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分析会上,警察热火朝天地谈论。有用的信息和没用的信息粘在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缠住了求知欲。
“死者有女朋友么?”
“我们调查了周围的同学,发现死者在学校没有女朋友,但学校外就不知道了。”
“看一看死者的手机和社交帐号,也许死者网恋了。”
“经过调查,死生前者的记录,都是游戏攻略和和美食攻略,没有网恋的痕迹。”
“什么女朋友啊,网恋啊……死者穷得靠敲诈为生,为了填饱肚子,经常买两块一包的干脆面,没有女生会喜欢这样的人。”
“男不坏,女不爱。一些喜欢抽烟、纹身、打架的女混混,可能觉得死者很威武,继而崇拜死者,喜欢死者。毕竟物以类聚嘛。”
“嗯,我觉得死者很可能有女朋友,不能排除情 杀。——现在能排除的是抢劫杀人。如果凶手以抢劫为目的,不太可能去找既贫穷,又魁梧的死者,应该去找开豪车的柔弱女性。”
“作为凶器的美工刀上,能否找到一些独特的痕迹,来确定物品的主人?有人会在物品上刻名字,类似英文字母的缩写。比如我的名字叫张项,缩写是zx。”
“我女儿的羽毛球拍上,也刻了类似的缩写。作为凶器的美工刀上,有这种线索么?”
“没发现。”
“美工刀的生产信息呢?”
“美工刀很新,没有旧的磨损痕迹。经过调查,产于一家城北的文具公司。除了本市外,也销往全国各地。”
“这么新的美工刀,应该是刚买的。我们要以厂商为源头,逐级排查买主的信息,连偏僻的小卖部也不能放过,还有网购。”
“死者下课后,来到居民楼旁,肯定有什么原因。比如有人让死者在这里等。只要死者来到居民楼旁,就会被凶手杀害。其中,凶手可能先于死者到达,也可能后于死者到达。学校的后门连接居民楼,外人能随意进出;学校的前门,出入者多为学生和老师,还有安保人员。夜自习的下课时间不是国家机密,只要校外的人算好时间,约王磊到居民楼,趁机把他杀害,从后门逃跑就行了。凶手在学校作案,可能是为了栽赃嫁祸。”
“这样一来,凶手的范围就广了,连诲人不倦的老师也有可能。死者会不会是某个老师的私生子,由于产生了矛盾,才遭到杀害?如果我的说法成立,应该验全校老师的基因。”
“破案是有成本的,怎么可能动不动就验基因?”
“老师的数量又不多,验一下基因怎么了?这叫保险。”
“你这叫空想。”
“空想怎么了?没有空想,就发明不出手机和飞机。”
“死者在网吧玩游戏,曾经用过作弊软件。被身后观战的玩家制止后,就跟对方发生了冲突。落了下风的对方,扬言要杀了死者。根据线索,我们在网吧蹲守了两天,发现了这个十 六岁的男子。案发时,对方正在另一所学校夜自习,有同学和老师能证明,已经排除了。”
“只排除了一个人,显然太少了。除了网吧类的娱乐场所,死者还会欺负同学。有些同学被欺负后,未得到正确的疏导,一时转不过弯,可能会起杀意。”
“被欺负的人很多?”
“大概五个同学里,就有一个受过死者的欺负。涉及辱骂的当事人,几乎都为女性;涉及敲诈、殴打的当事人,几乎都为男性。比如有一节体育课,一个女生的眼睛受伤,缠了几圈纱布。死者看到后,带头在班级起了‘独眼龙’的外号,对女生进行辱骂。女生为了躲避攻击,连续休了半个月的学。直到眼睛伤愈,才敢回到学校。”
“谢天谢地,总算伤愈了。”
“身体的伤愈了,心理的伤还在。由于死者给女生起外号,整个学校都有人模仿。习惯后,很难再改过来。”
“那这个女生怎么办?”
“还是转学吧。负面的环境,哪有学习的动力?”
“死者只被刺了一刀,说明凶手很温柔。凶手会不会是女性?”
“只凭刺了一刀,就断定凶手是女性?我曾经看过新闻,说一个女性把丈夫分尸了,一点也不温柔。”
“那是小概率事件。总体来说,还是男性比较残暴。”
“小概率也会发生。”
“这些线索先不提,我们还是讨论案件的价值吧。我觉得,这个案件不值得破。”
“为什么?”
“死者的名声很差,经常欺负周围的人。现在死者被杀,对饱受折磨的人来说,是不是一种解脱?”
“你对凶手产生好感了?”
“不能说好感……如果死者还活着,那周围的人以后怎么办?难道继续活在暴力之下?”
“作为一名警察,我们要把凶手绳之以法,给死者和社会一个交待。无论凶手有.什么理由,都不能践踏法律。”
王磊死亡后,一旦角色代入,学生们总觉得浑身都不安全。毕竟周围可能住着一个隐形的杀人犯。——不知道名字,不知道长相,不知道思维。
在人心惶惶里,有些学校暂时取消了夜自习,有些学校提前让夜自习结束。一些家长,连孩子白天上课也要亲自接送,生怕出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闪失。
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开始编造谣言,说这是一起连环案件,凶手会按照血型、星座、年龄等规律杀人。造谣者根据王磊的名字,推测出下一个死者。仅仅看了几行,恐惧就像参天大树,扩张了大脑。
当然,这远远不够。为了得到更多的点击量和关注,造谣者又在凶手身上做文章。越神秘,越变态的人物塑造,越能激发好奇心。为了消除恐慌,警察封停了帐号,删除了贴子,拘留了造谣者。
由于王磊案件的信息太少,警察只能把它暂时搁置,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靠高科技找出
凶手。在时间的拷问下,王磊母亲悲痛欲绝,多次通过电话和邮件的方式,催促办案进度。虽然警察对王磊母亲的遭遇很同情,但还是无能为力。慢慢地,王磊母亲打破常规,开始
在互联网发布信息,寻求网民的帮助。
信息的内容如下:我的孩子叫王磊,是一个很懂事的人。有一次我生病了,无力地躺在床上,王磊知道后,徒步跑了几公里,去很远的地方买药。第二天准备上学时,我发现王磊已经无法下地走路。原来王磊昨天出门买药,踩到地上的铁钉,脚上有了严重的伤口。为了不让我担心,才选择隐瞒。
还有一次,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在路边发现了一条流浪狗。他们堆好烤火架,吊住狗的脖子,准备把它杀了吃肉。王磊孤身路过时,呵斥了他们的行为,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流浪狗。高年级的学生恼羞成怒,对王磊进行殴打。后来王磊被送到医院,只是淡淡地说:“狗是一条生命,是人类的好朋友。”
这么善良的孩子,在充满希望的冬天,被泯灭人性的凶手杀死在校园。冰冷的风缓缓吹过,虽然我记得孩子的容颜,却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声音。王磊,妈妈好想你……
看完这些记录,一些律师表示,要免费帮王磊母亲打官司。律师放下工作,经常和网民互动,炒热了话题和名气;一些安保公司表示,要在各个学校配备数量可观的安保人员,并呼吁社会重视安保,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一些武馆表示,现在有活动,招生打五折,应该让学生们开始习武。学成后,一旦碰到危险,能用拳头和腿脚自卫。
除此之外,王磊母亲还在互联网,发布和王磊的合照。照片里的母子面带微笑,春天般的感觉,直达童年的美好。
而展示的另一些照片,核心却成了破旧的房子。——缺角的碗、损坏的窗、黑污的筷子、带补丁的衣裤……拍摄照片的地点,在王磊的外婆家。借着凄凉的视觉,公布银行的账户信息,王磊家人得到了六十多万元捐款。不仅如此,起诉学校后,为了缓解舆论的压力,学校不仅选择用金钱和解,还开除了监管的班主任。
得到了补偿金,缓解了经济压力;开除了班主任,发泄了心里的情绪,看起来两全其美。王磊家人表示,会用这些钱替王磊讨回公道。
当媒体介入后,案件的发展,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冷血的凶手,以无形的姿态,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一刻,叶莱连不值钱,不起眼的劳动力都算不上。这些背叛叶莱的人,都该和王磊一起死。不过双方既不认识,也没有达成约定,怎么算得上背叛?
当被逮捕的恐惧,和劈头盖脸的骂声袭来后,叶莱无法再忍受下去。因此,要主动发出声音。
在互联网,匿名的叶莱用了五千个字,揭露王磊在学校的一些恶行。如果详细写,五万字都说不清楚。其中提到了王磊有关辱骂、敲诈、殴打的经历;涉及的人物,包括其他班级的受害者。
比如体育课时,王磊为了买面包,敲诈了同学五块钱;比如电脑课时,王磊由于机子太卡,砸坏了一副键盘。财务科找王磊索赔,王磊却说键盘本来就坏了;比如数学课时,王磊通过手机的外放,在教室里大声播放音乐。被制止后,差点和数学老师打起来。
匿名回复后,在互联网支持叶莱的人寥寥无几。就算有那么几个,也都是受过王磊暴力的人。多数网民,对叶莱进行了咒骂,甚至把矛头对准他的家人。很多没人性、全家死绝类的留言,弥漫在叶莱的大脑。
王磊母亲在互联网,雇佣了一些评论员。有些人表示,王磊是一个很温柔的人,见到环卫工都会打招呼;有些人表示,同学之间,玩游戏磕磕磕碰在所难免,没有打架的情况;有些人表示,王磊真性情,有个性,我喜欢;有些人表示,死者为大,提醒叶莱注意口德。
死者为大,听起来的意思是说,只要人死了,曾经做过的罪行都能淡化,甚至能粉饰。在时间的作用下,侵华老兵也死得差不多了。按照死者为大的说法,那些抢劫、活埋、斩首等暴 行,也有相同的解释。
不仅如此,很多曾经受过王磊暴力的人,纷纷站出来同情他,支持他,张喃也是其中之一。
久而久之,媚俗的思维成了常态。媚俗带上伪装,遮蔽了原有的情绪,使交流变得小心翼翼。毕竟以德报怨是褒义词,以暴制暴是贬义词。
很快,在学校的操场上,蜡烛被学生摆成心形,举办了悼念王磊的烛光晚会。七彩的轨迹,象征彩虹的意义;既能理解为美好,也能理解为转瞬即逝。当所有蜡烛被点燃后,学生手拉手,围成好几个圈。表达的含义为,自己的心脏和王磊同在。
王磊遇害的居民楼方向,有人在地上摆着鲜花。花的视觉,从饱满到干枯,像逝去的生命。
有人提议,把王磊遇害的日期,设定为学生日、未 成年人保护日。这种提议,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在短短几天里,现实和互联网的请愿人数,达到二十多万。为了经营好这些节日,没有资金是不行的。——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其他开销。因此,组织者开始上不封顶地筹款,甚至希望政府也出钱。
为了扩大影响,争取更大的利益,王磊母亲见时机成熟,就开始纠集一些人群,在街上游 行。
游 行人员的构成很复杂。——十几岁的人,二十几岁的人,三十几岁的人,甚至有老人抱着孩子,精力很旺盛。有些人希望尽快破案;有些人是雇来造势的,一次结算五十块;有些人是凑热闹的,你走路他也走路,你喊什么他也喊什么。
一些汽车,虽然能直接驶过,但驾驶员生怕出现意外,于是纷纷减慢了速度,甚至原地不动。久而久之,街上的混乱在加深。
游 行队伍走了一半后,被围堵在天桥下。另一边,指挥车上装了大喇叭,重复播放相应的法律。虽然警示声很刺耳,惩罚的力度很大,但人群还是无动于衷。因此,上级宣布强制清场。在辣椒喷剂、高压水枪的作用下,人群很快被疏散,混乱的局面告一段落。
这一幕,被围观者拍成照片,有意无意地传到互联网上。很快,一些国家又站出来发声,醉翁之意不在酒。
欺软怕硬的王磊,得罪的都是同龄人。只要找到恨王磊的人,案件就破了一半;只要找到最恨王磊的人,案件就破了。
受到接二连三的询问后,张喃开始不耐烦,愤怒地说:“我一共被王磊敲诈过三次,打过五次。通知学校和父母后,得到了敷衍的回应。他们觉得一个巴掌拍不响,甚至觉得是我先惹王磊的。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我所遭遇的痛苦,开始变本加厉。虽然以暴制暴很难听,但凶手救了很多人,更救了我。”
张喃和王磊的关系很差,平日里在学校碰到,不是冷眼就是沉默;张喃在大庭广众之下,受过王磊的欺负,并扬言要杀人;张喃成立过一个组织,打着反对王磊的旗号,被推选为队长;张喃在询问时,当着警察的面,对凶手流露出感激之情。因此,张喃的嫌疑最大。
活着,要接受各种东西;无论喜欢的,还是讨厌的。死了的王磊,还在阴魂不散地缠着张喃。习惯这两个字,有投降的味道。
很快,案件的大致过程被公开:王磊在打篮球时,磕碰到张喃的手臂,导致张喃的手臂擦伤。由于王磊拒绝道歉,二人发生了争吵。矛盾激化后,张喃选定了日期,趁着夜自习下课,把王磊骗到居民楼杀害。最终在现场的美工刀上,成功比中了张喃的指纹。
张喃在行凶的过程里,只刺了死者一刀,没有辱尸的行为。加上张喃是未 成年人,家属又积极赔偿,原本的量刑会稍微轻点。但在民 意的作用下,法院不得不慎重考虑。最后,张喃被判了无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