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 第一次接触抑郁症患者。
身为朋友的我,拼尽力气想要“拉”对
方出来。
当她感到沮丧、悲观时,我安慰她
要用乐观的视角看问题; 当她沉浸在自
我怀疑与否定中时,我劝她不要胡思乱
想;当她低眉垂丧陷入绝望之中时,我
被那份压抑卷入, 萌生了强烈的无力感,
只想着快一点结束交谈,逃离自己无法
掌控的氛围。
回首过往,不可否认的是,我为了
帮助深受抑郁煎熬的朋友做过很多努力。
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真正地帮助到她,
也未曾给予她真正需要的东西。我记得
很清楚, 当时她在豆瓣里给我发了一封
私信, 转述了一个和“蘑菇”有关的故事:
有一位精神病人,总以为自己是一
只蘑菇。他每天都会打一把伞蹲在路边,
不吃不喝,就像蘑菇一样。医生想跟他
沟通,却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最后, 医
生干脆效仿他,也打一把伞蹲在路边,
一蹲就是好几天。
终于有一天,病人注意到了医生的
存在,就问:“你是谁呀?”
医生说:“我是一只蘑菇啊!”
病人点了点头, 继续当他的蘑菇。过了一会儿, 医生站了起来,
四处溜达。
病人很惊讶:“你不是蘑菇吗?怎么还能走来走去?”
医生说: “因为我是一只悲伤的蘑菇,蘑菇悲伤的时候就会 到处走,它想知道朋友们都在做什么,为什么都不理我?你愿意
和我一起去寻找其他的蘑菇吗?”
病人点点头,跟着医生一起走了。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 一
个面包吃起来,病人问:“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吃东西?”
医生理直气壮地说: “蘑菇也可以吃东西呀! ”病人觉得有
道理,也开始吃东西。
几个星期以后,病人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仍觉
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那时的我,透过故事领悟到了陪伴的重要性。只是,我所给 予的陪伴是安慰、劝解、指明和训诫,而朋友真正想要和需要的 是陪伴和共情,是在她身边蹲下来陪她做一只蘑菇,感受她的一
切感受。
事实上, 无论哪一种关系——亲子、爱人、朋友、同事、合作, 都需要在共情中拉近距离。没有共情,就无法相互理解,也无法 寻求支持、相互鼓励,共享温存与爱。只有关系中的双方都具备 同理心,可以全然接纳和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时,这段关系才会 变得深入、真实而亲密;如果总是被误解,给不到对方需要的理
解与支持,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共情,说来简单,践行不易。
现实生活中,太多人误把怜悯和同情当成了共情:看到他人 的不幸经历时,觉得对方很可怜、处境堪忧,看似慷慨地给予了 施舍,实则并没有把自己和对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处处都透着 一份优越感;听到他人诉说心中的困惑与烦恼时,直截了当地给 出建议,看似是在为对方解决问题,却未曾意识到这是以自我的 角度和经验来看待对方的问题,而对方对这件事有自己的建构,
此刻的他只是想要宣泄情绪。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说:“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 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 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
的眼睛去看大海, 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 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真正的共情,是无论自己是否经历过,都会从对方的角度去 想象他的遭遇、他的感受,不会贸然给出帮助,但愿意了解对方
的需求,并尽力给予对方需要的支持。
希望借由这本书,让更多的朋友正确地认识共情、掌握切实 有效的共情方法。当我们具备了同理心, 给予了周围人深度共情时, 我们所表达的心意才不会变成对方的误解,从而构建起更稳固、
更持久的关系,收获更丰富、更有质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