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节 初登蒋家堡
休息了一会儿时,老杨的精力已恢复了一些,便想与曹友闻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办,廖员外等一干老人,由于没有食物来招待老杨他们,反而是老杨他们把食物贡献出来,感到难为情,加上自已吃的都是加了野菜的麦饼,确实太寒酸,也就不好过来。于是他们四人便在河谷中找石头围成了一堆座了下来。他们每人还留了一块麦饼,没水了,只能就着一葫芦酒,吃下去。
“曹大人、下一步怎么打算”?老曹正准备谦逊一下,被老杨示意阻止了,这是在大庭广众下,必须用官方称呼。
“廷鹤兄、现在这种局面,只有等到了他们的目的地后,安顿好这些妇孺们,向村民们了解清楚情况,再考虑了。”
“也只有这样了。”
“廷鹤兄、没想到您的箭术如此惊人,比您堂兄子渊兄好得不是一点半点,那张弓有几石?我们恐怕拉都拉不开。”
“曹大人、您太抬举我了,那弓该有三石多点吧,我已是用尽全力了,也是在当时那种情形下,现在我也拉不开弓了。”
谈话间,大家也都用食完毕,起身开始行动了,断后的几个后生,这时骑马赶了过来,报告说:大概有两千蒙古骑兵已到了朱家堡,派出了约五百骑的先头部队追踪到山脊便停了下来,停了二盏茶时左右便撤回去了。
村民们先是惊慌了一阵,听说撤走了便停止了骚动。廖员外来到曹友闻面前,“曹大人、您看现在怎么行动?”
“叫大家尽可能快一点撤到安全一点的地方吧,应该继续派出斥侯,侦察蒙军情况,断后的人员尽可能消除行进的踪迹,特别是人碰倒的草。其它的您安排吧,我对这边的情况又不熟,不必要问我。”
“好。”
廖员外接着又作了安排。
他们沿着河床走了差不多一个半时辰,再爬山、下山、爬山,差不多到申时末,终于看到一个依山而建的堡寨。堡寨大门的门拱上,铁笔银钩地刻着三个字‘蒋家堡’。
蒋家堡的堡门并不大,也就三四个人排着能进的样子,用径尺的原木制成,表面还包了铁皮。进得堡来,便有两个管家、账房模样的人迎了出来,给曹大人和老杨牵马,又出来几个中年妇女引导这一众无家可归的妇孺们。
下午的时候已有几个村寨的人带着家小和分得的一些死马伤马离开了,健壮的马匹需在驮运完物资后,统一集中到廖家堡,各村寨都有自已的避难地。到蒋家堡的,大约还有两百人,包括那些不是本地的妇孺,如何安顿他们成了一个难题。
另外还有参加行动的几个村寨的名人,堡主、寨主、庄主、族长之类的二十余人,后面还有一些断后的生力军,他们计划在蒋家堡休息一宿后,商讨后续事宜,且他们都想陪陪曹大人和救命恩人老杨,这次行动如果不是刚巧遇上杨巨流和曹友闻等人,他们不但救不出被掳的妇孺,可能还要搭上所有人的性命。
蒋家堡并不大,在这偏僻险要的地方建堡能有多大。堡墙都是用巨石砌成,有两丈多近三丈高,这里不缺石头,一些转角的地方也建了角楼。堡寨是依地势建成的,象是建在一个突出的山岗上,堡中的房屋也是依地势而建,与堡内的一条约二丈宽的石板路相连,距堡门约一百五十丈是个广场,广场也铺着石板,广场大约百步见方,在这山区确实难得,看得出来,很多地方是填过土石的。广场周围建有石墙瓦房,广场的西边有一些练武的设施,西边广场向堡墙延伸出约一百丈左右的地方安装了十几个箭靶子。正对堡门有一座高大的建筑,是一座两层的楼房,该是堡中的祠堂,也是堡中父老议事的地方,建筑的后面约三丈便是堡主的住处,也是用房屋依山势围成的一个小院子。
一行人进入广场后,从高大建筑里面颤颤巍巍出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由两个十六七岁,长像十分相似的一双男女少年扶着,男孩正是老杨在朱家堡出正堂后,看见的那位一边与蒙军战斗,一边指挥的英俊少年,老杨曾经诧异那位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少年为什么一直没有露面呢,不想在蒋家堡里遇上了。老人远远地伸出右手,左边衣袖空荡荡的下垂着。廖员外给身边的曹友闻和杨巨流介绍道:“这便是此堡主人,蒋老将军蒋堡主。”
大家紧走几步,廖员外和曹友闻上前搀扶住老人,老人便要给曹大人和杨巨流行礼。“曹大人、杨壮士,恕老朽迎接来迟!”
曹友闻和老杨连忙回礼。“不敢、不敢,打扰老堡主了”。一阵寒喧之后,老庄主和廖员外等将大家迎进大厅内,迈过门坎,便看到正中有一神龛,上面安放了三尊雕塑,是三位将军,老杨估计是吴玠、吴璘、吴挺。他们穿过大厅,上得楼来,在一个客厅里座下,两位少年敬了茶后,老庄主起身道:“后面便是睡房,你们先休息一下,老朽下去安排酒食”。指着一双少年男女道:“这是老朽重孙,他们就在楼下候着,有什么需要请给他们讲,老朽就不打扰你们休息了。”
老杨先让儿子睡下,自已则先换下早已不知汗湿多少次的内衣,在碳火上烤着,他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虚弱,他再服用了一粒归元丹,然后开始打坐调息,希望能恢复一些功力。以往不管多累,功行一周天、最多三周天就能恢复八成以上,但今天努力了多次,始终无法调动体内真气作大周天运行,只是感觉到比原来略好了一些。
他这次功力消耗太大,已伤到气基了,也就是说已受了严重的内伤,他知道要想恢复到原有功力至少要三、四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也许永远也恢复不到原来的程度了。当时一时冲动,连续用四石强弓,发射了近两百支箭,已经快到气散功消、了油尽灯枯的程度了。由于局势不允许,他又一直没有停下来疗伤的条件,完全靠坚强的意志力支撑到现在。
老杨知道,现在不能急于求成,得给自已一些时间,于是他停止行功,开始打坐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