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
书名:风云起蜀口 作者:道生昀武 本章字数:6811字 发布时间:2024-05-01

第十二节、绕过西河二
    老杨折回到离河案岸十余丈的几丛芦苇后,把情况给大家作了介绍。
   “在芦家河一线和岐山河一线,是绝对不能惊动敌人的,我们的远攻兵器只有两张一石的弓,一石弓的有效射程不会超过百十步,且我们只有六发箭,蒙古兵的神射手所用的弓一般也是一石的,一些好的神射手用的是两石的弓,有效射程可达到一百五十步。我们的逃命工具是这两匹马,这既是我们的累赘也是我们出现意外里逃命的依靠。”
    “允叔老弟、您看我们怎么办才好?”
    “廷鹤兄、我们能摸到这里,已经是别人两三倍的速度了,现在要退回去也不现实,看样子我们必须得摸过河去。杰侄、把弓和箭给杨伯伯,我们摸到上游去过河,万一过河时惊动了敌人,你和逍哥哥则带上我的文书,立即骑马进山,不要管我们,我和你杨伯伯则分开用弓箭掩护你们。”
    “叔叔、这怎么行,我的任务就是保护您,哪有我先逃走的道理。”
    “允叔老弟、这肯定不行,您是朝庭命官,没有这样犯险的道理,如有三长两短损失太大,还是我和杨逍殿后为宜”------
    一番小声的争论之后,决定如果出现意外,则由两个武功最好的杨巨流和曹杰用弓箭掩护曹友闻和杨逍先撤,如有走散,则设法在两天内赶到鸡头峰会合。由杨巨流先往上游探查过河地点,其它三人则在后面小心跟进,过程中尽量小心不要惊动敌人。如果今晚到不了云华山、鸡头峰一线,则只有向东进山。是否一定要赶到目的地,则等过河后再集中议定。
    决定后,老杨将其随身携带的自用的金疮药分了一些给其它三人。这药当然比准备给军士用的金疮药好得多。
    另外再给了其它三人每人三粒‘归元丹’,‘归元丹’是不轻易使用的贵重药物,对内伤和保存元气很有效,一次服用一粒就行。并告戒大家,如出现不可挽回的情况时,他这次带来的这些药物绝不能落入敌手。
    交代完这些后,老杨灵巧得象狸猫一样,又慢慢地消失在芦家河上游河岸的黑暗中。他十分小心地下到河床,沿河床边沿向上再向上,一路上用夜眼仔细观察、分析,他对其它三人的功夫信心不足。
    杨逍自幼就不爱练武,家传功夫学不到三成,璞玉功估计只练到三层。曹友闻的混元功不会超过四层,而曹杰的混元功也最多是在四层到五层之间,曹家的功夫主要是冲锋陷阵的功夫,内家功夫本非其所长,自曹家衰落以后,后代多想从文,何况本朝也重文轻武。还有两匹马,他必须找到马匹上下方便的地方,又要选远离对岸火堆的地方。
    半个时辰后,在距芦家村约五里的地方他找到了一处地方,此处正是大咀梁山脚,正好有一处塌方的地方,下到河床比较方便,塌方的泥石正好将河床填高了不了,且占了河床三分之二的面积,河面只有不到两丈的宽度,且中间还有几块巨石,正好通过,只有靠对岸的地方有一丈左右的水面有薄冰,他试了试,由于水太浅冰已结实下面无水,水从几块巨石之间流过。
    应是塌方时几块巨石入水时,强大的冲击力将河泥和小石块冲到了对岸边,在石头边冲出了一条较深的水道,这儿水流很急,有明显的水流声,还可以掩盖住过河时可能发出的声音。对岸刚好这里的坡度也较缓,他试着上到岸上,发现距道路约有二十丈,且岸边还有几丛芦苇,正好隐蔽,他用阴劲将上岸后可能经过的地方的枯草和枯竹震断,又返回河床中将过河时可能踏实的冰块震碎,几乎没发出什么响声。他发出可以过河的暗号,二盏茶时后他们上到了芦家河北岸。
    在芦苇丛后面,他们对后面的行动又作了调整。还是决定争取在天亮前赶到鸡头峰,准备从岐山和将军山之间过岐山河,还是由杨巨流打头阵。
    这时差不多三更天了,离他们的目的地至少还有四十里以上,平常百姓一整夜未必能走完这段路程,路上是否还会遇上什么意外也不知道。
    接下来这一路倒还比较顺利,只是在离开芦家河小道后越野走了约五里路时,差一点被右边路上一队巡逻的蒙古兵发现。
    这边的道路已不象他们来时走的古道那个样子,虽叫小道也足以并排跑两架马车,宽至少有一丈五尺左右。一来这里地势较平整,二来长期的战争各种军需的运输必须要好的道路,这里曾经是蜀国与魏国争斗的后方,又是唐朝平定这‘安史之乱’的后勤基地,更是本朝与金国长达百年战争的焦点地区之一,所以道路这类基础设施还算不错的。
    他们的行动相当的迅速,运气也还不错,除差点遭遇这股骑兵外,没遇上什么麻烦,虽然没盼来期望的月光。
    四更左右,他们已过了岐山河,上到岐山河的北岸,他们便影影绰绰看到远处的两座高峰,比周围的群峰要高出一头,那便是他们的目的地了。可山下似乎有一条长长的火光带,从峰下直通到西方,与从西和州城延伸出的光带连在一起,看来那一带才是蒙古军防御的重点。太远看不出个所以然,他们还是决定继续他们的冒险之旅。

从云雾山过来,一路上曾接近了十五个村庄,没发现一个村民,房屋基本上被拆光了,都化着远处那些火光了,蒙古兵造了多大的孽呀!
    这次他们翻过一条高约二十余丈的高岗,在岗上看两座高峰更清楚了一些,鸡头峰下的鸡头山堡也隐约可见,但堡门外却有几个火堆,这个安丙花了不少人力财力建成的军堡,已经易主。距他们约四、五里远地方那条黑色的带子便是稍峪河了,距河五十丈左右有一条道路,相距约二里左右就有一堆火,这条道上至少有十五堆火,而在距道路北面不远的山岗下则也有十余堆火。
    在靠近云华山的脚下似乎还有一个较大的保存得较完好的村寨,虽然较远,明显地看得到,没有其它村庄被掀掉房屋露出白白的石墙。对面道路上至少有三支骑兵巡逻队在巡逻。虽然看不清人数,但根据其队列的长度来判断每队约三十人左右。该怎么行动?他们知道过河后会有多大的风险,离天亮不到一个时辰了,冒险过河,如何突破敌人森严的防线?不过河,朝右潜入山里,不知地形,又不知要多长时间才能找到去往长道的路,他们这时想到的还是经长道过祁山道去天水军。
第十三节、绕过西和三
    这边是秦岭山系的西端,到处是高山峻岭,深沟恶谷,很多地方亘古未见人烟。且目前军情紧急,曹友闻赶去天水的目的就是要在这乱世之中表现出自已的军事才能,希望能象自已先祖那样在战场上为国家建功立业,重振曹家昔日荣光。杨巨流虽无功名之心,但他也有护犊之情,自已这个不太争气的儿子却一心为了功名,他也希望能帮儿子一把,希望儿子能通过这次历险学到一些东西。
    他们杨家本有家规,男子成人后必须在江湖上历练三年,才能接手家族事务,长子一心功名还没经过历练,虽然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也不想接手家族事务,一心想出人头地。在目前形式下,他是想去闯一闯对面这龙潭虎穴,他对自已的功夫有信心,如果采取悄然接敌的方式,摸近对面那个相对完好的村庄,就有九成胜算,那村庄有围墙,能保存完好里面一定住有什么神秘人物,也可能是蒙古的秘谍中心,或者是什么大汉奸的住所,或者------。总之肯定有点名堂,村庄的后面就是山区,一定有进出山区的道路,危险时刻进入后山也比较容易,追兵肯定是跟不上的了。
    “允叔老弟、是冒险过河还是进山另外设法?”
    “廷鹤兄、现在才是真正的进退两难了呀!您有什么想法不必顾虑,请赐教。”
    “赐教不敢,但确有想法。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我们不得不作出冒险的决定”。
   “是啊!请明示。”
   “允叔老弟、您看那边是不是有一个村寨?”
   “象是一座堡寨。”
   “还是老方法,我打头阵,我们先潜过河去,那里看似防卫得很严,道路上有两堆火,去堡寨的支路上也还有两堆火,但那儿是敌人重点防御的尽头,巡逻的骑兵差不多半炷香才路过一次。堡寨保存得很完好,一定有什么秘密,因为有秘密,一般人不能进去,我们可以从堡寨周围设法进山,反而比较安全。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想进去看看,也许还有意外收获。而那里离河较远,周围有树林,我们从那里过去也方便,更重要的是那里一定有进出山区的道路。”
    “好。离天亮不到一个时辰了,还是按我们先议定的处理突发危机的方案实施,廷鹤兄、请不必顾虑,您来作司令人。”
    “有偕了,那行动吧。”杨巨流看到儿子似乎有一丝恐惧为难的情形,拍了拍儿子的后背,带头潜下山岗。
    半个时辰后,他们已经潜行到了稍峪河北距道路约五十丈的柏树林里,柏树没修枝,都不大,可能是近二十年才栽种的。他再次检查了各人的装束,重新紧了紧马背上包袱、皮囊的绑绳。再静下心来运起璞玉功搜查了一遍他们将要路过的地方周围,他发现在山庄周围,至少有四个暗哨,他想,这里有江湖人物参与,会是些什么人呢?
    他把发现结果分享给同伴,并要求他们耐心等待,他设法去摸掉暗哨,现在也不怕摸掉暗哨引起敌人注意了,天将明,暗哨再不会有人来换岗,暂时不会暴露行踪,等发现时,他们早已远走高飞了。
    安排好后,他正准备行动,突然右边山区传来几声尖锐的箭啸声和一阵影影绰绰的吆喝声,惨叫声。大路上的蒙古兵齐头望向右边的黑暗中,杨巨流发现刚才他发现暗哨的地方也有了轻微的抖动,不是四个,而是五个,一个居然是在树上,遇到老江湖了,他想。
    他用手势告诉大家别动,然后只见他身形略闪,如狸猫,更如一缕轻烟,转瞬间隐入了路北的树林中。
    接着、空中又传来两支响箭的声音,正在赶来的一支三十余人的巡逻队停止了前进,开始往回走,火堆周围的士兵也停止了张望。
    火堆旁的几个蒙古包里面则出来了一些甲不离身的士兵。他们拿出一些肉在火堆上烤,又有一些兵士则拿出一些罐子,木桶什么的,原来是在准备早餐了!一会儿,空气中就弥漫起了烤肉香和奶茶香。老杨感到很迷惑,为什么天还没亮就开始作早餐了?难道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蒙军对西和州城,不是已经采取围堵策略了吗?他有点不解,但这不是他关心的问题,他得先解决这五个暗哨,五个暗哨布置得非常巧妙,两两之间都能互相支援,也就是说,摸掉一个,都有被另一个发现的可能,一次要解决这五个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四人分开在进出堡寨支路的两边周围二十余丈的范围内,选的地方也很隐蔽,另一个则在一株高大的银杏树上,这地方居然余下这株古树,证明这堡寨以前应该有过辉煌的历史,现在也还享有特权。
    转念间机会来了。从东边黑暗中过来一队衣甲不整的蒙古骑兵,约有二十余人,三十多匹马,最前面马上一位象首领身份的人右手还提着闪亮的弯刀,刀还没有归鞘,左手控着缰绳,鞍头挂着两颗还的流血的人头。
    后面几个人手中有拿着弯刀的,也有刀已经归鞘的,跟在后面的七人带着不同程度的伤,其中有两人伏在马鞍上,看样子伤得十分严重,再后面有十几匹马上驮的都是死尸,死尸后面又有一位军官模样的蒙军,这家伙虽然手臂上缠着伤巾,人却表现出趾高气扬的样子,在他的马后面一条绳子牵了两个俘虏。两个俘虏身上都是血淋淋的。一个十分壮实,衣服已经不成样子了,另一个瘦些,象是军官,军官被绑得结结实实的,一路哭叫连天,壮汉则背着军官,双手被反绑在军官的后屁股上,一条绳子将壮汉和军官绑在一起。壮汉受伤也不轻,一路踉跄,一脸怒色却又无可奈何,但不发一声。
    双个俘虏后面跟着四位蒙军押送,看样子这队蒙古兵的损失不小,没占到什么便宜。
第十四节、歼暗哨
    看到这队骑兵,火堆旁的蒙古兵便涌上前去帮忙。可能这些死伤者都是同他们是同一系统的人,有的人在号哭,有的人在查看尸体,有的在问候伤者,也有的在询问经过。场面显得极其混乱。
    杨巨流怎能放过为么好的机会,他立马开始了行动,他来到古树下借着微弱的晨光一看,银杏树上这位老兄,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这些堡寨周边的树木,都有专人看护打理,一般兼有多种用途。可以用作堡寨建筑的辅助用材;也是堡寨的薪材林,枝条和树梢作薪材用,少去了上山打材和去市上买材之苦;有的是风水林,在一些比较迷信的地方,如果主人五行缺木,就要在适当的地方培植一片树林,改善风水,但风水林不能打柴修枝;也有的是防风林,在一些当风的地方植一片树林挡风,防风林一般建得离堡寨较远。这座堡寨路外的这一大片柏树林可能就是风水林,枝繁叶茂的,他们刚才路过时就费了好大的劲,人躲在里面也不容易被发现。而堡寨周围这些树林则主要是作薪材林的,可能兼作建筑辅材,除了这颗高大的银杏树外,其它树都被锯掉了树梢,不能挡住堡寨堡墙上堡丁的视野。可有点令老杨想不通的是,这些树枝除树下丈五左右的被修掉了以外,其它树枝却保存得很好,可以用枝繁叶茂来形容,树枝密得连雪都落不到地面。
    银杏树上这位老兄爬得太高,枝叶已经挡住了他的视线,远处有热闹看,他又朝上爬了两丈,看热闹方便嘛,近处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老杨决定先不管他了,如果暗哨是高手,自己爬树一定会惊动他,把他放到最后来解决方便些。
    老杨象狸猫一样到了最靠左边的暗哨身后,这家伙真会享受,放哨还整了把椅子,老杨还闻到了浓郁的酒香,可能这家伙还准备得有下酒菜呢。林子里太暗,老杨只能模糊地看到他所在的位置,树下没枝条,可能本常还有人打扫,没有落叶和枯枝,老杨在里面行动起来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暗哨也许是酒喝多了,他这里也看不到热闹,所以他干脆在椅子上放心地睡觉呢!老杨左手掩住暗哨的嘴,右手的柳叶刀一划,顺手扯起暗哨的衣服捂住暗哨的头。这才发现,暗哨原来是个道士,道士挣扎了几下便永远地睡过去了。
    现在轮到路边的这位了,这家伙所选的位置很方便看热闹,或者是为了看热闹来到了现在这个位置,根本没想到会有什么危险,结果他没到什么痛苦也兵解了,其实算不上兵解,老杨吸取了第一位暗哨垂死挣扎的教训,这次是用归元指加飞刀的方式来处理他的,老婆家传的金针渡穴术被他发展成了不成熟的点穴术,他这次只点穴不解穴,当然是下重手,用归元指点死穴想解也解不了。
    在老杨解决掉第二个暗哨时,蒙军在通往堡寨的路口,因俘虏的问题发生了争吵,自然也给他帮了忙,他可以从容地将暗哨安顿好。
    老杨一边安顿暗哨的尸体,一边仔细地听蒙军争吵的内容,他能听懂大部分蒙古语。从争吵中听出,壮汉是伏到在马上受了重伤的那位蒙古军官的俘虏,军官是一位百户,从蒙古包出来另一位百户要杀了他,原来正回来的这个巡逻队是由堡寨内的人员和道路上专门负责巡逻警戒的人员联合组成的,巡逻队的人死伤惨重,其中就有从蒙古包出来的百户的弟弟,这百户就想杀掉大汉为弟弟报仇,而受重伤的蒙古百户却不同意。
    蒙古人的惯例是在战场俘虏、缴获以及抢劫所得都归私有,后来虽有改变,大规模的缴获归公有,但大多数是用来奖励缴获者,两个百户不是同一个系统,蒙古包里出来的百户是巡逻部队的,而受伤的百户却是出自拖雷门下,一个巡逻部队的百户哪能和拖雷门下的百户比,又是关系到切身利益,当然不会同意。这壮汉身强力壮,肯定是一个干活的好手,卖给其它人也会有好价钱,他虽被壮汉所伤,蒙古人中所谓的好汉大多有英雄情结,也爱惜英雄,他对壮汉已产生了一种敬重的心理。

一番争吵之后,人当然没有杀成。巡逻队百户被部下劝回了蒙古包,涌上去的蒙古兵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人跟百户回去了,另一部分人留下了七八具尸体和战马,在路边处理。
    争执平息后,蒙古这队骑兵,和伤兵,死尸被从堡寨出来的一伙人接回了堡寨,其它的都各干各的去了。
    老杨趁路对面的暗哨兴趣索然,各顾各的时机闪身过了小道,这边的林子跟路西的林子一样,老杨在里面基本上不用什么技巧,就轻松地潜入到最左边的暗哨身后,轻松将其解决。
    就一般人的心理而言,防御的重点是道路,路边的暗哨也不会经常盯着左边的暗哨,其实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老杨发现布局者虽然精明,但执行者却不怎么当回事,五个暗哨一直没有互通信息。
    现在易对付的只剩下路边这一个了,银杏树上那位显然只能击杀,老杨本想留下这位逼问一些消息,但时间不多了,只有半炷香不到的时间天就要亮了,慈悲不得,老杨也只好将其解决掉。
    老杨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了银杏树下,银杏树上这位老兄刚才爬高了两丈去看热闹,离开了自己的哨位,现在正小心地往回爬,堡墙上的灯笼和远处火堆的光亮给他提供了一些方便,可他根本就看不到树下的情况。
    他在树上爬上爬下,光光的树顶枝丫上的积雪也被他弄得下直往下掉,他要防止树上的积雪,就不能分心来关注树下了,老杨用壁虎游壁的功夫慢慢地游了上去,在他先前所坐的枝丫下紧紧附在树干上等着他呢。这老兄被树上的落雪撒了一身,坐在树丫上连忙用绳子将自己系牢,正准备抖掉身上的落雪时,老杨的‘归元指’光顾了他的喉节和心脏,喉节和心脏被击碎,他在树上拍了一阵雪后就安息了。

杨巨流回到大伙藏身处,与曹友闻作了简单的交流。眼看就要突破封锁,穿过这最后的防线了,可是,这时火堆旁和蒙古包里的蒙古兵却开始了骚动,他们正在起来准备吃早餐了,西边一队巡逻骑兵也在向这边运动过来,可能是想来了解一下刚才的伤亡情况,这给他们潜过道路增添了一些困难,原定的过路地点不能用了。
    还好这时刚好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段,蒙军根本没想到还有人会经过。火堆能照亮的范围有限,又要处理死尸,又要准备早餐也影响了他们的注意力和听力,老杨决定将过路的地方再往东移动两三百步,这样就超出了蒙军正常的警戒范围,刚才巡逻队才在这边歼灭了一队对堡寨有企图的宋朝军民,用兵不复是古今作战的基本规律,他们暂时不会向东边派出巡逻队了。
    他们沿着稍峪河北岸往东行进了三四百步左右,再穿过风水林来到路边,这边的路要窄些,路两边也没怎么打理,多是一些杂树和小灌木。他们轻松地过了道路这一危险地带。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风云起蜀口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