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章 <一路上》三改可问世
自去年十月底结束《一路上》初稿,进入读书学习阶段以来,向河渠除参加企干活动、社区活动以外,基本上是足不下楼梯,沉迷于书丛中的。他很认同《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浦说的那句话,并记录在这一期读书笔记第161页第738条中。
这段话是:“我在看一本书的时候,似乎只是在用眼睛看,但是有时候我经常碰到一段话,或者只是一句话,这一段一句却成了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我看来,人就象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蕾,一个人读到的大部分书对他所做的大部分事情一点儿作用都没有,但是书中却有某些东西对一个人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些东西催发出一个花瓣,花瓣一个接一个张开,最后就会开出花朵来。
读书成为我的一个习惯,如果我不读书,就象没有烟抽一样不舒服。”
向河渠也象菲利浦一样读书成了他的习惯,从书中汲取着营养,培育着自己,尽可能地塑造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一生中读了多少书,无人知晓,他自己也没数,但笔记本却是有数的,标了号的有八本,没有标号的有四本,正在记的是没有标号的。这一本已记到162页。这一天是一七年四月十一日,他必须丢开书本去陪镇上来的吴金芬女士走访本组居民。
听姜建强诉说这么多年来的困苦和无奈,尤其是马美云已患有心脏病十来年。向河渠自责地说:“你们的情况我了解得太少,对不起。我将向村里反映你们的情况,你们也要主动向分工的干部冯主任反映反映,争取获得关照。”
路上吴金芬说:“看外表不象很困难嘛。”向河渠说:“现在很穷的几乎没有,只能是比较而言,照顾也是救急不救穷的。我组作为困难户照顾的有三家,一家两个癌症病人;一家母亲患有有结扎后遗症,自己残疾外加慢性肠炎,长年服药;一家老婆患了一种奇怪的紫斑病,用的都是没法报销的药,这三家如论家境,都算不上贫困,一年照顾也只三五百,多的一两千。纯从经济上考虑,全组四十多家,我家钱是最少的,五年前还亏债呢,但我不申请照顾,我过得去,过得很快活。”
走到444幢,意外地看到陆锦祥在家,一问是女儿给他放了十天假,让他回来过清明节,祭祀父母。这十天由亲家母去上海 帮照看小孩。
听锦祥说着他夫妇在上海 帮女儿带小孩,长年累月围着女儿女婿外孙女儿转,为他们服务,无亲无友,极少下楼,更无社会活动,不因不由地又想起那个“我是有期徒刑”的故事,不禁哂然一笑。
向河渠为之惋惜的同时,锦祥却在以炫耀的口吻讲述着女儿花七百多万新买的那套位于11楼的一百多平方米的学区房,说得眉飞色舞,吴金芬也露出羡慕的神色。向河渠却在想:如果让凤莲去过这形同坐牢的生活,只怕她一天也过不下来呢。
难怪佛说境由心生呢。是啊,同一境遇,随着对待者的心境不一,对它的评价就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呢。他想起了梁启超的那篇《惟心》中所说的话:“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从,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同一风雨也,三两知己围坐茅屋,谈今道故,饮酒击剑,则有余乐;独客远行,马头郎当,峭寒侵肌,流潦妨毂,则有余闷。......”梁先生连用七八个同一物境而心境不一说明物境为虚,心境为实,就象你戴什么颜色的眼镜看什么东西就都是什么颜色一样,而事物本来的颜色倒不重要了。境由心生,这才是真理,就如他枯坐于书桌前奋笔,踱步于斗室中苦思,在他以为乐,在别人看来却是不堪其苦呢。
振军家就在锦祥家旁的443幢,车库门紧锁,好象两次从这儿过,都关着门,向河渠问:“我家军侯什么时候才在家?”锦祥说:“怎么,你不知道?振军在工地上跌伤了腿,快一个月了,从通城医院回来也十几天了,你二嫂没说?”向河渠说:“住在前面没事不往后跑,消息闭塞。我二嫂倒是见过几回,她没说嘛。”
锦祥说:“也难怪,一来你深居简出,二来你家老童只知往人家行,去南京开刀也不收人家的,人家有事肯告诉你吗?”
向河渠的读书学习还在十月初就大体告一个段落。这十一个月的时间里共读了多少本书,也没作过统计,但可见到的剪辑装订成册的文选就有15本,共1297篇文章;还摘录了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大体完成了原定的计划。他读的书很杂,古典的,现代的,收集的杂志,以家中所收的为主,也偶尔去村图书馆借阅,比如《世说新语》《荀子》《陶渊明诗文选译》就是从那儿借来的。书橱上原先放杂志的地方有的换成了书,原来被剪辑过的杂志让他卖给了收废旧的,有一百多斤呢。
向河渠说集中学习,在离校以后这次算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临城打工期间从市(胡)安定图书馆借阅,除了上班就是读书,从而完成了《成功八策》的写作。这一次比上次的时间更多,内容更是无法比。仅家中的中外名著就重读了个遍,他说收获很大。
比如说读《西游记》吧,那唐僧的昏庸,善恶不分;悟空立的功最大,吃的苦最多,却常被骂,被念紧箍咒,被驱逐;猪八戒懒惰、好吃、贪财、爱挑唆、怕事、撒谎,见祸到了就闹分家散伙,却得到唐僧的宠爱、阿护;西天佛界面对取经者,守经者竟讨要好处费,告到如来处,也说“不可空取”,认可索贿行为,这一切与现实社会又何其相似?在看完《西游记》后,他将项明写的一篇《妖怪的结局——西游杂记(4)》收入了《西游记》阅读笔记中,笔者觉得值得玩味,特将该文抄录于下:
“一种妖怪是神变的。如黄袍怪,原是宿星奎木狼。孙悟空在南天门一看见他被众神押来,就揪住要打,众星连忙劝住。尽管黄袍怪经常吃人肉包儿,玉帝对他的发落却是:贬去兜率宫烧火,‘带俸差操’。又如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原是太上老君的看炉童子,他们偷下凡间,作恶多端,可是他们刚被孙悟空收在葫芦和净瓶里,老君就来讨要,带回去‘管教’。
一种妖怪是想成佛的,如沙和尚在流沙河吃人无数,经观音教诲,就‘洗心涤虑,不再伤生。’后来他终于成了金身罗汉。又如猪八戒在福陵山做妖怪,观音开导他:‘世有五谷,尽能济饥,为何吃人度日?’猪八戒‘闻言,似梦方醒’,从此‘断绝三荤五厌。’后来终于成了净坛使者。
还有一种妖怪,不是神变的,也不是想成佛的。如黑风怪偷了佛家之宝却没事儿。因为他本事大,观音说他‘有许多神通’,不亚于孙悟空,所以观音降服他以后,就收去做个守山大神,给自己看守落伽山。又如红孩儿也是吃人的魔王,由于他长得好:‘面若傅粉三分白,唇如涂丹一表才’因而观音收他做了善财童子,随从左右。
总之这些妖王只要与神 佛沾上一点关系----或是神变的,或是想成佛的,或是能被神 佛所用的,都可以赦掉吃人之罪,免去丧命之刑,名登仙籍,身成正果。而另一些妖王,既不沾亲带故,又无可用之才,那就格杀不误,如七个蜘蛛精被孙悟空一棍打下,‘尽情打烂’。至于那些小妖----獐狍狐獾等等,无才无貌,观音压根儿没有正眼看他们 ,他们也只好任孙悟空们打杀了。”
《人性的枷锁》算是他看过的小说中摘录最多的书,有二十二条,比如开头的那一段,又如“在他看来事情都无所谓好无所谓坏的,无非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罢了。”他觉得说的很对,还有《简爱》中的“要是没法避免,就忍受它。命中必须忍受的东西,你说忍受不了,那是懦弱和愚蠢。”“别人对你好,你也对别人好,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假如人们对那些残酷的和不公正的人们一味和气顺从,他们就会更加为所欲为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害怕,不但永远不会改变,反而会越变越坏。”等等。
不过给向河渠收获最大的不是这些小说说了些什么,而是写作方面的特点教会了他许多。比如《水浒传》的分回,短的才六页,长的十九页,长短容量三倍多。《西游记》中的段落,短的一节一两行,长的二十多行。
对话中,《红楼梦》中一人发言长达六七百字,《项链》中一个人的说话长达一千五百字。《罪与罚》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一个人连续不断地说话二百一十七行,五千五百字,其中竟有一段九十七行连个手示、肢体动作也没有,而且是一段到底,是向河渠所读小说中看到的惟一的例子。二是一封长达七千字的信;三是一个人的心理独白达七页三千五百多字。《简.爱》第三部第一章二十七页一万四千字只是两人对话,其中仅七页为一人的应对、提问和两人的动作,其余二十页都在写一个人的发言。《红楼梦》的心理描写在四大名著中是独树一帜的,如第二十九回,竟有长达六百多字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三国演义〉创作论》《〈红楼梦〉新论》《外国名家谈写作》等书也给了向河渠不少启迪:比如《〈红楼梦〉新论》说曹雪芹是依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反映生活的,人物应该是现实人物,并且以实在面貌出现的,事件也是真实的事件,来自现实生活、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逻辑。当然这里所说的真实,不一定是真正地发生过,但必须是生活中会有类似的现象的真实,有客观的依据,符合事情的情理。
《〈三国演义〉创作论》说:我国人民在长期的文化生活中,习惯于欣赏长篇叙事性作品,喜爱有头有尾、层次分明、丝丝入扣、前后呼应的结构,《三国演义》之所以脍灸人口,长期流传人间,同它在结构上适应民族欣赏习惯是分不开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叙述一个比较完整的事件,因而它的故事内容、思想倾向以致主题都比较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特别是诸葛亮、曹操、刘、关、张等一些典型形象,几百年来一直活在人民的口头和心目中。
《〈三国演义〉创作论》说: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出现新生的处于萌芽状态的事物跟日趋腐朽的旧势力展开矛盾和斗争,这些代表新生力量的人物,他们英勇斗争,赢得了许多人的同情;他们的失败或牺牲,就必然引起广大人民的悲痛。作家把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到文艺作品里就成为悲剧故事。“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这就是悲剧的带有本质意义的特征,《三国演义》就具有这个特征。
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的斗争向征着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尖锐的冲突。刘备集团虽有“人和”得民心的客观条件,主观上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和统一全国、实现仁政的奋斗目标,并且进行了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前赴后继的斗争,但最后却归于失败;而以曹操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和邪恶势力却成了胜利者,这就展现了一幅严酷的历史图画:仁君贤相败于奸臣权相之手,暴政代替了仁政,邪恶淹没了道德,权诈欺骗了正义,光明的理想在黑暗现实面前彻底粉碎了。只有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崇高的理想和道德的力量留在人们的心坎里。
《外国名作家谈写作》汇集了三十三位著名作家介绍自己写作的经验、体会。这本书买得比较早,八几年时就买了,其实前面说的那两本也是那期间买的,也都早就读过,还有《性格组合论》啊什么的,过去的读书笔记中也有过记录,《一路上》的写作过程或多或少也受过这些书的影响,这一回是重读。
契柯夫认为:自然主义也罢,现实主义也罢,都不需要,不必把作家赶到任何框框里去,把生活写得跟原来的面目一样,把人写得跟原来面目一样,而不是捏造出来的。高尔基则说:我以为不能暗地里告诉主人公该如何做的,他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生物学上的意志,这些品质是作者从实际里取来,是自己的材料,是半成品,要用自己经验的力量、自己的知识去琢磨,去替他们说他们未说完的话,做按他们的天资的力量该完成的行为。塞万提斯说:你只需要做到一点:描写的时候摹仿真实,摹仿得愈亲切,作品愈好。契柯夫说最好是只写自己经历过的,自己真切感受到的。高尔基说他大部分是用自传材料。
向河渠在五月十五日日记中说:到今天上午为止,共读了多少本书,没去统计,但对如何改好《一路上》,比以前应当说底气足得多了,达到出版水平,自是不难,要攀登高峰,殊无把握。暂且不去考虑它,且继续读书。
读哪一类呢?自忖目下最不成样子的当数诗词。
正如梨花所说的:“你的性格、思想方法,我都有所了解,逻辑思维还好,形象思维欠缺。写诗填词是要放得开的,要言在此而意在彼,要以虚带实,所谓从尺幅见千里,于一瞬间通古今,要懂得浪漫。你却严谨有余而浪漫不足,写评论文章自是得心应手,用于搞科学研究,可以出成果,提笔写诗终不免呆呆板板,带有道人气。”“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三两朋友互为酬答,用来交流感情、友谊,应算雅趣,以它为业,只怕灵气不足会误了自己。”
而这几十年来能互为酬答的只有梨花和钱教授,偏偏与梨花又不能长期交往,钱老作古,同学、朋友中竟没有发现喜欢诗词的,只能是有感有兴便发,几十年的时间里只写了这么几百首,勉强用到小说中去的六七百首,读者是不是喜欢还不知道呢。修改中对诗词的修改自是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下一步就再来读诗词、学诗词。
向河渠在读诗词的过程中发现对照现在词典的读音,许多好象押不上韵,但查诗韵又没错。比如“根”韵母是END而“袁”为UAN,却被同归在“上平”“十三元”中,EI“灰回”与AI“开台”同归于“上平”“十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古今读音有异?不管它,押韵嘛,不就是在句末用上韵母相同相近的字,使之读起来和谐好听吗?何必格于古时的诗韵呢?于是他按词典韵母自己编了个诗韵谱,收录了四千多个常用字,分成十七部,并将AN与ANG,EN与ENG,UO与O、U,AI与IE靠在一起,作为邻韵,以便偶尔借用,并打算用自编的诗韵去校正自己的诗词,而不去管合不合书上的诗韵。
《人间词话》《诗词例话》自然也是他这次阅读的内容,只是没作笔记。关于写诗填词有笔记的也只两三条。一条是说:元稹在《酬李甫见赠十首》中盛赞杜甫说“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亲情,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直道当时语”用当时的口头语说出自己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情、景、事,这应该是我辈学写诗词应当做到的,至于合不合格律,倒不必在乎。
一条是:诗是什么?词典定义为“一种文学体裁。用有节奏、有韵律而又精炼的语言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
一条是:作诗就是“眼前景致口头语”也就是用平易的语言表述眼前的景致。
还有就是“诗贵天然自在,重在立意”“哪怕是小题目也要寓大意,才算大才”“小说中的诗必须为塑造人物表现故事情节服务,不能颠倒过来,为把几首诗写出来,而去生造人物悲欢离合、硬编故事情节。”这些好象又跟修改诗词无关,其它就没了。
在读诗学诗的过程中,他把小说中的诗词都按他编的诗韵校正了一遍,至于修改,他打算在作品修改过程中结合情况修改,目下的重点是看别人怎么写诗词的。
读书学习让向河渠觉得改好他的《一路上》底气足了许多,但不包括他的那些诗词。他觉得读了这么多天的诗词,没怎么开窍。这性格、思维方法什么的,差不多完全定型了,逻辑思维占上风,只怕是改不了了。
改不了就不改呗,几十年前就已听从梨花和曹老师的意见,只把诗词当成浓缩感触的载体了,写《一路上》只为宣传怎么做一个真正的人,不为表现自己会写诗词,而现在用到小说中去的几百首诗词基本上都是“直道当时语”,都是为塑造人物、表现故事情节服务的,都力求让识字的看得懂,不识字的听得懂。至于有没有诗词的语言,象不象诗词,那就管不了了。
有了这个想法,他就不打算再花多少精力去提高他的诗词写作水平了。因为改好《一路上》后还有许多事要做,《何时辛酸泪断流》还没修改,《怎样做人与处世》和《健康长寿养生法 》还没写好,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也打算整理出来奉献给社会。时间对他来说太宝贵了,不想在诗词写作水平的提高方面花太多的精力,于是从十二月六日起停止了这方面的努力,开始《一路上》第二稿的笔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时光已到了2018年十月十二日,《一路上》第三稿结束了。噢,忘了说件事。这一年的5月底向河渠因中风住院,加上恢复到正常,耽误了几个月,推迟了修改的进程。
曹雪芹写《红楼梦》这部书是为了“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许多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传奇?”向河渠写《一路上》则是为将自己经历的事情告诉世人,让人们从失败中找到教训、成功处得到经验,从而设立人生的目标,做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好人。
望着书柜中那捆成四捆的书稿,他盼望《一路上》能为社会、为立志做一个真正的人的人们提供它的经验和教训,得到它的帮助。
在日记中他欣慰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说是:
摸爬滚打几十年,愧无才能振新天。得失成败多在此,留助诸君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