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道德:一把安身的锁匙2
书名:做人要有心眼做事要有手腕 作者:吴学刚,孙穗英 本章字数:5568字 发布时间:2024-06-06

真诚是最感人的礼物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人如果虚伪奸诈,往往会在政治上成为两面派,在社会上成为图利弃友的市侩小人,这样的人是没有朋友的,有也只是利用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把朋友当作工具。交友如果不交心,一切都不会长久。有真诚“心眼”的人,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下面的两个小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北宋大词人晏殊还没有成年时参加殿试。他看过试题,说:“我十天前已经做过这个题目,而且文章草稿还保存着,请皇上换别的题目吧。”宋真宗非常喜欢晏殊的这种诚实。

有一年,宋真宗允许臣僚们挑选旅游胜地举行宴会。各级官员都踊跃参加,连市楼酒店也都设置帷帐以供宴会和旅行住宿需要。晏殊这时手头拮据,没钱出游,便留居家中与兄弟读书论理。这天,宋真宗挑选辅佐太子的官员,出人意料地在百官中选任晏殊。宰相问真宗用意,真宗解释说:“我听说各级官员,无不游山玩水,大吃大喝,通宵达旦,歌舞不绝,惟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谦厚,正可担当辅佐太子的重任。”晏殊听说后,便老老实实向真宗说:“我并不是不喜欢游乐吃喝,只是因为我现在没钱。如果有钱,这些旅游宴会我也会参加的。”宋真宗越发佩服晏殊的诚实,又因为晏殊懂得为臣之道,便越来越受到真宗的重用,到宋仁宗时,晏殊被任命为宰相。

三国时,孙策任用吕范主管东吴财经大权。孙策的弟弟孙权此时年少,总是偷偷地向吕范要钱,吕范则一定要请示孙策,从来没有独自答应孙权。因这事孙权对吕范很有意见。后来孙权任阳羡县令,建立了自己的小金库以备私用。

孙策有时来查账,周谷便为孙权涂改账目,造假单据,使孙策没有理由责怪孙权。孙权这时很感谢周谷。

后来,孙权接替孙策统管东吴大事,因为吕范忠诚,特受到孙权的信任,而周谷却因为善于欺骗和更改账目,始终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

其实,只有真诚,才会使你获得真正的朋友,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倘想获得知己,必先以真诚待之。你如能先给人一点点温暖,就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知己,把交友当作经商般经营,确有其人,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诚能动人,至诚可以格天,虽说是老话,但其效力的宏大,古今中外,颇少例外。诸葛亮曾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无意于当世,与刘备素昧平生。刘备深知其才华,“三顾茅庐”,才得相见,此举表现了他的诚挚。于是诸葛亮便以身相许,虽几经挫折,绝不灰心,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可见真诚之伟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真诚的人呢?也很难找到一个现成的答案,一切都得从平时的小事上做起。

首先,要做到真诚,不能只在外表上下功夫。说话表情虽好,而你的内心不诚,至多只是“巧言令色”罢了。对方如不是糊涂之辈,定会看出你的虚伪,因为内心不诚,凭你巧言令色,终有若干破绽给对方看出,岂不成为心劳术拙吗?相反,内心真诚,即使拙于辞令,拙于表情,却能体现出你的朴实。诚且朴实,效力更大,只要对方对你素无误会,你的真诚,必能感人。

其次,最忌的是平时好用欺骗手段,欺骗也许能得一时之利,却不能维持长久。如果你的欺骗日久为人察出,即使你真的有诚意,仍会被认为是另一种姿态的虚伪。因此,一生不可有任何欺骗行为。也许你曾遇到过这种人,你以真诚相待,他却以诡诈回报你,于是,你便对于诚的效用发生了怀疑。其实,真诚的力量是绝对的。所以会发生例外,只是由于你的真诚不足以打动对方的心。对一切你要“反求诸己”,不必“求诸人”,这是用真诚打动别人的惟一原则。

再次,对方倘不是深交之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只能显示你的冒昧和浅薄。真诚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与时,而非其地,仍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话,已是太多;得其人与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与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并不与真诚相悖。

总之,要想使自己成为真诚的人,你第一步要锻炼自己在小事上做到完全诚实。当你不便讲真话时,不要编造小小的谎言,不要去重复那些不真实的流言蜚语。

这些戒律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你真正在寻求真诚并且开始发现它的时候,它本身的力量就会使你着迷。最终,你会明白,几乎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都包含有它本身的不容违背的真诚内涵。如果你追求它并且发现了它的真谛,你就一定能使自己进一步完善。

为人宽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多大的心胸,便能做多大的事;有多大的心胸,便有多大的人格魅力。

得饶人处且饶人。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本无大的利害冲突。“不饶人”可以把小事变成大事,这样会给你增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做人要有宽容厚道的“心眼”。

南宋时期有一个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园,种有萝卜。这天,沈道虔从外面回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偷他家的萝卜,他赶紧回避开,等那人偷够了走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后的竹笋,沈道虔便让人去对拔竹笋的人说:“这笋留着,可以长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会送你更好的。”他让人买了大笋去送给那人,那人羞愧地没有接受。沈道虔就让人把大笋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沈道虔家贫,常带着家中小孩去田里拾麦穗。偶尔遇上其他拾麦穗的人相互争抢麦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给争抢的人,争抢的人非常惭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节素以仁厚著称于乡里。一次,邻居家的猪跑丢了,而此猪与曹节家里的猪长得一样。邻居就找到曹家,说那是他家的猪。曹节也不与他争,就把猪给了邻居。后来邻居家的猪找到了,知道搞错了,就把曹节家的猪送回来了,连连道歉,曹节也只笑笑,并不责怪邻居。

这两则故事里的古人,都为“别人不好处”掩藏了几分。表面看来沈道虔和曹节的表现似乎有些无是无非,甚至显得窝囊懦弱。但实际上,却显出了他们宽大厚道的为人。偷萝卜、拔笋、争麦穗,是不好的行为,但也是人穷家贫的无奈,何必深责?替他掩藏几分,反倒能使他自惭改过。邻居错认了猪,尽管有自私一面,但失猪对一般人家来说毕竟也是大损失,情急之下错认,也可以理解。古人一心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宁可自己吃亏,正是胸襟宽阔、与人为善的体现。

需要明确的是,吕坤所说的“掩藏别人不好处”,是掩藏“别人”——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的一般过错,特别是针对我们自己所犯的过错,是“人民内部矛盾”。而绝不是包庇犯罪之类的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对同事的一般“不好处”不采取粗鲁方法来公开揭穿打击,而是厚道待人,是要让其自己惭愧反省,否则,就有可能伤害同志的自尊心,甚至使事情恶化。

没有根据,就随便猜疑他人的不好,这不正说明我们缺乏对他人的最基本的信任,缺乏仁爱宽厚、与人为善的宽大胸怀吗?

做人原本是很简单的事情,互相猜疑、猜忌把原本简单明了的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而稍有一点宽厚之心就可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又何乐而不为呢?

君子成人之美,不乘人之危

      成人之美是君子的行为,这方显做人之成熟。而小人多喜欢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也显做人之世故。要想有好人缘,就必须运用“心眼”,成人之美,称人之善。

孟子说:“尧把寻找舜这类的贤人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寻找禹、皋陶这类的贤人当作自己的忧虑,农民把百亩田地耕作不好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财物奖赏给他人就是恩惠,把美好的品德传授给他人就是忠诚,为天下推荐贤才就是仁义。所以把天下委托给他人容易,为天下寻求贤才就困难。”能为天下选得人才的人,不仅要使一人归服,而且要使天下人都归服,使后代人也归服。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则相反。”又说:“毁人的善以为善,狡奸怀诈以为智,希望他人出过错,耻于学习又羞于无能,这就是小人。”称赞人的长处,成就人的美德,都能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喜悦。

掠人之美,作为自己的美;贪人之功,作为自己的功;窃人之善,作为自己的善,这都是为人处事应该杜绝的。颜之推说:“凡是有一个字可取于人的人,都要显示他称赞他,不能偷窃他人之美作为自己的美。”李翱说:“古代的君子,对于他人的善,害怕不能知道;既知道了,又耻于不能称赞他;能称赞他,又耻于不能成就他。”

要想做到这样,就得依靠大功力、大涵养,并深深地体会到我称赞他人,他人也会称赞我;我成就他人,他人也会成就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哲理。要成人之美,就要善于推举别人,善于成就别人。成就人之美,也就是说在他人有计划、有图谋、有事业、有作为、有请求时,只要我力所能及,都给予支持、同情、帮助,促使他功成业就。千万不可你为你,我为我,不肯为他人出力量、出财物,袖手旁观,让他去自生自灭、自成自败。

要想到他的成就,就像我的成就,他能成功,就像我能成功,这才是世间真正的大度。推举的人不及我,推举之后要使他赶上我,再使他超过我,即使他居我之上,也千万不能产生嫉妒人才的心理。

为天下举才,就要为天下惜才,这只有大德大仁的人才能做到。从领袖人物的角度来说,更需要这一点,把为天下选拔人才作为自己的第一件事来做。鲍叔牙推举管仲,致使齐桓公称霸天下。管仲病时,桓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他,管仲因平常没有留心接班人,而无言回答。桓公以易牙、开方、竖刁来问,管仲说:“易牙为了适应君主而杀子,没有人情,不能用;开方背亲而事君,也没有人情,不能用。竖刁自宫以事君,同样没有人情,同样不能用。”

桓公就得到身死不葬的下场,齐国的霸业也就终结了。管仲的失败就在于不能够成人之美。

宋朝时期,王沂公掌管大权,所有升迁的人,都要经过他挑选才行。范仲淹乘机讽刺他说:“使天下士人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责任,王沂公的盛德唯独缺少这一条。”王沂公说:“执政而想使恩归于己,这个怨恨归谁呢?”范仲淹佩服他的这句话,后代的人也承认这种说法。

李方做宰相时,有来求职的,李方见他的才不可用,就正色拒绝他。已经选用的,或是不能用,必然和颜悦色地待他。学生们问原因,他回答说:“用贤才,是君主的事,如果接受了他的请求,这就是施恩,所以我一概拒绝,使恩归君主。他得不到取用,就大失所望,如果没有好的语言来对待他,就是取怨之道。使他知道不能成就的原因,更加勤勉地进取。”

忠公体国,成人之美,也成全了自己的名声。成人之美,自己也美;乘人之危,自己也危。

善待别人,别人也会善待你

善待你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也就会善待你。这是有“心眼”之人为人处事的另一法则。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无论他是默默无闻还是身世显赫,也无论他是文明人还是野蛮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你面前钉鞋的师傅还是居委会管事的大妈,或是大街上蹬三轮车的,都有一种成为重要人物的愿望。这种愿望是我们人类最强烈、最迫切的一种目标。

因此,我们在各类广告中都能看到这样的字眼:“聪明的人都会使用……”,“鉴赏力高超的人士都会使用我们的……”,“想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就要使用……”,“专门为那些被妇女羡慕、被男士欣赏的贵妇而准备的……”这些广告语都在不断地告诉你:购买了这种产品就会成为被人们注目的人物,使你感到心满意足。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实际上不可能成为令人注目的公众人物,一个村妇也不会因为使用了某个美容产品而成为贵妇,而且,购买某种产品的人也未见得都是聪明人。但是,这些广告却利用了人们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这种愿望而大赚其钱。

由此可见,只要满足了别人的这种愿望,使他们觉得自己重要,你就能很快地走上成功的大道。

这种满足别人成为重要人物的愿望,的确是我们成功的“百宝箱”里的一件法宝。那么,我们在生活中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满足别人的这种愿望呢?我们大多数人做理论探讨时常常夸夸其谈,但在实际生活之中,往往就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东西,如忽略“每个人都希望成为重要人物”这个观念。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你算老几”、“你算个什么东西”、“你说的话分文不值”、“你不过是个普通人”等等这样的话。之所以人们要如此对待他人,伤害他想成为重要人物的想法,是因为大部分人看到别人尤其是那些似乎无关轻重的“小人物”时,总是在想:他对我来说无所谓,他不能帮我什么,因此他并不重要。

俗话说,不走的路都要走三遍。那个人现在可能对你不重要,但也许某一天、某个特殊的时候就显得重要了。

事实上,每个人,不管他的身份多么微不足道,地位多么的低贱,薪水少得屈指可数,他对你都很重要。道理很简单,就仅仅因为他是个人。所以,当你满足了他的愿望,使他意识到他对你很重要时,他就会更加卖力,对你会加倍地友好。

有位公共汽车司机,是个脾气异常暴躁的大老粗,曾经几十次、几百次地甩下再有两秒钟就可以赶上的乘客,所以,他的口碑极差。

但是,他却对一位跟他无亲无故的乘客特别关照,不管多晚,这位司机一定会等他上车。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位乘客想办法使司机觉得自己很重要。那位乘客每天早上上车时都会跟司机打个招呼:“早上好,先生。”有时他会坐在司机旁边,跟他说些无关痛痒却很中听的话语,例如:你开车的责任很重呢!你开车的技术很好!你每天都在拥挤不堪的马路上开车,真有耐心!真了不起!于是,就将这位司机捧得飘飘欲仙,这位司机想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的愿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那位说他好话的乘客自然就另眼看待了。

如果你能像那位乘客一样善待每一个人,能够满足他们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的愿望,并且长期地坚持下去的话,你就会在你的事业上取得成功。你如果是个销售商,顾客会向你买更多的东西;如果你是个老板,你的员工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如果你是个员工,老板也会更多地照顾你。

如果你仔细分析一下身边的成功人士,你就会发现,那些真正的成功人士,尤其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成功人士,都会善待跟他有关的每一个人,而且每个人都很尊敬他,看重他,因而大大增加他们对他的敬重。因为他把那些人看得很高,满足了那些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他就能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大的工作成绩。

所以,你若想成功,就要让自己的心胸宽广起来,就要先从善待跟你在一起的每一个人做起。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