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在德不在险
书名:乱世传奇 作者:洪刘华 本章字数:5091字 发布时间:2024-10-15

 

却说赵匡胤御驾亲征攻打北汉时,正逢七夕节,赵匡胤派人送给在汴京的母亲和妻子的节礼是:太后三贯钱,皇后一贯半(千钱为一贯)。

有一次,赵匡胤的女儿永庆公主觐见父亲,公主穿着一件新外衣,上面用五彩金丝缝缀着一片片孔雀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十分华美。谁知赵匡胤一见她就说:“你把这件华服脱下,以后别再穿了。”听到父亲的话,公主很不理解,撅着嘴巴说:“宫里翠羽很多,我是公主,有什么要紧?”宋太祖严厉地说:“正因为你是公主,穿这么华丽的衣服到处炫耀,别人就会效仿。战国时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结果全国上下都跟着学,搞得紫布都贵了好几倍。你的这件衣服上面有金丝线、孔雀羽,你知道一件要花多少钱吗?如果别人再效仿你,全国要浪费多少钱?你现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经很优越了,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宋太祖不只是对亲人严厉,他对自己也十分克制。据史载,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来,突然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犹豫了半天不肯下令。左右问他:“皇上有什么事就尽管吩咐吧,我们一定照办!”太祖回答说:“我若说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杀!”结果他硬是忍住没吃。
  
  宋太祖如此节省,也有其苦衷。五代十国的国君几乎个个挥霍成性,官吏也跟着奢华,使民间经济非常贫弱。宋太祖当了皇帝后,决心改变社会风气,以解除民间疾苦。他的作为也的确产生了示范作用,北宋初期士大夫竞相以节约自勉:州县官上任时,奢侈浪费讲究排场的迎来送往都取消了;小官上任时,很多只穿草鞋、拄木杖,徒步而行。
  
  这种为天下守财的精神,的确使当时的宋王朝积累了不少财富。而通过征服天下的战争,又取得了降国不少的奇珍异宝。单就后蜀来讲,其储存的金箔水陆同时运输也要十年才运得完。宋太祖将所有财宝全数收藏在国库里,只有国防军需、赈济天灾时才拿出来使用。北宋建国不久,便已有32个国库堆满了金银锦帛珍玩。
  
  对自己和亲属极其节俭的赵匡胤,在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维护安定方面,却出手大方。面对边界强敌威胁,他并没有劳民伤财地不断去打仗,而是拼命积累国家财富,以钱买地盘,从而避免双方交兵,如他曾想用“备价取赎”的手段,向契丹买回燕云十六州。
  
  “杯酒释兵权”时,他便以钱财来交换军团将领的兵权。“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都是当时他承诺的条件,最终使那些兵权在握的将帅们解甲归田,安分守己地度过余生。这比其他朝代为求安邦而大肆杀戮开国功臣的做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当然,宋太祖用来“买通”大臣的钱财数目也相当惊人。如侍中(相当于宰相)范质生病时,宋太祖亲赐金器两百两、银器千两、绢两千匹、钱两百万;开国元勋赵普有病,赵匡胤又赐银器五千两、绢五千匹……这与太后以及皇后的七夕节礼金,其数量与价值简直是天壤之别。

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大宋王朝,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建立了相当稳定的政权,这不能不归功于赵匡胤这位大宋王朝开创者的大公无私及其独特的治国方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正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却说钱俶回国后,那位如日中天,不可一世的大宋皇帝赵匡胤也踏上了一条难知祸福的返乡之路。临行前,二弟赵光义照例向他请示:“大哥,这次您什么时候回来?” 

他问得自然,就像他大哥以前每一次出征时那样。他因为要留守,所以要请问返程日期。可是这一次,他等了好久,大哥都没有回答。直到他迷惑不解地抬头去看时,才发现他大哥正目光深沉地凝视着他。 

四目交投,赵匡胤缓缓地说:“不必了,这一次,你跟我一起走!”

赵光义曾经病得很重,太祖前去看望他,亲自为赵光义用艾草灼烧穴位,赵光义感到疼痛,太祖也拿艾草烧灼自己的穴位。他经常对左右亲近大臣们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奇异的现象发生,以后一定会成为天子,论福分我不及他。”

赵匡胤西幸洛阳,并没有什么冠冕堂皇一定要去的理由。如果一定要有,那么最大的最合情理的说法,就是他要回乡祭祖。 

毕竟他的父亲赵弘殷埋在那里。 

他带着二弟光义和文武百官一起起程前往。开封,就留给了他的儿子德昭及三弟光美来看守。这时天下大定,南方尽平,北方的北汉苟延残喘,唯一的劲敌契丹也已经和他暂时结盟通好,一切都安定平静,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他尽可以富贵还乡,锦衣昼行了。

赵匡胤一行到达洛阳,在南郊举行合祭天地大典。此前洛阳地区连续一个月大雨不止,赵匡胤到达后,雨就停了下来,举行合祭大典时晴空万里。大典结束后,当地父老说:“我辈少经离乱,不图今日复见太平天子!”还有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赵匡胤见天公作美,百姓归心,又见洛阳经过重建后宫室壮丽,心情非常愉快,当日下诏大赦,并当面奖励建设洛阳有功的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晋升他为彰德军节度使。

之后,赵匡胤携弟来到父母的陵墓安陵前,依礼奠献号恸,史称左右皆泣;再之后,有传闻他到了赵普家。 

赵普罢相之后,虽有河南三城节度使等名衔,其实他一直在洛阳闲居,再不参与任何政事。赵匡胤去后,看见赵普的家外大门都是极为简陋的柴荆所制,可进去后亭台楼榭却又壮观瑰丽。赵匡胤不禁摇头哂笑:此老子终是不纯。

可是从赵普家出来之后,赵匡胤却突然提出不走了,他要把皇都从开封迁到洛阳。一言既出,天下震动,群臣莫敢谏。这时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跳了出来。他说:”开封有汴渠之漕运,每年从江、淮间运米数百万斛,京城里数十万兵丁都靠这个生活,陛下您突然迁都,在洛阳怎么运粮?况且库府重兵,根本之地都在开封,实在不可动摇。” 

说得似乎有理,但赵匡胤理都没理他。他知道,真正不愿意迁都的那个人很快就会自己找上门来。果然,晋王赵光义来了。 

这个温文有礼,得体大方的弟弟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考虑出发,小心从容地对哥哥说了很多不宜迁都的话,但赵匡胤决心已定,他的回答非常干脆有力:“你说迁到洛阳不行?不,洛阳只是一时之计,往后我还要迁到长安(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洛阳、开封、长安,它们有区别吗?这都是中国古代的帝都名城,每一个城市都有多次成为历代王朝国都的荣耀。但是这里面却大有分别。 

说开封,开封居于中原的要冲地带,周边四通八达,尤其是水陆码头,占天下漕运之大利,所以以开封为国都,注定了会繁华昌盛。 

但开封的地利条件又注定了它不配成为一国之都。它四面旷野,一马平川,没有任何的天然屏障,只要敌人渡过黄河,它就会直接暴露在敌人的刀枪之下。而洛阳,西有函谷,东有虎牢,皆为天下之险关。再看长安,那就更理想了,“以河为池,以岭为墙”,那是黄河与秦岭直接作为屏障!

这些会有人不懂吗?要知道,赵匡胤及身边文武大臣每天所想的就是生存与灭亡,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常识了。那么还会有人反对吗? 

赵光义反对,他给他哥哥跪下,史称“王叩头切谏”。 

赵匡胤没办法,只能进一步解释:“我要西迁国都,不为别的,只不过是想据山河之险而除冗兵之害,就像周朝、汉朝那样使天下平安”。 
     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但赵光义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抬头,向他哥哥说出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

在德不在险语出《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其实赵光义这句话是毫无道理的,大宋只有两代皇帝吗?你们兄弟俩可以保证不失德,后世之君又如何确保?况且山川之险与仁德并不矛盾,是可以兼得的,政府一方面把首都迁往洛阳,与此同时,君主再施以德政,两者并无矛盾之处。面对这样的理由,宋太祖怎么就屈服了?因为赵光义位极人臣,得不到他的支持,迁都无论如何都推行不下去。

赵光义此言一出,史称赵匡胤“不答。”也就是说,皇帝陛下被这五个字给震住了,没话可说。 

但是这五个字有什么可怕的?字面上理解,不过是说天下最重要的是“德”,整句话就是在强调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所谓真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样也可以理解为,赵光义在教训他的大哥,说守天下,固国都,别老想着什么地理上的险要,只要全民一心,那么天下自然太平,绝对不会出事。 

这话对吗?每一个人都清楚,赵光义在说梦话。 

饱经战乱,在刀枪箭雨里滚出来的赵匡胤满可以一脚把他踹倒,然后当着所有朝臣的面大声呵斥他,警告他说话狗屁不通!什么“在德不在险”,人心这么管用,李煜是怎么抓来的?金陵城是怎么打下来的?只需要寥寥数语,就可以打掉这个混账弟弟的气焰,从此要他守些本分。 

但是赵匡胤偏偏选择沉默,直到“在德不在险”这五个看似光明磊落,金光闪闪的大字成为这次谈话的结点。 

赵光义爬起来,从他哥哥面前从容地走了出去。

诡异的是,当弟弟潇洒地离去之后,赵匡胤才望着他的背影,对左右人等说出了另一番话:“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仍然看得极准,仍然雄才伟略目光如炬。但为什么刚才不说呢?这时赵匡胤多像一个当面吃了亏,又没有办法,只能背后说点闲话找些平衡的可怜虫啊……

那么到底“在德不在险”五个字有什么厉害,它有什么魔力让赵匡胤当场就范,把迁移国都这样的国政大事都放下了? 

事情要从赵光义的“德”字上想。德,即人心、官心。赵光义不是书呆子,他所谓的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绝对不是指仁义道德!

有件活生生的例子可以参照:汉高祖刘邦没法换太子。 

同样是开国皇帝,而且远比赵匡胤强硬不羁,习惯不按常理出牌的刘邦,由于喜欢小老婆戚夫人,爱屋及乌,就想把太子换成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如意。但是大老婆吕雉通过张良在一次宴会上请来了四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商山四皓】,老头儿们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坐在原太子旁边喝酒,这就彻底打消了刘邦换太子的念头。因为什么?刘邦事后说:太子羽翼已成,我没有办法了…… 

羽翼和贤良名声的影响力在古代可想而知了,而赵光义这时所拥有的声望以及班底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商山四皓。难道赵匡胤真的看不出弟弟的野心?  

赵匡胤迁都实际上是一石二鸟之计:其一,就是他自己说的那样,“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其二,削弱赵光义的势力。众所周知从北宋建国开始,赵光义就一直担任开封府尹,也就是首都的市长,赵光义以亲王的身份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组建自己的势力;结交宫中宦官;拉拢朝中武将。

因此当时赵光义在开封拥有非常大的势力,赵匡胤明白,如果一旦自己归天,皇位很可能会落入其手,因此想通过迁都,削弱赵光义的势力。而河南知府(洛阳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焦继勋是自己的儿女亲家。焦继勋的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如果迁到洛阳,将来赵德芳能够顺利登基。赵匡胤的意思就是绕过开封,绕过赵光义。

但是别急,你有初衷,我有定律。你的诏令至高无上,可是要有人去实施才行。如果全体反对,你能一个人去搬家吗?尤其是你一切求稳,对眼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极度珍惜,而且还特别地好面子,社会要和谐,官场要安定,决不留下任何的污点骂名……那么好吧,我当场向你叫板,除非你肯立即翻脸!而赵光义算定赵匡胤不敢翻脸!“在德不在险”的真正含义是:人心在我,迁都有用吗?

就这样,赵匡胤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弟弟大摇大摆心满意足地从他身边走了出去,却毫无办法。他的心情就此低落了。郁闷之中,赵匡胤决定四处走走,首先,他回到了自己的出生之地——洛阳夹马军营。 

往事历历在目,这是他生活了近二十一年的地方。触目所见,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一生,就像昨天一样,他还是那个无知的青年,孑然一身,孤独地走出家门,被迫去外面闯荡…… 

无数群臣环绕,身处人世之巅,赵匡胤仿佛视而不见,他缓缓地向一条陋巷走去,轻声地说:“朕记得,小时候曾经得到过一匹小石马,常被玩伴所窃,所以埋在了这里,不知它还在吗?” 

一呼百诺,立即有人去挖,那匹石马竟然还在。 

赵匡胤接了过来,默默地把它带在身边。之后,他就要回开封去了。临行前,他再一次来到父母坟前,这一次他悲从中来,突然扑倒在父亲灵前,向早已死去的父亲痛哭告别:“父亲……儿终生不得再朝拜于此矣!” 

当天赵匡胤久久不愿离去,他登上了陵园神墙上的角楼,四处观望,只见南有少室、太室诸山;东有青龙、石人诸峰,西临伊河、洛水,北靠黄河。名山形胜,终古长青,突然间他取过弓箭,向西北方尽力射出,然后向左右吩咐:“朕生不当居此,死当葬于此矣!此箭所停处,即朕之皇堂(墓地)。”他拿出了那只小石马,命人埋在箭落之处作为标记。 

之后赵匡胤走了,他又一次离开洛阳,走向他无法预知的命运……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传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