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玄石逐火龙,霸王惊雷呼众生。炎神赤魂北归途,炽族一念旧时风。”
抑扬顿挫的男音,配合三弦琴的妙音,使得宁静空谷更有清幽之感,令鸟儿鸣唱显得更加悦耳动听。抚琴之人放下三弦琴,轻轻拨弄檀木桌上的香炉中的檀香,远望春末的景致。
齐天台天然造就,四四方方如同倒立的石墩,倒悬于峰崖绝壁之上,东西两侧各有参天密林,多是数十丈高的巨云杉。台子南边有宽窄不一的石阶,拾阶而上如登仙境,北边壁上有一条瀑布之源,淙淙流水倾泄而下,使齐天台又像一个硕大的酒樽,正为天地倾倒美酒。
台子上全无人工刀斧痕迹。台边立起一座草庐,地上铺着干草与软垫,上面摆着檀木桌。除了三弦琴和香炉外,还有一柄古朴的长剑。抚琴人拨了一会儿香,远望北方,回溯过往,感怀今昔。
此刻已过辰时,山中云雾渐渐散去,崖下瀑布的水汽飘上来,被太阳光线照射后,散发出多彩的光华,如同无数飘动衣裾的仙人和精灵。熏香的香气与山林之气混合,让人不免神游天外。几只画眉立在云杉树顶,兴致勃勃地唱着歌。
抚琴人向北望去,几乎可见广鹿山与芹河,好像一头奔鹿与水蛇,正在天地间自由地漫游。这是个中年男人,脸庞瘦削,嘴唇薄薄,眼睛似睁还闭。他就是天下四大剑门之一的朱雀门掌门,与东方星尘、西跃龙生和北武玄并称的南极竖子。
南极竖子剑术之高,当世几乎无人亲眼见识,但是听过其琴音者,却是极多的。他的琴音刚中有柔,指法技巧极为纯熟,可以说不亚于宫廷乐师,甚至更有空灵缥缈之绝。
他抚的三弦琴已旧,极有古朴之美。三弦琴又称三弦,乃是亚夏中土兴起的弹拨乐器,最早出现于灭龙纪,比国人杨升在《乐》中说,“今人三弦,始于灭龙”。
三弦的音量大,但最初音色干涩,所以鲜少用于宫廷演奏。后来,廊中名师萧剑大胆改变,使三弦琴音色变得厚亮,才使其广受学士喜爱,慢慢地在民间、宫廷流行开来。火族后裔被亚夏族视为蛮夷,但是族人之中有不少天赋异禀者,南极竖子便是最出色的一个。
南极竖子是炽火族人后裔,本名叫做热木,从小就展现出过人之处。未满六岁之时,他便被父亲亥木送到朱雀峰,投到朱雀剑门之下,拜南极野老为师求索剑艺。亥木是炽火族六大族老之一,掌管着族人戒律与司法,以先族口传之说为本,借鉴亚夏文字创造了炽火字。尽管炽火字不多,但改变了没有族史传承的情况,所以被族人们极为尊重,甚至成为其他火族佩服的智者。
能够成为智者是对火族人最高的肯定,亥木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希望成为火族人真正的英雄,像传说中的相巴一样,率领火族统治川北土地。据上代族老们说,相巴曾经一统九大火族,击败了今铜古境内的红发族、铜族,甚至一度打到劳岭,使劳、健、禾、土、布、桐等几十个族群部落逃入劳岭。控制了铜山、青泥河等地之后,相巴率领族人攀越樟岭,进入今蛮戎境内,打败了当地的蛮族,俨然成为夏江之南的最大势力。
然而,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由于受到火族的压制,蛮族、红发族和其他各族联起手来,暗中联络相巴最信任的阿聚什,请他率领自己的部下,于铜山发动对相巴的伏击战。由于阿聚什阵前倒戈,相巴兵败被杀,火族最终被赶到火龙川一带,并分裂成九个分支部落。阿聚什与部下留在铜古,改姓为章,成为如今铜古四大族之一。
亥木一直希望重塑火族荣光,令火族团结到一起,集中力量对付铜古与蛮戎。不过,各火族各怀心事,尤其是不愿抛却成见,独尊一族为首,导致亥木的想法难以实现。更令亥木气愤的是,蛮戎的蛮族常常挑衅火族,将抓到的火族人当作奴隶,供王都百象的贵族们玩乐。亥木忿忿不平,眼见火族仍不能齐心,便独在火龙川训练青壮族人,为将来北上做准备。亥木非常清楚,仅靠自己难有突破,于是找到与其相熟的南极野老,请他派门人弟子来到老寨,还希望将儿子交给南极野老培养。
由于热木天赋异禀,加入朱雀门之后,深得南极野老器重。依照朱雀门派规定,朱雀派只能有三位嫡传弟子,改变本名为南极姓,继而从中选择下代掌门之主。热木改名为南极竖子,在众多弟子脱颖而出,最后通过剑术比试,得到了南极野老的掌门古剑,成为四大剑派掌门中最年轻的一个。
南极竖子成为掌门之后,陪同野老下了朱雀峰,前往各火族部落走访,以期再寻一位有天赋的孩子,将来继任朱雀门。当时,帝国在襄帝执政末期,对外征伐不断,引得四方邦国不服。这些消息传入火龙川,使亥木与炽火族人看到希望。亥木离开了川中老寨,意欲联合川内火族部落,与铜古、蛮戎境内的炽火族人联络,乘机攻占族人旧地。
没想到,亥木遇到山洪突发,命丧于谷地。族人本欲请南极竖子继位,但却被他委婉地拒绝。对于父亲的期盼,南极竖子并非不懂,但他认为火族受压已久,如果不深入了解亚夏文明,绝不可能成为亚夏的主宰。正因如此,他决定北上。南极竖子之所以有如此想法,一方面是源于对亚夏文明的向往,另一方面则是受其师南极野老的影响。
南极野老本是乾国公子段方,由于不愿守土立国贪享富贵,主动放弃了侯主之位,孤身一人四海漂流。后来,段方到黑、白峰求索数年,自认为剑术无敌于天下。不承想,段方在炎岭遇到了朱雀派掌门南极圣手,与其相斗百余回合最终不敌。于是,段方拜南极圣手为师,改名为南极野老。
南极竖子除了学成剑艺,还深受南极野老影响,对七子圣地和七子之教颇感兴趣。南极竖子北上途中,襄皇暴亡于征途,周丕得到贵族们的支持,成为帝国的昭皇。昭皇重整朝纲与军政,彰显霸主强国的地位。为了向天下展示君威,昭皇先到勤岭学城与太学士会面。南极竖子听说之后,前往学城,在那里遇到了改变他一生想法的大学士里耳。
里耳是廊中渐国人,比当代太学士高维辈份还高,早早归隐宗国卫山,结庐悟道种田养花。学城对于昭皇亲临十分重视,专门请里耳与文轩、士罃和黄远等隐士到学城,向周丕宣讲学城诸派所学。
尽管南极竖子是炽火族人,但与南极野老学习多年,对亚夏文明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南极竖子得到炽火族学士引荐,与里耳在勤岭山中小亭闲谈,其独到的言论让里耳颇为惊叹。里耳主动相邀南极竖子,待见过昭皇之后,一起回到卫山论道。南极竖子到卫山小住半年,学习了不少亚夏文史,还向里耳学习了三弦琴技法。
倾天下,数十载,龙马惊起风云雨;守四海,定乾坤,霸业玉成江山聚。
南极竖子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支曲子。此曲是他在学城见到昭皇风采后,心中一直念念不忘,于是在卫山独坐时所作。曲子韵律谈不上丝竹八音,但已有大开大合的妙处,里耳听后也是大为赞赏。
眼见天下重归一统,银夏帝国国力蒸蒸日上,金亭等王国再次臣服,南极竖子深知火族难以有所作为。偏巧学城地宗派学士于正到访,希望里耳支持地宗学派。
于正是廊中漆岭脚下的政通镇人,学识与影响力都不小。里耳对地宗以地为师的想法很有好感,鼓励于正游历山川大河。南极竖子对于正的说法颇为认可,于是告别里耳大学士,与于正结伴同游。
数年之间,两人向东到达望海之滨,向西直抵天域雪山,向北到了大小柏岭和沙罗半岛,向南游历了金亭、铜古全境。就在他们重回卫山,准备向里耳谈论一路见闻之时,忽然传来了昭皇病故的消息。
从年龄上来论,南极竖子与昭皇相差不大,心性脾气虽不相同,对周丕却有种无法言说的亲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