中兴之势。”程风接口道。

 

  “可惜的是,武弋英年早逝,继任者胆小懦弱,受到旧贵族们鼓动,将那些良政一一推翻,使得已取得的成就荡然无存。文老知道,以一己之力再难重现武国荣光,于是辞去朝中职务,前往鸠峰峰顶建了一个小茅屋,起名为天鸠阁。他每日以文史典籍为伴,同山风松林唱合,过起了逍遥隐居的生活,令程风与我受益颇多。”李跬说道。

 

  “据我所知,文老治政能力名满廊中,不少国家曾试图请他再度出山,但都被他一一婉拒。”魏武说道。

 

  “没错。对入仕为官的淡薄,并不妨碍文老传道授业。每当各地求索者拜见,希望得到文老的指导,他都会悉心传教。其中,武安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了。”程风说道。

 

  “我之所以没有离开奉竹,就是为了武安啊!”魏武望着鸠巢方向,颇为感慨地说道。

 

  “鸠巢属地广阔,但是河流不多,农田收成依赖天时,使得百姓渴望得到改变。武安祖上是开国功臣,乃是非常重要的贵族之一,因性格较为刚烈,鲜少出仕朝中显赫官位,被丘氏国主封到鸠巢,使其家族远离政治核心。”程风说道。

 

  “武安是一个颇有志向的人,曾经到白峰与黑峰求索多年。他接替父亲成为鸠巢城主后,一直希望开凿水渠,引羽河之水到鸠巢境内,改善鸠巢农耕环境,提升稻田产量。羽河发源于鸠峰山脚下的西坡,流经五马都城之后,折向西北与斑山相连接,最终汇入斑山水库。为了达到富民强城的目的,武安不惜动用私库,率领百姓开凿鸠峰一处峡谷,欲汇集山涧之水,使羽河穿过峡谷东流。”李跬接着说道。

 

  “可惜,武安使百姓生活富足的想法虽好,却得罪了五马都城的贵族,尤其是代表权贵势力的毛骥大良。”魏武幽幽地说道。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血王座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