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之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书名:风云起蜀口 作者:道生昀武 本章字数:7983字 发布时间:2024-04-27

第三节:杨老太爷
    转眼间过了三个月,杨老太爷老俩口和大伯终于在春节前回到了观涛山庄,这次老俩口游昆仑可是吃尽了苦头,老太爷倒还受得了,老太婆婆却曾经大病过一次。
    杨老太爷耕读传家,文武双修。文武均与医有些瓜葛,老太爷习文时在中秀才后就再没长进,武的方面倒是将家传璞玉功练到了第七层,老太爷在给后人们吹牛时说是曾经练到了第八层,后人当然相信,因为当时谁也没能超过他。岐黄之术倒还可圈可点。
    他一生最大的憾事有两件,一件是儿媳生产时,难产而死,老太爷自称是岐黄高手却未能保住儿媳的性命,从此让儿子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一辈子浑浑噩噩,一事无成。万幸的是,被他保下来的孙儿杨巨流争气成才。另一件事是迫于家族压力和传统观念,不余余力地支持杨巨源,几乎花光了家里的财产,支助长房给杨巨源去结交权贵,结果杨巨源好不容易弄了一个官当着,本来立下了首倡诛杀叛逆吴曦的功劳,结果却被安丙所冒,人也被安丙所害,家族为了国家利益却不能给其报仇,白忙活了一场。
    老太爷在儿媳死后便决心放下一切,专攻岐黄之术,从此游历江湖,遍访名医。
    一次在大理点苍山下盘桓时,遇到一个来自吐蕃的药商谈起吐蕃有一位叫着宇陀萨玛的郎中,对医治妇女儿童的病症特别有效,被吐蕃各部尊为神医。老人家便有了去吐蕃会会‘神医’,向神医讨教,的想法,先后多次进入吐蕃,可是,由于语言不通,基本上每次都是去找罪受,都是无果而返。
    后来老爷子痛下决心花了几年认真学习了吐蕃语,再进高原找寻多次,终于在庆元元年找到了传说中的神医宇陀萨玛,经两人切磋,都觉得相见恨晚,老太爷在神医那里学到了很多医治妇女儿童的方法,受益良多。
    再后来杨巨源出事后,老太爷可能是看到了人性的丑恶面,一下子对治病救人的兴趣也没了,从此也失去了钻研岐黄之术的动力,开始不问事是,专心修他的仙,名山大川、奇花异草成了他的最爱。
    可造化弄人,孙媳鲁氏在生第七个孩子时又出现难产,通过他和孙儿杨巨流的全力救治虽然得以保全,但老太爷却开始后悔了,要是自己的医术能更精进一些,孙媳也不会有这次危险。
    于是三年前老俩口又不顾家人的反对留书出走了。说是要去探访昆仑神山,要在有生之年要找到西王母的瑶池,要去找到能返老还童的奇花异草。
    其实后人们知道,老俩口是想再去吐蕃找神医宇陀萨玛或者是他的传人。他们在吐蕃找了几个月,得到的结果是老神医早已经仙去了,真可能成仙了。又没有访到老神医的传人,失望之余他们便真去找传说中的昆仑神山。
    可老爷子所学的那点吐蕃语,在吐蕃诸部都行不通,再往西走更是对牛弹琴。还好荒凉的高原上是茫茫的雪山,根本就遇不上几个人,他们也只是瞎碰运气。后来也找到了一些所谓的神山,至于是不是昆仑神山那就不知道了。反正神仙没找到,瑶池也是虚无,倒喝了不少苦水,连累老伴受了不少罪。
    他们一路向西,最后终于走出了茫茫大山,在一雪山脚下遇到一队商人,商人中有懂汉语的通译,说他们所去的山叫喀喇昆仑山,老爷子当然高兴,自认为自己到过昆仑山了,也算不枉此行。老爷子不知道,喀喇昆仑山和道家所谓的洞天福地的昆仑山根本就是两回事。
    通译还告诉他们,要想回中原,要通过眼前这遍绿洲和西边的荒原,一直往北走就可以到天山。然后沿着古丝绸之路走,就可以回去了,这样走比他们走吐蕃要好走得多。只是现在路途上要特别当心,以前这些地方属于喀喇汗国,十几年前被西辽灭了,几年前又被蒙古国给灭了,现在蒙古和西夏国关系紧张,恐怕回去这一路不一定顺畅。
    老人家是见过世面的,自认为是老江湖了,没太把通译的话当回事。听说远处的山是传说中的天山,天山雪莲可是雪莲中的极品,也算是奇化导草了,天山就在远处,能采得正宗的天山雪莲,也不虚此行。
    可是,看似不远却走了差不多一个月,又花了三个月才找到了几株天山雪莲,可这雪莲就是不开花,等到花儿开又等了几个月,到七、八月份则只有两株开了花,出山时又迷了路。出来后已经是九月底了,可这两朵花要怎么保管却成了难题,他曾经听人说过,雪莲花装在玉匣子里就不会枯萎。
    他们就拿着雪莲倒处去找玉匣子,结果在天山南麓的铁门关却遇上了一行九个道士,被一群蒙古人族拥着,好不威风,这群人见到他们的天山雪莲便起了觊觎之心,冠冕堂皇地要强买,他们当然不同意,结果老爷子的璞玉功终于发挥了作用,在蒙古人形成合围前,他击倒了一个为着的被称作真人的老道,带着老伴落荒而逃。
    后来在一个部落头人那里用一颗南海的黑珍珠换到了一个品相不算太好的玉匣,这一折腾他们又只好在哈密一个维族部落里过冬了。老爷子的医术精湛,很受当地人欢迎,今年春天他们离开时,头人还送给他们一头骆驼、一匹马代步。
    可他们运气不好,回程中偏偏就遇上了风暴,连骆驼也给搞迷糊了,本来两天就可走出的沙漠,他们折腾了差不多一个月才走出来,驮在骆驼背上的行李也被风暴吹走了一些。特别是睡袋给吹走了,老太婆可受了不少苦,食品也不足,后来他们只好把马杀了,靠骆驼的本能才走出沙漠。
    本想沿着祁连山山麓经西夏回家,可蒙古大军在戈壁草原上劫掠,他们只好重入吐蕃,在一处番人的冬围子里养了一个月,老太太的病好了七八成,天气也暖和了,他们用骆驼换了两头牦牛代步,初冬才回到成都府,在老家休养了一个多月才来利州。
    这次云游,神仙没找到,名贵药材倒弄了不少,什么天麻、贝母、藏红花、冬虫夏草、雪莲花、什么的,驮了两牦牛。两朵天山雪莲结果还是枯萎了,传说有时也是靠不住的。

    幸运的是,回山庄后居然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清虚道长,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老太爷搬到修真洞中与道长同住起来,要和道长参研修仙的法子。
第四节:救婴儿
    转眼到了阳春三月,算算日子,杨夫人月初就该分娩的,可是已过了十几天,孩子就是不出来,杨夫人可是大龄孕妇,杨家老少都分外紧张,特别是老杨和其祖父。
    老杨也很后悔,本来在生小女儿时,老婆就难产,好不容易母女平安,老婆因此卧床了半年,没想再要孩子的,可过了三年,一不小心又让老婆外上了,杨夫人死活都要生下来。
    那年头,普通人家婴幼儿成活率低,能成年的不足五成,而杨家条件不一样,世代的圣手名医,自然能保家人少病患。何况杨夫人鲁氏更不是一般人,娘家更是郎中世家,特别擅长针灸。针灸世家基本上都有傲人的内功修为,所以她生的七个子女都很健康。
    三代圣手会诊,再加上杨遥也来凑热闹,都认为小孩很健康,就是可能是个巨婴,看样子可能又会难产。十几天来,请的两个稳婆寸步不离。
    大家都是见过大场面的人,表面上似乎都不担心,,气氛却没了往日那种轻松写意,清虚道长和杨家的两代前辈也都离开了修真洞,到后院暂住了。
    三月十六下午,杨夫人终于开始阵痛,羊水已破,两个稳婆,两个儿媳妇,两个老妈子,(当初杨夫的的丫环)忙了两个时辰,小孩就是生不出来,杨夫人已被折磨得精疲力竭,几个大男人在屋外也急得象热锅里的蚂蚁。老大媳妇张琴见势不对,只得出来给公公报告,杨巨流已经顾得那么多,立即进入产房,他运起璞玉功护住老婆的身体,让稳婆不要管孩子的死活,尽快将孩子扯出来,保大人性命要紧。有了老杨的要求,稳婆就敢下手了,约一盏茶时,小孩终于被扯了出来,是足有六斤以上的一个胖小子,出来时已是不动了,稳婆用尽方法也不见婴儿啼哭。
    老杨收了功,从稳婆手中接过婴儿,立马来到外室,焦急不安的曾祖父、祖父,清虚道长异口同声地说,快抢救。曾祖杨老爷子伸手一摸婴儿胸 部,“还有心跳。”
    “那快救呀!”曾祖母在一边着急了。
    “我用鸿钧罡气护住心脉。”
    清虚道长伸出他那虽有皱纹却洁白几近透明的右手,看样子他已运起了鸿钧罡气。
   “我从上丹田入手。”
    曾祖父的两只手也一只按上天灵盖,一只印在上丹田。
    老杨正准备将手伸向气海,四儿媳妇却慌忙地从内室抢出,“公公、婆婆流了很多血,止不住了”。
    老杨只好放弃,火急火燎地赶往内室。杨父只好伸手印向气海,老杨的父亲因当初老婆难产而死,悲伤过度,璞玉功未能大成,仅练到第四层境界,现在已不足四层,不比杨遥高多少,其实杨家现在论修为和功力都以杨巨流为最。
    一炷香 功夫,三位施救的老人都已满头大汗,他们在用二种性质相近的内功为这个刚出生即可能幺折的婴儿打通经脉。三人中,清虚道长的任务最重,他必须保证婴儿幼小的心脏匀速正常地跳动,不能受到其它两人内功的影响,而其它两人的内功必须用排字诀,排出婴儿体内的异物,而婴儿的经脉本来就不通,也没有承受能力,三人必须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能成功。而三人中,杨巨流的父亲的功力根本达不到排除体内异物的能力,刚才将婴儿从母体扯出来前,婴儿被卡在母亲体内近两个时辰,几近窒息,身体被挤,淤血如果不能散开,婴儿不死也是个残废,要想婴儿能正常,只能先将头骨复位,经脉打通,淤血排出。
    三人内功高低不等,虽性质相近,但毕竟不是同一种内功,很难相容。而任何一人的内功都不足以打通婴儿经脉并排出淤血等异物。
    还好清虚道长的鸿钧罡气是道家至高绝学,老道功力刚好恢复到可以刚柔相济的程度,因此,他只能坚守心脉。曾祖父则先用内功给孩子的头骨复位,再打通筋脉,排出淤血。他们只有坚持,等杨巨流来作最后的疏通工作。
    过了一炷香时,“哇、哇------”小孩开始啼哭,且声音还算洪亮。曾祖母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她还不知道,其实现在才是最凶险的时刻,婴儿有了知觉,呼吸顺畅了,但同样地也能自主地动起来了,作用在体内的三股内力要想不受打扰就更难了,稍有一点差错就会震断经脉,残废是最轻的结果。
     杨父当然知道这个原理,他不得不渐渐收功。他的功力达不到收放自如的境界,他不能再冒险了,他只企望儿子能尽快完成对儿媳的施救,恢复功力。杨遥试了几次,终于还是不敢出手,怕自已的功力不够。
    慢长的半个时辰过去了,清虚道长的脸上现出了庄严的表情,他不得不伸出另外的一只手,他感觉到杨老太爷的功力越来越弱。不过老祖宗已经尽力了,他是在全力施为,终于将重孙头部的经脉打通,淤血及异物吸出,他的璞玉功早退步到仅五层境界了,损耗极快。而清虚道长练的是罡气,罡气在练到五层以上时,其损耗补充较快,为报老杨的救助之恩,道长豁出去了,他的另一只手伸向婴儿的气海。  
    这时老杨满头大汗地从内室出来,给老爷子、祖父和清虚道长各服用了三粒归元丹,自己也服了三粒。然后在室内的打座行功,他需要尽快恢复功力,他必须与时间赛跑,希望祖父能撑久一点。
    除了新生儿的啼哭声,整个山庄静得可怕,甚至平常受野兽惊扰就叫过不停的猎犬也好象感觉到主人家的紧张气氛,不叫了。
    一个时辰、好慢长的一个时辰,杨老太爷大汗淋漓,几近虚脱,快油尽灯枯了,清虚道长的脸色在烛光下也变灰暗了,原有的晶莹如白玉的手掌的颜色已变成了蜡黄,先前体外隐隐隐约约的白光不见了,甚至手已表现出颤抖的迹象。杨遥也已坐在曾祖父身后施展自己并不熟练的传功之法,和曾祖合力死撑。
    一个时辰,宝贵的一个时辰,杨巨流功力已基本恢复。他面色庄重地坐在新生儿旁边,用平静而轻柔的语气说到,“遥儿和爷爷请收功”。他运足璞玉功一只手贴上了新生儿的天灵,一只手贴在新生儿的命门,“老仙长、请护住孩子心脉,然后慢慢收功”。清虚道长迎着杨巨流输入儿子体内的一股柔和却强劲无比的内力,缓缓地移开了印在新生儿气海的手掌,集中精力和内力护住新生儿心脉。这样他轻松多了,由于他的鸿钧罡气的特殊功能,他还能勉强支撑。
    杨巨流的加入,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杨家的璞玉功也是道家的一种奇妙的内功,传说中如练到第十层境界,甚至可以练成内丹,可以与八层罡气抗衡。修练时,每上升一层,功力可提高一倍不止。杨巨流是这几代人中杨家唯一将璞玉功练到超过第八层境界接近第九层的人,不过要想突破第九层已经不可能了,现在他的功力已恢复到第七层境界,他的加入结果自然不同。
    半个时辰之后,清虚道长收了功,再半个时辰杨巨流打通了儿子的全身经脉,排出了儿子体内的秽气、淤血等异物,他凌空将儿子放平,运功给儿子轻揉浑身的肌肉。又过了一炷香时间,他将儿子给杨遥,“快给你弟弟浸泡清洗”。
    在鲁氏分娩前,他们早已准备好了强筋健体,洗髓伐骨的药汤,这是他杨家的不传之迷,又在清虚道长的建议下加了几味名贵药材。杨遥毕竟年轻恢复得较快,其它三位老人家要想完全恢复那就有点难了,都去隔壁的静室内打座调息去了。
    老杨将新生儿交给杨遥后,也顾不得房间内的污垢,就在房间里调息了约一个时辰,勉强恢复了一些功力。
    这时天已大亮,他先到祖父房间,看到祖父还在调息,祖父已能正常进行大周天循环,他助力了一盏茶时,看到祖父逐渐好转,便放心地来到父亲房间,帮助父亲聚拢真气,恢复真气大周天运行。再到清虚道长房间,他知道为了他这个儿子,清虚道长才恢复的功力,又几乎耗尽,快要气散功消了。
    由于功法不同,他只能用内功助力疗伤的基本方法尽可能地给予帮助,要不是有清虚道长,自已这个小儿子是不可能救过来的。他再从药葫芦中倒出两粒归元丹,清虚道长轻微地摇了摇头,他知道清虚已服过药了,再服就过量了,浪费这疗伤圣品。他将归元丹装入药葫芦内,顺手放在道长的床头柜子上,然后缓缓地伸出双手,清虚道长也不客套,同样将双手伸出,四掌相对,老杨缓缓地将功力输入道长体内,道长也配合着老杨的功力,慢慢地将功力引导,这样老杨的内功就循着道长的引导为其疏通经脉,恢复功力。

    老杨在道长的引导下帮助道长进行了三次大周天循环,又是大汗淋漓了,现在他已经不能再帮助道长了,只好收功自已调息。
    调息两周天后,差不多已到中午了,他才有空再到内室看望老婆,老婆虽然看起来很疲惫,但气色已恢复正常。杨夫人本身的内力也较深厚,昨晚他用内力迫住老婆的大出血,本来希望大儿媳张琴能帮助上药为老婆止血,大儿媳不懂医,与大儿子一样偏爱读书,而四儿媳则喜制药,在四儿子杨万的耳提面命下进步神速,可四儿媳才过门不久,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儿媳哪能当着公公的面给婆婆的私 处上药,最后还是杨夫人自已上的药。
第五节:取名
    他吩咐两个儿媳悉心照顾,然后来到客厅。客厅里已经聚满了客人,都是他的老朋友、两个亲家,山庄的管事,庄客,‘修合药所’的师傅、伙计,‘惠民局’的郎中、伙计------等,老四杨万在给大家发喜钱,每人一千文,用红绳系着。
    见到杨巨流,大家争相上前祝贺。修合药所的伙计和惠民局的伙计虽然都不知道老杨其实是大东家,他们现在都是在牺鹤下院上工、居住,既舒适又完全,如今杨老爷家喜得贵子,当然要来祝贺一番,哪知道杨老爷居然如此大方,喜钱居然给了一千文,足够一个中等家庭一个月的用度。
    见过大家后,老杨安排杨遥请几位老人家出来用餐,杨家摆的流水席,来贺喜的人多,领了喜钱就自动到院子里用餐。但几位亲家、老朋友、还有一众修合药所的师傅、惠民局的郎中、药材供应商等等,都是老关系了,身份自然不同,大家一同来到内院,这里已摆好了八桌,主席上,老杨的祖父坐了主位,主客位则坐了清虚道长,老父亲由于还没有调息完成,就没出来用餐,老杨座了副陪位,大伯则座在清虚道长下首,两位亲家也自动坐了客位,大家入座后,大儿媳张琴把小叔子抱了出来,也许是折腾累了,小家伙正酣睡呢。
    令宾客奇怪的是,一般新生儿皮肤都是嫩红嫩红的,而小家伙的皮肤却显得洁白晶莹,象羊脂白玉雕琢而成,且睡态安祥。
    自然又少不了一阵夸赞、恭维,大家哪知道,小家伙是才从鬼门关外被几位老前辈合力给救回来的。
    酒席上大家问起小家伙的名,曾祖父请清虚道长赐名,“老仙长、这小家伙受您的恩惠不浅,请仙长锡个名吧!”
    大家虽感奇怪,只当老道是杨家老太爷的道家朋友,但给曾孙取名,对杨家这种书香门第来说,没有假他人之手的必要啊。都在想,这道长是个什么来头?主人家没作介绍,而称之为老仙长,且能座在主客位,当然不简单。规矩大家都懂,主人不作介绍,大家也最好不要打听。
    清虚道长也不客套,“廷鹤先生既然前三子名为逍、遥、万,第四子自然最好取名为:代、世、年之类的了,我看就叫杨年吧,道友您看可好?”
    杨老太爷和杨巨流一对眼,会心大笑,马上和杨巨流站起来,举起酒杯,“谢仙长赐名”。
    一干亲朋好友共同起立,举杯祝贺。小家伙这时刚好醒了,也许是曾祖父的笑声将其惊醒了,在摇篮里哭了起来。守在摇篮边正望着小弟弟的七妹和两个侄儿侄女,拖着摇篮就往内室跑。竹制的摇篮滚筒在地上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又引来大家一阵大笑。
    饭后,大家告辞,老杨安排杨遥去阆州通知他三妹,老杨的大女儿和老四杨万是一对龙凤胎,早出生一盏茶时,所以被称为三姑娘,远嫁阆州张家。张家是阆州名门,曾出了个名将张宪,张宪是岳飞的主要助手,曾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后与岳飞父子一起被冤死,宁宗嘉泰四年,追赠宁远军承宣使。

    张家在阆州起起落落,但是毕竟是有根基的,杨家与张家交情不薄,已历四代,杨巨流的特色竹筏就是在年轻时与张家人交往,受到启发而设计制作的。
    传说当初张家人跟随张宪,随岳飞征伐洞庭湖匪杨幺时,宋军的战船根本就追不上杨幺的轮船,最后将大量草投入水中,缠住了杨幺轮船的水轮,轮船不能动,才被岳飞用火攻烧毁了杨幺的船队。
    由于年年代久远,传言也莫衷一是,但老杨却从中得到了启发。
    张家因路途较远,还未得到喜讯,当然也没人来贺喜。安排好一些零杂事后,老杨来到内室客厅,与几位亲家,也是他生意上的合伙人,明面上的东家。闲聊了几句,然后回到内室,看到老婆的情形好多了,安慰了几句,将小儿取名的事给老婆说了,原来他们原来计划的取名就是‘年’。
    最后,老杨来到祖父的修真洞,清虚道长和祖父正在饮茶,见杨巨流到来,便招呼他座下,老杨再次感谢了道长救助儿子的恩情。清虚道长却说,能遇上也是一种机缘,何况自已这条命也算是老杨给救的。
    道长提出现在自已身体伤病已痊愈,要去办点事情。老爷子和杨巨流极力挽留,希望老仙长能留在庄上修真。道长却坚持说,他有事急需处理,短则两年,长则五年,必定回来。
第六节  留秘笈
    次日,清虚道长接受了老杨给他准备的一百两银子和几缗铜钱,带着老杨给他准备的行装,飘然而去。行装里除了衣物外,老杨还给道长准备了一些药物,还藏了二十余片金页子和五百两会子。

    清虚道长走后,老杨来到道长曾经住过的洞府,却在枕头下面发现一个油纸包和一封书信。
    油纸包上写明是留给杨年的礼物,书信则是留给杨巨流的。他在信中说,自已漂泊一身,虽阅人无数,曾收了一些记名弟子,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没有一个中意的传人,在昨晚对杨年的救治中发现婴儿的筋骨资质等都是练武的上上之选,他本有意将杨年收归门下,但自已年岁已高,还有一些俗务缠身,怕耽误了孩子的前途,因此他留下鸿钧罡气的内功心法,和拳剑总要,叮嘱这些东西是赠与小杨年的,在杨年识字后,老杨可以教他先记下,如果他能如约回来,则可以给杨年解说,如果不能回来,则只能由杨巨流指导练习了。并且说,根据昨前晚与杨巨流合力救治杨年的情况来看,鸿钧罡气与杨家祖传的内功心法应有很多的相融之处,鸿钧罡气要想有大成,在练至五层以上前不能破身,泄了阳气,自已就是因为在练至四层时泄了阳气,最后终其一身,只能将罡气练到七层。他如果有时间,他准备去一趟昆仑山鸿钧洞府,探究一下是否有速成的方法。前晚在救治杨年收功时,他曾用特殊方法,在杨年体内留下了部分鸿钧罡气,这对小杨年以后修练鸿钧罡气有很大的好处,希望老杨在后续在检查杨年身体时,不要当作浊气给强行排除了。信最后希望老杨不要将这些武功秘笈外传,以免带来麻烦。
    另外道长还留下了蛰龙功法,并详细说明了练习蛰龙功有助于恢复功力,但此功法在技击时则用处不大,这种功法现江湖上已有流传,老杨除了传给杨年外,也可以传给其它人。
    另外、道长还请杨巨流转告其祖父,那两株天山雪莲要慎用,天山雪莲同其它地方所产的雪莲比,药性强烈得多,因此有很多不太规矩的道友将其用作春药的主要材料。可是天山雪莲在治疗一些妇科病时,又确有奇效,只是副作用也极大,用时要慎之又慎。

    想不到对清虚道长一次普通的援助,居然得到如此丰厚的回报,杨家上下对清虚道长感激不尽,只好遥祝老仙长能够平安,早日得道。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风云起蜀口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