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反奸计
书名:乱世传奇 作者:洪刘华 本章字数:6922字 发布时间:2024-10-10

 

却说南唐有位骁勇善战的虎将,名叫林仁肇,他身材魁梧,膂力超群,胸前刺有猛虎图案,人称“林虎子”。此人行伍出身,虽为名将,却能与士卒均食同服,和衷共济,在军中颇孚众望。

林仁肇虽然在后世是以南唐大将闻名的,但是他却不是土生土长的南唐人。他本是偏居一隅的闽国人,再确切点儿说,他是从建州(今福建建瓯)逆袭上位的闽(殷)国末代皇帝王延政的大将。

公元956年,随着后周世宗柴荣大举进攻南唐,李璟连吃败仗,不得不派鸿胪卿潘承祐到泉州、建州一带召募勇士能将。潘承祐作为当年闽国的吏部尚书,是一个直言敢谏的人,当然对闽国的人才库门儿精。于是他直接向李璟推荐了前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静江指挥使陈德诚以及郑彦华、林仁肇等人。李璟立刻任命林仁肇为将军,命他再次猛虎出山,挟持风雷扑向盛气凌人的周军。

当时,距离公元945年闽国灭国已经过去十一年了,林仁肇此时出山,闽国已经连渣渣都不剩了,故主王延政也早于公元951年过世了,他现在可以算是正儿八经的南唐人,为南唐效命义无反顾,就这样,赋闲多年的林仁肇重新披挂上阵.

公元956年,林仁肇率偏师杀向被后周大军重点进攻的寿州。当时,正值柴荣回京理政,留下大将李重进主持攻城任务。寿州守将刘仁赡利用这个难得的时间差,向周军南寨发起攻击,最终一举攻下南寨,给了风头正盛的周军当头一棒。在这个过程中,林仁肇及时把握住了战机,给了刘仁赡有利的配合。可惜,他手下兵微将寡,否则李重进这位皇亲国戚有可能提前下课。

在寿州给了周军一次漂亮的打击后,林仁肇又移师濠州(今安徽凤阳),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率领为数不多的手下,对濠州水寨发动了突然袭击。寨中的周军何曾想到,有人敢在此时冒险前来捋自己的虎须,顿时毛了,乱成一团,结果,让林仁肇好好地立了个大功。林仁肇的两次进袭,让屡战屡败的南唐君臣重新认识到再作冯妇的林虎子仍然宝刀未老。李璟觉得这次总算捡到宝了,可以借此提振一下南唐军民的士气,就下令擢升林仁肇为淮南屯营应援使。

当年八月,周军在正阳建成浮桥,彻底挡住了南唐水上援军的进路。与此同时,林仁肇也盯上了周军重兵防护的浮桥。林仁肇认为与其在寿州城下与强大的周军死磕,不如奇袭正阳浮桥,逼迫周军回援。于是,他顾不上等待如同老牛一样爬行的唐军主力(为啥走得慢,主要是以监军陈觉为首的唐军主将大都畏敌不前),率领所部一路疾进,直抵浮桥左近。林仁肇稍事休整后,就率先向驻守浮桥的周军发起了进攻。周军对浮桥相当重视,派出大将张永德率领重兵防守。张永德见林虎子不要命地带队杀来,立刻命令周军做好防守反击的准备。

林仁肇狠起来真如猛虎下山一般,依托浮桥的周军军阵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幸好,张永德看出周军人少,就派出得力战将约束住败军,从侧翼反击唐军。这下,唐军随时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林仁肇只好命令唐军先撤。为了掩护大军后撤,他往返多次冲杀,才将唐军一一救出。张永德记挂浮桥安危,也不敢追击过远。退到安全地带后,林仁肇仍不死心。他深知只要毁掉浮桥,周军必然陷入混乱,唐军士气也会提升,到时候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可是,张永德在自己那么不要命的攻击下仍能挺住,自己拿他也没有啥办法?总不能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破地方干耗着吧,周军耗得起,自己可耗不起啊?思来想去,林仁肇想起了老战友陈诲率领敢死队击破吴越军的故事,决定照方抓药。于是,他亲自挑选出一千敢死之士,用紧急搜罗来的小船满载着各种易燃物,冒死接近浮桥,然后乘风放火,以便彻底烧断浮桥。起先一切都进行很好,头上钉有长钉的小船眼看就要靠上浮桥了,在周军密集箭雨中九死一生的敢死队员们已经点燃了船上的柴火,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桥上的周军明显有些慌乱,如果不是张永德提着宝剑压阵,估计都要开跑了。可惜,林仁肇毕竟不是诸葛妖人,没有算准风向。结果,就在小船撞上浮桥的最后时刻,风向陡变,大部分小船被突起的大风吹离了浮桥,剩下的则被桥上的周军及时用长长的铁杆竹杖撑得离浮桥越来越远。这下,所剩不多的唐军敢死队员彻底绝望了,他们纷纷跳入水中向岸上游去。结果又有些队员在这个过程中被周军箭矢射杀,最后成功上岸逃脱的寥寥无几。看到唐军敢死队败了,张永德留下少量部队守桥,率领大队向在不远处等待敢死队消息的唐军杀去。

林仁肇看到敢死队员绝望得跳水而亡,不禁虎目含泪。此时的他知道,张永德绝对不会放过乘胜攻击的机会,自己没有时间悲伤。于是,林仁肇抹了一把眼泪,转身命令诸军迅速脱离战场。然后,他不顾亲随劝说,单枪匹马为大军殿后。此时,周军的箭矢不要钱似地向他射来,林仁肇挥动长枪,将这些致命的箭矢挡落。张永德远远看到如一尊战神般挡在周军面前的林仁肇,不禁惺惺相惜道:"唐国有此能人,不可轻敌!"于是,他下令周军见好就收。此后,他将此事通告全军,林仁肇的英勇事迹像风一样传到了同样以勇武闻名的赵匡胤耳中,这让他颇为心动,很渴望能够与之一战。然而,此后的南唐一败再败,李璟无奈只得向后周割地求和,赵匡胤也就没机会与林仁肇放马一搏咯。

李璟虽败,却还不算太糊涂。他并没有因为林仁肇没有毁掉浮桥而责怪他,反而录其战功,擢升林仁肇为治润州(今江苏镇江)的镇海军节度使,不久又改镇武昌。贰臣林仁肇恢复工作后仅仅一年,就当上了大镇节帅,心中对李璟的感激可想而知。

 

此后多年,中原换了天子,南唐也换了国主.赵官家很好地扛起了后周的大旗,将统一大业搞得如火如荼。而接替李璟的李煜除了填词的功夫超过乃父外,别的一无是处。最可怕的是,隔壁老赵"抓生产,促统一"都搞得那么直白了,词帝还忙着欣赏窅娘的步步金莲,根本不肯做好战守准备。在他心中,始终认为只要自己不得罪赵官家,赵官家应该也没功夫搭理自己吧。如此天真的皇帝,你非要让他读懂赵官家首创的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真的很难!

 

李煜即位后,林仁肇继续留任。当北宋灭掉南汉尚未班师回朝时,他曾上疏李煜,恳请“独对”。这次单独的面奏,既是献策,又是请命。林仁肇虔诚地向李煜提出,趁北宋连年出兵,平后蜀、取南汉,千里征战,淮南防务空虚,他愿率领精兵数万渡江北伐,先立足寿州,发动北宋统治下的南唐民众征集粮秣,收复淮南各州,然后扩充兵马渡淮北上攻取汴梁。为了替李煜开脱“罪责”,他又请李煜待他起兵之日,先将其眷属佯装拘捕下狱,然后再向赵匡胤上表指控林仁肇窃兵叛乱。如此办理,李煜则可进可退。事成,君臣家国均可受益;事败,林仁肇甘愿蒙受杀身灭族之冤,借以说明李煜对北宋忠心不二。一言以蔽之,他誓用一腔碧血满门忠义代李煜受过。

这是何等的赤胆忠心啊,我以我血荐轩辕!李煜,有了这样的将士,你难道还不能奋起吗?

奈何李煜二眉紧锁,踌躇不决,最后对林仁肇说:“爱卿用心良苦,朕已经有了主张。”

林仁肇夙负勇名,为江南诸将的翘楚,宋太祖亦闻他骁悍,未敢轻敌,但心中总不忘江南,屡思除去仁肇,以便进兵。

听说林仁肇谋袭寿州,赵匡胤日夜难安,对他越发忌惮。不过,他打听到一个消息,江南的“军二代”皇甫继勋、朱令赟等人与林仁肇不和,时常跑到李煜面前说他坏话——林仁肇勾结大宋,要在江西自立为王。

当年张永德、李重进互相拆台,李中挑拨离间。不过周世宗英明神武,坚决不上璟的当。不过的离间计能被周世宗看破,赵匡胤的离间计李煜未必识得。

可巧开宝四年,李从善奉兄命赴汴入朝。太祖把从善留住,特赐广厦,授职泰宁军节度使。从善不好违命,只得函报李煜留京供职。

李煜手疏驰请,求遣弟归,偏偏太祖不许,只诏称:“从善多才,朕将重用,当今南北一家,何分彼此,愿卿毋虑”等语。李煜也未识何因,常遣使至从善处探听消息。嗣是南北通使不绝于道。太祖即遣绘师同往,伪充使臣往见仁肇,将他面目形容窃绘而来。

这年闰二月,赵匡胤突然带李从善来到一间屋子。只见屋子里悬挂着一幅人物画,那人身材魁梧,气宇轩昂。骤然见之,李从善大为惊讶。

赵匡胤故意问道:“你看这画如何?”

李从善似乎答非所问:“这画……好像是臣国的林仁肇。”

赵匡胤笑了,眼力不错,这图画的正是林仁肇。为得他一张肖像画,朕可没少花工夫。

赵匡胤漫不经心地说:“仁肇就要归降大宋了,特以此画作为信物。”紧接着又指了指这间空荡荡的屋子,“朕准备将这间屋子赐给仁肇居住。”

从善闻言不知如何回答,但又须极力掩饰与克制惶恐之态,只好连说“陛下英明”。回到下榻之处,从善忙将这番对话写成密信,第二天派人专程送回金陵。

现在看来,李从善也是个呆子。如此机密之事,赵匡胤为何毫不遮掩地对他说?当年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假装醉酒。赵匡胤又没有喝酒。

李煜接到密信,徘徊苦思犹豫不决,他不相信林仁肇真会背叛,又不能怀疑从善平白诬陷林仁肇。

李煜对张洎百般信任,于是将从善的信拿给张洎看,再回想林仁肇率兵北伐的请求,自语道:“难道林仁肇讨要兵权,真是要勾结反叛?”【郭威、赵匡胤黄袍加身把人都搞怕了,也难怪李煜疑心】。

张洎道:“人心隔肚皮,忠奸两不知。林仁肇一旦造 反,后果不堪设想。孰重孰轻,望国主三思。”

李煜长叹一声,降下旨意,命张洎携天子诏书,赐林仁肇鸠毒自尽。

张洎奉后主李煜诏书,在林仁肇府上赐鸠毒。张洎读诏曰:

“南都留守、兵马督招讨、水军都督林仁肇,图谋不轨卖主求荣,勾结赵宋意欲谋反。当初背闽归唐,如今又卖唐降宋。念昔日军功罢免官职,赐御酒自裁。钦此!”

林仁肇听到圣旨如五雷轰顶,跪地高呼:“仁肇何罪?天眼何在!”

张洎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林将军饮酒上路吧,在下为你送行。”

林仁肇接过毒酒,失声哭道:“水不止可滔天,火不熄则燎原。祈望国主早日出兵!仁肇只恨不能亲临大战之日。”言罢将毒酒一饮而尽。

张洎见林仁肇将毒酒饮下拂袖而走。林仁肇顿时药力发作声声叫苦。家丁闻声即忙入室惊问:“老爷为何这般痛苦?”

林仁肇道:“国主赐我毒酒,速告知潘佑先生。”言罢即亡。

中书舍人、散骑常侍潘佑得知林仁肇被赐死,心中惊异万分,即刻往宫中进见国主。

和李煜的其他文友不同的是,潘佑虽然也写诗填词,却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诏令文告上。李煜在位期间的重要诏令文告基本都出自他的手笔。他早在李煜做太子时就开始追随李煜,以才华过人称雄于一时,颇得李煜的器重。潘佑生性刚直,从不逢迎李煜。他对李煜沉溺声色的恶习一有机会便加以劝谏。
 
  却说张洎赐死林仁肇,回到宫中复命。李煜得知林仁肇已死,长舒一口气,叹道:“奸党被诛,全是张卿之功,朕当重赏。”

张洎满面喜悦,正磕头谢恩,偏巧潘佑入宫求见。潘佑伏地问道:“敢问国主,林仁肇法犯何律,罪该哪条,竟被毒药赐死?”

李煜诗词歌赋出口成章,论起春秋大义却是嘟嘟囔囔无言以对。张洎言道:“林仁肇画像悬于大宋宫室,必与赵匡胤有所勾结,所以赐鸠毒自裁。”

潘佑心中震怒,暗想国主不识诡计,臣子难道还能忠奸不明?当时北宋正攻打南汉,潘佑不理张洎,对李煜奏道:“臣请陛下即刻选定兵马都督,速救南汉之急。”

李煜敷衍答道:“救南汉事关重大,待明日早朝再议。”潘佑无奈,只得次日早朝。

李煜日吟诗词久不早朝。潘佑急国家之患,一连上了七道奏章,李煜大赞奏章词句精彩,却无心所奏之事。潘佑忧愤至极,拟下第八道奏章: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臣乃者继上表章,凡数万言。词穷理尽,忠邪洞分。陛下力蔽奸邪,曲容谄伪。遂使家国堙堙(yin),如日将暮。古有桀纣孙皓者,破国亡家,自已而作,尚为千古所笑。今陛下忠奸不分败乱国家,不及桀纣孙皓远矣。臣终不能与奸臣杂处事亡国之主。陛下必以臣为罪,则请赐诛戮,以谢中外。”

李后主生性优柔,看罢这本奏章,竟将奏章怒摔桌案之上。

偏巧冯延鲁、张洎两个臣子正在一旁陪后主赏诗,见李煜大怒,冯延鲁赶忙取过奏章,张洎也凑上跟前。二臣读罢,张洎道:“这还了得,言词激讦,诋毁朝纲,真是个无君无父的疯癫狂生,请治潘佑欺君之罪。”

冯延鲁赶忙附和道:“张大人所言极是,潘佑诽谤中伤欺君罔上,不可轻饶!”

李煜听两人挑拨果然生气,派人去抓潘佑。谁知潘佑不等他来抓,直接就在家里面自杀了。终年三十六。

李煜听说后悔得吃不下饭,给潘佑家发了优厚的抚恤金,还专门为他写文章悼念。

潘佑自杀之后,琼林光庆使、检校太保廖居素又犯颜直谏,希望李煜能悬崖勒马,苦海回头。令他极为失望的是,他的上疏呈进内廷后,竟如泥牛入海。无人理睬。他由失望而绝望,便穿上上朝衣冠,闭门绝食而死。留下绝命词云:“吾之死,不忍见国破主辱也。”

  潘佑、廖居索的相继自杀,使忠良之臣看到李煜已病入膏肓,只好与他分道扬镳,李煜已处于众叛亲离、四面楚歌之中。

听到林仁肇的死讯,南唐托孤重臣陈乔痛不欲生。陈乔一直很赏识和器重林仁肇,常说:"若使林仁肇在外带兵,我在中央掌握朝政,那么大唐虽然国土狭小,宋国也难以图灭。"及至林仁肇冤死后,陈乔叹道:"国家到了如此地步,还要杀害忠臣,真不知道我最终会死在什么地方?"

遨游了气象万千的文学、艺术的大海之后,再看看风雨飘摇的现实,李煜自知大厦将倾,回天无力,便干脆不再研讨富国强兵之道,一方面对北宋逆来顺受,百依百顺;另一方面则荒唐地到佛教中寻求庇护,希望佛祖保佑南唐国祚延长,国泰民安。 正是:

国主不成贤,

忠良枉哭天。

空等北伐帅,

坐待南征年。

河北烟云涌,

江南花月甜。

分久终一统,

掐指算几天?

却说林仁肇死后,赵匡胤诏令工部在熏风门外皇城南、汴水滨大兴土木,营建一幢俨若皇家宫苑的花园式府第,赐名“礼贤宅”,虚苑以待。他又特殊关照经办官员,这幢府第规模要超过当朝相府,相当李煜在金陵的宫室,外观既要精美考究,又要雄伟庄严;建筑样式必须充分体现江南园林特色,尤其是后苑,要凿池堆山,修渠引水,筑造亭台水榭,移植奇花异石,再现南国山色空蒙、波光潋滟、小桥流水、曲径回廊的景观,好让李煜赏心悦目,徘徊留连,忘却家山故国。

礼贤宅竣工之后,赵匡胤遂命从善连续修书,规劝李煜尽早入朝。

入朝……这是李煜最害怕的字眼。以堂堂国主之躯,入大朝之都,岂有放还之理?我江南的社稷岂不毁于一旦?我李煜的生命岂不就此终结?还有小周后,还有窅娘,还有那么多花容月貌、才华横溢的宫人,又有谁再对她们怜香惜玉?

李煜是纯粹的文人,文人有文人的懦弱,文人也有文人的倔强。李煜懦弱,他死活不敢与大宋为敌;李煜倔强,他坚决不肯将自己、将宫人、将江南的命运交给别人掌握。所以任赵匡胤有千条妙计,他就是绞尽脑汁拖延“不朝”。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赵匡胤遣使两下江南,以“礼”相邀,敦促李煜前往汴梁观礼。第一次派门使梁迥口传圣谕,谓“天子今冬行柴燎礼,国主宜往助祭。”这里所说的“助祭”,就是要李煜以降王的身份亲赴汴梁,陪同北宋天子去南郊举行祭天大典,并借此机会强迫李煜对天盟誓,滞留京师,永做赵匡胤的不叛之臣。梁迥动身之前,又与随从策划调虎离山之计:假如李煜婉言谢绝,“邀请”不能顺利成行,便乘李煜到渡口登船送行之机,强制载其北渡,挟至汴梁。幸亏南唐君臣对此行动早有耳闻,事先制订了防范措施,梁迥碰壁而归。

第二次派知制诰李穆为国信使,持诏再赴金陵,特邀李煜“同阅”祭天牺牲。李煜同第一次一样,执意“抱病”,反复强调难以从命,双方谈得很僵。李煜诚惶诚恐以礼相待,李穆却傲慢无礼不可一世。他先是郑重宣读赵匡胤的一道诏令:“朕将以仲冬有事圜丘,思与卿同阅牺牲。卿当着即启程,毋负朕意。”接着便颐指气使地训斥李煜:“古训曰:识时务者为俊杰。依本使之见,国主入朝势在必行,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既然如此,又当宜早不宜迟。不然天子发怒挥师渡江。到那时国主悔之晚矣!”

李煜虽然不敢发作,却针锋相对地回答:“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圣上如是相逼,今有死而已!”

作为“天朝”使臣的李穆,对李煜的答话漫不经心,他以目空一切的口吻警告李煜说:“国主入朝与否理当自裁,本使不便多言。不过朝廷兵甲精锐物力雄富,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迄今尚无一国能挡其锋芒。眼下天子正命曹彬挂帅南征,且已在江北精心布阵,战事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但愿国主明智,切莫以卵击石,还是权衡轻重及早入朝为好。”

李煜忍无可忍,用平和的语气坚定地回敬道:“烦请尊使转奏圣上,臣年来体弱多恙不禁风寒,眼下更难于长途跋涉,无力入朝!”至此双方不欢而散,结束了这次剑拔弩张的谈判。

李穆当即回船,翌晨解缆启航,赶回汴梁复命。赵匡胤听罢李穆面奏这次出使始末,决计出兵南唐,生擒“倔强不朝”的李煜。

李煜则与臣下发誓:“他日王师见讨,孤当躬擐戎服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如其不获乃聚宝自焚,终不做他国之鬼!”此话传到汴梁,赵匡胤对左右说:“徒有其口必无其志。渠能如是,孙皓、叔宝不为降虏矣!”

三年后,一切准备就绪的宋军敲响了灭唐的战鼓。那个起劲说林仁肇坏话的皇甫继勋仍是起劲的卖国,最后被李煜下旨杀死,其尸体被恨他入骨的军士分食。杨行密小舅子朱延寿的孙子朱令赟到底是根红苗正的官三代,战败后投火自尽。这两个死法不一,但终究是自毁长城的帮凶,如此下场,也算是告慰了林仁肇地下的英灵吧。陈乔在国破之际,无力回天的他慨然对李煜道:"我死后,陛下就可以自保无虞了。陛下只要将罪过全归到我身上,就说是我替陛下想出不去朝见的办法就好了。这是目前最好的计策了。如此,也算是报答了先帝的厚恩吧!"说完,跳楼殉国(一说自缢),一缕忠魂去和林仁肇相会于地下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传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