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反叛与规驯:《水浒传》
书名:话说《成败人生路》 作者:书呆子 本章字数:2669字 发布时间:2024-04-17

 

第六章反叛与规驯:《水浒传》

1、一个江湖行走的故事。

2、就是不服你。

“风可以吹起一张纸片,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本质,就在于不顺从。这就是生命的自由意志,是生命最原始的主体力量。”读《水浒》最让人震撼的就是这来自生命深处的最原始、最粗野、最质朴的冲动。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中,没有明哲保身,没有贪生怕死,没有优柔寡断,没有暧昧缠 绵,仅为那一点做人的尊严,或为那一点正义感,为了那一点路见不平的愤怒,咽不下那一口难咽的恶气,为了睚眦必报的血性,他们就会大吼一声,挺身而出。

武松就是一个不服、不从、不依、不饶、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即便沦落天涯,也不改浪子之心;即使寄人篱下,也不自矮三分。只要你对他说声好汉子,他就心花怒放,分不清是非善恶,一概帮你。

鲁智深不一样,他是个义勇侠客,“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好汉,他凭的是朴素的正义感、未受污染的良心,他“完全忘我,完全无畏,完全只问是非曲直,不计个人利害,路见不平,连一秒钟也不踌躇,立即插身于两者中间,面对强 暴者,叫弱小者让开——从此天大的事情都与别人无关,只要他鲁智深一人担当就行了。碰见郑屠欺压金老父女,就打郑屠……这是人性的极峰,也是对于人性的最高理想。”

林冲是另一类的英雄。他真心爱惜自己的家庭,爱护自己的妻子,珍惜自己的羽毛,在梁山好汉中难找到第二人。他是一个正常人,渴望过正常生活,遇到邪恶之徒,他原以为忍一忍,让一让,就能全身远祸,保全家人,谁知恶人并不那么想,反而变本加利,再设奸计诓骗林妻。林冲不得以只好找陆谦算帐。他盼望能敲山震虎,让作恶者畏而止步。随着事情的发展,他虽被发配,还是没有放弃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直到火烧草料场,才彻底断了回归的念头,愤然反击,走上了不归之路。他忍耐,源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愤怒,是因为内心深处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

3、野性的规驯。

在《水浒 》的世界,皇帝无能,官府昏庸,社会腐 败,法律对社会的控制力越来越弱,道德对人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乏力。对于官府来说,梁山一伙就是一个非法的存在。梁山好汉多是以武犯禁,以身犯法,不但成功地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还因此声名鹊起,赢得了社会的同情与喝彩,这就说明法律本身已失去了合理性,丧失了基本的公道与正义,也失去了对社会最基本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在那里官位就是法律,嘴巴就是条文,法律成了权力的奴婢和工具;金钱也买卖着法律,小说中的“通关节”“打点”“作活”文案频频出现;人情好恶也以温情脉脉的方式左右着法律的公正,如武松杀了西门庆和潘金 莲,县令或许良心发现,与手下商议“念武松是个义气烈汉,把人们的招状从新做过。”将故意杀人案改成因互殴致死人命的激情杀人案。上司陈文昭不但不去揭穿事实,反而主动为武松找关系,通关节,终于免了武松的死罪,而他这样袒护武松,不是为了钱,也不是显摆权力,只是哀怜武松为兄报仇,“是个仗义的烈汉”。读到这里,我们都会因为对武松的同情而理解了这些好心官员的做法,甚至不由得对他们肃然起敬。

“义”是梁山英雄们遵从的最高美德,也是当时社会奉行的一个道德观念。“义”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根基,对“义”的信奉已超过了对法律的信仰。为了义气,他们敢于践踏国家法律。

一个时代的文化观念也深刻影响着这个时代的人们。水浒时代不仅法律失控,道德失范、沦丧了,整个社会的文化观念也极其鄙俗,物欲至上,享乐成风,颓废萎靡,缺乏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和生命价值。发达与快活是他们的人生理想。这样的环境不仅不能给予人性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规驯,反而会刺激邪恶的欲望,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

4、善与恶。

《水浒》中反映的善与恶、是与非,很有厘清的必要。人们常说“逼上梁山”,以此来证明梁山好汉造 反聚义的正义性。其实严格意义上的“逼上梁山”只有林冲一人。多数人是犯罪在先追捕在后,走投无路之际才投奔梁山,还有一种情况则更为荒唐和无耻,那就是“赚上梁山”。小说中赚上梁山的也不少,都是鉴于山上的需要,用各种手段,想方设法“赚”上去的,“赚”的手段之阴险毒辣,超乎常人的想象。为逼卢俊义上山,他自家家破人亡不算,还带毁了半个北京城。

李逵几百年来受到众多读者的喜欢,明朝李贽说他是“情真意实,生死可托”,金圣叹称他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说他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典范。当今也有评论家和文学史家说他是个淳朴、爽快、“人见人爱”的角色。书中写他却是为人粗野、言语粗鄙,谁都是“鸟人”,还完全不讲理,要赌赙向店家借钱,不借就打;找渔夫讨鱼,不给也打,在他眼里拳头才是硬道理;吃相很粗鄙;杀人更是冷酷和麻木。人是有思想、有灵魂、有精神、有教养的动物,人的高贵正在于此,人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将一个不知善恶、不辨是非、没有头脑、不知文野的莽夫看作是天真赤子,这真是坠落。

5、超越江湖与庙堂。

《水浒传》的世界里,梁山是个国中之国,它防守森严,与外界联系靠小舟,外人要上山,由朱贵安排。对外界充满敌意,是一座与外界保持着有限联系的、割据性山寨 。它的人员构成和人伦规则也有别于正常社会。传统社会是以血缘和等级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君臣官民、士农工商,辅之以行政管理,把人们组织起来,整合成国家。作为体制内的人,受国家政权和法律保护,也同时承担对国家的义务,如守法交税等。如果脱离了社会秩序,游离于体制之外,就成了无所依傍的游民。梁山好汉就是游民。梁山上的人伦关系就是兄弟,道德品质就是“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梁山可作为一个象征,就是所谓的江湖社会,奉行的是一套江湖规矩和潜 规则。

在江湖与庙堂的二元格局中,要追求功名,就得做顺民、臣民、奴才、工具;要张扬生命,就得做叛贼、土匪、狂徒、隐士。这样的悖论,是梁山悲剧的根源,也是无数人心力交瘁的根源。

告别传统社会,建立法制社会,让法律成为通行的、全覆盖的行为底线和规范;建设公民社会,推动公民成长,才能超越江湖与庙堂,才能消除功名与生命的这种惨厉的冲突。

6、告别暴力思维。

《水浒传》最刺眼的糟粕就是对暴力的宣染,对女性的蔑视。这恰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鲁迅先生在谈到国粹的问题时说,要不要保存国粹,先要看国粹能不能保存我们。对待经典,也可借鉴鲁迅的这个论断。为什么要读经典?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当下的生活,是为了让当下的生活和社会变得更好,而不是回到过去。凡妨碍我们发展的传统,它的命运必然是被唾弃、被淘汰。

《水浒》是一部让人喜欢的小说,义字最为突出。喜欢的原因是闹热,情节闹热。至于对人有多大作用,就说不清了,根本不能与其它八部经典著作比,至于与《成败人生路》比,就不用比了吧?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