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小周后专程从老家扬州前来金陵探视胞姐娥皇时,由于李煜的预先关照,有司特意将她安排在瑶光殿别院的一座幽静画堂里。
一日中午,李煜小憩之后,只身便装前往画堂看望妻妹。没想到小周后此刻仍在午睡,尚未起床。时值“春风解人衣”的艳阳季节,贪图和煦阳光的几个值班宫女,都轻装坐在画堂外馨香洋溢的紫藤架下,伏身在绣架上精心刺绣。见李煜到来,慌忙起身准备接驾。李煜连连摆手,示意她们禁声,自己悄然向前走去。
小周后睁开惺忪的睡眼,见平时身份高贵又有修养的李煜蓦然出现在自己面前,不免窘迫忙乱,手足无措,双颊绯红。她生怕方才睡态不雅,有失大家闺秀的矜持,便信手操起一方丝锦薄单披在身上,惶恐地呼了一声“陛下”,然后赶忙下床,急步闪到画屏后面更衣,同时传出摆动裙裾的轻微窸窣声。
换上色彩夺目着装的小周后,全身散发着少女肌肤特有的异香,如同蓬莱仙女一般从画屏后面走出。这时李煜也掀起竹帘来到书房的书案前,二人相对而坐。小周后用她那双似秋水、如寒星的明亮眼睛,仔细打量着面前这位儒雅风 流的姐夫。李煜从她那双长睫毛掩映着的黑亮双眸中,似乎又寻找到了娥皇失落的神采,心中不禁默语:真是天生丽质,神仙造化!二人一时默然无语,话题不知从何说起。经过短暂的沉默,还是小周后首先开了口,她异常郑重地叫了一声“陛下!”还没等她讲出下文,李煜便学着娥皇的口吻亲和地纠正道:“小妹,在家里不必拘礼,还是叫我姐夫为好。”
天真单纯的小周后随即改口:“是!姐夫。”她望着李煜一只长有两个瞳孔的眼睛说,“现在我才明白了什么是‘重瞳子’。你的眼睛怎么长得和司马迁在《史记》里描写的大舜眼睛一模一样?”
李煜听罢,若有所思,顺水推舟地回答:“对。所以,在历代君王中,大舜是我最敬佩和羡慕的人物之一。”
“为什么?”
“除了他是一位圣君之外,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室。特别是他有称心如意的一后一妃:后曰娥皇,你姐姐同她重名;妃曰女英。她们是亲生姊妹,就像你姐姐和你一样。这使我自然想到你,也应该与你姐姐同享宫内的荣华富贵。”
小周后虽然涉世不深,但也觉察到了李煜话中的弦外之音。可是,在此之前,她对这等事情毫无精神准备,所以听过姐夫这番出格的话,不觉羞红了脸,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低头不语。
临近分手,李煜展纸为她书写了一首《子夜歌》的开头两句:
寻春须是先春早,
看花莫待花枝老。
自幼就熟读唐诗的小周后,一眼便看出了嵌在开头两句词里的典故。她知道这不是两句普通的惜花词,它的后面藏着一个类似“人面桃花”的浪漫故事:传说晚唐诗人杜牧,年轻时路过潮州,与一位少女相遇,两人一见钟情。杜牧当时碍于少女年龄偏小,不宜成亲,便决定十年后再来娶她。不想十年后石榴结子的时节,杜牧旧地重游,发现那位少女已经嫁人,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杜牧对此感到十分懊悔,信手写下一首《叹花》诗:
“自恨寻芳到已迟,
昔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
绿叶成荫子满枝。”
至于李煜为何要在词中借用这个典故,小周后当然不言而喻了。
通过频繁的书笺来往和谋面交谈,李煜和小周后的感情日益升温,远远超出了亲戚的范围,骤然发展到恋人特有的炽热乃至眩晕程度,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憾。《史记》、《列女传》等书关于尧帝二女娥皇、女英同嫁舜帝的古老传说,在二人心中引起了妙不可言的遐想。在李煜看来,小周后就是女英,我娶她乃是天经地义;在小周后看来,李煜则是舜帝转世,我嫁他也合情合理。
尽管在这段时光里二人不断耳鬓厮磨,但李煜总觉得感情上的饥 渴无法满足。他嫌日间不足以尽兴倾吐恋情,于是竟不惜有失君王体面,密约小周后半夜到画堂南畔的移风殿幽会。
夜交三更,早已穿戴梳洗停当的小周后,悄然走出画堂。虽然她将脚步放得很轻很轻,但由于夜深人静,那双讨厌的金缕鞋踏在石板上仍如空谷传声。这个祸根不是鞋本身,而是装饰在鞋上的那对银制铃铛。小周后赶忙脱下金线绣鞋,提在手上,并紧紧捏住铃铛,沿着月色朦胧、树影婆娑、花香浮动的小径,时停时走,左顾右盼,忐忑不安地快步向前走去,素白的锦袜袜底上沾满了泥迹苔痕。
来到移风殿,她仍然惊魂未定,有气无力地用手轻轻推开虚掩着的殿门,不禁心中大喜:只见李煜正笑容可掬地站在摆满盆花的花架前,急盼着她的到来。直到此时,她那颗紧张得几乎提到喉咙间剧烈跳动的心,才算安稳地落回原来的腔位。高度的紧张过后,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疲倦压顶而来,使她不能自控摇摇欲倒。
李煜见状急忙上前搀扶,她就势扔下手中的金缕绣鞋,一头扑在李煜怀中,双手搂住他的脖颈,将脸紧贴在他的胸前,气喘嘘嘘地说:“你可知我一路冒着风险来和你幽会,今晚我将毫无保留地把一切都交给你,任你恣意地求,尽情地爱。愿上天保佑我们,从现在开始,我们永远心心相印,生死相依,白头偕老。”
听着小周后这番发自肺腑之言,李煜深为她的一片痴情所感动,内心不禁涌起珍惜、疼爱乃至愧疚之情。他一手替小周后从地上拾起金缕绣鞋,一手挽着她的后腰,半拥半架地走进了殿内卧室。随后,二人稍事休息,便洗漱、更衣入帷,在锦衾绣榻上相偎相依,轻怜蜜爱,彼此用温馨抚慰着对方的心,缱绻到晨光熹微,难舍难分,度过了他们平生难忘的一个销 魂之夜。
翌日李煜回到澄心堂,昨夜的情景还不时在他的脑际萦回。李煜将夜来耳目所及,写成一首倾诉真情实感的《菩萨蛮》,差人给小周后送去:
花明月暗笼轻雾,
今宵好向郎边去。
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由于有了与大小周后的感情生活,李后主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名句名篇。
通常认为,李煜对大周后的感情并不忠贞,正是在大周后病重期间,她的同胞妹妹小周氏入宫探望,李煜趁机与小周氏私通,对其宠爱比大周后更有过之。小周后比姐姐小14岁,李煜的行为属于诱奸未成年少女,而且是在妻子病重之时。以现在的标准来看,确实很过分,简直毫无人性。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以皇帝的身份来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即使不去跟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荒淫皇帝相比,就一般情况而论,李煜在帝王中也算是很专情的了。当然,再专情也还是沉迷女色,这个是无论如何推不掉的。
却说娥皇去世后,一些善于察颜观色的近臣为迎 合李煜所好,便向圣尊后上疏奏请早降懿旨给李煜续弦,并册封小周后为南唐国后,以统摄六宫。碍于娥皇尸骨未寒,宫中不宜举行大婚典礼,只好先定名分,宣谕“四德”俱佳的小周后居中宫之位,“待年”成礼。
小周后虽然有天仙舟没的容貌,但是在文釆方面要比周,娥皇逊色得多。她不善诗画音律,也不善歌舞,但对下棋很在行。为了讨她开心,李煜常跟她一起通宵达旦地布局对弈。为了下个痛快不受人干扰,李煜便吩咐卫士把住宫门,对前来奏事的大臣一律免见。
周女英的青春活力无疑给李煜带来许多新鲜刺激,李煜被她牢牢地拴在身边,她开始由着性子装扮后宫。她痴迷绿色,她的衾枕帷幄、裙带衣饰,乃至钗环珠宝、清供玩物……一水儿绿!不光她本人,后宫上下,都得换成这个色。南唐内廷的最后岁月,曾一度绿得让人头疼,浓得化不开。小周后讲求气氛与格调,本来宫里很干净,她偏要侍从到处熏香,驱赶秽气。名贵的檀香木,成车成车地被运进后宫,犄角旮旯都架起香料焚烧。昼夜火星乱溅,四处奇香弥散。小周后熏香,已经上升为一种心理病态——洁癖。
周女英喜欢香气,她发明了一种鹅梨蒸沉香,放在帐中,沉香遇到热气才会发出香味,用鹅梨蒸过的沉香沾着人的汗气,会生出一股异样的香味,周女英美其名曰“帐中香”。李煜在生活享乐上绝不甘人后,他也赶紧发明一种茶油花子做的花饼,制成不同的大小形状,让宫女贴在额头上,名为“北苑妆”。李煜偕女英出双入对,他俩趣味相投,成天把作词谱曲当活儿干。每有得意之作,便招文武大臣进宫喝酒。名为饮宴,实为新歌发布会——国主作词,周后演唱。席间,玉指漫弹、朱唇轻启,小周后总能为李煜赢得满堂彩。
李煜当然也不是正人君子,史书上说他“大展教坊,广开第宅”,终日侈陈游宴。《清异录》说:“李煜在国,微行娼家。遇一僧张席,煜遂为不速之客,垂醉大书右壁,僧妓不知其为谁也。”这李煜夜间微服私访妓院,巧遇和尚正嫖妓,竟成为不速之客。
爱女性,好声色,并不妨碍男人的心地善良、宅心仁厚。南唐文化名流徐铉说李煜:唯以好生富民为务,常欲群臣和于朝,不欲闻人过,章疏有纠谪稍讦者,皆寝不报。说白了,李煜希望跟大伙儿热汤热水、相安无事地过,最好不要鸡飞狗跳。据说李煜新娶小周后时,尖牙利齿的大臣韩熙载当众作诗嘲讽这件事。虽说他自己也是个声色犬马的家伙,却对李煜的私生活指手画脚。换任何一位君主,都会恼羞成怒,但李煜只是微微一笑忍了。李煜宽厚的性格,几近妇人之仁。
小两口玩得开心,根本不愿正视虎视耽耽的赵匡胤。这种混日子的心态,很像法国皇帝路易十五: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可惜,李煜没有路易十五得享天年的造化。当洪水来时,他还没有作好咽气的准备。
开宝五年(972年)二月,江南入春已半。别致雅静的金陵宫城里,绿草繁盛,落梅如雪,水暖凝香,蜂蝶正忙。花香深处,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宫人们也在忙碌着。只见一双双纤纤细手扶花而起,正将各色的花枝,插遍了金陵玉府。
在南唐的皇宫里,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有插花的隔筒。每年春季,李煜都会命宫人折下新艳的花枝,插满宫中的隔筒。远远望去,凌空绽香,万芳斗艳,仿若仙园,真不知是人在花中,还是花在人畔。
这幅诗画,李煜名之曰“锦洞天”。洞天深处,笙箫曲悦,木笛悠扬,一朵金黄色的莲花迎歌绽放。金莲高六尺,坠以璎珞,饰以琉璃;又有轻带当风,细绸萦绕,看那金莲好似浮于薄纱之上。在金莲的中心,品色瑞莲香蕊吐露,娇艳而出。一支纤细娇嫩的玉足,缠着薄如蝉翼的纱帛,一弓一挑,一颦一蹙,宛若朦胧月色下轻盈灵动的少女。
这少女名叫窅娘,是李煜最为宠爱的宫人之一。此刻,莲花上的她婀娜多姿,真真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仿佛仙霞初露云端,又似花容掩蔽明月。难怪南唐名臣唐镐有诗赞曰:“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
据说是第一个缠足的女人
中国女子缠足之风究竟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最早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时,娶足小的狐狸精涂山氏女为妻;又说商纣王的爱妃妲己亦是狐狸幻化,但因道行不够,双足未能变得人形,因此就用布帛裹了起来。因其"三千宠爱于一身",宫中女子遂纷纷"东施效颦"地将脚统统缠住。
当然这是民间传说,多为牵强附会。最常见的说法是,南唐后主李煜有宫女窅娘,美丽多才、纤丽善舞,后主为其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台,饰以珍宝,网带璎珞,中作品色瑞莲。令窅娘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着素袜于莲花台上翩翩起舞、回旋有凌云之态,引得宫中女人竞相仿效。此风后又从宫内传入民间,被认为是女子缠足之始。此时缠足,追求的是细窄,而不是小。
后人苏轼有《菩萨蛮》词写道:"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辛弃疾有《菩萨蛮》词:"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经过彼时的"文坛巨擘"们生动描写与大肆鼓吹、摇旗呐喊,引发了男性对缠足之美的追捧膜拜与女性的模仿实践。
待满清入关鼎定中原后,清朝统治者按其满洲习俗要求:"男子剃头留辫,女子放足"。汉儿们老老实实地执行了剃发易服,而女子却将"缠足"当成了"保卫汉家传统文化"的底线,拒不执行,甚至还变本加厉,缠足之风屡禁不止,因此才有了"男降女不服"的说法。我一直弄不懂此事的逻辑,缠足怎么就是保卫汉家的传统文化?
这些都是后话,却说当时李煜看醉了,这座南唐国主的寝宫名叫武德殿,平定祸乱,乃曰“武德”,这曾是大唐皇帝李渊的开国年号,如今“武德”的殿名与窅娘的舞姿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甚至连唐的国号也唐突了江南的秀色可餐。
就在李煜登基的前一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北宋建立。赵匡胤有半首诗非常有名:
未离海底千山暗,
才到中天万国明。
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又赖众将兵力,助而成禅,北代西征,混归一统,所有宇内霸主、伪主皆臣降称服,四方莫不奉正朔天王。值宋太祖万寿圣诞佳辰,诸家王子、王孙、各勋戚、文武大小臣家,悉皆备办许多礼物、珍仪,于五更之初,便佩玉登车,纷纷趋跄寝道入觐,颂唱华封三祝,又有外省边疆众文武员,俱有贡礼回朝上寿,并诸外国及附属归命候王,亦莫不挟狼圭梯山航海而至,以朝敬中土圣主。太祖于庭殿中受献,只见许多珍仪过丰,一一盛陈。旨下慰劳诸臣。传诏毕,龙颜雾,是日少不免鹿鸣赐宴,各王侯文武大小臣子百官均颁赐,畅叙乐饮于殿中。一番庆闹,君臣共乐。
酒至三巡,宋太祖徐徐而言曰:“今寡人五旬寿纪,悉当众卿文武、诸邦、边隅土宇之臣,贡献隆仪之盛回朝庆祝,足见内外远近之臣爱戴恭诚。惟南唐李煜以一隅之地藐视寡人,也不来朝祝叙,众卿以为如何处之乎?”
却说南唐自李煜即位以来,都充斥着一种悲观颓丧的气氛,江河日益颓废,加之词人李煜身上所散发出的忧郁文人气质,都无一不昭示着南唐的覆灭,虽然即位之初,为重振人心、确立威信,李煜重用旧臣,稳定高层重心,在经济、政 治、军事也做过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实际上,作为南唐后主,李煜已算是一个亡国之君,尊奉宋廷,经过几代帝王的苟延残喘,南唐只是在宋廷掌控下的一个小小的区域,不足以引起重视,势力很衰落,李煜不得不依靠宋廷,在位期间,殷勤侍奉宋朝,除了岁贡外,每逢宋廷用兵或有重大活动,也进礼以示支持和祝贺,并多次派遣使者陈说臣服之意。登基后,沿用北宋年号,每次会见北宋使者都换龙袍为紫袍。
李煜与小周后大婚的时候,搞了一个大赦天下的仪式。赵匡胤非常恼怒:一个小小的附属国,谁给你权力让你大赦天下?李煜马上上表承认错误,并且进贡金银珠宝,自请把南唐国主的称号改为“江南国主”。
他后来还自降礼仪待遇,下的诏书不叫“诏”,而改为王叫的“教”;他拆下宫廷屋脊两旁的象征帝王威严的鸱吻,那些封了王的弟弟也都改封为公,他甚至请求赵匡胤对他直呼其名。
他幻想用这种低到尘埃的态度打动赵匡胤,希望不给他发兵的理由。只要南唐不在他的手里亡国,他就拖一天是一天,至少对得起祖宗和百姓。
可是没有家国天下情怀的李煜不会明白,心系家国天下的赵匡胤怎么会把顺从作为阻碍统一的理由。赵匡胤知道,南唐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煜又专心“事大”,从来不给自己惹麻烦,因此,他乐得给李煜卖个人情,让他开开心心享受几年“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的醉生梦死般的生活。
然而,当华夏版图上的群雄越来越少时,李煜的好日子也就不长了。
江南对于大宋的战略意义太大了。首先从安全上,日后能否从容对阵契丹北汉,江南的地位举足轻重。倘若宋辽开战,李煜真的在大宋背后来一手偷袭寿州,宋军被逼得两线作战,北伐就可能功败垂成。
其次,从经济上,江南虽然严重衰退,但尚未崩溃。自唐朝以来,江南地区就是一座大粮仓,且不要说供应北伐的粮饷,就是顺着运河运到开封的粮食,能解决多少人的吃饭问题?这样一片大好疆土,留在治国无能的李煜手里,根本作践了天下粮仓的美名;何况为了削弱江南国力,大宋又不得不对其采取经济制裁。时间拖得越久,江南的经济衰退越严重。对于大宋而言,不如早早收回为妙。
再次,从文化上,江南是文化圣地。李煜的朝廷里,从已经离世的冯延巳、韩熙载,到还活着的徐铉、徐锴、顾闳中,尤其是李煜本人,个个精通经史子集、琴棋书画。这样的人留在江南做官,不一定能把当地治好;但如果让他们做顾问,修史校书,可谓得其所用。
最重要的是政 治上。自战国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两百年的战火纷飞,最遭殃的还是老百姓。百姓都渴求着全国统一,渴求过上太平安稳的日子。江南,注定没有存身的理由。
所以,收复江南不是问题,如何收复才是问题。
却说南唐皇后周娥皇病逝的消息传到北宋后。赵匡胤正在宫中和妃嫔下棋,晋王赵匡义进宫求见。
兄弟二人施礼对坐。赵匡义道:“唐主李煜正宫皇后病故,皇兄何不派人前去吊唁?”
赵匡胤道:“一个皇后病死,朕何需派人吊唁?”
赵匡义道:“吊唁周皇后是假,刺探大将林仁肇是真。只要搞到林仁肇画像,日后定能用计杀之。”
赵匡胤听得林仁肇大名,如同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赵匡胤问道:“那朝中文武何人可为吊唁使臣?”
赵匡义道:“论画作坊有个品画大家,名叫魏丕,此人有观物过目不忘之奇才,派魏丕出使南唐,定能画出林仁肇画像。”
宋太祖遂命赵匡义拟旨差遣魏丕出使南唐。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