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李清照与李师师
书名:乱世传奇 作者:洪刘华 本章字数:10360字 发布时间:2024-11-26

靖康之变的梦魇降临在中原大地上,仿佛人人都在与死神赛跑。

早年的李清照,是一个聪慧明丽的少女。她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北宋名臣王拱辰的孙女。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便已凭借她的词名动京城,“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作为李易安早期代表作的两阙《如梦令》,正是她年少时的游赏之作:

一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8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大她3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尽管当时朝中党争不断,但志趣相投的小夫妻,超脱于世俗之外,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赵明诚身在官场,夫妻俩时有别离。此时,李清照就会有些相思闲愁,如她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所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夫妻俩有共同的爱好,多年来节衣缩食,用来购买金石书画。赵明诚热衷于金石学,平时为了购得喜爱的名人书画、古玩珍宝,不惜拿衣物去典当,有时在大相国寺旁的市场上买回碑文,还顺便带了些水果回家,李清照就和他一边赏玩文物,一边咀嚼果实。他们对金石之物上的古文奇字进行整理、校正,著成《金石录》。

家中藏书丰富,李清照博览群书,记忆惊人,经常烹着茶和丈夫打赌,问某典故出自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谁答对谁先品茶。二人兴致满满,谁也不甘认输,情到浓时,泼得满屋茶香。

赵明诚经常为妻子的才学自叹弗如。有一年重阳佳节,李清照作了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寄给赵明诚。赵明诚一读,不禁叹赏,又不甘下风,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整整三日,作了50阙词,和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放在一起,请朋友陆德夫品评。

结果,陆德夫再三品读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正是李清照《醉花阴》词中的名句。

李清照伉俪的闲适生活,在靖康之变中戛然而止,又在南渡之后,幻灭为泡影。

靖康二年(1127)八月,身在青州的李清照,听闻丈夫赵明诚已被任命为江宁知府兼江东经制副使,便着手准备南下。

收拾行李时,44岁的李清照看着屋内那些付出无数心血收集得来的金石书画,只能忍痛取舍。她先去掉印本较多的书籍、有多幅存世的画作以及无款识的古物,再去掉国子监所刻印的官方书籍、画工较为平常的画以及太过沉重的古物。

经过几番割舍,夫妇二人收藏的金石书画还剩下15车。随后,李清照怀着家国之痛,带着这些珍藏,加入南渡逃难的队伍中。十二月,青州沦陷,夫妻二人在青州的十余间住屋毁于战火,屋中余下金石书画被焚.

第二年,李清照与赵明诚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逢,惊魂甫定。这首《添字丑奴儿》大约作于此时: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初到南方的李清照辗转难眠,半夜望着窗外雨打芭蕉,流露出飘泊沦亡之感。扎根于南方的芭蕉有雨露的滋润,失去故土的北人却居无定所。剧变的时代中,千千万万南下避难的北人,迎来了他们被撕裂的后半生,感伤时世的词人们,记述着这段艰辛的南渡之途。

从青州南下与丈夫相会后,李清照已然无法回到当初甜蜜的生活

建炎三年(1129),江南战事又起,赵明诚面对兵变的局面,无能为力,弃城而逃。夫妻二人坐船过江时,李清照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通常被认为是李清照讽刺南宋统治者一味南逃、不思进取而作。也有人认为,性格豪爽的李清照丝毫没有掩饰对丈夫的失望,所以才写这首诗。还有一种可能,她把南宋皇帝和自己丈夫都骂了一顿。赵明诚再没有机会来证明自己。是年八月,赵明诚感染疟疾,病逝于建康。

李清照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离她而去,把她一个人留在人生地疏的江南。在写给赵明诚的祭文中,李清照写道:“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庞翁,指襄州居士庞蕴,他听到女儿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自知大限已至,合掌入灭。李清照此处用典,是说赵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比尚在人世的自己处境更好,悲不自胜,聊以自慰。杞妇,出自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即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亦表达悲痛之深。

另一个沉重的打击,来自于金石书画的散失。

赵明诚病故的这一年,金兵再次南侵,攻入江西。李清照本来打算投靠做兵部侍郎的妹婿李擢,于是先派两个老管家,将南渡时带来的金石书画运到李擢所在的洪州,可当金兵进犯时,李擢遁走,先运去的部分书籍文物“遂尽委弃”。

失去丈夫后,李清照为避战乱,几年间独自奔走于浙东诸地,从剡县、台州,再到温州、明州,然后是宋高宗驻跸的越州、杭州。直到绍兴五年(1135)后,李清照才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一块稳定的寓居之地。

余下的金石书画,跟着李清照流离失所。

途中,有人诬陷李清照所藏的玉壶上有分赐金人的话语,有通敌之嫌,她大为惶恐,打算把家里的古物拿出来,献给朝廷;李清照不敢把太多金石书画留在身边,于是在路过剡县时,寄放在此地,后来官军搜捕叛逃的士兵,把李清照的这批文物搜出来没收,又“十去五六矣”;到越州时,李清照寄宿在当地居民钟氏家中,将剩下的五六筐书画砚墨藏在床榻下,亲自保管,没想到还被人偷了。至此,“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

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发出悲叹。难道天意认为我资质浅薄,不能拥有这些珍奇的古物吗?难道先夫泉下有知,舍不得这些东西,不肯让它们留在人间吗?“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有一年,梅蕊初绽,李清照睹物思人,想起了已故的赵明诚,作《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有一次在文章中回忆起当年赌书泼茶的往事,她说,真希望能够那样过一辈子。

南渡之后,李清照的词风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

类似的转变,常见于南渡词人群体。他们的人生因靖康之变被划分为两段,前半生生活于北宋,后半生随南宋迁徙,亲历山河破碎,饱经南渡之苦。

词人叶梦得年方弱冠高中进士,后在朝为官,“以经术文章,为世宗儒,翰墨之余,作为歌词,亦妙天下”,词风婉丽。

叶梦得年轻时,有一次与同僚出游,在江边遇到一艘满载歌妓的彩船,专门为她们作词,写了一首《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尚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萍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南渡后,叶梦得的词风由早年受贺铸影响,转而倾向苏轼,内容也由风流闲愁转向家国兴亡,如《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作》,借东晋淝水之战的故事,抒发思古之幽情,忧伤功业之难成: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另一位词人周紫芝,“少时酷喜小晏(晏几道)词,故其所作,时有似其体制者”。他的一首《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仿小晏的风格,写得极有意境: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南渡后,周紫芝饱尝流离之苦,遂摆脱晏几道的影子,自为一格。他有一首《潇湘夜雨·濡须对雪》,表达南逃的悲愤之情:

楼上寒深,江边雪满,楚台烟霭空濛。一天飞絮,零乱点孤篷。似我华颠雪领,浑无定、漂泊孤踪。空凄黯,江天又晚,风袖倚蒙茸。

吾庐,犹记得,波横素练,玉做寒峰。更短坡烟竹,声碎玲珑。拟问山阴旧路,家何在、水远山重。渔蓑冷,扁舟梦断,灯暗小窗中。

 

 

俗话说:妓女无情,戏子无”。说的是妓女是没有感情的,或者说妓女的感情只因钱而生。唐朝诗人杜牧写过这样一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就是妓女没有什么爱国的概念,眼中只盯着钱。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妓女,十分富有爱心,而且十分有感情,更伟大之处在于:当国危难之际,倾其所有支助国,慰问前线将士;当敌人首领贪图她的美色,要她侍候的,她大骂叛徒,决不辱身,为国慷慨赴死。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唯此一例。那么这位妓女是谁呢?她就是北宋名妓李师师。

李师师是汴京永庆染坊工匠王寅的女儿。王寅的妻子生下女儿就去世了,王寅用豆浆当奶水喂她,婴儿才没有死去。在婴儿时代,从来没听她哭过。汴京有个风俗,生了儿女,父母若是宠爱他们,一定要让他们在名义上出,到佛寺去度过一个时期。王寅疼他的女儿,就把她送到宝光寺。一个老和尚看着她说:“这是什么地方?你到这来呀!”她突然哭了起来。和尚抚摸她的头顶,她才不哭。王寅高兴说:“这女孩真有佛缘。”凡是佛门弟子,俗称为“师”,所以这女孩取名叫“师师”。

师师四岁的时候,王寅犯罪被拘捕入狱,竟死在狱中。师师没有人可以依靠,矾楼有个娼妓李姥收养了她。等到师师长大,无论是姿色还是技艺,都很出色,没有人比得上她。因此在所有街坊的妓院中她最有名。

著名的大学士秦少游慕师师之名,也来矾楼,李婆婆命人传来李师师。师师见罢秦少游,不禁恸容,师师称得上是柔媚无双,加上眉间那颗美人痣,真是风情万种人见人爱。言谈之间又极有悟性,诗文酬唱不必说,琴棋书画得上乘。最撩人的是她唱曲的娇声,有勾人魂魄之力。秦大学士一时兴起,为师师留诗一首赞其美貌:

远山眉黛长,

细柳腰肢袅。

妆罢立春风,

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

说与青楼道。

遍看颍川花,

不似师师好。

宋徽宗赵佶一生生性轻浮,除了爱好花木竹石、鸟兽虫鱼、钏鼎书画、神仙道教外,还嗜好女色,后来更是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徽宗的后宫妃嫔如云数量惊人,史书记载有三千粉黛,八百烟娇。但是与这些妃子日夜缠绵朝夕相拥,再美味的佳肴吃多了也会腻烦,再绮丽的景致眼熟了也不再新奇。一日闲得无聊,徽宗在一个团扇上提笔写选饭朝来不喜餐,御厨空费八珍盘十四个字,忽然文思枯竭,让一位大学士续下一句。那人特别会揣摩赵佶的心思,就续了句人间有味俱尝遍,只许江梅一点酸。甜酸爽口的杨梅当然会解御厨八珍之腻。赵佶的人间女色一点酸就是名满京师的青楼歌伎李师师。

赵佶有个内侍名叫张迪,张迪没有受宫刑之前,是京城里的一个嫖客,所以和李姥很好。他告诉赵佶说李师师色艺双绝,赵佶很心动。第二天命令张迪从皇宫中拿出白银二十镒送给李姥,说是大商人赵乙想来探望师师。李姥贪图财物,高兴地答应下来。入夜以后,赵佶换了衣服带着高俅、张迪等人来到镇安坊,镇安坊就是李姥所住的地方。皇帝挥手叫其他的人不要跟来,只跟高俅人慢慢走进去。只见房屋矮小简陋李姥出来迎接,行了普通的礼节,还端出几种时鲜水果赵佶每样尝了一颗,李姥又殷勤地陪了好久,但就是没看到师师出来见客。赵佶一直等待着。这时高俅告辞退出,李姥这才引赵佶到一个小阁子里。窗边摆着书桌,架上有几卷古书,窗外几丛竹子,竹影错乱晃动。赵佶悠然独坐,心情很安详,只是不见师师出来陪客李姥陪他聊天话家常,又过了好久,师师还是不肯出来相见。

赵佶正感到疑惑,李姥他的耳边说:我这孩子爱干净,请您先去澡。赵佶不得已,只好跟着李姥到小楼下面的浴室洗澡。徽宗沐浴更衣完毕,左等右等,都不见美女出来,心急得很,又不好发作,只能静静地等待。正焦急之间,忽听帘外细步轻摇,纤影晃动,一个极是动听的声音问道:

李妈妈,客人还在么?

那声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如烟波流散,如东风抚兰,钻入耳中,沉入心底,竟是说不的受用。

帘珑轻挑,李师师冲完凉懒洋洋地步入房中,徽宗一见刚出浴的美女,简直惊呆了,他实在不相信天底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

李师师看向徽宗时,也发现此人与常人极不相同,生得俊朗不说,眉宇之间也颇是威严,当是高贵人物,可终究猜不透此人来历,知道自己已是怠慢,忙盈盈下拜,走到琴前,专为徽宗唱了一曲《万里春

李师师的歌喉琴艺在东京是少有匹敌的。听了她柔绵婉约的弹唱,徽宗如痴如醉,仿佛坠入梦中,以手不自觉地和拍相击。徽宗看着李师师轻佻微逗眉目传情,早已忘记自己是皇帝,与百般调笑起来。

这时高俅进来与徽宗耳语。李师师与高俅早就,这时竟然对赵乙毕恭毕敬,赵乙肯定是位大贵人,于是放出手段百般奉承,宋徽宗但觉味道新鲜,欢娱无比。李师师有一种怪癖,凡是到她这里来,只要略通文墨便得留诗词一首。她见宋徽宗雍容华贵,雅致非常,当然不会放过。宋徽宗诗词、书画无不冠绝古今,这时又正在兴头上,欣然命笔,用他那独一无二的瘦金体书法写道: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

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清晨,皇上解下龙凤鲛绡丝带,送给师师作定情信物。因为还要去早朝,徽宗赶忙掀开门帘出去。高俅等都在外面,马上护卫他回宫。一天是大观三年八月十七日

不久京城里传说纷纷,都知道皇帝到李家了。李姥听非常恐慌,吓得一天到晚哭泣。师师说:不用怕,我又不知道他是皇上他也没有强迫,皇上心里一定很爱我。

第二年正月,徽宗派张迪送给李师师一张蛇腹琴还赐给她白银五十两。三月,皇帝又化装成平民到李家。师师淡妆素服跪在门口迎接李姥浑身发抖站都站不住,再也不敢象上次那嘘寒问暖了。徽宗和颜悦色称她老娘,告诉她不用拘束害怕。李姥拜谢了,领徽宗到大楼里去。师师跪在地上,请徽宗赐一幅匾额。当时楼前有杏花盛开,徽宗就写醉杏楼三个字赐给她。

过一会摆上酒来,徽宗让师师在桌子旁边坐下,叫她弹奏赐给她的蛇腹琴,演奏《梅花三迭》。徽宗一边喝酒一边欣赏,再三叫好。这次徽宗把用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为题的一幅名画赏给李师师还赐给她黄金、白银各千两。

徽宗一次和李师师交欢过后,爱意绵绵拥着她说:如果你不是妓女多好啊!朕一定把你娶进宫去,让你终日陪伴在朕的身旁。师师抱着徽宗调皮地说:“要是您不是皇帝那该多好啊!那我就可以和您永远在一起了!

徽宗赐给李师师藏阄、双陆等赌博用品,还赏赐玉片棋盘绿白两色玉棋子有天徽宗与师师玩双陆,输了;下围棋,又输了,就赐给白银二千两。后来师师生日,又赐给珠钿、金手镯各两件,白银一千两。

作为皇帝,抛弃军国大事不理,而沉溺于李师师的软玉温香中,本身便是灭亡的标志。作为下层女子的李师师,自然不敢对皇帝有丝毫反对。

而李师师的悲徽宗的到来而开始了。

试想,皇帝宠信的女子又有哪个敢吃了熊心豹胆前来招惹呢?

因为李师师是皇上宠幸过的,住的西楼上下一切东西都用黄缎子盖了,哪里还有人敢来问津,把个多情的李师师弄成了孤家寡人,独守着烟花楼,夜夜听别的粉头们打情骂悄男欢女爱,她只能遥望宫禁独自泪下。

当时还有一位震古烁今的女子,便是号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她那首在极度悲痛中写成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风靡了京城,到处有人吟唱她的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李师师曾经与李清照有过一面之交,她的这首词成了李师师爱不释手的宝贝,读一遍哭一遍,觉得李清照字字句句写到她的心坎儿上,仿佛是按着尺寸为她写的一般。

至于天下的哀男怨女们,都词当成相思之苦的最好表达,一时间传抄无数。

李师师的家中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但内中却有一人是李师师不能割舍的,他就是周邦彦

周邦彦号美成,钱塘人,生得风雅绝伦,博涉百家,且能按谱制曲,所作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做了朝廷的太乐正。他和李师师时常往来,李师师以善歌闻名,为她作曲写词的就是周邦彦。

有一天皇后生日,他估计皇帝不会来李师师那里,便溜来与李师师幽会,结果不巧得很,皇帝却偏偏来了,还拎来几斤潮州柑给李师师尝尝,说是快马加鞭从广东带去的,新鲜得紧;周邦彦一头钻进了床底躲避。李师师用剪子剥了几颗,二人一起吃了,然后又在一起呆了半天,把个周邦彦在床底给急的。好在皇帝还记得皇后生日,觉得应该回去陪她,便走了。周邦彦从床底爬出来,与李师师谈唱一番,又把刚才听到的事写成了一首词《少年游》:

并刀如水,

吴盐胜雪,

纤指破新橙。

锦帏初温

兽香不断,

相对坐调筝。

低声问:

向谁行宿?

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

不如休去,

直是少人行。

谁又能想到,这流传天下的《少年游》竟是周邦彦在床底下冥思半天得来的,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了。

周邦彦才华横溢,李师师亦非泛泛之辈,有道是日久生情。古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今有周先生与李女士。可李女士不敢私奔。

当时的周邦彦虽是师师的常客,他已年老,见师师不色欲,而与她结成词曲知己他为师师写新词,师师替他唱新词,两个人一个精词,一个工曲,一写一演,一唱一和。周邦彦当时是开封府的小小监税官,可文名浩大,工于音律,能自度曲,以《东京赋》驰名文坛。他总是在青楼妓女身上获得灵感,因而其词香艳油腻。

周邦彦真是词坛的痴才,于心慌意乱的窘境之中,还能写出这样的好词!,可惜不是真正的少年游!如果是情缘中的少年,那才不枉了这《少年游》!

与皇帝心爱的女人纠缠周邦彦的晦运也从那首少年游开始了。

这日,徽宗再次来到李师师所在的矾楼,师师一时兴起,把周邦彦的那首《少年游》唱了出来。

宋徽宗一听,说的竟是那天在李师师房内的情事,以为是李师师自己作的,正准备夸奖几句,李师师说是周邦彦谱的,话一出口就知错了,脸色顿显局促不安宋徽宗看了李师师的表情,就知那天周邦彦一定也在房内,脸色顿时变了。心想朝中大臣明知李师师是我的外宠,还敢再来,那还了得,如果不严加惩处,李师师必定会门户顿开。

当天怏怏地回到后宫,宋徽宗就派心腹收罗周邦彦平日所写的艳词作为罪证,说他轻薄,不能在朝为官,把他贬出东京。

处理完这件事后,宋徽宗心中高兴,又来到李师师的家中,李师师外出未归,一直等到初更才见回来

师师,你到哪里去了,我苦等了好几个时辰!

李师师满脸愁容,宋徽宗以为她身子不适,起身安慰:是不是你亲眷之中有人穷苦无依?拿些银两给他……”

没等宋徽宗说完,李师师款款跪下泪流满面:请皇上恕妾之罪!周邦彦被押解出京!妾念他到都门以酒相送!

宋徽宗心里一怔。天子亲自治罪的人,李师师居然敢去送行,可见她的胆识。再说周邦彦又有什么罪呢,自己只是因为他来矾楼借口打发的。

宋徽宗心里这样想,口里却问道:"周邦彦说了些什么?"

李师师是何等机警的女子微宗这样问,她觉得周邦彦的命运有了转机:心里好生懊悔呢。他说他罪有应得天子圣明。

徽宗听也觉凄然,第二天就降旨复召周邦彦为大晟乐正,从此周邦彦天天与徽宗混在一起填词作诗。有道是:

女娲补天已荒唐,

又将荒唐演大荒

按理说周邦彦应该时来运转了,可事与愿违,周邦彦第二年就死了。

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

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浑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

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还是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元宵的花灯,是北宋都城东京的一大奇观。届时家家门口有灯,特别是官宦人家、青楼妓院门口,花灯的制作从形状到色彩,更是花样翻新,争奇斗妍。这一年,宋徽宗忽发奇想,要炫耀他的盛世光彩,命全城百姓人等从十二月初一就开始装点花灯,直到次年正月十五日止,名之曰预赏元宵。金钱巷内的妓院勾栏都挂出了缤纷的花灯,人出人进热闹得很。李姥姥门口虽有异样华贵的花灯,但大门紧闭冷冷清清。对于这种名伎门前的冷清,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了。谁敢效法周邦彦呢?

一个歌伎能得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垂爱,当真是古今罕有之事。

徽宗喜爱师师,但他却没有把师师接到宫中,因为他是皇帝,是统治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他前有满朝文武,后有六宫妃嫔,上有七庙列宗,下有皇子王孙,他不可能亲自去挑战封建的规律,即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一次徽宗在皇宫聚集皇后、妃嫔饮宴取乐,韦妃悄悄问他:李家那个丫头有什么了不起的,值得陛下这样喜欢徽宗笑着说:如果你们这一百多人都卸下艳装换上素服,再把李家那丫头也放在里面,那么一眼就可看出她与众不同。她的那一种幽姿逸韵,远非一般的容貌可比啊!

后来宫里盛传这件事,郑皇后听后进谏说:妓女纵然美艳绝伦,但毕竟出身卑贱朝秦暮楚,难免染上花柳疾病,圣上万一沾染如何是好?再说皇上作为一国之君万人之表,此事在民间泛传,其何以禁?况且圣上经常深夜便装外出,纵有侍卫密随,也难会出意外。愿陛下自爱。徽宗点头答应,此后一年内没有再去李家。

这天张迪私下对徽宗说:皇帝去李家要换衣服,又是夜里去方便。现在艮岳东边有一块地长二三里,一直到镇安坊。如果在这里修一条暗道,皇上来去就方便了。不易为外人察觉,可保圣上安全。

徽宗说:这件事交给你办。

于是离宫一带被列为禁区,作为御林军的禁地,而地下挖的通道则直接通到了李师师的门口,以后徽宗便常常从地道里过去与李师师幽会。

李师师被宋徽宗包养的日子里,认识了梁山好汉浪子燕青。她的身边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江湖文化氛围,李师师不觉地坠入了恋的感情漩涡。

燕青是被官军追捕误入李师师的青楼的。李师师与燕青萍水相逢,然而这位皇帝的“二奶”对燕青却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她知道梁山泊聚集了一批和当今官府作对的英雄好汉,而自己的父亲就是让官府害死的,因此这种亲近感是发自肺腑油然而生的感情。而燕青身上所表现出来清俊儒雅、义气当先,不是那些好色官员、纨绔子弟所具有的。不过后来燕青与李师师的交往,只是为了梁山招安。

这天李师师接待了由燕青引荐的梁山泊一把手宋江。

宋江虽贵为梁山伯第一把手,但他想走朝廷招安之路,让梁山兵马华丽转身为朝廷兵马。他想尽了所有办法无功而返,于是他想到了可以在皇帝身边吹枕边风的李师师。因为燕青与李师师相识,便由燕青带路引荐。酒宴之间,宋江不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朝廷招安的意思,而且在酒过三巡之后,宋江豪情勃发,就在李师师的书案上,挥毫写下了他表剖心迹的《念奴娇》: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鲛绡笼玉,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回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闲愁种,醉乡一夜头白。

对宋江表白心迹的陈述,李师师没有用心去听,她的心思都在燕青身上,在宋江挥毫题诗的时候,李师师那双明如秋潭的眸子,始终不离燕青的身上。就是当宋江、燕青下楼出门时,李师师还无限幽怨地对燕青说:兄弟,天涯浪迹,要多保重,姐身虽污,素心尚在,相见有日,望……”说到此时,已经是泪湿粉颊了。由此可见,李师师对待燕青流露的无疑是由衷的感情。

李师师的一生与北宋王朝一样,是短暂而且华丽的。有人写诗赞曰:

“少年身价冠青楼,

玉貌花颜世罕有。

万乘当时垂睿眷,

何忧壮士不低头!

可以说李师师是幸运的。因为在从古至今的女子中,还没有一个能同时挽住皇帝、文人、以及江湖好汉的手臂。她给宋徽宗是欲望的满足,给周邦彦是别离的苦酒,她给燕青是一纸招安的赦书,然而李师师又是不幸的,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再美丽的女子不过男人们随心所欲的工具。

北宋末年,金兵纠集重兵大举南侵。当时黄河以北的守军频频告急,叛国投敌者不计其数。师师听说河北军粮草紧缺,马上将以往徽宗赐给她的那些金银财宝收拾打点起来,开了一张清单到开封府呈报,府尹见了心存顾忌,让她三思。她神情激动地说:“我不过是风尘中的一个妓女,深蒙皇帝眷顾,就是来生结草衔环,当牛做马也无法报答。现在国处于万分危急之际,我一弱女子虽不能亲自抗金救国,但是我愿意把皇帝这几年赐给我的东西一一归还国。这些钱财本来就的,我一直没敢动,现在就用它来作河北军的军饷吧,好让将士们好好地保卫国,这也是我的一片诚意,望大人能够怜念。”府尹听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以后,师师便委托张迪,获得徽宗的允准,出当了女道士。

金兵很快攻克汴京,金兵统帅闼懒派人四下搜寻李师师,他说:“金太宗早就风闻李师师的大名了,非常想得到她。这一次一定要活捉李师师向皇上交待。”可是搜索多日也未见李师师的影子。

张邦昌等人想乘机讨好金主,就派人四处搜索,终于在逃亡的人流中找到李师师。面对这些败类,李师师破口大骂:“我虽然是个妓女,但我深蒙皇上的厚爱,宁肯以死报国也不屈服金人。你们这帮人高官厚禄,朝廷哪里亏待你们了?我不会让你们当作礼品送给敌人说完拔下头上的金簪猛刺自己的咽喉,但没有死,把金簪折断吞下去才死。

一代名妓李师师就这样被监禁在五国城的宋徽宗听到她的死讯后老泪纵横,他还写了一首诗悼念她:

苦雨西风叹楚囚,

香销玉碎动人愁。

红颜竟为奴颜耻,

千古青楼第一流。

李师师虽然是一个娼妓,可是死不屈,大有侠士之风,不能不说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后人有诗叹曰:

芳迹依稀记汴梁,

当年韵事久传扬;

紫宫有道通香窟,

红粉多情恋上皇。

孰料胡儿驱铁马,

竟教佳丽死红羊;

靖康奇耻谁为雪,

黄河滔滔万古殇。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传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