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餐后,秦帆心里有事,只睡了半个小时就爬起来。卜小云一觉一直睡到地球时间下午四点。
解决问题最简便的方法当然是直接更换“主电源/数据盒”组件试一试,但是在哈雷彗星上去哪里找备用组件。即便有现成的备件,也存在另一个棘手的问题——该组件的安装位置过于特殊,更换并不容易。
组件位于连接内舱体与外部供电设备的适配器内,适配器被一个圆柱形的躯干保护起来,要更换组件必须先将外部供电设备卸下,再拆开圆柱体,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
在拆卸更换组件后,还得原封不同的组装回去。但做这一切,只是提供了查找故障原因的机会。除非运气非常好,并不能确保最终解决问题。
当然,供电不稳定并不意味着登陆舱无法运行,在不载人的情况下,秦帆可以直接使用登陆舱,但他并不想出现意外而失去登陆舱。直接使用登陆舱这个想法很快被他否定了。
凭他一人之力,在短时间内拆卸适配器内的组件也不可行,他必须想到更加省时省力的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绕着登陆舱走了一圈又一圈,多次爬上爬下查看舱体情况后,有一办法在脑海里冒了出来。
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直接破除保护适配器的圆柱形躯干,但这往往不到非不得已不这么做。太空设备的每一个设计,无论多么不起眼,都有它的用处和巧妙之处,这样做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风险。
相对于这个办法,拆解登陆舱与外部供电设备的难度要大得多,尤其是在无电力的情况下,而且同样无法保证拆卸百分之百不造成破坏。秦帆只能碰碰运气了。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破坏,秦帆花了整整一天时间,认真研读了与适配器和组件有关的所有资料。在此基础上,他使用勘探用的装置检查了保护套内的设备状况。
经过一天半的准备,他的信心提升了不少。一切准备就绪,那就开干呗。在机器人的帮助下,破除圆柱形躯干比他想象的要顺利得多。虽然他坚持“走碎步”,加之“走一步看两步”的原则,一丁点一丁点地破除躯干材料,但从正式开拆算起,也就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
完整地取出适配器,让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第一时间将适配器送回月球飞船,他要动用飞船内的一切先进仪器来检测适配器内的组件。只要排除组件的硬件故障,就可以全身心地排查软件的问题。
唯一让他担心的是,中美两国此前形成的技术壁垒,在使用中国检测设备检测美国产品时,可能会带来障碍。
1984年1月12日,中美两国签订《科技合作协定》,签字代表分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当时在职美国总统卡特。
自协定签订后,两国根据协定,互派科学家、学者、专家和留学生;交换科学、学术和技术情报及文献;共同制定和执行计划与项目;共同研究、发展和试验,以及合作单位之间交换研究成果和交流经验;组织联合训练班、会议和讨论会;采取双方同意的其他科学技术合作形式等等,极大地促进了中美科技的共同发展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技术的交流融合。
但是,在整整四十年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大国博弈,为了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美国选择不再续签延长协议。世界科技一体化之路自此终结,技术路线开始从一条改为两条,从最基础的芯片到通讯,到卫星、空间站,再到宇宙飞船,各个领域逐渐形成了两套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大概又过了二十年,中国重新走上发展的正确轨道后的十年,由于人类不断走向太空的需要,以及具有现代开放包容精神的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中美两国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重新从对抗走向合作,世界再次迎来了科技合作的美好时光,直至今天。
这就是唯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科技发展竟然也是如此。但是,科技发展走过的这些弯路,可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彻底消除,在某些技术设备上还是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太空领域最为明显。
这正是秦帆所担心的缘由。好在两国在形成科技鸿沟之前,又被两国充满真正智慧的领导人拉了回来,这真是中国之幸,美国之幸,也是世界之幸,人类之幸。
没有科技鸿沟,理论大致一致,只是技术方案和技术细节不同,不至于搞不懂、测不了。秦帆将组件带回月球飞船,但马上就遇到头痛的事——测试前需要先解码,月球飞船的程序根本翻译不了组件的代码,更谈不上解码——这就是当年相互防范对方偷窃技术带来的代价。
当然,这些技术细节并不能难倒秦帆,在以往的工作中,他也遇到并处理过不少这样的情况。他熟练地使用逆向编译,成功获取组件的原始代码。
逆向编译正是广为流行的逆向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逆向编译专门针对的是软件代码。
逆向工程,也就是反向工程,是一种技术过程,在无法获得相关技术设备完整资料时,通过对其进行逆向分析及研究,以演绎并得出该设备的处理流程、组织结构、功能性能规格等设计要素,并制作出功能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样的产品。
逆向工程起源于商业及军事领域中的硬件分析,主要目的是直接从成品设备分析,推导出设备的设计原理,从而进行仿造。随着逆向工程的发展,也被用于改善文档、软件升级或更新、制造没有许可/未授权的副本等等。
在获取原始代码后,秦帆还需要将原始代码翻译成中国编程语言——一种略不同于基于英语语系的编程语言,但这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英文翻译成中文,要复杂得多。
在地球上,他可以直接使用现成的技术设备自动完成这一编译过程,但月球飞船只是一艘运输工具,并没有配置这样的编译工具。
这一编译过程,只能由他手工来完成。但一个小小的组件,代码少说也不下上万条,靠人工来编译,想想都头大。
科技的隔阂带来的伤害和后遗症真是不可小觑,消除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人类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深刻记住教训,不再走上这样的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