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帆来说,在中文语言下找出问题所在并不困难,大概用了半天时间,经过逐字逐句地深入解析,他顺利找到了错误的代码段。在此基础上,他又从头到尾仔细研读了一遍代码,直到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确保其它地方没有错误,才放下心。
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英语编程语言,而且还是英语体系里最先进最复杂的编程语言。这其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好比让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门接触过外语的中国老乡,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外语,而且是一门最复杂的外语。
这对于普通人来说,谈何容易。但秦帆既有认真劲,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有耐心和恒心。他坚定地相信总有一天,他可以完全破译整个英语编程语言,正如他坚定地相信他和卜小云总有一天,可以再回到地球。
凭着这么一股劲,秦帆用了整整十天时间,每天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连续不停地学习、校对,再学习、再校对,基本掌握了宇宙动力公司登陆舱里使用的英语编程语言。
学习过程中,他深深地体会到来自美国一家私人公司的这一编程语言,看似粗枝大叶,实则巧夺天工、细针密缕,在不少方面比中文语言的设计要更胜一筹。这让他不得不感叹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交流的重要性。当然,也不得不感叹认识自身不足,向先进者学习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的自信。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秦帆又花了三天时间,再次学习了一遍编程语言,并对着从登陆舱系统里获取的代码进行对照核验,反复印证,确保自己的理解绝对没错,才罢休。
有了这个基础,还需要学习适配器的工作原理,这样才能搞明白代码的错误所在。否则,就算看懂每一个代码的含义,也无法搞明白哪里出问题了。
适配器的工作原理,该从哪里找资料学习呢?加载了中文系统的电子手表存入了海量的知识,却不能保证有美国产的适配器的详细资料。他搜索了一遍又一遍,正如所料,果然手表里没有所要的资料。
这该如何是好?秦帆下定决心从适配器的基本功能学起,再完整地掌握其工作原理。万事开头难,他对适配器并没有知识储备,只能一点点地啃硬骨头。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仪器辅助,他只能采取最笨的办法,从理论学习到实验检验,再从实验检验帮助理论理解,如此反复,总算搞明白了工作原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卜小云睡着了——她一直保持着早睡的习惯,秦帆结合所学的适配器理论,一字一句地认真解读,终于找到了一段疑似错误的代码。
没错了,就是这一段。他反复核实了三遍,十足把握地确定了错误之处。为什么供电会不稳定?根据对代码的解读,原来是因为设定的温度阀值与哈雷彗星的实际温差不符,无法完全适应彗星上的温差变化,使适配器对流经的电子产生微弱影响,好比汽车里的温度比室外高产生雾气影响驾驶一样。
怎么设定合理的温度阀值?这并不难,只是时间的问题。已经把所有问题搞清楚了,秦帆才蹑手蹑脚地回到卧室,爬上床上睡觉,生怕吵醒卜小云。卜小云全程浑然不知。
第二天一早,秦帆早早地叫醒机器人做早餐,他迫不及待想早点出去测量哈雷彗星上的温度变化。但回头一想,发现这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适配器可不只要适应哈雷彗星上的温差变化,还要适应天卫三的温差变化,甚至还要适应从哈雷彗星飞往天卫三这中间空间的温差变化。设定一个恒定的阀值显然不能一劳永逸。
必须增加一组代码,使这个阀值变成动态阈值——可以根据外界的温度自行调整对应的数值。这相当于算出一条复杂公式里的常数。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没有头绪。
好在秦帆成绩最好的课程是数学。他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找出电流、温度和阀值三者的变化关系。通过三者的变化关系,他完全有信心推算出这个起到关键作用的常数。
为此,他自制了一个实验小平台,将适配器接入一个完整的电路里,只要把这个下平台放在特定的温度环境下,就可以测量出电流和阀值的关系。
可是,问题随之而来:怎么获取更低的温度?
把实验小平台放入月球飞船的冷藏室,最低只能获取零下二十五度的低温。将实验小平台送往哈雷彗星上最寒冷的地方,则会受到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数据会出现偏差。
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秦帆一直坚信不疑。在想到获取实验室环境下的低温办法之前,他把零下二十五度及以上的所有温度,每隔0.5度都一一测量出对应的电流和合理阀值。
根据测量的数据,他成功推算出一个常数。但从科学角度严格来讲,这个常数只能说是在零下二十五度及以上温度范畴内的常数,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尤其是很多材料在极低温与常温下的性状不能完全画等号,将这个常数用于低温环境下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偏差。
科学需要严谨不苟,秦帆必须找出创造低温环境的办法。他想到了利用燃料来产生低温,燃料燃烧时释放能量可以产生高温,反过来当一些液化的燃料被释放时会吸收周边的热量,创造出一个低温环境,甚至极低温环境。
液氢的沸点是-252.78℃,凝固点是-259.19℃;液氧的沸点是-182.96℃,凝固点是-222.65℃;甲烷的沸点是-161.5℃,凝固点是-182.5℃;偏二甲肼的沸点是63.9℃,凝固点是-57.2℃。这些都是相当可观的低温材料。
随着能源科技的发展,曾经作为火箭主要燃料的液氢、液氧、甲烷、偏二甲肼等已不再被广泛使用,使用它们的唯一原因就是节省开支。
这一点,恰恰是此次星矿集团和宇宙动力公司安排登陆哈雷彗星所考虑的重要内容,因此无论是在星矿集团的登陆舱上,还是宇宙动力公司的登陆舱上,都使用了液态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