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海南人民抗 日斗争的壮丽画卷
陈岚桦
今年是海南岛解放74周年,回首在革 命战争年代,琼崖纵队、红色娘子军、23年红旗不倒这些海南岛上发生的历史故事,还令人们荡气回肠。同时,近年来我省涌现的展现全景式海南革 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已不在少数,但是反映抗 日战争时期海南人民局部、微观的抗战题材的作品却不多见。近日,原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海南省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已经退休的郑心侨先生给我送来了反映抗战时期琼崖纵队破坏日军修建机场的六十三回章回小说《喋血升谷坡》,这部作品不仅填补了琼崖抗战题材这方面的空白,也让革 命历史题材里的“海南元素”的矿藏也更加丰富多彩。
《喋血升谷坡》描写的是在日军侵略海南岛时期,琼岛东海岸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破坏日军建设升谷坡机场的故事。主人公爱国华侨符秀媚在当地党组织的指引下,坚定走向抗 日道路的故事。符秀媚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下,以大无畏的革 命胆量打入日军内部,摸清敌情,做好台 湾籍日本兵的策反工作,有效的粉碎了敌人的历次扫荡。并且扰乱了敌人抓捕中国民工的计划,帮助大批民工逃离日军虎口,粉碎了日寇修建升谷坡机场的计划,为我琼崖纵队的坚持抗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该小说所取材均源于真人真事。
这部长篇小说,取材于作者邻近的文昌谭牛镇升谷坡。郑心侨先生早在幼年,就从老人的耳闻目染中听到了这个可歌可泣的历史。但这段历史在档案中却很少记载,多停留在谭牛镇附近70岁以上老人的记忆中。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重温华侨的爱国事迹,展示琼东海岸民俗风貌和文化底蕴,是一个不可推卸的使命。郑心侨先生隧萌发了强烈的创作冲动,要用笔记录并升华这一段海南人民抗 日斗争的壮丽画卷,给青少年提供本乡本土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材。
在这样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郑心侨先生近年多次亲赴升谷坡地区,采访了数十位70岁以上的革 命老辈,或为亲历者、或为见证人,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剧中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血肉丰满。爱国华侨的赤子之心、琼籍慰安妇的血泪深仇、台 湾籍日本兵幡然悔悟策反义举、琼岛东海岸儒雅民风和秀美风光,一幅幅精心惊心动魄的画面,无不浸透着作者朴素的深厚的爱国、爱乡的拳拳之情。郑心侨告诉笔者,在采访之余,他常常到升谷坡附近的梅岭石场日军机场遗迹掩卷沉思,那当年残留的两个的水泥石墩,似乎还在默默诉说着当年海南人民不畏残暴、反抗 日军暴行的事迹。
作为事件之一的亲历者、文昌老干部韩启元对这部作品深有感触,当年曾经被日军抓去修机场,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对书中提及的事件,老人说都仿佛发生在昨天。老人回忆说,数万名从湛江、潮汕抓来的中国劳工被强迫在工地上干活,由于缺水洗澡,很多人患了皮肤病,为了避免传染,就被鬼子拉去活埋。日军的所犯的滔天罪行是罄竹难书。老人认为,琼东抗 日军民和爱国华侨破坏日寇在文昌升坡谷的机场,书写了海南革 命史上辉煌的一笔。试想,如果侵琼日军的机场顺利修筑成功,琼文地区的革 命根据地将会遭受狂轰滥炸,海南抗 日胜利的时间将会被推迟。
该书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切入了一些琼剧元素,让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海南地域文化风情,从这个角度说,也不失为一本外地人了解海南文化的活化石。语言是文化的结晶体,了解一个地域文化,从琼剧语言入手,无疑是最好的一个切口。在《喋血升谷坡》小说中,充溢着大量新鲜、生动的海南方言,读来绘声绘色,颇为有趣。例如,骂日本鬼子为“跷脚筒”。据了解,作者已将长篇小说《喋血升谷坡》,在爱文者发布,这是值得庆贺的事。
当然,如此洋洋数十万言的大部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诸多方面,都会有这样那样值得斟酌的地方。但是,面对业余作者,我们不能苛刻太多,不要有脱离实际的奢望。郑心侨先生花了近二十年的心血给人们展现一幅海南人民抗 日斗争的壮丽画卷,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值得称道。
这段历史值得彪炳史册。但愿不朽的英雄精神时刻激励着中华民族,并在每个公民心中历久弥新。
二0二三年四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