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金朝科举制
书名:乱世传奇 作者:洪刘华 本章字数:9489字 发布时间:2024-12-13

状元胡砺大概没想过,他的金榜题名居然源于一次跨国科举

北宋末年,金兵攻掠河北,胡砺不幸被俘,与诸多流离失所的人们一起,沦为了金人的奴隶。但他不想如此折辱一生,在大军北返经过原辽国南京(今北京)时,胡砺趁守备松懈,混入了城郊香山寺。寺僧们好心收留了他,并允许他一起劳作礼佛。

香山寺乃远近闻名的古刹,故在胡砺入寺后不久,金国参知政事韩昉突然登山礼佛,并与之不期而遇。

韩昉出身辽国贵族,原为辽朝末代状元。他立刻对胡砺身上散发出来的读书人气质,产生了共鸣。出于爱才之心,韩昉没有为难胡砺,反而邀请对方出任自己的的家学教授,并不止一次在家人面前称赞胡砺,预言其将来必定闻名于世。

随着金兵相继灭辽、灭宋,金朝内部出现了人才荒。金人求贤若渴,开始学习唐宋,让文武大臣内推饱学之士,实行科举选拔。就这样,在韩昉的推荐下,胡砺参加了金朝科举,并于天会十年(1132)成为金朝为数不多的状元,从此彻底改变命运。

不过,胡砺并非金朝实行科举考试以来蟾宫折桂的第一人。

早在天会元年(1123),金太宗就以急于得汉士抚揖新附为由,向辽国属地的北方汉人以及宋朝边境的文人雅士抛出了橄榄枝,诚邀他们到燕地参加科举。

尽管金太宗求贤若渴,但对于战事正酣的金国而言,贸然独创一种开科取士的模式未免费时费力。因此,在借鉴过往盛唐的经验后,金太宗决定,金朝科举首选词赋取士。

所谓词赋,是一种介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文体,讲究对仗、故事与韵律。金太宗认为,在考试当中,一篇词赋足以考察举子们赋、诗、策、论四大方面。而这些方面,均与官员的实际能力息息相关

金太宗登基的次年,天会二年(1124),金朝第一届科举状元诞生了。此人正是刚刚改了国籍的刘撝。

史料记载,刘撝生于辽末,祖上传闻是彭城刘氏。不过,从唐代 开始,刘家祖先便已迁至弘州顺圣县(今河北张家口阳源县),世代务农。直到刘撝这一代,离开祖源地多年的刘氏家族才稍有余财,让刘撝从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了稍有文化的读书人。

然而,要想从普通的读书人变成天下文魁,绝非易事。

刘撝家族世代居住的顺圣县,在辽末隶属西京大同府。当时,辽朝为了方便管理,参照唐朝实行多年的两京制,建立了五京制,分设五个首都共同管理国家。金、辽战事骤起,辽朝末代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踏上了去往诸京的逃亡之路。为了尽早捉拿天祚帝、结束战争,金人在进军途中与北宋联合,夹击辽军。辽军连战连败,西京大同府更是在三个政权间几易其手,最终成了金太祖的囊中之物。但伴随着战事的深入,曾经辉煌一时的西京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周遭生灵涂炭。

许是抱着经天纬地的梦想,即便家乡烽烟四起,刘撝依旧坚守初心,未敢荒废学业。而顺圣县自古便以诗词曲赋领袖中原,在这样的环境下,刘撝集众家之所长,自成一体,并在金朝开科取士的头年高中状元。

由于刘撝的状元头衔在金朝具有划时代意义,功成名就后,他便多次为省试担任主考官,成为金朝科举代言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些北方士人逐渐放弃对故国的幻想,以参加科举的形式,积极投身新的王朝。

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

金朝统治者们发现,伴随着女真骑兵征服的区域逐步扩大,金太宗选用词赋的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国情。这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域的人文化水平、应试习惯差异过大,若同题操作,则有可能违背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于是,经金朝宗室完颜宗望建议,天会六年(1128),金太宗下令,此后金朝开科分南、北选。原辽朝故地的名士仍以过去辽地偏重词赋的科举方式选拔人才,而北宋方面的文士则继续沿用他们更加熟悉的诗赋、经义等方式应试。

尽管如此,金人开办的科举考试在原北宋地界上仍遭到相当一部分文士的抵 制。

由于对中原科举的形式、体制不熟,金太宗每逢需要科举选士时,便派手下的得力干将全权负责人才选拔。而负责北宋沦陷区科考的官员,几乎清一色皆是曾经的侵略者。这些沙场宿将到了科举考场,依旧不忘过去的铁血本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崇尚暴力,打心里瞧不起那些觊觎一官,老死不止的宋籍士人。

同样的,出于血海深仇,那些被迫屈服于威权、应试金朝的北宋士人们,也对眼前的流氓嗤之以鼻。

在双方矛盾最激烈的时候,中国科举史上出现了奇葩的一幕:金朝科举官员带着兵马上门抄检儒生,全数押赴考场,强令应试,时有士人不愿赴省,州县必根刷遣之

但官方强迫士人应试,终归不是办法。金朝由此启动内部改 革,推行贵族汉化,鼓励贵族招收饱学之士教导子弟,务必让科举选出的士人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在科举取士政策的推动下,辽末状元韩昉、金朝首位状元刘撝等人,均成了各大贵族的座上宾,负责各大家族的下一代教育。同时,鉴于科举取士范围越来越广,金朝将尊儒尊孔定为王朝文教事业的核心理念。

金太宗在科举改 革中所做的诸项努力,并没有白费。其继任者金熙宗,正是韩昉的高足。

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金太宗驾崩,完颜亶登基为帝,完颜亶是太祖的嫡亲长孙,是为金熙宗。

金熙宗即位,一改过去金朝统治者粗犷的形象,史料称其散发着汉家天子才有的独特气质。这显然是韩昉等文士们用心培养的结果。

韩昉等人有意将金熙宗塑造为汉家圣天子,因此,在尊儒尊孔大臣们的控制下,金熙宗上位后不久便开始了新一轮的科举改 革。

金熙宗在位期间,正值南宋岳飞北伐的关键时期,可这并不妨碍他一边订立绍兴和议,一边改制科举。

鉴于此前不时有军队将领主持科举的先例,金熙宗规定,日后金朝的科举,无论大小,均由朝廷统一管理。每次科举时,无论考生是何种身份,一律先于诸州分县赴试,谓之乡试。乡试成绩优越者,才可相继进入下一轮府试、省试,直至层层考核,次次挂优,方可杀入御试,殿廷唱第。

金熙宗时期的殿试,实际上并没有面圣作答的环节,它更像是省试过后的表彰仪式。因此,许多中式省试的举子,在听闻自己获得官身后,基本都放弃了殿试资格,选择就近做官,这导致金熙宗在位后期殿试名存实亡。

由于此时宋、金的战争愈发白热化,为防止军事力量削弱,金熙宗在皇统年间(1141-1149)又将武举列入考试范畴。从此,金朝科举分文武两途。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朝的武举几乎成了文举落榜者入仕的第二选择,这造就了金朝后期武举应试者均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局面。

作为天子,金熙宗改 革科举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通过科举官僚集团来弱化金国贵族势力,结果激起了新一轮的皇权与贵族矛盾。

却说完颜宗翰于熙宗即位之初即被罢免都元帅,完全削除兵权。天会十五年(1137年),熙宗又杀其亲信尚书左丞高庆裔等,宗翰愤郁而死。

金熙宗扩建皇城之后的金上京,不但建筑金碧辉煌,而且水路、驿路四通八达。

由于完颜宗干、完颜宗弼辅政,金熙宗高枕无忧地过着他的雍荣华贵的帝王生活,因此依赖性极强。完颜宗干、完颜宗弼等辅弼大臣死后,皇后裴满氏干预朝政。

完颜亮生性风 流倜傥,志大才高,能言善辩,喜怒不形于色,而且极能揣摩人的心理。金熙宗深忌其才,恐为后患,未敢大用。

皇统二年(1142年)十二月,皇太子完颜济安死,由于裴满氏的牵制,皇嗣始终无法确立。完颜亶开始酗酒,乘醉杀人。皇弟完颜元、完颜查剌都遭杀戮,群臣震恐。

皇统八年(1148年),完颜宗弼病逝后,金熙宗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终日,朝政日见荒疏。

当初,金熙宗以金太祖的嫡孙身份嗣位时,完颜亮认为自己是金太祖长子完颜宗干的儿子,也是金太祖的孙子,所以对皇位心怀觊觎。

一日朝罢退入后宫宫妃奉进宴席,熙宗纵酒自遣。裴满后曰:“陛下屡日纵饮,中外皆太保完颜亮起意叛逆,陛下须谨慎。”熙宗曰:“完颜亮是寡人亲信之臣,岂有事?休听众臣所言。裴满后曰:“大诈似忠。正是谄誉陛下,得近侍左右,而起谋意也。”熙宗默然,裴满后不敢再谏。

熙宗将寝,忽大风骤雨,雷电震坏寝殿。有火飞入金主寝内,霎时间四处通红,宫人大惊,忙扶熙宗趋别殿避之。众侍官三更救灭其火。次日大风又坏民居官舍五十所,死伤数百人。熙宗于是问廷臣曰:“天变若是,谁使为之?”副丞宗贤奏曰:“完颜亮专权自恃,横行中外故天示大变以警陛下也。”熙宗不悦,即放颜亮于云中。

完颜亮被夺去官职放逐云中怏怏不已,自曰:“他日若得大位,当以宗贤骨为泥粉,方雪吾恨也。”密地遣人探消息。越两月,人报曰:“金熙宗日前纵饮宫中,皇后言激其怒,金主以刃杀之,复胙王妃撒卯纳于宫中。即今要取太保【指完颜亮代其职矣。”完颜亮闻之大喜,曰:“若果如是,足遂吾志也。”言未毕,忽使臣赍金主诏命来云中,复召完颜亮为平章政事。

完颜亮次日离云中,迳诣燕京,入见金主。

皇统九年(1149年),前因送礼一事被杖责一百的大兴国,时正在伺候熙宗的起居生活这天她打开所有宫门完颜亮进来。金熙宗本来常置佩刀于床上,大兴国先取之放到床下,等到事发,熙宗求佩刀不得,遂遇弑。众人拜完颜亮为皇帝,时年27岁,改皇统九年为天德元年。

完颜亮即后来的金废帝、海陵王。虽然他弑君夺位的行为有悖于儒家忠孝仁义的道德宗旨,但实际上,完颜亮不仅极具雄才大略,对于金朝实施多时的科举制度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据史料记载,与金熙宗的成长经历类似,完颜亮幼年受教于北地名儒张用直,甚有尊经术,崇儒雅之意。上位后,他对科举选士的要求更加严格。

鉴于金熙宗时期形同虚设的殿试唱名,完颜亮则认为,既然金朝天子有意选士,那就必须做到全程事必躬亲,亲拟命题,亲自考核,方能消除科举中存在的私相授受等作弊环节。

海陵王即位后,定宠妃十二人,并立惠妃图克坦氏为皇后,正位宫闱。天德三年四月,海陵王正式迁都燕京。一个月后,宰臣迎 合海陵王,奏请增嫔御,以广继嗣。海陵王当然乐意,美人便源源不断地送入后宫。

金熙宗时,对宗室实行比较优厚的政策,金太宗的儿子们都有自己较大的势力。等到完颜亮上台时,金太宗的儿子在河朔、山东、真定等地任职,占据着要冲之地,如果一旦有变,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完颜亮上台后的第二年就向太宗一系子孙开刀,太宗子孙被杀的有七十余人,太宗后代全部死绝。

海陵王诏令宰相,将所诛杀的各位逆党的妻、女悉数纳入后宫。宠妃萧裕认为不可,进谏劝阻,海陵不听。于是把妇女们都纳入宫中

完颜亮不但杀宗室大臣,而且还把他的嫡母徒单氏也杀了。徒单氏是宗干的嫡妻,完颜亮的生母大氏是妾,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得看徒单氏的眼色行事,大氏事之甚谨,相得甚欢,通过小心谨慎,换得表面上的平等关系。对此完颜亮看得十分清楚,对徒单氏耿耿于怀。1161年完颜亮要调集大军伐宋,徒单太后竭力反对。完颜亮脱口就骂:非朕母,乃梁宋国王之小妻也。接着派遣大怀忠、习失、高福等人将太后杀戮于宁德宫,并投其骨于水,又将太后侍婢十余人一并灭口。

完颜亮荒淫好 色,曾对大臣高怀贞说他的志向: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 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

完颜亮看上了完颜雍的妻子乌林氏,命令她到他那儿去。乌林氏知道去了以后必被污辱,于是选择自杀。后来金世宗完颜雍发动政 变推翻完颜亮,自己做了皇帝。为了纪念他的爱妻,终身不立皇后。

定哥长得花容月貌,原是崇义节度使乌带的妻子,早年曾与完颜亮有私情。乌带镇守边疆,每逢佳节或完颜亮生辰,都派家奴上寿,定哥也派侍婢贵哥前去问候。完颜亮通过贵哥给定哥带话:自古天子有两个皇后,能把你的丈夫杀掉跟着我吗?定哥叹道:年轻时荒唐,现在儿女都长大,怎再像以前那般胡闹完颜亮派人对定哥说:你不忍心干掉你的丈夫,我将族灭你们全家。定哥仍然不为所动。一次乌带喝醉了酒,完颜亮将他缢杀。乌带下葬后不久,他就迫不及待地纳定哥为娘子,后进封为贵妃。

石哥是定哥的妹妹、秘书监文的妻子。海陵王见她秀美,早已魂不守舍,想把她纳到宫中。他对文的庶母按都瓜说: 你一定要休掉你的儿媳妇,否则我会采取行动。按都瓜把海陵王的话告诉文,文心里非常难过。按都瓜叹息道:陛下说要采取行动,就是要杀你,怎么能为一个妻子而?”夫妻抱在一起痛哭完颜亮如愿以偿

完颜亮对姐姐的女儿即他的外甥女叉察也不放过。他喜欢叉察,毫不隐晦,竟公然告知太后,想把叉察召入后宫纳为嫔妃。太后坚决反对,对他说:“这孩儿出生时,先帝亲自抱到我收养,直到成人。你是舅舅,如同父亲,不可!完颜亮见叉察美貌动人,哪里管什么虽舅犹父,他终于将外甥女叉察占有。

阿里虎与前夫生了个女儿重节,后来又改嫁完颜亮阿里虎旬日不见完颜亮终日焦思,命诸侍嫔侦察海陵之所之。一侍嫔曰:“帝得新人,撇却旧人矣。”阿里虎惊问道:“新人为谁?几时取入宫中?”侍嫔答道:“帝幸重节于昭华宫,娘娘因何不知?”阿里虎怒发如火诟骂重节。侍嫔道:“娘娘与之争锋,恐惹笑耻。且帝性躁急,祸且不测。”阿里虎道:“彼父已死,我身再醮,恩义绝,我怕谁笑话!

侍嫔道:“重节少艾,帝得之胜百斛明珠。娘娘齿长矣!自当甘拜下风,何必发怒!”阿里虎闻诮愈怒道:“帝初得我,誓不相舍。讵意来此贱 货夺我口食!”乃促步至昭华宫。见女儿重节理妆,一嫔捧凤钗于侧。遂向前批其颊骂道:“老汉不仁固为可恨!汝小小年纪,又是我亲生儿女,也不顾廉耻,岂有人心!”重节亦怒骂妈妈道:“老贱只图利己,不怕害人,造下无边恶孽,如何反来打我!”两下言语不让扭做一团 ,众侍嫔从中劝。阿里虎忿忿归宫重节大哭一场闷闷而坐。

一会儿海陵王过来,见重节面带忧容泪痕犹湿,便促膝近前问道:“汝有恁事,如此烦恼?”重节沉吟不答。侍嫔道:“昭妃娘娘批贵人面颊,辱骂陛下,是以贵人失欢。”海陵闻之大怒道:“汝勿烦恼!我当别有处分。”阿里虎由是宠 衰。

在篡位登基后的第三年,完颜亮亲自主持了即位以来的第一场科举考试。

这场科举的殿试赋题为《天赐勇智以正万邦》。不用问,殿试的赋题多半是为了体现完颜亮的意志,借考生之口来阐明白己即位的合法性,并为新朝歌功颂德。而这种有意的政 治安排,却成了日后金朝科举殿试的定例。

为使参与考试的举子们都能成为事实上的天子门生,完颜亮还亲自下场参与阅卷,亲自制定参考教材以及作文文法。

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的这一场科举,可谓收获满满,其中金朝著名的词赋大家郑子聃位列探花。

据称,当年参加科举的郑子聃年仅26岁,但已是天下闻名的词赋高手。殿试时,郑子聃的文章引起了完颜亮的注意。他特地拿着试卷找到了该科的知贡举杨丘行,咨询后者对这份试卷的看法。

杨丘行是完颜亮的旧部,以文学著称。看到郑子聃的答卷,他也连连点头称是。

可是,结果公布后,大家都有些失望,郑子聃仅得了个探花。

殿试的结果始终是自己御裁,完颜亮虽心里十分肯定郑子聃的才能,却也不愿推翻自己的结论。为了补偿郑子聃,爱才的完颜亮只能在数年后举办的正隆二年(1157)丁丑科省试时,拿着当时省试第一的试卷找到了郑子聃,并请其对这届科举考生作赋的水平打分。

没想到,郑子聃看了一眼名列第一的试卷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比我,很一般。陛下如不信,可在殿试时邀我与他们同台,我让您见识一下我的实力。

郑子聃的话,让完颜亮颇为不悦。但这也是印证金朝科举成果的一次机会,他最终答应了郑子聃的要求。

正隆二年七月,殿试开始,完颜亮亲临现场观战。为了给郑子聃增加考试难度,此次参与殿试的不仅有通过省试的举子们,当朝的笔杆子杨伯仁、前朝状元胡砺、李希颜等也参加了,殿试开始前,完颜亮特地将此次赋题、诗题、论题等统统泄露给这些官员。

殿试之后,完颜亮亲览试卷。那年科举及第者一共七十三人,唯郑子聃的答赋挑不出任何毛病。完颜亮啧啧称奇,也知道郑子聃之前所言不虚。所以,没过多久,郑子聃就连升三级,成了官方公认的金朝词赋第一人。

完颜亮有一个“荷花梦”。

他在上京的宫殿里栽了200株荷花,无一存活,便问手下的汉人大臣什么缘故。

汉臣答道:“自古南橘北枳,问题不在于如何种植,而是地势使然。上京地寒,肯定比不上燕京地暖。”完颜亮一拍大腿,赶紧召集大臣商议迁都燕京(今北京)。

完颜亮喜读宋词,有一次读到柳永的名篇《望海潮·东南形胜》。

这是柳永为夸赞好友治理下的钱塘(今杭州)而作,描写了江南的繁华富庶。完颜亮最爱其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对这如梦般的美景垂涎不已,由此唤起“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野心,企图侵吞南宋。

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完颜亮兵分四路,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一路自海道进攻临安;一路自蔡州进攻荆州;一路由凤翔进攻大散关,他亲自率领三十二总管兵进军寿春。金军六十万,号百万,毡帐相望鼓不绝,远近大震。

战争初期进展顺利。大败宋军斩首数万,宋军退保江南。

完颜亮渡江攻宋,宋将虞允文大败金朝水师于采石矶,战船全被宋军烧毁。金军伤亡惨重,完颜亮被迫移驻瓜州渡。

这时完颜亮之弟完颜雍乘他南征在东京(辽阳)称帝。南征将士也从前线逃回去拥立完颜雍。十一月二日,消息传到前线,军心动摇,加之有三路水军被宋军击败,至此军无斗志。

 完颜亮听说完颜雍登位,打算北归,平定内乱后再来伐宋。李通道:“陛下无功即归,若众溃在前,敌乘诸后,大事去了。”完颜亮又道:“既如此,且分兵渡江,朕当北返。”李通复道:“为陛下计,不若令燕北诸军先行渡江,免得他有异志,且敛舟自毁绝他归望,等到灭宋以后再回旗北指,平乱易如反掌了。”完颜亮大喜道:“事贵神速,明日再行进兵。”这时忽有一箭射入,被亮接住。顾视箭枝,不禁大骇道:“这箭是我军所射,不是宋军。”道言未绝,又来一箭,这次没有接住。完颜亮中箭后手足犹动,叛将们缢杀了他。不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还倾慕着江南的十里荷花

众将士陆续趋进,先将李通、郭安国等次第拿下,然后再把所有妃嫔牵将出来,霎时乱刀齐下几成葅酱。完颜亮被以庶人之礼安葬。后人有

世上谁人不爱色?

惟有海陵无止极。

未曾立马向吴山,

大定改元空叹息。

空叹息,空叹息,

国破家亡回不得。

孤身客死倩人怜,

万古传名为逆贼。

完颜亮死后完颜雍继位,是为金世宗

历经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三朝后,金朝的科举在世宗、章宗时代迎来了鼎盛时期。金朝士子完全认可了朝廷科举,并将登第视为人生奋斗的最大目标。

郑子聃之后,金朝出现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四元状元孟宗献。所谓四元,即在乡试、府试、省试、殿试中均得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孟宗献是刘撝的学生。在那个以词赋为考核标准的科举时代,孟宗献初时作赋的能力并不过关,甚至在成名之前,还屡次止步于乡试。后来,他特地将老师当年所作的词赋,通通收集起来,带回家贴在墙上,时而诵读揣摩,时而下笔模仿。如此数年,闭门谢客,终于功成。

大定二年(1162),孟宗献决定再战科举。此时,海陵王完颜亮已在征宋途中兵败身死,即位的是他的堂弟、金世宗完颜雍。金世宗与完颜亮最大的不同就是,他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在他的统治下,金朝迎来了盛世。

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宗献的科举之路走得十分平坦。仅仅两年时间,他就以连夺四个第一的佳绩,从一介无人问津的北方士人,一跃成为金朝赫赫有名的孟四元

金世宗听闻孟宗献连中四元后,大喜,下旨表彰孟宗献。按照惯例,金朝的状元多数及第后只能从正七品开始做起,而孟宗献直接被金世宗提拔为从六品的奉直大夫,并在世宗、章宗两朝得到重用

金世宗本人有强烈的民族思想,眼见金朝汉化程度越来越深,他掀起了一场女真文化复兴运动

大定四年(1164),他特命女真族饱学之士将汉家儒学经典通通翻译成本族文字,供女真子弟熟习明理。同时,他又在科举考试中遴选出百名成绩优异的举子,让他们与金朝贵戚子弟一起入读女真官学,学习女真文化。在官学中的一应开支,由国家一力承担。

金世宗开办女真官学时,正值南宋遣使访问金国。作为出使金国的贺正旦使,宋朝状元楼钥在日记中,曾有如下记载:西上四十里,过鸿福院,三门有楼。崇积仓道西有小门,榜曰教女直学。

女真官学的兴盛,使得金朝在汉科举之外,独创了一门女真科举。金世宗甚至规定,凡承袭爵位者,必须学习本族文字,否则不予通过。

金世宗的做法在当时极具划时代意义,但随着他的离世,女真文化复兴也走向衰落。尽管女真科举昙花一现,但金世宗依旧在就读的子弟中,选出了女真人的状元。他就是大定十三年(1173)考中策论女真进士第一名的徒单镒。

世宗、章宗相继离世后,金朝陷入了中衰的局面。此时,徒单镒成功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金朝,在危难时刻,立金章宗的异母兄完颜珣为帝,是为金宣宗。

金宣宗在位期间,漠北的成吉思汗崛起。对此,上了年纪的徒单镒忧心忡忡,多次向金宣宗提议,让其多加防范蒙古势力。他希望金宣宗能加强大后方牧马基地的军事保障,并在金国的各大都城间派设专员镇守,使之形成一个闭环的军事网络,确保金国在之后的战争中保持常胜。

徒单镒的目光无疑是超前的,可金宣宗的政 治智慧并不超群。在其短暂的统治期间,他的对外措施失误频繁。他一边跟成吉思汗议和,一边与西夏断交,并主动挑衅南宋,致使金朝在末世到来前腹背受敌,直至被战争的泥潭拖垮。

尽管金朝科举历经多次改 革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尽忠之士,但在依旧有不少举子中途放弃,甚至将之视为人生旅途的毒瘤。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文学家元好问的师傅郝天挺。

郝天挺曾对元好问说:今之仕多以贪败,皆苦饥寒不能自持耳。丈夫不耐饥寒,一事不可为。子以吾言求之,科举在其中矣。还说: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通人能之。

郝天挺认为,儒士阶层的理想首先得是来自精神、道德方面的追求,其次才是建立在此之上的入世、入仕。不然,读书人就缺少了气节,沦为政 治权力的工具。

郝天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元好问的仕途选择。

元好问出身高贵,家族据称源自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妥妥的名门子弟。在他受到的教育中,家族荣辱是元氏子弟必须维护的核心。他内心既有名士之心,亦有名臣之志,两者矛盾且统一,为了家族利益,他不得不参加科举,扬名立万。

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金朝风雨飘摇,在南宋、蒙古和西夏夹击之下,国运衰颓。这一年,元好问赶往汴京应试,与百名晋地考生会饮状元楼。席间,他发出深深的哀叹:将侥幸一第,以苟活妻子耶?将靳固一命,龊龊廉谨,死心于米盐簿书之间,以取美食大官耶?抑将为奇士、为名臣,慨然自拔于流俗,以千载自任也?

 

第二年,元好问进士及第。

此后十余年间,他在仕途中流转、历练,维持着清苦的生活,直到金国灭亡的钟声敲响。

天兴三年(1234),金哀宗在蒙古军攻陷汴京前夕,逃至蔡州。南宋乘机派孟珙、江海率2万人马,与蒙古军合攻金军残余势力。绝望中,金哀宗自缢而死,金朝宣告灭亡。

作为胜利者,元朝贵族们一向对原先骁勇善战的金朝实行汉化改 革、推行科举尤为不解。金朝灭亡十多年后,公元1247年,时为藩王的忽必烈还曾召见金朝遗老张德辉,向他提出一个问题: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

张德辉倒也回答得干脆: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

但忽必烈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认为这是儒生在为国灭之事推脱责任,而这也间接导致后来科举在元朝停办了近八十年。

同样的问题,元好问却在《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中给了人们另一番认知: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著青城阅古今。

在他看来,朝代兴亡本是天意,无论是忽必烈想表达的金因儒学而亡,还是张德辉回答的金之亡不怪儒生,都已不重要。

 

毕竟,有金一代,科举选士从未中断。在金朝存世的119年间,朝廷共开科43次,取士约15000人。这样的辉煌成绩,即便与文治帝国宋朝相比也毫不逊色。作为金朝的遗臣,元好问最终决定,终身不仕大元。

元宪宗七年(1257),68岁的元好问病逝。伴随他的离去,一个属于金朝士人的矛盾时代也走入了历史,如烟散尽。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传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