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自序、特别说明、引子的第一、二
书名:风云起蜀口 作者:道生昀武 本章字数:4981字 发布时间:2024-04-26


作者简介:
    主笔:袁道生,字昀武,笔名:道生昀武。生于乡里,少时玩劣,屡试上一师专,从教近三年,感育人不易;后习鲁班艺,小成,终不能免俗,乃去。图安逸开一小店,小亏,有闲时,穷三年余,著成此书。
                           自     序
    高中时,武侠小说盛行,家贫仅能租书,省吃俭用拜读了一些‘大师’的作品,总是羡慕‘武侠’们的生活。后来出身社会,自认为成熟了不少,感觉那些所谓的‘侠’似乎名不符实,离‘侠’差距太大------。
    不惑之后移居合川,离‘钓鱼城’仅数里,了解一些这座古城堡对世界历史的意义,每当晚饭后来嘉陵江边走走时,看着江对岸的‘钓鱼城’遗址,仿佛听到了七百多年前的战鼓、箭啸、马嘶、还有悲壮的战士们的呐喊、惨叫、哀鸣------。他们创造了世界战史上的奇迹,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守孤城三十六年。我们应该记得他们!纪念他们!缅怀他们!可是在影视作品中,他们这一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千秋的伟绩却被“艺术”给了别人、别处------。
    年过中年,漂泊半身,见过了太多的欺世盗名,心里面就有了为这遍英雄大地上的无名英雄们正名的想法,可惜自己学识浅薄、又寂寂无名,不过、既然有了这种想法,那就向着这目标作一些努力吧!作者能力、财力、资历有限,前前后后准备十余年,终于下定决心创作此书,供大家茶余饭后消遣,也算抛砖引玉。
    作者以南宋晚期为大背境,懂点历史的都知道,南宋这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虽富甲天下,却重文轻武,最后落得个灭国且差点亡种的命运,作者想表达什么,读者自会理解------   
特别说明:
    本书所列武功全为虚构,请勿遵照练习;所述偏方医案等均为杜撰,切勿仿效。否则后果自负。本书所列历史人物及生平,以及历史事件等,因无力考证,加之故事需要,多少作了一些加工,请勿对号入座。作者不想诱导读者什么,只供娱乐。
    本系列共有三部,第一部:《风云起蜀口》。
    未经作者书面允许,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印刷、引用、改编此书。违者必究。本书著作权归袁道生、李倩、袁瑞所有,任何人不得盗用。否则必究。

      风 云 起 蜀 口
          道生昀武著
引子:
第一节:初遇清虚
    宋宁宗嘉定十五年深秋的最后一天下午,眼看已是申时末了,在佑川至阶州的官道上,杨巨流和其二儿子杨遥两人两骑正冒着风雪往阶州赶。
    他们这次去西夏收购药材,并不是很顺利,西夏与蒙古关系十分紧张,大战一触即发,夏神宗正招兵买马,大批药民、药商被征招。枸杞、西镇甘草、原州黄芪、党参、银柴胡、秦艽、板蓝根、盘贝、黄精、桃儿七等上品药材已被管制,他们只得赶回利州另想办法。
    这年头,蒙古新贵成吉思汗铁木真正杨起他的马鞭,驱动蒙古铁骑在北方和中亚的大漠、草原上大显神威,所向无敌。而短视的南宋朝庭、昏庸的宁宗和野心勃勃的权臣史弥远却正等着世仇金国被木华黎父子削弱,自己好收渔翁之利。
    蜀口这遍南宋与金国争夺了百余年的土地,随着两年前安丙的死,暂时趋于和平。
    安丙虽无大才,可在川峡经营日久,自吴曦之乱后,吴家在川峡的控制力终结了,安丙白捡了一个大功劳,苦心经营十多年,弄得权巨史弥远一直控制不了川峡四路。安丙死了,史弥远终于安排心腹郑损作了四川制置使,平庸的郑损根本不是方面大员的料,刚刚有点起色的川峡四路又回复到要死不活的烂样。
    连年的战争,百姓已苦不堪言,战争往往伴随道疫病,药材紧张。
   杨巨流四十多岁,身高足有六尺,生得方面大耳,麦色的面膛因赶路略显红光,眼睛明亮犀利,近尺长的胡须油黑发亮,在寒风中飘拂,头发在头顶挽成一个髻用一支木簪子绾住。一身短装,初看象一个猎人,细麻布灰色内衣,外套是是翻皮齐腚的短皮袄,敞开的衣襟露出一条宽约七寸的特制的皮护腰,上面插了一排长约六寸的柳叶刀,左边挂了一卷带飞爪的牛筋绳,右边则挂了一个皮制的百宝囊,里面收纳了一些贵重的物品。一个豹皮掩耳帽则插在皮护腰上。皮袄的袖子有收口,这样更保暖,也便于在袖内藏一些零碎。他下身也是翻皮的扎腰裤,皮护腰下露出两条黑色的腰带尾在皮袄外飘动,裤管打着褐色的粗麻布绑腿。脚上是一双薄底牛皮翻皮快靴,本色。马后是一个大大的皮囊,和一个大包,都很大,大到都足可以装下一个人。一双手青筋毕现却也孔武有力,五指修长,指甲修剪得体。鞍前挂了一个长约两尺,宽约尺半,厚约一尺的皮箱。皮箱做工精致,深褐色油光发亮,看不出是什么皮料,有一些历史了。右手握着一条长约四尺的竹鞭,这种竹鞭产自大巴山区,粗约一寸,节距不到一寸,几乎是实心的,五年以上的老竹鞭既结实又富有弹性。竹鞭还带了个约两寸大的弯头,既作马鞭也兼作手杖手棍,同样是深褐色油光发亮。
    杨遥则比其父亲还要高一两寸,二十岁左右,打份与其父亲差不多。只是马前马后都是几个大包袱,人就象藏在包袱中,看不到身上藏了些什么物件。
    他们所骑的是河西马,相当的雄壮,此时人马都浑身冒着热气。他们是上前天偷过金国国境,进入西和州的佑川县城,佑川到宕昌是一日马程,宕昌到阶州则是两日马程,由于赶时间,他们给马加了精饲料,第一天多走了二十多里,在南阳村一个药民朋友家里借宿,计划今晚在阶州城西二十余里的两水过夜。
    过了石门已近一个时辰,离目的地仅有十余里了,转过一个山坳前面便看到路上有一位身着道装满头花发的老道在风雪中艰难地行走,手中的竹杖尾端已破,每走一步都发出破响声。
    老道步子很小,步履艰难,至少需三个数才能迈出一步。道袍也破烂不堪,已经分不清颜色和材质,也许老道不是本地人,没有预计到这突然来的大风雪,远看就感觉到道长衣衫单薄了些。天已将黑,依老道的速度肯定是到不了两水,两父子不由得都降低了马速。
    当杨巨流与老道擦身而过时,发现老道有点异样。老道身高近六尺,须发皆已花白,看不出实际年龄,一身骨骼粗壮,人却清瘦而虚弱,可腰背挺拔,远看还真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其形象和其行动极不相称。
    老杨看出,老道有着比较严重的伤情,其气机不畅,太阳穴略发黑------。凭他的经验判定,道长有严重的内、外伤,并且受伤该有些时间了,又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拖成现在的样子。老杨止住坐骑,翻身下马,“道长、您怎么啦?需要帮助吗?”
    老道似乎想说什么,结果还没来得发出声音,却颤颤巍巍地往后便倒,正好这时杨遥也刚好下马,伸手将其扶住。发现道长衣衫单薄,夹道袍里面仅穿了一件光皮袄,且夹道袍也四处漏风,里面填充的苇絮几乎掉光了,其它已身无长物。
    老杨忙从百宝囊内取出一个葫芦,到出一粒龙眼大小药香扑鼻的丹丸塞入道长口中,杨遥已从怀中拿出了一个皮袋,给道长灌了几口温水。老杨则给道长作了初步检查,发现他自己看走眼了,老道的病情、伤情已是十分严重,硬挺到现在已是不易了,老杨连忙从药箱中取配了一些药丸,给道长服下。
    在老杨给道长配药时,杨遥已脱下自己的皮袍给道长穿上,再从坐骑的鞍前把两个大包袱取了下来,从一个包袱里取了一件夹衣出来自已穿上,等父亲给道长喂完药后,便忙着给道长顺气,父子俩配合十分默契,约过了一盏茶时,道长才缓过劲来。
   “老仙长、您这是要去哪里?”
   “谢谢老先生和小哥儿了,贫道原本准备去青城山,不想在岷州感染了风寒,要不是遇到你们,恐怕贫道就得返道山了。”
   “仙长是青城山的老神仙?”
   “什么狗屁老神仙,小哥儿,你见过贫道这样的老神仙吗?”
   “遥儿,不要在这里和仙长闲聊了,快扶仙长上马,到住地再聊不迟。”
    父子俩把道长扶上马背,杨年则背着两个硕大的包袱在前面牵着马,跟在父亲后面慢步往两水走去。
第二节  两水施救
    当他们到达两水的白龙客栈时,天已全黑,雪还在一个劲的下。
    白龙客栈是间客货栈,这里距边境不是很远,很多上不得台面的生意不能在州城明目张胆地做,特别是象茶马交易这种,官方作不了而又真的能利国利民的生意,两水就是一个理想的所在。
    这儿的商品交易并不比阶州城差多少,官府有政策,老百姓就有对策;百姓有了对策,官府也会跟着出政策;百姓与官府一直在进行着这种游戏。由于这里的黑市交易频繁,官府便在这里设了巡检司,也派有差役在这里设卡收税,老杨他们在这里也有人收购药材、山货、皮货。
    宋朝的商业发达,商人的地位比什么时候都高,对一些仕绅官吏暗中进行工商活动,官府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不过大家都还识趣,多是以暗东的方式进行,杨巨流也是这种从事工商活动的仕绅,当然也是暗东。
    在白龙客栈的一个小院中,老杨父子给老道作了一次全面检查,道长不仅是受了严重的内伤,外伤也不少、不轻。他的内衣全作了伤巾了,又遇上突然来袭的大风雪,搞得自已狼狈不堪。杨遥在老爸的指导下给道长换上了他杨家自用的上好的金疮药,先前给老道喂服的丹药可是他们杨家的保命灵丹‘归元丹’,他们自备的金疮药又比他家‘惠民局’、‘松鹤堂’所出售的不知要好多少倍。
    室内炭火令房间内温暖如春,现在药效也已行开,老道精神状况好多了。
    杨遥给道长换完药后,便出外和常住两水的几个伙计清理货物去了,他们明天要带一些急需的货物回利州,这场雪一下,基本上标志着冬天来了。
    杨巨流是利州著名绅士,二十岁不到就中了秀才,以后就不再考,在利州算是名流了。明面上杨家是耕读传家,在利州有着不少田庄、山庄。他已经是七个孩子的父亲了,三儿四女,大儿子杨逍又已给他添了一个孙子一个孙女,上个月他离开利州栖鹤别院时,老婆又怀上了。杨夫人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算是高龄孕妇了,他不能再让她过度操劳,这次偷入西夏办事不太顺利,既没有买到足够的药材,还多耽搁了十来天,所以他们得尽快赶回利州。
    还有令杨巨流急着赶回来的原因是放心不下的是他的祖父、祖母,俩个老人家有点不务正业,自从杨巨流成年后,二老就开始云游四方,不理世事了。三年前俩老口又去云游吐蕃,西昆仑去了,说好今年回家过春节,可现在即将入冬,还不见二老回来。杨家大小都很着急,他们这次去西夏也有打听祖父、祖母消息的目的,八十多岁的人了,要是在外面出个什么意外,叫后人怎么承受得了!
    老杨陪着道长在室内聊天,道长自称道号清虚------得知道长道号,老杨吃了一惊。
    清虚道长可是早已名杨四方的神仙中人了,自己的祖父就时常提及,说道长可能是当世仅存的得道之士,比全真教的丘处机的师傅王重阳的辈份还高,传说曾经与萨天师有些渊源,不想今天无意之间遇上了,且给他提供了帮助,他知道这些高人是不会随便受人恩惠的,能帮上老仙长也算是杨家的缘分和功德。
    据清虚道长说,他是在从潼关回关中时,在潼关遇见蒙军枉杀无辜百姓,为救百姓而与蒙军发生了冲突,由于蒙军势众,他逃出关后,准备往京兆府跑,结果一头钻进了木华黎二十万大军的包围圈中。木华黎身边网罗了不少高手名宿,他是费了老大劲才闯了出来,本想回昆仑山自己的修真之地养伤,可是才过巩州又与一队蒙古秘谍相遇。其中有两人是他昔日的对头的后人,又是一场恶战,他虽全歼了这队密谍,自己则是伤上加伤,刚好被金国的一队骑兵盯上了,自己杀了那么多人,现在死无对证,他可不愿与金国的普通骑兵纠缠,于是就只好往山里面跑。这样一来,昆仑山回不去了,只好翻山越岭,转入宋境。在岷州又遇上风雪,伤上加病,要不是在这里遇上老杨父子,恐怕就危险了。道长有很多话并没有说得很清楚,老杨也不可能追问,他也将自己的家世给道长作了介绍,包括自己去西夏的目的。
    道长和老杨很对脾气,两人的学识、江湖阅历、武学造诣、处事态度等都是当世翘楚,自然相见恨晚。清虚道长很乐意地接受了老杨去他家养伤的邀请。
    次日辰时初,他们起程,午后到了白龙江大转弯处的黄土坡村,秋季水枯,他家的竹筏只能在这里接运货物,他们将在此直航利州的白水镇。
    一路上,在老杨父子的照料下,清虚道长恢复得很快,他本来内功深厚,武学造诣高深,外伤对他来说已不是算什么事儿了。由于在巩州与对头遭遇,内力被震散,才受了风寒,还好只是伤了经脉,杨家的‘归元丹’又是伤科圣品,再加上老杨父子的调理,恢复起来还是比较快的。
    七天后他们到了白水镇,杨遥和伙计会将送药材货物等去栖鹤山庄和栖鹤下院,老杨则带清虚道长回观涛山庄。
    回到观涛山庄时,道长的外伤已经基本好了,内功恢复了两成。由于在竹筏上颠簸,道长的内功功法虽特殊,修练调息的收效也不是很明显。他们到观涛山庄时,老杨的父亲也在,杨父也知道清虚道长其人,老杨的祖父可以说是道长的迷弟,曾经多次给杨父提及对道长倾慕之情,杨父热情地将道长留在观涛山庄养伤,杨巨流干脆好人作到底,为了给道长一个清静的疗伤场所,将其请进了修真洞内,这可是杨家从未让外人进入的地方,是老杨祖孙三代练功的所在,洞中设施完善,通风良好又极其隐秘。
    道长的内伤恢复很快,功力也在不断的恢复之中。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风云起蜀口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