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道德:一把安身的锁匙,一道立命的光环
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很难用知识去弥补。”花不可无蝶,人不可无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做人的根本。
人若是树,德就是土壤
智者说:做人要有道德,道德是成就事业的第一步,没有道德,就不能完善自我。
智者又说:做人要有才学,才学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没有才学就会流于平庸,成为凡夫俗子。
真正的人才就是“才”与“德”的完美结合,我们喜欢用“德才兼备”来描述他们。
一个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很难结识到真正的朋友,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这样的人很难能与人长期合作,因为这种人不是搞一锤子买卖,就是过河拆桥;这种人在家庭中,也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极有可能造成对方和孩子的痛苦和不幸;他们甚至还可能因为某种利益的驱动,铤而走险而落入法网……
要走向成功,需要以德立身,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的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必将导致失败。
以德立身必须以自律为前提,一味讲“哥儿们义气”并不在以德立身之列。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会上,缺德之友最终会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定时炸弹。例如,明知这笔贷款不合手续,但因为对方是朋友,所以大开绿灯;明知这个项目不能担保,因为受朋友的委托,所以还是办妥了。诸如此类经济犯罪案件多数发生在年轻人身上,他们重朋友、讲义气,交往中自以为彼此很了解底细,因此在合作中绝对信任对方,毫无防备,不能办的事也不好意思拒绝,这样,如果被缺德之人利用,必然会毁了自己的前程。
以德立身贯穿于每个人的人生全部,是做人的最根本原则。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道德对于人的要求虽有着不同的变化,每个人体验和经历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变的,它对每个人人生大厦起着支撑作用的定律是不变的。
富兰克林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者、著名的科学家,一生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但是,富兰克林早年的性格非常乖戾,无法与人合作,做事经常碰壁。
富兰克林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他为自己制定了13条行为规范,并严格地执行,他很快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1)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不因为饮酒而误事。
(2)缄默:讲话要利人利己,避免浪费时间的琐碎闹读。
(3)秩序:把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整理得井井有条,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排出时间表,办公桌上永远都不零乱。
(4)决断:决心履行你要做的事,必须准确无误地履行你所下定的决心,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改变初衷。
(5)节约:除非是对别人或是对自己有什么特殊的好处,否则不要乱花钱,不要养成浪费的习惯。
(6)勤奋:不要荒废时间,永远做有意义的事情,拒绝去做那些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事情,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永不间断。
(7)真诚:不做虚伪欺诈的事情,做事要以诚挚、正义为出发点,如果你要发表见解,必须有根有据。
(8)正义:不做任何伤害或者忽略别人利益的事。
(9)中庸:避免极端的态度,克制对别人的怨恨情绪,尤其要克制冲动。
(10)清洁:不能忍受身体、衣服或住宅的不清洁。
(11)镇静:遇事不要慌乱,不管是普通的琐碎小事还是不可避免的偶然事件。
(12)贞洁:要清心寡欲,如果不是有益于身体健康或者是为了传宗接代,尽量少行房事。绝不做任何干扰自己或别人安静生活的事,也不要做任何有损于自己和别人名誉的事情。
(13)谦逊:要向耶稣和苏格拉底学习。
要抵得住享乐的诱惑,要抵得住金钱的勾引,不要有非分之想,不为别人的行为而动,不为别人的言论而动,也不可能有任何诱惑和利益使你去做你明明知道是邪恶的事情。
道德没有统一的标准,德的前提就是尽量帮助别人,做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事,而不损人利己,这是做人最长久的“心眼”。
诚信:让人最相信你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做人言而有信,那么做事就有了一种人格力量来担保。
“人无信不立”,所以做人要有讲诚信的“心眼”,这也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
“季札挂剑”的故事很有名,就是讲做人要守信的。季札是春秋时吴国有名的公子,德才兼备,誉满天下。有一次他出使别国,路过徐国,与徐国国君会晤,席间,徐君看到季札腰间的宝剑,欣赏不已。季札考虑到自己还要出使别的国家,而佩剑是使者的必备之物,不能送人,当时就没有表态。
等他完成出使任务回国时,又经过徐国,他想把那把宝剑送给徐君,可是徐君却已经去世了。季札十分惋惜,他来到徐君的墓前,把宝剑挂在墓前的树上,完成了自己心中的约定。
汉朝年间,有一个叫陈实的人。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好评。后来,陈实返回了故里,当地的官员、乡邻村民们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次,他与一个友人会面,酒足饭饱之后,两人决定一同远游,他们约定,次日午时在陈实家门前的大槐树下再次见面。两位友人为了表达各自的诚信,他们还在槐树前立了个高高的树干。如此之后,两人才揖手辞别。
次日,陈实提前来到了树干前,等了一段时间,眼看着树干底端的黑影渐渐东斜,午时已过。这时,陈实猜想友人是另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是已经提前出发了,于是就上路了。
然而,就在陈实走了之后,他的朋友到了,左看右看,却不见陈实的影子,当即就气不打一处来,非要到他家去看个究竟问个明白,一到陈实的家门口,正看见陈实的长子在家门口玩耍。于是他便指桑骂槐,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约好一块出门的,却又不等人。”
当时,陈实的长子刚刚年满七岁,名陈纪,字元方,是一个人见人爱、非常懂事的孩子。等他父亲的友人数落完后,小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午时,午时不来,就是无信;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无礼!”
那友人当即羞愧万分,想下车解释,而小陈纪头也不回就进屋去了。
做人要讲诚信,经商要讲守信,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本,需要人们精心维护,慢慢积累。而如果你不讲诚信,仅仅一次,就会把长期的积累挥霍一空。
俭能持家,也能养德
不懂得“俭”的人,也同样不知道如何成功,任何成功的事业都在于点滴的积累;不懂得“俭”的人,只会丧失成功的机会,过分的骄奢注定了会失败。
游戏于大千世界,漫步于人生路上,追物而不为物所困,寻爱而不为爱所累,欲路勿染,俭以养德,这实在是有“心眼”的一大梦境啊!
一位富翁待人非常大方,乐善好施,人们都以为他的生活很奢华。有一天他带着佣人出去散步,看到地上有一根线,他弯腰拾起,告诉佣人说:“这根线好好的,还可以用。”然后放进口袋中。世人常以为待人刻薄才是节俭之道,其实不然,待人刻薄,只是吝啬,事实上这位富翁拾起一根线的行为才为“节俭”做了最好的诠释。没有欲望意味着没有目标,没有欲望的人永远不能发展。
看惯了声色犬马的人有一天终于悔悟,达到了人生的又一境界,从无止境刺激的循环中退了出来,转而寻求内心的平静。其实,这又是一种欲望。所以,欲望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我们。但是,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们要在这无限度的欲望中保持一份清醒,养成一种节俭的品德,在茫茫人海找到自己的位置。
绝不能没有欲望,这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要求。你可以去追求欢乐,你可以去在适当的时候做些、说些昧着良心的事和话,但你做人要有一个根,这个根就是原则。所谓有原则就是在你做了违背某些道义的事后,灵魂要有一个着眼点。否则,得到之后是空虚,你将永远背上包袱前行。
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生活在街道和商店彼此挤撞的庞大物群里。是的,我们拥有一份职业、一张身份卡、一条牛仔裤;我们读报、掂菜篮子;还出没于歌厅、饭店;我们当然也必须遵守“不准随地吐痰”或“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之类的规定。更加确凿的是,在这个复杂而有序的网络结构里,我们总能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栖息点,一个由钢筋、水泥和玻璃组成的永不风化的方形空间。于是,我们被称为“城里人”。
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并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极限。在城里的“乡下人”日夜做着“城市梦”的同时,许许多多个不愁饭吃的“城里人”却患上了“城市病”——一种欲望综合症。城市文明的二重性,导致了人性在城市阶次上双向发展的可能性。人性优化的欢乐与人性异化的痛苦,特别折磨着一些生活相对优越或不那么优越的年轻人。据统计,在为数不多的比较发达和成熟的城市里,流行的“城市病”已达几十种之多。名目虽繁,但究其病理却不外是“精神分裂”,其症状表现为无聊、厌倦、抑郁、狂躁、空虚、忧烦、恐惧……无止境的消费刺激,无限度的欲望生产,无节制的广告翻新,无遮掩的色情诱惑,把生命变成了一个迅速耗竭的过程。挣了就花,花了再挣;没有了拼命要拥有,有了就毫不珍惜地丢掉。一方面是得不到满足的焦虑;另一方面是满足了以后的怅惘;生活陷入了木马式的原地旋转,疯狂过后,总是一片瘫软和空虚。
所以说,人最重要的是一个根,在长辈那儿是关怀的根,在朋友那儿是友谊的根,在妻子、女友(或丈夫、男友)那儿是信任的根。有了这些根,无论你在外面怎么折腾,多么风光,都能找到人与你真心分享;反之,即使你跌个头破血流,一无所有,世界上也没有肯为你分担苦难的人。
爱父母是你走向成功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知道爱别人的价值,才能知道爱自己的原因。
对父母的爱是人人应当特有的,否则就会把自己弄得冷酷无情。一个人如果冷酷无情,什么蠢事都有可能干出来。
父母的岁数不应该不知道,我们因此可以庆祝寿辰,感到高兴,同时也因父母越来越老感到担忧。父母是我们的起源,父母就是道,爱父母就是爱道,就能得道。
绝大部分人都只记得自己的生日,记不得父母的生日,这是不对的,是自私的。小孩子经常向大人吵闹:“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给我买生日蛋糕呀?”
父母就会告诉他(她):“等你过生日,爸爸妈妈就给你买。”
于是小孩子高高兴兴地等待自己生日的来临,无疑这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他们显然忘记了父母也会过生日,好像父母从来就没有生日,或者说父母的生日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我们在一个人的生日晚会上突然问他(她):“请问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
情况一定会非常尴尬,因为这位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高兴得要跳起来的人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这样的问法是不讨人喜欢的,大煞风景,主人家不喜欢这样的客人。但是对不起,想这样提问的恐怕大有人在,只是大家都没敢说出来,等到这一天有个冒失鬼终于把这个尖锐的问题提出,将会得罪一大片。
这个真实的普遍情况揭示了:
一、人是自私的。
二、人容易忘本。
三、人不希望别人来点醒他(她),否则会很不愉快。
这三个问题归于一点,都指向了人性恶的一面。
有人曾说过,孩子是最大的暴君,他(她)把父母的青春、精力与钱财全部吃光,从不手软,稍有怠慢就委屈得不得了,一旦长大就远走高飞,不顾父母生死。
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仔细想一想,这话不无道理,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这在我们身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
哲人指出:人应该具有悲悯情怀,要像疼孩子一样疼父母。
孔子的弟子曾子是一位学问、德行都非常出色的人,是继承孔子的学问而传于后世的伟人。曾子将去世的时候,召集所有弟子,说:“现在我可以放下重担了。”弟子们都听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就问:“老师,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于是,曾子说:“自古以来有句话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为了做到这句话的含意,一生小心翼翼地活过来了,但是现在要面临死亡,终于可以放下重担了。”一说完,曾子就静静地闭上了眼睛。弟子们都低着头行了礼。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曾子为了孝敬父母而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父母的孝心。
儒家认为,“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的、讲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固;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不重孝道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正像李光耀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而变得粗野。我们不能因为老人无用而把他们遗弃。如果为子女的这样对待他们的父母,就等于鼓励他们的子女将来也同样对待他们。”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上讲: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顾。”
儒家则直接说不孝之人是“畜牲”。
孔子说:“孝悌,人之本也。”这样就把一个“孝”字放在了所有价值之上。做人的根本是做好自己的本分。
此言并非只是一句伦理说教,而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乎我们一生成败,不可不知。
人从哪里来?
人不是从天地宇宙这些空洞的地方来,而是从父母那里来。
父母是实实在在的人,是我们看得见的世界本原与起源。
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推动力。
父母就是我们的宇宙。
这样看来,父母的意义真的是大得不得了,他们先我们而存在,他们让我们看到我们出生前的情况,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宇宙,展示了生命长河生生不息。
父母就是道。
我们的全部生命得之于父母,我们的欢乐与父母息息相关。
这并不是抽象意义的息息相关,而是实实在在的相关。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孝心与爱心,他(她)就会在静下心来的时候仔细看看父亲或母亲的脸。
这是一张怎样的脸啊!
给人触动最深的就是他(她)的苍老。苍老表明老人家饱经沧桑,并且正在沧桑中老去。父母的死亡是无可避免的,这预示着我们的起源终将湮灭在时间的统治下。而父母在未死之前,他(她)的脸上便会向我们透露出一些或隐或显的生命信息。这不是别人的脸,这是生我们的本体宇宙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父母的脸如此凝重,每时每刻都在给我们作明白的言说。
给人触动同样深刻的是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长得与父母几乎一样。如果抹去岁月的痕迹,再消失性别特征与胖瘦这些细节,我们将发现两代人之间其实毫无差别。一个老祖母看她的儿子与看她的孙子是完全一样的,在她心中,这两个人是重叠又分开的图像。
我们都像我们的父母。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条铁的定律,永恒不变,它还意味着这个世界具有稳定的持续性,绝不因突变与变异而丧失本原。这就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幸福的基础。
我们像父母,这说明两者之间有同一性。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对父母好,才能真正对自己好。因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就是父母。就这么简单。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些话都是至理名言。
拥有时我们要懂得珍惜,别在失去后而痛惜。
孔子生下来父亲就死了,十几岁时母亲又死了,对母亲的无限追恋,对父亲的无限渴望使他深刻了解父母对人类成长的重要性,这是本源与本原,绝不可舍本逐末,绝不可本末倒置。
很多人离开家乡去外面打天下,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成功,都无一例外地蹉跎了岁月。他们或因成功而忙碌,“没有时间看父母”;或因一事无成而羞于见爹娘。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而又残酷无比的普遍现象:
他们一去无回,等终于哪一天回到家中一看,父母老了,病了,甚至死了。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这时才知道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做子女的就应该多爱父母,多想父母,多看父母,“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个“孝”字,将一个人的人品高下昭然揭示。
一个人如果坏透了,无恶不作,但却知道孝敬父母,我们仍将他当人看。
一个人如果名声好得不得了,对谁都好,偏偏对父母不好;事业有成,偏偏忘了根本,那么这样的人不值得交往,应该把他驱逐出“人”的概念,让他在痛失所爱时知道什么是悔恨。
爱父母才能爱自己。在哲学家与科学家看来,每个人与他的父母其实比想像的更接近,父母揭示我们的命运,因此对父母好不仅是回报,更是为了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