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节、谋后路
亥时初,各堡寨及各方头领齐聚蒋家下院议事厅。这个会由蒋承宗主持,杨遥也参加了,杨年可不管这些,他们走后他又可以坚持他雷打不动的功课了。
议事厅距蒋承宗内室不远,原本就是下院的议事厅,共来了五十多人,将屋子挤得满满的,大家也不讲究什么了,椅子上、桌子上、临时增加的板凳上坐满了人,室外也围了几十人。
看到人来得差不多了,蒋承宗也不客套,开门见山地说:“各位叔伯、各位兄弟、朋友,这么晚招集大家来,主要是我们蒋家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大家能到我蒋家下院来,是看得起我蒋承宗,按理说我该好好招待大家,可是,我蒋家堡即将断粮了。我不得不招集大家商量决定以后的出路。”
刚才还乱哄哄的议事厅顿时鸦雀无声,谁也不想接下句。来蒋家下院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来避祸和混吃的,真正来一起抗蒙的不会超过半数,即使真来抗蒙的也只是带了一个脑袋一张嘴,谁也没背一颗粮食来,主人既然已经把话说明了,没粮了,那还吃个屁呀!有不少人在为下一顿发愁了。
见没人搭话,蒋承宗的内心也感到有些失落,平常见面蒋堡主长蒋堡主短地叫着,拍着胸脯表示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所谓的好兄弟、好朋友现在没一个站出来的。但作为主人,蒋承宗不得不拿话来说:“各位、不是我蒋承宗要赶大家走,而是希望大家一起想想办法,我们得一起想出一条出路来。”
场面还是沉默。见没人回应,蒋承宗继续说到:“是不是明天我们组织起来,去进攻西和州城或者天水军城,差不多两三天就可以赶到地头,如果大家能齐心协力,也许能攻得下来,那样大家就能暂时找到活路。”
一些青壮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似乎是一种办法,下面开始有了议论。有的说要去和蒙古人拼了,战死总比饿死好;有的说这纯粹是去找死;有的说这两座城的人都被蒙古人杀光了,早已被洗劫一空了,攻不下来什么都没有了,即使能够攻下来了,也解决不了眼前的困难。七嘴八舌之后,本来还有些楞头青想要去攻城的现在也不敢发言了。
场面又回复到沉默,蒋承宗的初始目的达到了,让大家产生了去意,再这样大家留在蒋家下院只能是等死!站在厅门边的一位身材高大,约有五尺八九的壮年人发话了,且带着明显的质问口气:“蒋堡主、你们蒋家堡的人准备怎么办?”
大家将目光集中在发话的人,大部分人想知道蒋家堡的打算,但又感到这样提问十分不礼貌、不应该。本来是混吃的,现在居然要管起主人家的事情来了,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蒋承宗心有不悦,但是作为主人,只好放下心中的不快,回答道:“我们蒋家堡计划留下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弱妇孺守堡,能走动的尽可能地去投亲靠友,尽可能地去往内地,反正堡中既无财物也没余粮,蒙古兵来了后就只能开堡投降。蒙军虽残暴,但是只要不反抵抗他们还不至于屠堡,这样还可以苟且偷生,年轻力壮的,我们计划组织起来到关内沔州投军去。”
这一下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当然也有人要表现一下自已,投军的呼声最高。也有人表现得十分义愤,宁愿战死也不能向蒙古人投降什么的呼声也起来了。
对青壮年来说,终于有了一条‘投军’的出路,气氛又活跃起来了。蒋承宗知道这样七嘴八舌的,吵到明天早上也不会有个结果,于是又打断了大家的议论:“大家看这样好不好?”
几位正热血沸腾的老兄异口同声地问到:“怎样?”
“大家回去安排好家小的去向,愿意投军的安排好家小,四天后我们在纸坊镇集中,然后渡过西汉水,去沔州或利州,你们自己有出路的自行决定。今天已经很晚了,大家都还有很多事情要办,明天我们就不互相道别了。堡中的大灶明天只能提供早餐和午餐了,请大家见谅。”
蒋承宗说罢也不等大家议论,立即站了起来,有送客的意思。几位年青一点的头领也站起来向蒋承宗表示,准时赶到。部分头领则是垂头丧气地走了。
回到住处的蒋承宗又连夜召集蒋家堡的一干人等讨论蒋家堡人员的后续安排,最后愿意跟蒋夫人一起转移去松鹤小筑的共五十六人,主要是青年妇女和少年儿童,由蒋夫人负责。
随蒋承宗一起去投军的青壮年一百二十人。
不愿意走的老弱病残及中老年等七十余人,蒋承宗只好留下蒋荣夫妇负责。蒋家堡还有公粮四十余石,还得预留十余担作来年的种子,不过各家各户自己还有一点余粮,勉强可以维持基本生活。
投军的自备四天干粮,路途中再设法猎一些野味补充,转移去松鹤小筑的预备二十天干粮,行李尽量简化,也不可能有太多的行李。
不愿意走只是一种借口而已,他们都知道,此行路途遥远,即使一切顺利,也有上千里山路要走,冬天走遍是积雪的山路,其凶险程度可想而知,老弱病残根本不可能自行走到。留在堡中虽然有可能遭遇不测,但不至于成为同路其它人的累赘。他们决定牛、羊和一些小牺蓄等都留下,挑选一些马匹、骡子、驴子等由转移人员带走,用来驮运行李和路途中代步。投军人员和转移人员一起出发,并帮助转移人员,渡过西汉水后再分道。转移人员宿营工具全部用睡袋。计划下午成行。
蒋承宗安排好一切后,特别是对蒋荣夫妇交代好工作,堡中粮库的钥匙,特殊情况的逃生设施等这些只有堡主有权知道的最高机密,他必须给蒋荣交代清楚,又耽搁了约一个时辰,回到房中休息时已是寅时。
回来时除三个小孩外,大家都还没休息。杨年已休息好正起来准备进行每天早上的两个时辰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