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忽必烈猛地想起家乡的莱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火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但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清炖羊肉当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呢?这时只见主帅大步向火灶走来,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撤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刚来到灶旁的大帅。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莱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众位将军以为如何?”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
经过鲁港之役,南宋部队损失惨重,士气严重受挫。伯颜继续沿江东下,德祐元年十月,元军自建康分三路向临安挺进。伯颜亲率中军进攻常州。常州地处交通要道,扼守临安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颜在此投入了20万军队,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陈炤等奋勇抵抗。伯颜驱使城外居民运土填充护城河,甚至将运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终筑成环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军总攻,两天后常州城被攻破,元军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上万人被害,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幸免于难。常州大屠杀产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慑作用,随后,当元军逼近平江时,平江守将未经接战便献城投降。
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临安府内人心惶惶,大批人试图逃离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员,为保身家性命,带头逃跑。同知枢密院事曾渊子等几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签书枢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御史台和谏院弹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御史章未上,二人已先逃跑。谢太后下诏说:“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现在我与继位的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内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然而,太后的谴责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之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根本不能激起内外官员为宋室而战的信心。德祐二年正月短暂的休战后,仅有6名官员出现在朝堂上。官员的逃跑瓦解了军心、民心,使宋王朝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擅权误国的贾似道被杀,此时朝廷如果能够振作起来,任用贤臣,局势或许还可以扭转。但恰恰此时,朝廷却犯下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即任命陈宜中为相。在陈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终于陷入万劫不覆的深渊。陈宜中是一个狂妄自大、欺世盗名的两面派,惯于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调言辞,谴责任何妥协退让的主张和行为。统帅禁军的殿前指挥使韩震提出迁都建议,他竟然私自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
陈宜中长期通过这种哗众取宠的表演和豪言壮语来获得权势,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实上却是一个优柔寡断、冒充抵抗英雄的胆小鬼。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候,朝野内外纷纷要求他亲往前线督战,他却犹豫畏缩不肯出城。显而易见,陈宜中不可能为宋朝冒生命危险。七月份,他离开临安,逃到了远离前线的南部沿海地区,要求朝廷在这一地区给他安排职务。他拒绝朝廷派来请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后无奈,亲自给他的母亲写信。在他母亲的干预下,陈宜中回到都城任职。太学生对陈宜中的逃跑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指责他畏首畏尾、胆小怕事,是一个言过其实的两面派。
陈宜中当国,行事摇摆不定,徘徊在和与战之间,不能作出决断。德祐元年年底,局势在他主持之下,朝着越来越不利于宋朝的方向发展,除了彻底投降以外,已没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张世杰提出迁都到东南部地区,以图背水一战,胆小的陈宜中否决了这项提议,一意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哀乞伯颜念上天好生之德,对宋朝皇室从宽处理。元朝要求与宰相面对面会谈,陈宜中被这种要求吓破了胆,便再一次抛弃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于当天夜里逃离临安。
陈宜中逃走后,蒙古铁骑已兵临城下,局面已无可挽回。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正气凛然,被伯颜扣留,谢太后又派贾余庆出使。
二月初五,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赵显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临安。元世祖下达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赵显同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谢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北上。
赵显到了北京,忽必烈很快召见了他,封他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
蒙古灭亡金国,并将金国皇族全部杀光,蒙古灭亡西夏,并且在西夏全境展开大规模屠杀,导致西夏境内出现万里无人烟的惨状。
蒙古西征中亚大国花剌子模,几乎将花剌子模夷为平地,甚至整个西亚都因为蒙古人的屠杀,人口基数出现大规模的断层情况。
但是蒙古灭亡南宋以后,对南宋皇族却采取善待态度,对南宋百姓也没有采取报复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蒙古灭亡南宋的时候,蒙古已经从蒙古转化为元朝,蒙古统治者也从灭亡金朝时候的窝阔台、贵由、蒙哥等君王,还有乃马真后和海迷失后两位蒙古太后的摄政,其时间跨度历经了四十余年,接近半个世纪。
在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蒙古统治者不断受文明社会影响,逐步有了文明意识,并且对政权建设、对税收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因此元朝灭亡南宋之后,元朝皇帝忽必烈为了安抚人心,对南宋皇族采取了善待态度。
除了时代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蒙古和金宋两国的关系不同。
金太宗在位期间,对蒙古各部采取猜忌态度,并打算征服蒙古各部,但由于金朝的统治技术不如大辽,实力上也无法碾压蒙古各部,因此没能彻底征服蒙古。但是之后的历代金朝统治者,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时常去蒙古各部进行屠杀和压迫。可以说蒙古和金朝之间仇深似海。蒙古灭亡金朝以后,对金朝皇族的屠杀,可以理解成一种报复。
但是蒙古人对宋朝并没有直接的仇恨,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和蒙古各部都不接壤,彼此之前也无冤无仇。
不过赵显和母亲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是枯燥而单调的。而赵显被俘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逐渐成年的赵显开始为自己的命运担忧,毕竟自己的身份太敏感。年满18岁的赵显主动上书,请求出家为僧。对于赵显这样的要求,忽必烈非常高兴,他把赵显安排到西藏日喀则的萨迦寺,元朝信奉藏传佛教,萨迦寺是元朝的皇家寺院。把赵显安排到这里,也是为了更好地监视赵显。
赵显出家后,全皇后也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皈依佛门,从此骨肉分离,天各一方。
赵显逐步成为一位著名的高僧,被称为合尊法师,赵显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
在元朝统治时期,法师们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历史上那个著名的女人罕禄鲁氏出现了。这个女人在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有了身孕。
这时元朝的周王和世剌路过大佛寺上香,与赵显畅聊一番后,这位王爷看上了罕禄鲁氏。
罕禄鲁氏应该颇有姿色,周王依靠自己的权力,威胁赵显把这个女人让给自己。赵显不得不从命,最终,罕禄鲁氏跟随了周王,并且很快生下了妥欢贴睦尔。
因为元明宗没有儿子,周王把妥欢贴睦尔过继给元明宗为养子。元明宗去世之后,妥欢贴睦尔当了皇帝,也就是元朝历史上著名的元顺帝。
元顺帝的母亲当然是罕禄鲁氏,但父亲究竟是谁,不排除是赵显的可能性。
公元1323年,宋恭帝结束了他的喇嘛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过中原那片魂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宋徽宗赵佶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宋太祖宋太宗可曾料到他们的子孙竟然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高山峻岭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却说元顺帝的生活非常荒淫,由于治国无术,各种问题挤压,最终激起了红巾军起义。红巾军的起义规模很大,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部。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同时大举北伐。得知明朝军队即将兵临城下,元顺帝带着后妃们逃往上都。朱元璋遣使招降他,顺帝作《答明主》一首,诗曰:
金陵使者渡江来,
万里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
圣恩无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
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
春风先到凤凰台。
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剿灭他。
更加可笑的是:元顺帝逃往上都时,他的第三福晋洪吉喇氏当时有孕在身,不便行走,于是被遗弃宫中。朱元璋被此妃子的容颜所动,不仅将她册封为妃,还让她顺利地生下腹中胎儿,即朱棣。
明朝官方档案《南太常寺志》中也提出“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皆皇后所生,成祖则碽妃生”后来碽妃因为得罪朱元璋被赐以铁裙之刑。
“铁裙刑”是中国古代男人惩罚不忠女人的一种酷刑:将铁片做成刑具,形如裙子,逼犯人穿到身上,然后把“裙子”放在火上烘烤。刑具受热,犯人的皮肉如被烙铁烙,其惨状不言而喻,结果可想而知。
朱元璋晚年杀人无数且无常,只要不开心,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朱元璋残酷处死。据说一个宫女在一场聚会休息时,与一个太监聊天,很开心。朱元璋看到了,认为这个宫女侍奉自已时一脸苦色,却跟一个太监聊得笑靥如花,于是朱元璋命令那个太监活活打死了那个宫女,弃尸荒野。
按理碽妃被处死,朱棣应该不可能活着。可是马皇后看到朱棣后非常喜爱,就将他认做自己的儿子。当真如此,马皇后的“孝慈”封号真的是名副其实。
朱元璋是性情中人,一言不合就爱弄权解气。相传,有人举报称参军郭景祥的儿子“持矟欲杀父”。如此大逆不道,朱元璋听了之后立马要诛杀此人。好在马皇后及时出面劝阻:“吏言恐不实,况老郭止一子,杀之不实则枉矣,又绝其后。”
经调查,举报纯属诬告,这才避免了一桩冤案的发生。事后,朱元璋悻悻说道:“非汝见之明,吾几杀其子矣。”
后来,太子的老师宋濂被牵扯进“胡惟庸案”,朱元璋向他举起了屠刀。马皇后表示反对:“民间延一师,尚始终不忘恭敬,宋先生亲教太子诸王,岂忍杀之!且宋先生家居,宁知朝廷事耶?”几番苦口婆心的劝导之后,朱元璋才免了宋濂的死罪。
马皇后的性善德贤,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丈夫朱元璋暴虐滥杀的性格缺点。
可惜这位贤内助寿命不是很长。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马皇后病情加重,弥留之际仍不忘劝谏丈夫:“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一代贤后,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考虑帮衬丈夫。马皇后去世后,所以朱元璋给发妻加封了一个倍加尊崇的谥号——“孝慈皇后”。
即便是人人高呼万岁,但朱元璋心里很清楚,那不过是逢场作戏的恭维话。
建文元年(1399),看着尾大不掉的藩王叔叔们,刚刚上台的建文帝朱允炆很忧心,于是借行为不端之罪名,削掉了几个有问题的藩王。燕王朱棣很明白,这个侄儿不把叔叔们都整垮是不会罢休的,遂先下手为强,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与大侄子开撕,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后来抢了建文帝的皇位。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夺取皇位是正当行为,朱棣命史官篡改历史,将一切明史资料都改成自己的亲生母亲是马皇后,而不是碽妃,甚至将其从历史上抹除,从而增加自己皇位的合理性。
朱棣既然知道自己的生母是“碽氏”,为什么又要隐瞒呢?朱棣这么做的原因主要就是做政治宣传。朱棣和李世民一样,自己坐上皇位后,无论多么努力,成就多么巨大,自己身上都有一个洗不去的污点,那就是篡位。
其实只要你成功了,你母亲是碽妃也好,是马皇后也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南京明孝陵享殿中供奉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妻妾序位排列,除太祖与马皇后正面而坐外,在东面西向的有李淑妃等20多位,而西面东向的只有碽妃一人。于是有人认为:朱棣当了皇帝,为着将自己说成是正宫娘娘所生,故不得不在公开场合认他人之母为母,而把自己的生母碽妃隐瞒起来;但是祭享她们的时候,又偷偷给生母与众妃不同的待遇,以便使生母在冥冥之中悄悄领会“母以子贵”的殊荣。
明末大臣钱谦益、李清利曾在元旦祭祀明孝陵时,借机打开孝陵的寝宫,竟发现宫内布局和《南太常寺志》的记载一模一样。这大大提高了《南太常寺志》的可信度。
后人普遍认为“朱棣强认马皇后为母亲,而将自己的生身母亲弃之不认。”其实朱棣并不是个嫌弃生母的皇帝。据说被称为“天下第一塔”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和“大报恩寺”,虽然名义上是为马皇后所建,但实则上朱棣是为自己的生母碽妃建造的。
据说“大报恩寺”平日大门紧闭,老百姓不能随便进去,谁也不知道里面到底供奉着什么,而且在朱棣当了皇帝以后的二百多年间,外人从来不知道里面的秘密。直到清军入关明朝灭亡,这座大殿才被人打开——原来里面供奉的就是“碽氏”的牌位。
秘密从此被揭开——朱棣修大报恩寺,原来就是想报“生母碽氏”的生育之恩。
野史历来备受争议,不过仔细看,元顺帝还真像宋帝,朱棣也象元顺帝。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朱棣是元顺帝的儿子,赵显的孙子。朱家的天下就是赵家的天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