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虽自幼家贫,但他却能安贫乐道。因为他擅长写文章,所以在天佑年间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冯道一腔热血,满脑子壮志,他是佩服天可汗李世民,所以非常想当魏征。乾化元年,刘守光决定攻打定州,问属下的意见。冯道劝他三思而后行,结果被刘守光下了大狱,刘守光兵败后,扬言几天之后就送冯道上路,让他到阴曹地府去侍候伟大的天可汗。
冯道沉默了, 既然刘守光不是李世民,我也不可能做魏征了。让刘守光杀死或者从今往后言听计从就是忠臣吗?换个主子不行吗?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于是冯道逃到太原投奔了晋王李存勖。
同光元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冯道被授为省郎,充任翰林学士,获赐紫衣。后唐灭后梁后,冯道又被提拔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史称冯道“为人自刻苦为俭约”,他跟着后唐庄宗李存勖出征攻打后梁时,住在茅草房里,身为大臣连床和卧具都不用,就睡在稻草上。自己的俸禄可以和随从、仆人一起花,每天吃喝在一起,使用共同的餐具。将士们抢来了美女,照例先送给大臣们一些,冯道坚决不要,要是实在推辞不了,他就另找房子养起来,再为她们寻找家人,个个尽心。
冯道闻父丧,即徒步见星以行,家人从后持衣囊追及之。半夜听到消息,连衣服也不穿就走。冯道的确是个孝子。
当他为父亲守孝时,农田大饥荒,颗粒无收,冯道倾其家财赈济乡民,并且亲自躬耕田野。当有人生病没办法种地时,他会在半夜里悄悄地替人种好。田主人登门致谢,他却认为不值一提。地方官因此给他送来“斗粟匹帛”,他也一概不收。当时契丹听说了冯道的事迹,甚至想把他掳到契丹做官。因为有边将守护,契丹才没有得逞。
冯道丧期满后,被朝廷拜为翰林学士,让他到洛阳赴任。恰逢此时,李嗣源被叛军拥立为帝。冯道不顾好友劝阻,毅然决然的前往洛阳。庄宗死后,李嗣源继位,即后唐明宗。明宗先是拜他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次年又任命他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冯道在任期间,提拔天下寒士子弟,对于浮躁的世人一律弃用。
明宗年间,中原曾一度相对安定,粮食获得丰收。一次明宗问他:“天下虽熟(农业大丰收),百姓得济(渡过难关)否?”
冯道回答:“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这个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冯氏定律”,往往被历来的圣君贤相所忽视。
他曾向明宗引述聂夷中的诗:
“二月卖新丝,
五月粜秋谷,
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
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
照遍逃亡屋。”
李嗣源听后感动得一塌糊涂,立即命人写下,经常诵念。意在告诫自己,百姓的生死其实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可有一刻忘记自己的责任。
一次冯道对唐明宗说,自己“曾奉使中山,经井陉之道,忧马有所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
这一段话,就是成语“不跌于山而跌于垤”的出处。他以切身经验告诫明宗要居安思危。
唐明宗得到一个玉杯,上写“传国宝万岁杯”,并给冯道观看。冯道道:“这是前朝的有形之宝,王者有无形之宝。仁义便是帝王之宝,因此有‘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说法。”明宗出身武夫,没听懂他的意思。冯道走后,明宗又问侍臣,这才知道冯道是说守住皇位要靠仁义。
当潞王李从珂造 反的时候,后唐愍帝离开洛阳逃亡卫州,留下来的冯道开城迎接李从珂,还是继续当宰相。不过几个月后,因李从珂听说他不适合在当乱世中担任要职,还是将他罢相,授予了司空等没有实职的官位。
后来石敬瑭为了篡夺后唐江山,认了比自己小十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冯道被再次拜相。不管怎样,石敬瑭需要一个人出使契丹表达诚意。石敬瑭遍视群臣,发现这个任务非冯道莫属,但是这终究是替皇上认干爹去,稍有羞 耻之心的人谁愿意?但是冯道答应得非常痛快,他毫不犹豫地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这一句话,就让冯道留下了千载骂名。后世学者范文澜对其大为不齿,忍不住口吐莲花——好个奴才的奴才!
耶律德光很欣赏冯道的才华,还想留着他在契丹。不过冯道以退为进,找了理由溜回了中原。当耶律德光因为后晋新皇帝不听话,灭掉后晋时,再次与冯道见面。耶律德光没有好气的说:“你怎么又来见我了?”
冯道则恭敬的表示:“无兵无城,怎敢不来?”
耶律德光几乎用骂人的口气问道:“你是什么样的老头子?”
冯道则完全没有针锋相对,自嘲的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这样的低声下气,当然让耶律德光火气消掉了。但是,当耶律德光问冯道如何治理天下的时候,冯道却没有半点让步:“佛祖救不了苍生了,只有靠皇帝你自己来救百姓。”
刘知远建立后汉后,收复镇州,冯道归汉。乾祐元年,冯道被后汉授以太师的职位,以“奉朝请”的名义参加朝会。郭威建立后周后,冯道又被拜为太师和中书令。因为冯道的再三叛降,司马光骂他是奸臣之尤。而苏轼、南怀瑾等人却因冯道一心为民,不贪 污、不弄权力挺他。
当郭威起兵攻入汴梁时,冯道坦然面对他的跪拜,没有半分惭色。这让郭威知道还不是篡汉自立的时候,不过等到郭威真正建立了后周,冯道又是一如既往的恭敬和顺从,被拜为太师、中书令。
郭威死后,五代十国中最为优秀的皇帝柴荣横空出世。不过当时柴荣从没有领兵打仗,威望不高,连久经官 场的冯道也看走了眼,对这个新皇帝不屑一顾。
柴荣要攻打北汉,冯道力劝不能出征。柴荣解释道:“当初唐太宗都是御驾亲征的。”冯道却摇摇头:“陛下你不如唐太宗!”柴荣压住火说:“我以泰山压顶之势攻打北汉,何愁不灭?”冯道继续顶撞道:“陛下你不是泰山。”
冯道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最频繁的时期,他一生所事五朝十一帝,合计不过三十多年,平均每朝(含契丹)仅六年余,每帝仅三年余。最长的唐明宗和晋高祖在位也只有八年。而且这四个朝代都是靠阴谋与武力夺取政权的,契丹则是趁乱入侵的;十帝之中,除了个别皇帝还像个人样,其余都劣迹斑斑,暴 政累累。晋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卖 国土、引狼入室才当上儿皇帝的卖 国 贼。这些帝王大多是“乱臣贼子”、昏君暴君,称之为豺狼虎豹也并不过分。面对这样一些野兽皇帝,自保都是问题,冯道却都能够从容应对。
冯道的政 治智慧首先表现在能够及时辩明政 治风向,调整政 治立场和服务对象。每当政权鼎革之际,冯道从不提早表明自己的立场,只有到新政权全面控制局面时,他才会站到台前来帮助新皇帝“稳定”局势,理顺方方面面的头绪,使新政权尽快进入角色。他永远跟成功的当权者合作,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从来不以“忠君”为圭臬。后唐明宗死后,愍帝即位,冯道仍为宰相。这时潞王李从珂反于凤翔,愍帝遂出奔卫州。一看愍帝大势已去,冯道便“视其君如路人”,亲率百官迎新主子潞王李从珂入,接着便拥立李从珂为后唐末帝,冯道则继续担任宰相一职,百官在他的带领下也迅速各归其位。末帝即位时,愍帝还在卫州,三日后,愍帝被杀。后来每次的政 治风云中,冯道都能及时调转船头,短时间内把在前一朝累积的官声名望转换为取信后一朝的政 治资本。
冯道这个人的好处是慢慢体现出来的,大家开始也试过别人当宰相,结果一个不如一个:豆革卢是个逗逼,“唯事修炼,求长生之术”;韦说屁都说不出来,“政事得失,无所建言”;李愚愚不可及,都做了牌位还跟人争,最后被罢相。大家看来看去,就冯道这个人好,有点本事,还不恃才傲物,不该争的不争,不该碰的不碰。时间一长大家都认可这个人了。
其实冯道跟五代乱世是互相成全的,要知道宰相这个位置,想要干点好事不容易,但是干点坏事太容易了,比如后汉苏逢吉拜相之后,“凡盗所居本家及邻保皆族诛”——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家邻居做了贼,那么就要杀你 全家……这纯粹是要官逼 民反了。冯道在宰相的位置上虽然没有太多的政绩,然而能保持政策基本稳定不大折腾就已经是很难得了。
五代时历仕五朝的,还有后周的中书令赵晖
公元889年,赵晖出生于澶州顿丘,字重光。作为澶州治所的顿丘城,早在《诗经》中就有迹可循,"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身为澶州人的赵晖从这里起步,书写了一篇反击契丹强寇,使中原河山重光的华章。
作为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镇,历来是出骄兵悍将的地方。刚刚及冠之年的小赵,跟着诸多战友一起进入晋王李存勖的亲兵队。骁果异常的赵晖跟着喜欢冲锋陷将的李天下,枪里来箭里去,经过百余次大小战役的熏陶,战斗力和指挥力都大幅提升。
公元925年,赵晖随李存勖的儿子魏王李继岌、招讨使郭崇韬进军四川,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干净利落地将蜀二代王衍扫进了历史垃圾堆。赵晖作为老李的亲兵,这回自然也少不得为小李保驾护航。只是,灭蜀后引发的一连串政 治事件太突然了,让吃瓜群众无论怎样脑补都想不明白,好端端的胜利者郭崇韬怎么就秒变冤死者,半拉子英雄李存勖怎么瞬间就跌下神座?幸好,此时的赵晖没有跟着李继岌卷入政 治漩涡之中,而是留驻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兢兢业业地做着善后安抚工作。
第二年,重新洗牌的后唐换了主子,新君李嗣源想起了这个一头扎进穷山恶水的雄勇之将,将其召回禁军,担任指挥使。李嗣源治国有两把刷子,禁军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冲锋陷阵,而变成威慑敌人,大部分时间都是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因此赵晖同志在禁军中常常是百无聊赖,只能老婆孩子热炕头儿,和自己的三胞胎儿子一起默默打发时光。
十年之后,后唐末帝李从珂又从干弟弟李从厚手中夺取了天下,可是他的特长是打仗,治国的手艺与文盲干爹李嗣源比可差多了,因此很快就被干妹夫石敬瑭内外夹攻给搞掉了。
然而,石敬瑭外有贪得无厌的干佬儿,内有尾大不掉的军阀,他的皇帝当得一点儿也不爽,除了遗臭万年就是祸国殃民,这样的王朝又如何能够安生?
乱世出豪杰,那些雄勇之辈正是踩着万千白骨走上历史前台的。只是个禁军中层的赵晖,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同样渴望在结束乱局的征伐中建立功勋。于是,他在公元940年随安远军节度使马全节赴安州(今湖北安陆)讨伐作乱的藩镇李金全。
却说李金全从前一直追随李嗣源,不过他在做上地方官后贪暴成性,搞得李嗣源很恼火。等到石敬瑭上台后,李金全将恶吏的秉性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听任亲信摆布,毒死了素以廉洁闻名天下的贾仕沼,
石敬瑭起先对李金全很不满,但老石儿皇帝都能当得,还有什么忍不了的?只要李金全不反叛,昏暴点儿就昏暴点儿吧,反正那个年代这样的军阀也不在少数。
可是李金全被亲信忽悠反叛后晋,并且向南唐求援。这可不行,石敬瑭决定出兵讨伐。
大孝子马全节对于叛将同样恼恨,受任之后立即和副帅安审晖一起率三万大军向安州扑去。赵晖亦引军跟从。
南唐烈祖李昪听说李金全愿意献上安州请降,当下就派鄂州屯营使李承裕带兵增援。李金全闻讯非常高兴,立即出城迎接。哪知道,李承裕这厮也不是个好人,他进入安州后不久就反客为主,霸占了李金全多年巧取豪夺积攒下来的妻妾家业,然后命人驱赶着李金全去金陵向李昪报功。可怜李金全当了一辈子恶人,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只得在南行途中引颈北望,涕泣不已。
李承裕多吃多占有一手,打仗的手艺却很孬。不久,就被马、安二人率领的晋军杀败。这厮索性将安州抢劫一空,然后弃城南逃,最终被安审晖率领赵晖等将追歼,然后押到安州城下斩首以平民愤。
公元946年,骤胜而骄,有骨气缺能力的石重贵所托非人,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非常不靠谱的姑父杜重威,结果只能杯具了。耶律德光派出一辆牛车拉走了昔日高不可攀的中原皇帝后,自己当上了契丹、中原的双料皇帝.
契丹军队信马由缰四处抢掠,干尽了杀人越货的勾当。这下中原百姓彻底怒了,他们纷纷揭竿而起,如星星之火向着契丹强盗烧去。
然而百姓手里没枪没钱,那些有枪有钱的藩镇又畏惧契丹兵威,都选择明哲保身静观其变,真正打响反击契丹第一枪,并在之后形成燎原之势的是一个叫陕州的地方。当时赵晖正率部屯驻于此。
陕州地区是中原进出关中的门户,辽国大将刘愿以保义军节度副使的身份率军驻扎在此。这帮强盗俨然是陕州的太上皇,他们烧杀抢掠、滥行暴虐、无恶不作,全然将当地百姓视作可以予取予求的草谷,想打就打,想杀就杀。
赵晖看着契丹人的横暴,心中着实难以平静。他手下的两个得力干将王晏与侯章也常为此挠头。
一日,赵晖与王、侯二将聚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当前形势上。王晏率先说:"将军,刘愿那厮在我陕州为非作歹,百姓恨之入骨。我们不如寻机将其杀掉,尽诛城内胡狗,然后高举义旗,拥戴刘公[刘知远,这样一则可为天下人树立反击契丹的榜样,二则可为自己博取功名,不知将军意下如何?"侯章听了王晏的话,也是频频点头,然后眼神热切地望向赵晖。
赵晖紧紧抓住侯、王二人的手臂,朗声道:"大河在彼,愿同此誓,共灭辽寇,复我河山!"二人亦共同起誓,表示绝不负心!
随后三人各自分工,秘密联络城中及附近驻军将领,纠集死士,开展针对性的斩首训练。一切都在赵晖的部署下有条不紊地秘密进行。
公元947年二月,一切准备就绪,赵晖命王晏带队执行斩首行动,自己则约束部下,时刻准备响应。
那一夜,府衙前的小巷中,一支身穿黑衣的敢死队在王晏的带领下悄悄行进。那些契丹哨兵来不及反应,就被敢死队员摘去了吃饭的家伙。之后王晏带头冲进府衙,逢人就杀、遇人就砍,刘副帅也被王晏一刀削去了脑袋。
王晏将刘愿的首级悬挂在牙城之上。群龙无首的契丹军队掉转马头拼命逃跑,没马的一头扎进黄河,变成了鱼鳖的美食。
起事成功后,大家公推赵晖为节度留后,主持陕州军务,侯章为本城副指挥使。赵晖和大家商量后,决定派王晏的儿子王汉伦奉表渡过黄河前往太原,向刘知远报喜效忠。
刘知远很高兴地接见了陕州来的义军代表。在看过热情洋溢的劝进信后,他深为陕州军民的首义与识相而感动,瞬间觉得自己进行的事业前途一片光明。
刘知远刻不容缓地授予赵晖为治陕州的保义军节度使,侯章为治华州(今陕西华县)的镇国军节度使,王晏为绛州(今山西新绛)防御使。刘知远率军南下开封,途经陕州,赵晖作为东道主全身戎装地在路旁觐见,并亲自为刘知远牵马,请新皇帝进城。这让刘知远非常受用,不久就加授赵晖为检校太尉。
也许刘知远白捡了个皇帝太激动了,一不小心就挂了。
新皇帝刘承祐对于赵晖是认可的,刚一上任,就给赵晖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使其成为使相级的节帅。同时,让其转任凤翔节度使。
一年后,后周太祖郭威黄旗加身,建立后周政权,赵晖再次加兼中书令。两年后,赵晖获准入朝觐见,数月后,调任归德军节度使,镇宋州(今河南商丘)。后周世宗柴荣上位后,赵晖先被进封为韩国公,旋即加拜开府仪同三司。看着锐意进取的新君,赵晖虽然满心欢喜,无奈经年征战、老病缠身,只能告老还乡,以太子太师致仕,并晋爵秦国公。公元955年八月,这个打响反击契丹第一枪使山河重光的老将病逝家中,享年六十七岁。柴荣闻讯,下诏追赠其为尚书令。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