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章 恋爱情一信成正果
书名:成败人生路 作者:书呆子 本章字数:5297字 发布时间:2024-05-04

 第五六章  恋爱情一信成正果

《一路上》第三稿结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把这一消息告诉给共同策划写这本书的王梨花。

怎么告诉呢?去吗?前年冒坤平为东道主的初十聚会向河渠是乘徐卫兵女儿的车子去风雷镇的。在回来的路上卫兵告诉河渠一个消息,说王梨花不住在临城了,回了老家乡下,说是在吃素修心。向河渠闻言一怔,不禁心头涌起一股莫明的惆怅,同时兴起一丝想见一面的念头:她怎么会吃素修心呢?别后日子过得好吗?

到家后他在诗中说:

          陡闻消息吃一惊,梨花吃素在修心。遍览世间暮向佛,多是落魄失意人。

          追求幸福路尽断,转身向佛修来生。难道别后不如意,才来吃素频念经。

          如果这样罪在我,当初不该那样浑。也许她是觉悟者,吃素修心是一门。

          别后过得好不好?这个问题久盘桓。只是真爱就该忘,不在心中总纠缠。

因而此念没有成行。

没去倒不是怕凤莲知道后大闹,而是觉得没有意义,就象《重逢》那首歌里所唱的:“(男)你慢慢走来走进我的视线,这样重逢象是梦。(女)多少年过去了,你的情已是曾经,如今重逢只是空。(男)忘记你多么难,你该知道。(女)离开你多么苦,你该明了。(合)你有你,我有我,不同的路,为什么今天要这样重逢?当你和我随人群擦身而过,请你不要把思念写在脸上。(男)慢慢走过。(女)静静走开。(合)我们都别说再见。”

三十四年前在镇北的重逢有过拥抱,十八年前临城的邂后连手也没握成,分别时是挥手,而今再见面还剩下什么?

不去怎么告诉?电话最方便,但没有号码,即使有也说不清他想说的话,因为他不仅想告诉她这么个消息,还想告诉她自己学佛的心得。

自卫兵告诉他梨花在吃素念经后,就有了这个想法:当年她为自己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顺利,特地花一年多时间撰编了300多条短语警句;在她修心成佛的路上自己也应尽己所知出一份力。

他不知道梨花吃素念经为了什么,但自诩在他所认识的人中,修心成佛方面的悟性还没有超过他的。他的看法对梨花也许不无帮助。而要告诉她学佛的心得,除见面外就是写信,于是他写了这样的一封信。

他在信中说:

自临城一别不觉十八年过去了,很是想念。曾几次兴拜访之念,又忆及你的“忘爱正是真爱”和在镇北所说的那番话,就没去打扰。

今来信为两件事,一是告诉你一个消息:1979年我们共商写一本自传体的长篇小说《一路上》于前年十月底完成初稿,到昨天第三稿告竣,大体可以回答你随军前那封信中所提的“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的问题了,尽管还得修改。曹雪芹尚且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我更不可能两改就成。异日出版后定当寄赠一套,让你审查我的回答对还是不对?

二是想就修心成佛这件事说说我的管见。

前年正月初十冒坤平邀友聚会,路上徐卫兵告诉我:你已回乡下居住,在吃素念经。记得你曾说过你母亲也是吃素念经的,我当时说的是:“巧了,我妈也是吃素念经的,还差点儿立心向佛不结婚呢。看来我们都是佛家的儿女、天生的一对呀。”

不知道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念经的,我可是在识字前就开始念了,是太阳经、太阴经之类的短文,长大后反而不念了,觉得那是迷信。直到老了又拿起《心经》《金刚经》《坛经》来念。

不过长大后认为母亲吃素念经是迷信,现在想来也未必就是错。什么叫迷信?迷信就是弄不清根儿细底盲目地相信。我妈就是弄不清佛教的根儿细底,只是念经消灾,求佛保平安、保长寿、保全家安康;有时得知谁谁家遭难了,也会求菩萨保佑那家或谁谁的。

佛菩萨能保佑得了谁吗?连她烧香都差点引起火灾,我小时候她受人欺侮,老来患巴金森氏综合症、老年痴呆症,菩萨又保佑她什么了?这不是迷信又是什么?

当然了,那时认为的迷信,只是对宗教中一些活动的习惯性说法,说的人并不真的懂佛教是什么。说迷信者本身也是一个迷信者,他弄不清佛教是什么,就盲目地不信。盲目地相信和盲目地不信,都是迷信,你说对吧?

人们信佛各有各的目的,有的为自己求福求寿求免祸消灾;有的为寻找做人的理想境界。修行的路子也不同,有的求诸于外,求神佛保佑,跟神佛做交易,我给你上香上供念经礼拜,你帮我发财赐福延寿消灾;有的求诸于内,求诸于己,从佛经中,从自身经验中领悟、修炼自己的心性,使之完善、健全。不知道你为何信佛?走的哪条路?

我信佛是通过修行完善自己,使之达到一个真正的人所应具有的理想境界,从而用实践来回答你的“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这个问题。《一路上》大体上完成了这个使命,但完善自己的路还很长,还得往前走。

我的信佛是从对佛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后开始的。说起来佛教是世界三大教派之一,其实佛教原先本不是宗教。

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观念、观点和概念的反映,通常总是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相信超自然的神灵。

佛教传到中国来时并不是宗教,它是与道教、儒教并立的学派。直到清朝,尤其是嘉庆以后绝大部分才逐渐变成念经拜忏做佛事,变成为死人服务的宗教。说来人们也许不信,佛教原本是无神论的,佛教里头没有神。我们认识佛教要拂去宗教的外衣、面纱,还它的本来面目。

佛是什么?对宇宙人生事理因果能透彻明了的具有圆满的智慧者就是佛,这是佛的本意。

佛教传到中国后,经历代祖师的体悟、改造,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用以教育人们用佛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了解世界的人和事,看破世间事物的生、住、异、灭规律,无分别地看待世间人和事,事来随机应变,尽力去做,事去不再挂念,放下一切忧思恐惧悲愤和不满,以欢喜心看待一切,过好日子。

禅宗四祖道信说快乐无忧名曰佛。香港高僧净空说:放下执著你就是罗汉,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放下妄想你就是佛。

佛是什么?是一种境界,是你的内心、你的思想达到的最高境界,好比学历,从文盲到博士,罗汉是学士,菩萨是硕士,佛是博士,而我们这些没学过佛的人呢,则是文盲。 

佛教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佛,而宗教里主也好,上帝也好,只有一个。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佛和佛教。

“做一个真正的人”来源于母亲的教导,着意于完善自己却已到了老年。尽管从中学时代起就将自己的毛病如“急燥、爱发脾气”等写在本子上经常对照,注意修行,但关注力常被其它目标分散、冲淡,直到2000年下半年到临城生化实业公司打工,除上班我什么事也没有,从此将身心沉浸到读书中。这期间花七块钱从书摊上买来一本《资治通鉴.现代版》,从中细读了《佛家通鉴》,从而对佛学引起兴趣,购回《金刚经》《心经》《坛经》《禅的修行》《入禅之门》《禅宗图文百科》,又从观音堂借来佛家书籍进行阅读、记载,然后思考、体悟,弹指一挥,不觉十八年过去了,自觉对人生的认识提高了不少,可以说如今我的思想境界比学佛前有了不小的进步,当然这进步不全来源于学佛,还有儒家、道家,甚至其它杂家学说的影响。

34年前为我走好人生路,你花了很多心血摘编了342条语录,就象一盏明灯在给我指路直到今天。今天我也想将我粗浅的体悟陈述给你,就如我在诗中所说的:

三十四年红本本,为我指路到如今。现将学佛初体悟,与你共修朝前行。

破除烦恼甩包袱,是非对错都看轻。学佛路上求心净,万事随缘过一生。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四祖道信在唐贞观年间访问法融禅师时说:“你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皆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两位佛祖的话连起来说就是:只要你破除了烦恼,脱离了贪、瞋、痴 ,内心清静了,就已达到佛的境界,与文字,也即经文是没有关系的。又说是“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佛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这些话告诉我们:佛的本义就是净心。吃素念经只是在往净心的路上走。有一位高僧对求学者伸出一指,指着月亮说:“你来看。”求学者看着他的手指不解何意。高僧说:“我要你看的是月,不是手指。手指只是给你指方向,看月才是目的。就好比成佛才是你的目的,经只是手指。”六祖惠能不识字,又能念多少经了?只要能自净其心,念经不念经是无所谓的。

至于怎么才能觉悟,才能自净其心,做一个真正的人,我也说不好,只能在读书笔记中摘几则供你参考:

惠能大师说:“我为大家演说一首《无相诵》,只要依照这个偈诵修行,就如同和我在一起没有分别。如果不依照这首偈诵修行,那么即使剃度出家,对于修行菩提大道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首颂词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1)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良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2),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成功只在眼前。

(诗中的(I)是说假如能用钻木取火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去修行,那么就能象在污泥中生出红莲一样从烦恼中生出净心的。(2)这里的饶益是指利于他人。)

《坛经》中的这一段与禅宗提倡的“平常心是道”是一个意思。所谓的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达到一个真正的人的境界,就这么简单。不要想得那么复杂,那么高不可攀。修菩提路,只修内心,不去搞那些个外在的东西,如施舍钱到庙里,买生物放生等等。

忍是修行中的一项基本功,要能做到:于穷困痛苦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逆不顺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外不受五花八门人和事的诱 惑,内不被是非对错、人我之见扰乱,淡看名利,常保一颗清静的心。

万事随缘。缘指人与人、人与事发生联系的机会和可能性,随是顺应,不强求。佛家说“随缘自适,烦恼即去。”人生有求,求而得之则喜,求而不得也不忧。如果这样,哪里还有什么烦恼?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随缘不变是菩萨。不变是不把外面的境界放在心上,无论是家庭、单位,工作、应酬,都以平常心去做,但不执着,做完后保持心地清静。

随缘不是没有原则和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它只是依据缘起的条件、关系,在不违背真理、原则的前提下应对,积极争取但不强求。

随缘是一种胸怀,一种心态。“万事皆缘,随遇而安”“得即高歌失即休,不把得失放心头。”

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自我意识良好的核心在于自知自爱。自知就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来了解真实的自己,对各种事情都量力而行,既不消极应付,也不勉强冒进,懂得随缘顺应。自爱就是懂得爱惜自己,重视自己,保护自己,力避七情过度发生。

我在周围人群中是常被夸为心态最好的一个,诀窍就是豁达淡泊、乐天安命。凡事多往光明一面看,换个角度看问题是保持好心态的方法。我这几十年的坎坷是一个接着一个的,但几乎每天都哼哼唱唱,吟诗时也自吹“生平不解愁滋味,惯以笑声熨皱眉”的,你看过《一路上》以后就知道。倘若不是有个好心态,能不能活到今天还两说着呢。

我是这样保持好心态的:“任性逍遥度春秋,多寻欢喜少嗔愁。曲直随形性如水,听人壅止决再流。适度进取莫虚度,应机随缘不强求。知足常乐心无事,天天都是好日头。”

看破、放下、不执著。佛说境由心造。《心经》告诉我们:五蕴皆空。你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接触到的都是不断变化着的,算不上真实。你所感觉到的实际是由你的意念认为的实际,随着意念的不同,展现在你面前的实际也不同。

比如同是一轮明月诗人赏月盗贼恨月;同样一场雨,农人喜雨路人骂天;同样是逆境勇士认为是垫脚石,懦夫认为是绊脚石,还可以举出好多事例来说明你认为的一切都是你的心念造成的,也会随着你念头的变化而变化。

万事万物都有发生、成长、衰亡,都不会永存,都会过去,这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你真能看清这一点就是看破。

放下是指不缠绕心田,净心就是让心田不被这样那样的乱七八糟念头缠住,做到心中无事。放下的不仅仅是悲思忧惊惧,而且包括喜乐。

人生是条单行道,是旅途。在这段旅途上你背着包袱是走,不背包袱也是走。是背着包袱轻松呢,还是放下包袱轻松呢?结论自然是肯定的,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包袱背着都不如放下轻松,所以你得放下。

不过要放下,不容易做到,这就必须看破。看破是放下的前提,放下能进一步看破,而进一步看破则更有利于放下,相互促进,这过程就是修行。

不执著就是放下,就是随缘,这里不再说了。

   读经,我建议先重点读《心经》,彻底弄懂它的意思。听说六百部的《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金刚经》,再浓缩成二百六十字的《心经》。说《心经》代表着如来一代佛教的精华,宣讲了一种彻底解放心灵的大智慧。只要真的弄懂了它,并照着去做,就能成正果。

当然啦,无论读什么经,都不能忘了读经不是目的,只是掌握修行的方法。修行是为了去烦恼明心见性,达到快乐无忧的佛的境界,得到真幸福。

《西游记》中孙悟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梁武帝兴建佛寺四百座,抄写经文、度人为僧不计其数,达摩祖师说这些“并无功德”;如来佛祖毕生没有施舍一分钱,没建一座庙,成佛于菩提树下,这些都告诉我们向佛修行只在内心。舍却内心修炼,去做外在功夫,不是信佛修行的正途。

当然啦,这样说不是提倡只管修内心,其它什么事也不做。事还是要做的,法印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些在前面已说过了。说不去做外在的功夫,是说不象梁武帝那样只做表面文章,不从内心做起。

你说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成败人生路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