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给推荐了一个面试机会,属金融行业,按照面试时间赶往,进了会议室,才坐下没多久,面试官,即人资总监就到了。
,面试官就来了。
说是面试,更像是聊天,他说,“不会介意吧?”
我摇摇头。
人事和应聘者聊天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但很少。
关于为什么从事人事这份工作?
其实没什么可值得推敲的原因,我专业不是人力资源,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
从一开始背叛专业开始,我就知道,我失去了一些先决条件,那就是别人在专业上有优势,而我失去了。
刚开始就想着,能找份工作过过日子就行,压根没想过什么规划,未来。
然后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好想敲打自己。
有句话说,出来混的迟早要还,我现在深刻领悟。
当通过挫败认识自己,哪怕气馁灰心也要正视那些不足,这段过程,有点痛苦,痛苦得举步维艰。
A先生给了最好的建议,“往薪酬方向发展。”
这个建议,乔先生也曾提出过,可我老想着就原来经验继续深入,但事与愿违。
一路走来,我坚信靠自己,以为是最好的生存方式,我未能明白,人凭一己之力难能顶天立地。
虽然拼尽全力也未见昂首阔步,但以自己的偏执引以为傲,这就是错。
我坚持了这么久,用现在最普遍寻常的词形容,“作死。”
无数次和机会擦肩而过,一次又一次,大概现在已经到头了,没的挣扎和挥霍。
人的眼界、思维造就了她一生的格局,从最平凡来,到最平凡处去。
我为自己争取过,可惜失败了。
回头望,诸多微不足道,但凡远远不够。
意识超乎行动力,到头来也是竹篮打水。
这就是世事寻常。
A先生和杨老认识,他愿意花费一些时间和我谈谈那些无关紧要又很重要的职责所在。
而与我这样不懂转圜的人谈道理,总要尽力化解我的自以为是。
人事人事,对人又对事,首先是人,再讲事,无非针对问题就言论谈及职责所在,首当其冲把人之间的问题摊开来。
我强调实事求是,而他论及由彼及此,或由此及彼。
这是说法,也可当践行后的经验总结,那些理论说起来太长,实际操作又存在局限性。
他挂掉刚接起的电话的时候,我比他还不好意思,如果还有其它面试者,我对不起人家,而就这个问题,他再纠正我,“换一种思路,能来面试,就说明你有一定长处很符合这个岗位需求,只是另一面未达到……”
我有些诧愕,以前拒绝人的方式很简单,希望不耽误对方时间也省了自己时间,有过好心建议,然而没用,人家不领情,从此在面试上我尽可能公式化。
似乎都是在经过后无可奈何的悟懂,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所以不知不觉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整整一个小时在探讨人与事之间的桥梁,可桥有很多形状,是如何构造,完全在负责招接的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