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功名与道义:《三国演义》
书名:话说《成败人生路》 作者:书呆子 本章字数:3476字 发布时间:2024-04-15

第四章功名与道义:《三国演义》

1、一个群雄争霸的故事。

2、一群野心家。《三国演义》描述的就是豪强们逐鹿权力、争霸天下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朝纲崩塌、豪强林立的乱世,政 治权力成为列强们争夺的焦点,大大小小的野心家也应运生成。不过野心家虽多,符合曹操所说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的,也只有他和刘备二人而已。当然这样说也只有曹操,人们并不都这样认为。在野心家的“第一梯队”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还有董卓、袁绍。

董卓是个十恶不赦的独 夫民贼,与其他野心家比,他信奉的只有强力与蛮力。政 治上,他无视“民为邦本”的古训,说是“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与儒家的“仁政”理念背道而驰;在道德上,不知廉耻,践踏道义,不知敬畏,为所欲为;在能力上,虽然狡诈,但粗劣浅薄,与其权欲完全不成比例,他是恶的化身,代表了最野蛮、粗鄙和强横的邪恶势力。这样的人也能走上政 治舞台中心,为所欲为,足以说明那个时代的混乱与坠落。

袁绍出身世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势力很大,对国家有担当精神,面对董卓乱政,群臣不知所措时,他挺身而出,斥责董卓谋反,几乎与其刀剑相并,这种英雄行为为各路诸侯拥戴,成为讨伐董卓的盟主。他拥有四洲之地,带甲百万,广有钱粮,声势震天下。但随着势力与事业的不断扩张,他在人格上的缺陷和才智上的匮乏,也逐渐显露,终于给他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灾难。曹操评价他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他的帝王之路终至官渡一战而梦断。

说到曹操,毛宗岗说:“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在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知人过之。”又说“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 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奇在何处?奇就奇在别人办不到的好事,他办成了;别人做不到的坏事,他也做了。

3、刘备的道德焦虑。辛弃疾有一句诗:“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历史上将曹刘并称为双雄的大有人在,在本书中两人也总是被人并称的,他们同为成功的野心家,只不过一个是功成而名毁,成为奸雄的代名词;一个是功成而名就,是英雄的典范。他所到之处,老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其亲信、部属、谋士无不倾心追随,义无反顾。一个出身无靠山,是个贩夫走卒之类,起事后力量弱小,几番争斗被打得七零八落,东奔西走,寄人篱下,如丧家之犬,最终却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总有他的过人之处。野心,人皆有之;有了土壤,野心就会自然而然地滋长和膨胀,这是人性,谈不上善恶优劣。问题是有野心怎样对待自己的野心,采取什么手段来实现自己的野心。曹操为实现野心,无所不用其极,无视底线与伦常,以天下人为刍狗,玩弄人于股掌;而刘备则追求手段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都有自己的底线,有所归依,有所敬畏。与曹操比,他从不滥杀无辜,就象他所说的:“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相反,事乃可成。”他常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他不仅不滥杀无辜,还体恤百姓,以保境安民为本分。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带领十余万军民,扶老携幼,含辛茹苦,上演了一场“携民南行”的悲壮之剧,后被曹操大军追上。这一仗在军事上他一败涂地,在道义上却高高地站在了老百姓的心里。这生死关头的自觉选择在《三国演义》中写到各个政 治领袖时,是独一无二的,绝非一般乱世英雄的惺惺作态所能比拟的。

曹操生前不称帝与刘备条件成熟了,能称帝了,还要三推四让,情况不一样。曹操不称帝是因为他追求的是事功,他想称帝,但更清楚称帝的风险;自己不称帝,却为儿子称帝扫清了障碍。他在乎的不是舆论的非议和别人的评价,在乎的是否合算,是否值得?刘备能称帝了也不打算称帝,是因为他不仅是要复兴汉室,更要重振世道人心。换句话说,他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帝位,更要占据道德与历史的制高点,成为世人的楷模与榜样。当皇帝是做人的顶点,功利的顶峰,一生的奋斗算是有了结果,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们也算有了交代;但从道德角度看,这样做却又与他一惯宣扬的“忠君”观念有所悖逆,让这位接受过“衣带诏”的皇叔情何以堪?这就使他始终活在矛盾中。

4、性命与名节。这一节里主要说的是投降。没有本事,就没有投降的资本;有本事,如果没有基本的信义,人家也不敢接受。象吕布这样一个以一当百的猛将,却混到连投降的资格也没有的地步,实在是他多行不义必自毙,真是活该。而当时骂曹操说:“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 贼!”的张辽却被关羽慷慨陈情得以免死。与张辽有同样表现和同样结果的还有黄忠、严颜、太史慈等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坚决拒绝投降,义无反顾地选择死亡,也正是这大义凛然的勇气和慷慨赴死的姿态,打动了胜利者,其人格得到胜利者的尊重和佩服。此时的人格力量战胜了政 治的偏见和利益的狭隘。

关羽的降曹其实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以退为进的策略。有时候死亡并不是最难的事情,一死了之或许是最省事的选择,而活下来更为艰难,需要更大的勇气。当初他如果选择了以死抗争,当然也算义薄云天;现在委曲求全,保全了性命,才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人生空间,也赢得了更高层次的名节。

5、梦断帝王师。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谋士形象。作为知识分子,他们无一例外都无“图王”之心,没有自立之意,在国家动乱、世道不古之时,他们希望找到一个盖世的明君,辅之而成大业。对于士人来说,要想成功,不仅要有事主之才,更要有择主之明,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陈宫是个有德有才、有胆有识的人物,却因择主不当而落了个悲惨结局。第一次选择曹操,发现曹操是个狼心之徒,弃之而去;第二次选了吕布,本以为吕布勇武有余,智谋不足,凭自己的谋略和吕布的神力,珠联璧合,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可惜他太自信了,他哪能改变一个没有志气、没有头脑的武夫?眼看着吕布一步一步把自己送往地狱,想走又不忍,又恐人嗤笑,为了面子做了吕布的殉葬品。荀彧之死具有更深沉的文化内涵,他的死,死于他对观念的维护。荀彧自小被称有“王佐之才”,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曹操也称他是“吾之子房”,两人甚是相得,却被曹操置于死地,小说赞道“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临没无颜见汉君”说出了他死的原因。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定下三分之策,成为蜀汉的发展战略;荀彧则为曹操定下“奉天子以令诸侯”以图统一的战略部署。一个奉字道出他的底线,他辅佐曹操是为了汉家江山,曹操却是图王的,这就突破了他的底线,他不死,到真的废汉立魏,他将何以立足、何以立世、何以面君、何以面对他自己?

传统知识分子都有一个梦想,就是作帝王师。诸葛亮算得上“帝王师”中的典范。与陈宫、荀彧比,他明于择主,更善于事主,与刘备珠联璧合,琴瑟和鸣,在乱世中书写了一曲和谐的君臣之歌。隐居隆中是一种以静制动的待时,选择刘备,不仅在于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更在于刘备的身份、雄心与人品切合了他的愿望。而刘备,一方面复兴汉室的理想矢志不移,忠厚仁爱的德行从未背弃;一方面始终在寻找通往成功的道路,寻找志同道合的贤才 能人,可算是夙兴夜寐,求贤若渴。这样的追求,这样的才具,这样的胸怀,正合于诸葛亮关于明君的理想。遇合之后,两人都有如鱼得水的感觉,这就避免了许多君臣间因为猜疑、嫉妒和性格冲突带来的内耗。许攸、杨修与曹操的矛盾说明君臣间能否相知相处,还有双方的性格、气质和个性在内的更多因素。

6、误读知多少。《三国演义》是我国流传最广、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争论最多、非议最多、误解最多的历史小说。我们应该弄清它是演义,不是历史,它向有七实三虚之说,它将历史与演义、史实与虚构糅合在一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文学归于文学,这是第一点。第二,不但要将它作为文学作品来读,还要有一个历史眼光,不能以今天的观念代替当时的观念。当然其中一些观点也值得批判,比如刘安杀妻招待刘备,比如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等。第三点,读《三国演义》要有一个冷静、理性的头脑,不要沉溺于三国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不能自拔。

《三国演义》对人的作用要比《西游记》强多了,我就曾买过一本叫作《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的书,书里教给人们不少有用的东西。只是与《成败人生路》相比哪本作用大呢?就要您去比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